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徐文東教授:手外科醫生發現腦的奧秘

2020-12-24 新民晚報

圖說:徐文東教授團隊在做手術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許多年來,全世界都在研究人腦這顆「智慧星球」,它的未知潛能值得不斷挖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徐文東教授團隊就通過對「手」的研究發現了「腦」的秘密: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偏癱時,另一側健康半球在支配對側健康上肢時,也可以獨立支配同側癱瘓上肢。團隊經過十餘年艱苦研究,創新性地拓展了腦可塑理論。「基於腦可塑理論新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引發世界矚目,該項目今天榮獲201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一側大腦可以支配雙側上肢

腦中風等中樞損傷後上肢偏癱殘障的功能重建是世界性的醫學難題,現有研究多聚焦於修復損傷的大腦半球,但無實質性突破。徐文東教授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成人大腦的特殊可塑性,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成人一側大腦半球具有支配雙側上肢的潛能」,並首創「左右頸七神經互換」顯微手術,讓一側大腦管起一雙手,開闢了「通過外周功能的改變治療中樞損傷」的新領域。這個「中國方案」巧妙避開損傷半球,讓人稱奇,就連70 歲的腦中風後上肢偏癱殘障患者都有機會擁有靈巧的雙手,至今這種新方法在臨床應用已400餘例。

徐文東教授介紹,左右頸七神經互換術後,健康半球是在原本單獨支配對側健康上肢的功能區中,通過「腦可塑變化」,「分離」出一個「新生功能區」,與同側癱瘓上肢產生生理連接,繼而實現獨立支配,從而實現了健康側大腦管雙手。這首次證實大腦可塑性可以「被誘發和被調控」,是腦可塑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這項標誌成果2017年發表於國際醫學界最高級別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是該刊第一篇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外科新技術原創論著。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每年評選「顛覆性(Game Changer)的、具有最重要意義」的「最受矚目研究」,該項目位列2018年「最受矚目研究」榜單第一名。

從16年前的患者身上找突破

圖說:「左右頸七互換術」誘發健康大腦半球可塑的動態規律示意圖

在利用神經移位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的外科領域,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深耕已有30餘年。顧玉東院士早在1986年就在國際首創了「健側頸七神經移位術治療臂叢損傷」,獨特的「左右換位」方法為研究人類周圍神經移位後腦功能重塑的規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徐文東注意到,接受該手術治療的患者,一開始患手需要好手帶動才能活動,但是最後患手都能夠獨立活動;而觸摸患者患手時,好手會有被觸摸的感覺。

徐文東想方設法聯繫上了16年前接受該手術的第一例病人,果然發現,即使手術過去了16年,病人的患手不需好手的帶動就可以獨立運動,但是在觸摸患手的時候,好手還是感覺到被觸摸。也就是說,患者兩隻手的感覺不能完全分開。

徐文東敏銳地感覺到,這一現象有可能和大腦功能變化有關。為了深入研究這個臨床現象背後的機制,也為了將顧玉東院士的創新理念和術式進一步拓展,徐文東帶領團隊開始了跨界攻堅。他與顧玉東院士率領課題組發現大腦功能重塑的秘密,進而突破性地提出腦科學領域的全新觀點: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如果說健側頸7神經移位手術是給病人「換了臂叢神經」,那麼,用於中樞損傷後的上肢偏癱則相當於是給病人的癱瘓手「換了大腦」!

原創技術國內外廣泛推廣

從2008年開始,徐文東團隊在前期大量動物實驗基礎上,對一側大腦損傷進入平臺期的患者開展了該項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十多年來,結合「網際網路+遠程醫療」等技術,團隊的多項成果在全國廣泛推廣。

圖說:原創成果-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中樞偏癱

此外,通過舉辦國際性學習班、開展多中心研究、成立專病聯盟、吸納外國內外進修醫生來學習等方式,團隊毫無保留地傳授這些創新技術。令徐文東欣慰的是,多項原創成果及後續研究在嚴重肢體殘障、殘缺診治中得到廣泛應用,已在美國、法國等國際著名周圍神經診治中心開展應用,造福全世界患者。去年,來自德國的5歲偏癱男孩跟隨母親慕名來到中國尋醫,在華山醫院接受了這一中國原創的神經移位手術,其癱瘓左臂成功連接至健康的大腦。孩子的母親動情地說:「這是中國醫生的首創,手術一定要到中國來做!」

最近幾年,徐文東幾次登上領獎臺,都與「腦-手」課題有關,可謂「拿獎拿到手軟」。談論這些成果時,已是華山醫院副院長的他依然十分謙虛謹慎。「科研需要大膽設想,也需要小心求證。我的老師顧玉東院士對我影響很深。」他說,顧玉東給治療過的每位患者做檔案卡,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讓他在無數次看似重複的病例裡發現了差異,實現超越。而顧院士也常常教導自己的學生,科研之路永無止境,為了患者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值得醫生們奮鬥終生。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

相關焦點

  • 華山醫院徐文東團隊榮膺上海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創新拓展腦可塑理論「基於腦可塑新理論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榮膺本屆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結合「網際網路+遠程醫療」等先進信息技術,這項來自中國的原創治療方案已在國際範圍內推廣。
  • 特等獎 | 改造手,重構腦,華山醫院手外科薪火相傳的原創突破成果...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徐文東教授和顧玉東院士領銜的科研成果「基於腦可塑理論新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這是上海市自2012年設立科技進步特等獎以來第一個出自臨床醫學領域的獲獎項目。獲獎的項目組成員還包括張定國、沈雲東、邱彥群、馮俊濤、李鐵、趙耐青、董震、王濤、徐雷、蔣蘇、李傑、尹華偉、徐靜、徐建光。
  • 上海科技獎 | 從手「入手」 醫無止境——記華山醫院手外科薪火相...
    」項目榮獲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特等獎。在近三十年的醫者生涯中耳濡目染,老師的一招一式、為人為學的風範,徐文東看在眼裡更記在心裡,而對傳揚顧老師念慈在慈的華山手外科精神的最好方式,是在傳承基礎上的不斷創新。此次獲得科技進步特等獎的工作,也以一次漂亮的代際轉移側面佐證華山手外科精神。
  • 華山醫院徐文東團隊榮膺特等獎:頸七神經入手,偏癱治療誕生「中國...
    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歷經十餘年研究,創新拓展腦可塑理論。「基於腦可塑新理論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榮膺本屆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如今結合「網際網路+遠程醫療」等先進信息技術,這項來自中國的原創治療方案已在國際範圍內推廣,多項原創成果,在嚴重肢體殘障、殘缺診治中得到廣泛應用,來自「上海華山」的研究成果,造福了全世界肢體殘障患者。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原創醫術給癱瘓的手臂「換大腦」
    1月19日,中華醫學會公布關於201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獎勵的決定,其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徐文東因其「調控神經可塑性,重建嚴重殘障殘缺上肢功能的新理論新技術體系」,榮獲醫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徐文東,這位從銀蛇獎走來的70後名醫,2005年獲獎時還不滿35歲。
  • 華東師範大學首獲上海科技進步特等獎
    5月19日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召開,隆重表彰為上海科技事業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有6項科技成果榮獲表彰。  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工程學院何積豐院士領銜完成的「面向重大工業裝備核心控制軟體的安全可信保障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 上海科技獎勵大會|特等獎首現「三星同曜」!今天,上海科技獎七大...
    這表明,上海正朝著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努力邁進。今年也是上海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全面落地的一年:七大獎項首次同臺亮相,科技功臣獎和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評選由兩年一次調整為一年一次;在全國地方科技獎勵體系中首次單獨設立科普獎;提名專家和獲獎人的國際化程度更高……一系列「制度創新」無不體現著上海科技創新的新風向。
  • 「戰疫」群英譜之武漢協和醫院手外科:以心為燈,願作生命的守護天使
    從1月23日封城至3月16日,手外科一共開展了231臺手術。在陳主任的領導下,武漢協和醫院手外科醫護人員防護意識高,防護措施落實到位,科室人員未出現防護裝備短缺的情況,成功做到了一線工作人員零感染。在這場舉世矚目的疫情發生後,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手外科醫師分會的幾任主委徐建光、田光磊、勞傑、田文、徐文東等專家教授在第一時間向武漢伸出了援助之手,立刻組織捐贈了大量抗疫急需物資。
  • 慶祝中國醫師節|長徵醫院脊柱外科周許輝教授當選「上海好醫生」
    慶祝中國醫師節|長徵醫院脊柱外科周許輝教授當選「上海好醫生」 2020-08-19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大附一院陳炯教授入選美國外科醫師學院會員
    陳炯教授入選美國外科學院會員 陳炯教授在門診為患者診治陳炯教授在門診為患者診治陳炯教授在普通外科專業有很深的造詣和研究,能熟練地解決普外科專業疑難複雜疾病的診斷與處理以及重大技術問題,尤其擅長複雜的膽道、胰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老年外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武漢外科十大醫生,第一位是泌尿科專家、第五位著名胰腺外科專家
    當然湖北省武漢市的醫療水平在中部地區也是數一數二,名院名醫更是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了解下武漢市外科十大醫生,希望能對看病的朋友有所幫助。第一位:陳志強陳志強,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留學德國7年獲德國醫學博士學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省部級課題共6項。獲全國泌尿繫結石診療最高榮譽獎——鑽石獎。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各一項。
  • 專訪丨沈柏用:乘風破浪的外科醫生
    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第一完成人),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上海醫學發展傑出貢獻獎,上海市醫學科技一等獎(第一完成人),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上海市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 醫療創新主題系列人文公益紀錄片在滬舉行開機儀式
    日前, 強生醫療攜手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上海廣播電視臺(SMG)紀錄片中心《人間世》欄目組共同合作的醫療創新主題系列人文公益紀錄片在滬舉行開機儀式。各方攜手將圍繞中國腔鏡微創手術技術發展30周年,以電視紀錄片的形式讓外科領域的醫療創新故事走入更多尋常百姓家。
  • 上海金融創新獎十年創舉不斷,科創板新獲特等獎
    12月7日,2019年度上海金融創新獎最新公布。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此次共評選出金融創新成果獎69個,其中,「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落地」 (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項目獲特等獎。
  • 中國醫大一院孔垂澤教授、王瑋教授獲評第十四屆「瀋陽市優秀科技...
    孔垂澤,中共黨員,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大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泌尿外科主任,中國醫科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教授(二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博士後導師,遼寧省特聘教授、遼寧省優秀專家、遼寧省百千萬人才百人層次、瀋陽市優秀專家
  • 神經外科醫生都很自負?那是有原因的……
    (圖片出自JUHA教授的《赫爾辛基顯微神經外科學的基礎與技巧》,非常棒的一本教材,華山毛穎教授主譯的,那時我還在芬蘭,做了這本書一部分的中文校稿工作,很榮幸)美國做手術都是中規中矩,每一個人都是規範化培訓下出來的,外科大夫手術的方法
  • 高血壓外科醫生蔣紹博
    2013年,蔣紹博出版國內第一本《微創高血壓外科》學術專著,標誌著他從一名泌尿外科醫生向高血壓外科醫生的轉變;  近年來,「讓醫生和公眾知道外科手術能治療高血壓疾病,讓更多的高血壓患者,儘早查明病因,告別藥物治療!」
  • 讓駝背患者挺胸做人的溫醫大附二院教授走了
    4月28日,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教授、博導池永龍因病逝世。讓駝背患者挺胸做人的名醫走了!全國顯微外科界知名的「手足顯微外科論壇」宣布停止學術活動10天,以悼念這位我國著名的脊柱外科專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  池永龍教授追悼會定於5月4日在溫州市殯儀館舉行。
  • 星榮整形外科醫院首席專家暨名譽總院長李世榮致辭新氧醫美盛典,王秋玉博士斬獲飛翔獎亞軍
    今年的新氧盛典以蓄勢為主題,回顧2020年的行業發展,展望2021年的趨勢方向,本屆新氧盛典將頒發第二屆「中國醫美飛翔獎·年度技術突破獎」,促進醫美回歸醫療本質、進而推動行業的良性發展與進步。今年飛翔獎從全國100多位報名醫生中,由評委評分選出6位入圍醫生,其中一位就是師從李世榮教授的,星榮整形外科醫院生殖器整形中心醫療院長、綜合抗衰中心副院長王秋玉博士,王秋玉院長以《陰道鬆弛的綜合診療方案與微創會陰體重建術》課題在現場斬獲本屆新氧飛翔獎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