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坐落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浦東院區)(下文簡稱「浦東院區」)迎來「一周歲生日」。這一年,浦東院區主動對接國家和上海健康發展戰略,著力推行疑難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及新技術落地見效,以臨床研究為戰略支點,積極開展腫瘤診治新技術,在這篇新的沃土形成巨大溢出效應,賦能醫院創建國家腫瘤醫學中心。
鳥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浦東院區)
新院區,新理念
「不做量的疊加,要做質的提升」
一年前浦東院區開業運營之時,醫院院長郭小毛教授曾明確表示,浦東院區作為醫院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不能走一味追求診治數量的「老路」,而應該著力深化實體化單病種多學科綜合診治模式臨床研究為工作重點,建立科創「高地」,做腫瘤診治和臨床研究的「領跑者」。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浦東院區)多學科門診大大提升腫瘤患者就診效率
一年間,以邵志敏教授領銜的乳腺癌多學科門診、虞先濬教授領銜的胰腺癌多學科門診、葉定偉教授領銜的泌尿男生殖系統多學科門診、蔡三軍教授領銜的大腸癌多學科門診、吳小華教授領銜的婦科腫瘤多學科門診和徐近教授領銜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多學科門診相繼面向門診患者開放。據統計,累計接診患者940人次,約60%的患者均為疑難複雜病例,曾多次往返於多家醫院或多位醫生都能難以拿到明確治療方案,而在這個由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及影像診斷科教授組成的多學科門診,可以第一時間拿到明確方案,大大減少患者就醫成本。
「患者現在來一次醫院,掛一個多學科專家門診號就能得到多位專家的集中討論,對於一個腫瘤患者而言,哪怕是提早2-3天明確診斷結果或者給予權威治療方案,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虞先濬說,我們多學科門診的開設,不會存在患者奔走於多個科室、多位專家間的「轉述誤差」,大大提升腫瘤患者就診效率。
一年間,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不僅在門診紮根,在病房,多學科的緊密合作更得到了深化體現。乳腺、胰腺、大腸癌單病種的「多學科綜合治療部」呈現出與一般病房截然不同的面貌。在這裡,病房設置打破了以往按科室設置的管理,不再是「各自為政」,而是圍繞單個腫瘤病種、綜合外科、內科、放療等多個學科建立「多學科綜合治療部」,治療方案打通多個學科,患者管理貫穿疾病全程。「多駕馬車」齊頭並進,為乳腺癌、胰腺癌、大腸癌等腫瘤病人「一站式」解決多個學科治療問題,確保就醫的連貫規範,無需因接受不同的學科治療而輾轉多個不同的病房。
一年間,多個前瞻性、多中心參與的臨床試驗項目也相繼在浦東院區開展,為先進診療方案向臨床轉化提供更多渠道。浦東院區I期臨床病區承擔臨床研究項目的設計、啟動、實施,同時,病區醫護團隊專注於受試者的治療、護理、不良事件觀察、藥物代謝藥物動力數據的收集。臨床試驗所開展的瘤種覆蓋消化道腫瘤、乳腺癌等。目前浦東院區的I期臨床研究的受試者都是經過常規治療後疾病仍有進展或療效不佳的腫瘤患者。吳炅副院長說,「許多患者在浦東院區入組臨床試驗項目,不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同時他們的治療情況和生存獲益,也將為後來者提供重要的治療依據和臨床數據。」
據統計,目前正在開展的臨床試驗數量達到387項。例如基於分子通路的難治性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傘形研究」;Entrectinib治療攜帶NTRK1/2/3、ROS1或ALK基因重排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實體瘤患者的「籃式研究」等研究項目,均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領跑地位。
新技術,新賦能
「注重效率,更注重患者就醫體驗」
「作為一個新起點,浦東院區是腫瘤新技術發展的『沃土』,」腫瘤醫院副院長虞先濬表示,「在實體化運行多學科診療模式中,腫瘤醫院浦東院區還引進了一系列精準、智能醫療設備,用新技術賦能精準醫療,進一步提升診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這一年,達文西機器人「入駐」腫瘤醫院浦東院區,為惡性腫瘤的精準治療增添利器。在機器人手術中,機器人的機械臂好比就是醫生手臂的「延伸」,不僅濾除了手部的抖動,同時又具有人手無法比擬的穩定性和精確度;它在狹窄解剖區域也可實現360度自如運動,這特別適用於狹窄的手術間隙的操作;相比普通的開放手術和腔鏡手術,可以提供放大10-20倍的高清三維圖像,擁有更好的手術視野。例如,對於功能保留要求較高的甲狀腺手術中,達文西機器人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可以使喉返神經及喉上神經得到良好的保護,放大視野下甲狀旁腺的血供系統亦可得到良好保護,減少患者術後低鈣血症的發生。目前已經有泌尿、胰腺、肝臟、頭頸多個科室先後開展了100多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
這一年,一體化的CT/MR直線加速器及相應的計劃系統在浦東院區搭建。實時影像讓放療醫生精確直觀的地關注患者體徵各種的變化,判斷是否更新處方或放療計劃;自動勾畫以及自適應放療計劃技術,使在不移動患者的情況下進行快速的在線計劃修改,真正做到每次放療的計劃和實施都精準到位,提高療效同時降低健康組織的副作用。All-in-one一站式放療技術的落地,讓每位接受放療的患者只需躺在治療床上即可一次性完成從定位、圖像採集、靶區勾畫、計劃設計、復位驗證、計劃質控到首次治療的放療全流程,將以往病人長達1-2周的首次治療等待時間壓縮到15分鐘左右。
此外,一些先進智能醫療設備也成為浦東院區的「網紅打卡點」,同時給患者就醫帶了全新體驗。在取藥窗口邊,一臺長相神似「自動售賣機」的自助取藥櫃正在運行,患者就診後只需拿出就診卡輕輕一刷或掃描二維碼,機器窗口便會自動「吐出」對應處方藥品,極大縮短了排隊取藥時間;在藥物衝配區,4臺全球領先的靜脈用藥機器人正實時運轉,在藥物溶解、抽吸、加藥等系列環節,利用智能高精度天平、傳感器、視覺識別系統等密切管控,在確保藥物劑量精確、可追溯的同時,全方位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減少藥師因持續的重複操作帶來的偏差風險。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浦東院區)門診自助取藥系統方便患者
新戰略,新展望
「打造一流平臺,引領腫瘤實驗研究前沿」
「浦東院區是臨床腫瘤中心,更是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研究的搖籃」腫瘤醫院院長郭小毛教授表示,「中心研究進展與臨床需求有機結合,『雙輪驅動』,形成動物研究到臨床實踐的轉化研究『閉環』,為抗腫瘤新藥臨床轉化及腫瘤個體化精準藥物篩選提供平臺」
近一年,隨著浦東院區的運行,腫瘤研究所浦東實驗室,新增實驗室面積約6500平方米,動物實驗中心1800平方米,入駐專職研究和工作人員26人,研究生58人,發表SCI論文總影響因子約266分,其中10分以上論文7篇。精準中心在浦東院區建成了高標準的1000平方米的標準二代測序實驗室,組織了一支精幹的專業隊伍,目前有專職工作人員7名,2020年第三季度檢測量達到600例/月;精準中心研發了乳腺癌、腸癌、胃癌、胰腺癌等13個檢測產品,形成了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系列化產品線,協助科室完成SCI論文6篇。
這一年,是起點,也是希望。浦東院區的臨床工作已經碩果初現,基礎研究已經蓬勃萌發。在未來新徵程,浦東院區將持續以高質量臨床研究為抓手,以深化實體化單病種MDT模式臨床研究,不斷提升惡性腫瘤療效;繼續聚焦腫瘤精準診療、粒子放射治療、腫瘤病理診斷、新藥和裝備研發轉化4大平臺建設,誕生更多原創性的研究成果。
【來源:復旦大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