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華醫學會公布關於201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獎勵的決定,其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徐文東因其「調控神經可塑性,重建嚴重殘障殘缺上肢功能的新理論新技術體系」,榮獲醫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徐文東,這位從銀蛇獎走來的70後名醫,2005年獲獎時還不滿35歲。如今,他已經是主任醫師、教授、博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手外科副主任、靜安分院院長,全國青聯常委、醫衛界別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銀蛇獎聯合會」主委,國際腕關節鏡協會(IWAS)候任主席。
近年來,徐文東深耕手外科領域,憑藉自身高超醫療技術獲獎無數,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等8項省部級以上科研獎項。另外,他還獲得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醫學傑出貢獻獎、上海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首屆樹蘭醫學青年獎、明治生命科學獎等20多項重量級榮譽。
科研始終著眼於解決臨床難題
榮譽背後是數十年的不忘初心。徐文東所在的華山醫院手外科創建於上世紀60年代,是國內最早的手外科中心之一。幾十年來,徐文東秉承其導師傳授的科研理念:科研要著眼於臨床,解決臨床診治難題。
臂叢神經是人腦指揮肌肉做出動作的一條通路,主要支配上肢、肩背、胸部的感覺和運動,手也在其支配範圍內。臂叢神經受損,腦和手之間的通路就斷了,上肢就癱瘓了。
早在1986年,顧院士就在國際上首創了「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治療全臂叢神經損傷」,利用未受傷的健側頸7神經移位,修復了患側受損的臂叢神經,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中樞性損傷(腦卒中、腦外傷、腦癱等)的死亡率大大降低,病人能生存下來了,但中樞性損傷後的致殘率相對上升了,上肢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徐文東注意到,接受該手術治療的患者,一開始患手需要好手帶動才能活動,但是最後患手都能夠獨立活動;而觸摸患者患手時,好手會有被觸摸的感覺。徐文東敏銳地感覺到,這一現象有可能和大腦功能變化有關。
2003年起,徐文東帶領團隊開始了跨界攻堅,進入了一個在國際上全新的研究領域——周圍神經移位和腦功能的關係研究。
創新技術給癱瘓手臂「換大腦」
在中樞性偏癱患者中,雖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難以修復,但另一側大腦半球仍保持完好。在前期研究證實「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後,課題組大膽提出治療中樞損傷後癱瘓上肢功能恢復的新方法:通過手術將健側上肢頸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神經,避開損傷側大腦半球,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使健側大腦半球同時控制雙側上肢,促進癱瘓上肢恢復功能。
如果說健側頸7神經移位手術是給病人「更換臂叢神經」,那麼,用於中樞損傷後的上肢偏癱則是給病人的癱瘓手「更換大腦」。徐文東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一側大腦可以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新理念,並付諸實施到中風等病人的癱瘓手功能重建中。
從2008年開始,徐文東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中國原創的治療理念和手術方式——通過將外周神經進行交叉移位手術,在外周搭建一條連接中風後癱瘓肢體和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的「直接通道」,避開損傷半球,促使健康半球發生腦功能重塑,實現一側大腦控制雙側肢體。
這一原創的理論與實踐創新,由國際最權威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2.406)以原創論著形式發表。多位國際專家專門撰寫評述,對該技術的重要性表示肯定。
近期,徐文東牽頭組織了全國多家單位參與的多中心臨床推廣項目,技術全國推廣後,臨床應用400餘例,有效率接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