目前討論漫威與DC未來在電影市場上的勝負為時尚早,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對非漫畫粉絲來說,漫威公司之前苦心經營的鋪墊才換來了《復仇者聯盟》的成功,DC這邊打算一炮打響自己的宇宙概念還需要向前摸索一段日子。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漫威與DC在大銀幕上的纏鬥,讓人見證了風水輪流、時過境遷的道理。下面進入談古論今環境,追溯一下二者在過去在大銀幕上的爭鬥史、或者說一邊倒的戰役。
一、漫畫英雄夢之緣起
1.漫畫電影的起源
雖然復仇者聯盟已經成立了整整50年,但實際情況是,以超人、蝙蝠俠為首的正義聯盟歷史則更為久遠。
DC和漫威兩家漫畫公司都成立於上世紀30年代,從40年代開始,他們就讓旗下的超級英雄們互相串門,聯絡感情,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各自龐大的世界觀體系和英雄團隊。兩家公司共同撐起了美國漫畫文化的一片天,而將美國漫畫英雄夢搬上大銀幕,則是一個斷斷續續發展之路。
歷史上第一部漫畫改編的電影是1941年由共和電影公司出品《神奇上尉歷險記》(Captain Marvel),說來還有一段故事。原本這個角色由藝術家C•C•貝克與作家比爾•帕克於1939年創作出來的,其首次面世於《惠茲漫畫 #2》,版權屬於當時的福西特漫畫公司。後來DC漫畫(當時還叫做國家漫畫公司)跟福西特打官司,認為後者的神奇上尉抄襲了當時如日中天的超人。結果卻是一樁聯姻買賣,1972年DC得到了該角色的版權,但漫威此時已經註冊了「Marvel」的商標,前者隨即改名為「沙贊」,也就是如今DC電影宇宙計劃之一,於2016年公映。
2.人氣角色互相借鑑
漫威與DC,這兩家公司雖為競爭關係,單也並非如臺下粉絲這般針鋒相對的鬥爭,正因為兩家公司的良性競爭關係才推動著美式漫畫文化不斷的蓬勃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在於那些不同出身不同能力的英雄人物。而且兩家公司也是互通有無,不但合作過《正義聯盟vs復仇者》,甚至二者旗下的部分英雄角色和概念設定也是互相借鑑,但從未鬧到對薄公堂的地步。
比如DC獲得了神奇上尉的版權,漫威這邊不但有驚奇隊長(Mar-Vell),連驚奇女士(Ms. Marvel)都有。DC這邊有神奇女俠(Wonder Woman),漫威則變出一個Wonder man作為回應。
但並不是率先出品的角色就一定勝過對方借鑑的角色,在各自的發展道路上難免會產生不可預知的效果。比如漫威的死侍,借鑑了DC的喪鐘,但如今前者因其逗比的本色逐漸成為漫威英雄中相當受歡迎的角色,喪鐘發展勢頭顯然不如「盜版」(近幾年喪鐘在影視和遊戲中頻頻亮相,大有迎頭趕上之勢)。而DC旗下的貝恩,則借鑑了漫威的交叉骨,如今貝恩已經成為了蝙蝠俠最知名的反派之一,交叉骨依然是紅骷髏手下的小弟
二、上世紀漫畫電影徵戰風雲
1.DC電影統治銀幕
1969年,DC漫畫被時代華納集團收購,有了影視巨頭的靠山,超級英雄改編電影之路更近一步。1978年,1978年,克里斯多福•裡夫主演的《超人》大獲成功,讓世人見識到了漫畫改編電影的商機,隨後幾部《超人》續集和劇集版,還有《女超人》等周邊角色紛紛在大銀幕上亮相。直至1989年,DC公司拋出了另一大王牌——蝙蝠俠登上大銀幕,再次引發狂潮,單單是手辦等周邊產品的銷量就讓華納公司樂開花。
DC與華納合璧後的漫畫英雄改編電影計劃,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美式漫畫、尤其是旗下角色成功進行文化輸出,讓超人、蝙蝠俠至今在全球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嘆當年華納公司當年的戰略眼光,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內褲外穿、一身怪異行頭的美式漫畫角色進入全球市場,其膽魄和勇氣要比如今漫威的電影宇宙計劃還要大。不過上世紀漫畫電影並無成氣候,大銀幕上最受歡迎的還是西部片、動作片以及科幻片等主流片種,漫畫電影更像是宅男的「小時代」,在茫茫影海大潮中能分得一杯不小的羹。
2.漫威毫無招架之力
而同期漫威在幹什麼呢?說實話混得有點慘。光是公司改名字就折騰半天(經歷了三次改名,及時漫畫、亞特拉斯漫畫,1961年才有了如今的Marvel),然後學習DC的正義聯盟創立復仇者聯盟,還好有斯坦•李等人的存在,緊跟時代大潮,創作了神奇四俠、X戰警、蜘蛛俠等以家庭、種族、平民為背景的英雄角色,在漫畫出版領域與DC齊頭並進,但在漫畫真人化這方面卻慘不忍睹。
漫威1944年就出了第一部電影《美國隊長》,當時還被中國引進,被翻譯為《無敵大探長》,隨後便一直與老對手DC一樣,在動畫與劇集方面遊走,這種情況一直到華納收購DC、後出品《超人》大電影為止被打破平衡。漫威可沒有華納這樣的靠山,一直以來依靠出售角色改編權過日子,也就有了大量不入流的作品,如1978年版《奇異博士》、1979年《美國隊長》、1990年的《綠巨人》等等,都是電視電影,連公映的機會都沒有,而且角色改編版權也是四處可見,甚至被賣到了土耳其,1973年拍了一部叫做《3 dev adam》的電影(美國隊長、蜘蛛俠等均出鏡)。
倒是1986年有一部《天降神兵》,主角是漫威旗下的星際鴨人霍華德,竟然是漫威繼續1944年以來得以公映的第二部真人電影,而且當年斬獲金酸梅大獎(這個角色在《銀河護衛隊》中的彩蛋中有過出場)。
三、新世紀風雲突變
1.漫威異軍突起,版權角色揚威
是什麼原因讓新世紀後二者的地位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企業改組是一個關鍵,也就是傳說中的「窮則思變」。漫威眼看在電影市場上的失勢,便於1993年創辦了子公司Marvel Films(1996年更名為如今的Marvel Studios),全面接手電影製作。隨著幾部試探性的電影嘗試之後,1998-2000年,新線公司的《刀鋒戰士》、福斯公司的《X戰警》在全球分別拿下了1.31億和2.96億票房,這是漫威工作室出售旗下漫畫角色版權後形成的第一股票房熱潮。
2002年的《蜘蛛俠》,對好萊塢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雖然《蜘蛛俠》因為涉及到世貿大廈的情節在公映前遭遇了刪改,不少評論家並不看好電影的前程,但本片首周末創紀錄的1.14億票房讓人大跌眼鏡,最終電影的成績定格在4.03億(全球8.21億)。這個數字證明「9•11事件」之後,當美式動作電影不再風光之時,電影這種承載著一段時期民眾娛樂消遣甚至精神食糧的載體,迎來了新的救世主——超級英雄。
在漫威電影宇宙開啟的過程中,迪士尼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2008年底,迪士尼公司以42.4億美元收購漫威,獲得了絕大部分漫畫角色的所有權,漫威終於不再依靠出售角色版權來完成英雄登上大銀幕的夢想,迪士尼給了漫威充分的創造自由和財力支持,事實證明,漫威電影宇宙的大獲成功離不開迪士尼的背後支持,當初42.4億的收購成本,如今看來,米老鼠撿了一個大便宜。
2.華納坐視不理,DC痛失江山
而DC則屬於扔石頭見高不見遠,DC漫畫的東家華納公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方面華納僅僅著眼於超人與蝙蝠俠各自的續集帶來的收益,《女超人》、《沼澤異形》等相關角色則屬於驚鴻一瞥,再無下文。大量同類符號化、臉譜化的電影發展越來越難以適應審美的發展,漫畫界早已進入超級英雄青銅時代,故事和角色出現了改革式的翻新,但華納這邊仍然充耳不聞。上世紀末他們也考慮過讓超人和蝙蝠俠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導演也確定為蒂姆伯頓,尼古拉斯凱奇飾演超人),但隨著《蝙蝠俠與羅賓》的慘敗,DC獨裁帝國的倒塌消亡,所有的一切也劃上了句號。
另一方面,與漫威多年以來一直在積極將旗下漫畫向新型領域推廣不同,DC仍本本分分地走紙質漫畫發行的老路。多年來,華納不但對此鮮有幹預,DC的大小事務仍由發行人保羅•利維茲全權掌管,甚至機遇送上門來也懶得理會,因為後者只是個漫畫發行商。
3.DC重組,不破不立
新世紀之後,眼見漫威今非昔比,雖然《V字仇殺隊》、《地獄神探》叫好叫座卻淡化了DC的品牌效應,力圖挽回漫畫電影帝國的《超人歸來》大敗而歸,DC再也按耐不住,加之華納由於《指環王》與《哈利•波特》兩大搖錢樹完結暫時項目稀缺。多種因素之下,DC娛樂公司正式掛牌,掌管《哈利•波特》10年之久、為華納在全球贏下54億美元票房佳績的「鐵娘子」戴安•尼爾森全權掌管DC旗下的影視業務。但最初也是犯了「大躍進」的錯誤。
《西部英雄約拿•哈克斯》票房慘敗,《綠燈俠》肩負壯大正義聯盟重任匆忙上馬,結果也是一塌糊塗,導致華納當場亂了陣腳,僅剩最後一部《黑暗騎士的崛起》該如何是好?最終DC不得不再次救助昔日幫自己打下江山的故人,一部《超人》宣告著DC電影宇宙的開啟
於是乎,在這部電影中,隨著新超人帶著炫目的特效而來的,還有DC電影宇宙未來諸多概念化的細節,同樣以彩蛋的形式奉上,如片中展示了萊克斯•盧瑟的公司,鋼骨負責的「Star labs」,蝙蝠俠的韋恩企業,水行俠的鯨魚,星藍石等等畫面一閃而過,大有背水一戰之勢。因為DC清楚明白的意識到,留給DC的時間不多了,我軍不會照搬漫威電影宇宙的發展模式,只能依靠人氣大俠的一己之力推動宇宙觀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