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外科醫生蔣紹博

2020-12-23 大眾數字報

  12月9日,蔣紹博(左四)帶領高血壓外科醫師團隊在查房。 □李慧娟 王 凱 攝

  視頻請掃描二維碼查看

  □ 本報記者 王 凱

  2002年,一位腎癌患者術後罹患多年高血壓的意外治癒,改變了蔣紹博的專業視角,也開啟了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的全新方向;
  2007年,蔣紹博在國內率先提出「高血壓外科」的概念,縮小了「原發性」高血壓的範圍,重塑了高血壓的診治思維和流程,深化了人們對高血壓疾病的認知,增加了繼發性高血壓檢出率,大大提高了對因治療的比例。
  2013年,蔣紹博出版國內第一本《微創高血壓外科》學術專著,標誌著他從一名泌尿外科醫生向高血壓外科醫生的轉變;
  近年來,「讓醫生和公眾知道外科手術能治療高血壓疾病,讓更多的高血壓患者,儘早查明病因,告別藥物治療!」已成為蔣紹博在各種場合努力宣傳普及的首要內容,他無限的熱忱獲得了同行們的紛紛認可,同時,也引來了全國各地的高血壓患者……
「原發性」高血壓再認識
  2002年,蔣紹博在對一例腎癌腫瘤根治術後隨訪時發現,患者罹患「十幾年的高血壓意外不用吃藥了!」馬上考慮到是否跟同時全切同側腎上腺有關,隨即調出病歷及手術記錄,確認為左側腎上腺腺瘤,0.7-0.8毫米,而B超、CT檢查卻均未報告。蔣紹博又找到當初CT報告人——山東省醫學影像研究所CT室主任鞏若箴了解有關情況,得到的答覆是「病人的那張CT片,當時的CT掃描層厚為10毫米,沒能發現!」
  進一步的臨床觀察發現,在切除的腎上腺內有不少前期影像檢查沒能發現的小瘤樣結節,而這類患者切除腎上腺後,血壓均有改善,或基本恢復正常,再請教醫院心內科、內分泌科、影像科等其他科室同事,認識更加清晰:高血壓與腎上腺腫瘤、結節有關。
  很多藥物控制效果差的惡性高血壓與腎上腺疾病有關!蔣紹博清晰地記得,一位28歲男性腎上腺腺瘤患者來就診時,一天吃4種降壓藥物,40多片,血壓仍控制不住;腎上腺切除術後,患者血壓迅速恢復正常,不需再服用任何降壓藥物。「對很多高血壓患者,找到病因,然後對因治療,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蔣紹博認為。
  早期認為是真理的內容,不斷被新的科學發現證偽或顛覆。醫學作為一門既保守、嚴謹,又追求創新的科學,因為關乎生命、要真正安全有效,正以它特有的步調向前發展。這一發現,也改變了人們對高血壓的傳統認知,由以往的「高血壓屬於慢性病,需要長期大量服藥,基本不可治癒,也查不出具體病因」,到蔣紹博教授及其團隊通過大量臨床實踐證實的「找到病因,通過微創手術治癒高血壓」顛覆性概念。很多已做過腎上腺相關影像檢查並沒有發現異常的高血壓病人,通過系統的腎上腺薄層強化CT及實驗室檢查,同樣會發現腎上腺上米粒大小的結節或微腺瘤,而這類病人在高血壓人群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尤其在中青年惡性高血壓人群中,腎上腺源性疾病往往是導致高血壓的背後元兇。
  應該重新考慮教科書上「高血壓絕大多數是原發性高血壓」的論斷。蔣紹博認為,凡事有果必有因,檢查手段找不到病因,並不代表沒有病因。所謂的「原發性高血壓」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是指在當時醫療技術水平條件下,找不到明確病因,但並不能判定就是沒有病因;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原本認為的「原發性高血壓」一個個查明病因,再定義成「繼發性高血壓」,並經進一步對因治療,實現痊癒。
  臨床統計顯示,目前臨床發現的繼發性高血壓可以佔到高血壓人群的20%—30%甚至更多,遠高於教科書上的5%—10%。
  蔣紹博團隊長期隨訪結果顯示,在自2002年以來已完成手術的近4000例各類腎上腺源性高血壓患者中,絕大多數高血壓得到治癒或明顯改善,有近半數的患者術後無需再服用降壓藥物。
  2018年,北京阜外醫院國家心血管中心,針對經蔣紹博團隊外科手術治療、能夠追蹤到的815例術後高血壓患者隊列隨訪調查顯示,治癒率達46%,總緩解率達34.5%,綜合緩解率達80.5%。
開啟高血壓診療新模式
  從開放性手術,到腔鏡微創手術,再到機器人手術……科技的進步正在深度改變著醫學疆界。外科微創化、內科精準化,隨著分子生物學、計算機信息、新材料等現代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普及和應用,使很多曾經的不可思議變為可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蹟。
  傳統的腎臟或腎上腺開放性手術,需要在患者腰腹部開一個20-30釐米的口,有時還要鋸掉一根肋骨,由於肌肉和部分神經離斷,有的患者術後幾個月還不能消除腰部疼痛,如果以此為代價,取一個不到1釐米大小的腎上腺腫瘤,很多人會無法接受;而反觀現在的腹腔鏡手術,一般只需要腹部3-4個0.5-1釐米的切口,熟練的腹腔鏡外科大夫僅需一二十分鐘即可完成,患者術後6小時進食,第二天即可下床,把創傷降到最小,而且皮內縫合,更加美觀,只留下鑰匙孔大小的短短一條線,能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
  回顧高血壓外科的發展歷程,蔣紹博仍心潮澎湃。上世紀90年代,腔鏡技術作為外科學劃時代的革命性成果,開始在普外科、婦科、胸外科等專業陸續使用,山東省立醫院於1994年也引入一套設備。
  眼看屏幕、操作著器械、視野擴大了若干倍的全新手術方式,引起了蔣紹博的濃厚興趣,開始在當時的科主任金訊波教授帶領下,摸索起這一技術在泌尿外科的應用。「只在書本上見過,根本沒見過咋回事!」既沒有地方進修,也沒有人請教,在網際網路尚不發達的時代,蔣紹博只好想方設法查閱國外文獻,從姐姐家借來錄像機,找婦科、普外科同事借來錄像帶,反覆揣摩。
  從相對簡單的做起。2002年4月24日,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精心選取一位20歲精索靜脈曲張男性不育患者,在小兒泌尿外科專家吳榮德指導下,蔣紹博作為輔鏡手,配合金訊波教授上臺,實施第一臺微創泌尿外科腔鏡手術,開啟了醫院的微創泌尿外科時代。
  1臺、5臺、100臺、3000臺,由簡單到複雜,膀胱癌、腎癌、腎上腺腫瘤,體位和手術路徑逐步優化,手術時間也越來越短。
  「如何在10分鐘內完成1臺標準腹腔鏡腎上腺切除手術?」經過近20年的積累,蔣紹博已經從一名優秀的傳統泌尿外科醫生,成功轉型為高血壓外科醫生,把古老的泌尿外科與常見的內科高血壓結合,開創了一個新的交叉學科,開闢了高血壓診療的新方向和新模式,實現了內分泌科的腎上腺診斷和泌尿外科的腎上腺外科腔鏡手術治療完美融合。在他的概念裡,手術即腔鏡手術!腎上腺源性高血壓外科手術,無菌、微創,連抗菌藥物都不用,術後6小時進食,24小時內下床,3-5天出院……
  2007年,蔣紹博受國家派遣,走進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手術室,給他帶來了震撼,也開闊了眼界:2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開展手術時,醫生在一個房間,病人在另一個房間……「眼前的一切讓我看到了什麼代表未來外科學的方向!」從以開刀為代表的傳統外科手術,到腔鏡(微創)手術,再到機器人手術,很多傳統的醫學概念已經被顛覆。
  重塑高血壓疾病的診治思維和流程。在大量臨床病例的支持下,蔣紹博於2007年在國內率先提出了以「病因篩查、微創手術治療」為核心的「高血壓外科」理念,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成為心內、內分泌、泌尿外等傳統學科上的「老樹新枝」。許多所謂「原發性高血壓」找到病因後,經外科針對性治療效果顯著;仍查不明病因的,再考慮藥物治療,使高血壓由原來一味的單純藥物控制,以及以併發症為導向的根據靶器官損傷歸科治療,變為以高血壓外科為引導的多學科診治新模式,實現了源頭規範病因診治。
  2013年,蔣紹博還主持編著了《微創高血壓外科》一書,給出高血壓外科的定義,在患者適應症選擇及診治方案制訂方面,總結出一系列規範的腎上腺源性高血壓的篩查及診治流程,將重點人群放在藥物控制不穩定、嚴重併發症發生率高、危害性大的中青年惡性、頑固性高血壓患者身上,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蔣紹博的探索,使高血壓患者多了一種選擇,也多了份希望。2年前,一位青年女性頑固性高血壓患者,因反覆發生懷孕至35周左右,胎兒就停育,幾次引產,大人也已發生心衰,檢查確診為異位嗜鉻細胞瘤,因腫瘤靠近大血管,手術複雜、風險高,內科藥物治療無效,輾轉找到蔣紹博,經術前多學科會診,制訂詳細方案,病人術後康復出院,1年後,成功懷孕生子。
讓更多的病人獲益
  高血壓並不可怕,高血壓引起的併發症才可怕!近30年臨床實踐中看到的一幕幕悲劇,讓蔣紹博越來越感到普及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責任重大。
  高血壓號稱無聲殺手,對人體的危害如同溫水煮青蛙,會引發心梗、腦溢血、偏癱、尿毒症、主動脈夾層、眼底出血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對於頑固性高血壓,手術治療的效果就更加明顯。他親眼看到那麼多年輕人,接受手術後不再服藥,或者服用少量的藥,血壓就能控制得很好,能有效避免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做的病例越多,越覺出自己工作的價值!」蔣紹博說。
  十幾年來,蔣紹博團隊,從每一步操作,到每一次手術、每一位患者,都追求精益求精。他只要在醫院,早晨上手術臺、去門診前,下午出手術室、門診結束,都要再回病房,到患者床前巡視一圈,然後再考慮其它,一天查兩次房已成常態。
  會做這個手術的人多了,病人才能真正獲益。作為國內高血壓外科的最早提出者,蔣紹博清醒地意識到,僅僅依靠自己的團隊,力量畢竟有限,只有讓更多的醫生轉變思維、掌握手術要領,才能讓更多的患者獲益。
  除了手術,他投入大量精力和高度熱忱,到全國各地傳播、普及、推廣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的經驗做法、診療模式、學術理念,先後到除西藏、青海、新疆等邊遠省份外,包括臺灣在內的近30個省份、近100家醫療機構去授課、做報告,手把手地傳授,讓全國泌尿外、心內、內分泌等專業的同行,逐步從傳統的學科領域走出來,開啟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繼發性高血壓篩查、診治新模式。
  2013年,蔣紹博聯合西安交大一附院、貴州省人民醫院、首都醫科大朝陽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等8家醫院相關專業成立了「中國微創高血壓外科聯盟」,開展多中心腎上腺高血壓疾病的診治及研究。
  2014年6月29日,蔣紹博應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邀請,第一次出省為湖北省的泌尿外科醫生傳授高血壓的篩查及微創外科手術治療,隨後又先後多次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附屬阜外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多家知名醫院,以及中國心臟大會、亞洲心臟病學會年會等各種場合進行學術講座,向心內科、內分泌科醫生傳播「高血壓外科」,以改變臨床一線醫生及高血壓患者的觀念。
  在同行的眼裡,蔣紹博最大的貢獻是使外科治療高血壓這一理念在業界、公眾中的普及和應用。專門開設抖音帳號,一條「高血壓與血壓高」的短視頻,當天閱讀量過百萬;利用周末到社區、革命老區等基層醫院做報告,甚至連請人吃飯,蔣紹博都會不放棄任何一個普及高血壓外科的機會,逢人就講「得了高血壓要先查明原因,再有針對性地治療……」往往朋友聚會吃飯第二天,一桌人竟能有7人到醫院來找他開檢查單!同樣,由於跟每一位患者講得都很詳細、耐心,他上午的專家門診,也常常要看到一點鐘……
  高血壓外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趨勢已經很明顯。前些年,來找蔣紹博的病人,由本院心內、內分泌等科醫生介紹的多,現在是病人介紹病人佔多數。隨著手術治療高血壓理念的普及,整個微創泌尿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也進入加速發展期,並已成為醫院泌尿外科手術量第一大方向。
  國內外大醫療中心也紛紛成立獨立科室,開展高血壓病因篩查、源頭治理,帶動了全國高血壓外科的快速發展,國內近30家省部級醫院開設高血壓外科,每年有來自十多家省部屬醫院的高年資科主任,到山東省立醫院泌尿微創一外科來參觀學習。
  蔣紹博有個夢想,就是能在國內某知名大學,專門建個集醫、教、研於一體的高血壓外科中心,名字可以起得大氣些,掛上「中國」也可以,針對高血壓疾病開展系統性研究,以更好地為全國的患者提供規範的高血壓診療服務。
  高血壓外科專業全國領先,是山東原創、中國原創,在國際上也沒有可比較的,蔣紹博對學科發展充滿自豪。中國已經進入重視原創的時代,中國的醫學也不應再是一味追趕、模仿西方,而是要挑戰傳統診療高血壓的理念,進行獨立創新,將健康中國策略和傳統中醫智慧「治未病」落實到醫學實踐中。

相關焦點

  • 「高血壓外科醫生」蔣紹博:有些高血壓,微創手術可治癒
    國內率先提出「高血壓外科」人們既往認為,高血壓絕大多數是原發性高血壓,需要終身服用降壓藥,但蔣紹博的發現,顛覆了這個認知。「找到病因,高血壓可以通過手術治療!」蔣紹博把這一發現告訴了醫院心內科、內分泌、影像科等其他科室的同事,並與他們組成腎上腺專業協作組。
  • 腎血管性高血壓,由動脈粥樣硬化等引起的腎動脈狹窄所致的高血壓
    導語:腎血管高血壓是一種進展迅速地高血壓,它是由動脈粥要硬化等引起的腎動脈狹窄所致,屬於高血壓的一種,患病率約佔高血壓人群的1%-3%左右。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介入手術,外科手術或者是藥物進行治療。就目前來看,預後較好。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在大量的手術實踐後,醫生提出了外科手術的兩個「金科玉律」:手術刀觸及的器官必須靜止、手術視野清晰無血。而在心臟上動刀子,恰恰是這兩個原則的悖論。心臟與生俱來的跳動,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象徵,然而這在當時的外科醫生眼裡,卻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心外科手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對心臟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無法觸及的「禁區」,自然會讓人們心生敬畏。
  • 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的區別有哪些
    說起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對於患者來說,都是穿白大褂的,沒啥區別。但是從細微的一些細節還是能夠看出區別的,而且還非常有趣,比如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吸收的姿勢、吃飯的速度、走路的樣子等等都有很大的區別,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外科醫生的私生活是不是很亂?
    再說了,外科醫生即便有這份心思也沒這個時間和精力啊!曾經有個女孩喜歡上一個外科醫生,想跟外科醫生交往,但是她聽多了外界關於外科醫生的謠傳,有點擔心,於是就在知乎上發問:外科醫生私生活亂嗎?的確會有一些像網友所反映地那樣,個別醫生喜歡去娛樂場所大保健,個別外科醫生有二婚、三婚的情況,但那是荷爾蒙分泌旺盛對美好生活有「追求」的所有男人都可能犯的錯,存在於各行各業中,不單單只限於醫生或外科醫生;而且,個別醫生的個別作風問題不能以偏概全代表整個群體整個行業的素質和作風。
  • 內科醫生 VS 外科醫生,到底有啥區別?
    內科醫生 VS 外科醫生,到底有啥區別?>隨時準備上班的是外科醫生 NO.7 醫患篇 被自己的患者一眼認出的 是內科醫生 帶上口罩——患者認識
  • 男子頭痛以為高血壓,原來是「腦瘤」在作怪
    人到中年,出現頭暈頭痛的症狀,往往以為是高血壓所致,因此常常放鬆警惕,隨便吃點高血壓藥試圖緩解病情,來自陝西鹹陽45歲的吳先生就遭遇了這種情況。這次檢查結果讓吳先生大吃一驚,頭部磁共振結果示顱內腫瘤:左側頂枕葉巨大佔位病變,醫生建議儘快手術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這突如其來的診斷讓吳先生全家人都慌了神,沒想到治了幾個月的高血壓病,罪魁禍首居然是讓人望而生畏的「腦瘤」。多方打聽下,吳先生慕名來到湖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就診。
  • 是時候告訴你外科醫生的真面目!
    2. 外科醫生到底什麼時候上班?4. 外科醫生喜歡開什麼?6. 令外科醫生最傷心的有哪些事?外科醫生最擅長什麼?說葷段子一個說不好葷段子的外科醫生。。。。。。不存在的做一臺能輕鬆說學逗唱的手術最能體現術者的心理素質和操作技能
  • 良醫|外科醫生真的會消失嗎?
    人工智慧在外科手術上的應用,很可能進一步瓦解外科醫生過去在手術臺上的權威身份。接下來,外科醫生真的會消失嗎?文 | 黃祺「不需要醫生操作、機器人獨立為病人做手術,我認為十年之內就能實現。」7月23日,數十位來自上海各家醫院的外科專家參加了首期「華亭書院系列學術活動」。
  • 【Assbender】漢尼拔:外科醫生的袖口
    其中一個來源是納爾遜勳爵(Lord Nelson)控制年輕海軍校生和新海軍用袖子擦鼻子。但是功能性的紐扣(Functioning buttons )則用來合閉真正的扣眼,一般稱之為「外科醫生的袖口(surgeon's cuffs)」。如今,外科醫生的袖口只是一種款式,然而一開始製作出來是為了更實際的功能。
  • 外科醫生怎麼看"外科風雲"? 業務水平"令人著急"
    原標題:外科醫生怎麼看《外科風雲》?   電視劇《外科風雲》劇照。   曾出品《琅琊榜》的良心團隊正午陽光最近推出的醫療劇《外科風雲》正在熱播。省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邢燕也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最近看同事在群裡曬劇中的「漏洞」,「有人說,像白百何這樣當醫生早就『死』一百回了」。   業務水平「令人著急」   男主角一出場,頭銜就露「破綻」   邢燕說,對於醫療劇自己一般都會關心一下質量如何,這部《外科風雲》看了兩眼就覺得有點「離譜」。
  • 查出高血壓,要終身服藥?醫生:不是每種高血壓都要吃藥
    高血壓是我國最普遍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基本上5個中年人當中就與一個高血壓患者,並且高血壓如果控制不好更容易誘發腦中風、腦梗等疾病,還是那個火種人們對於高血壓的概念還很模糊,具體也不知道高血壓的範圍在什麼數值之內,另外很多人對於高血壓患者需不需要終身服用藥物也很模糊,今天和大家具體說一說這些問題
  • 為什麼連醫生都說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
    為什麼連醫生都說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心血管王醫生高血壓一直以來被我們稱之為沉默的殺手,雖然沉默,但畢竟是殺手!高血壓不控制,每分每秒都在對身體造成著損害。
  • 頭痛以為高血壓,卻是腦瘤在作怪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6月19日訊 (記者 李琪 通訊員彭璐 程浩峰)人到中年,很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的症狀,不少人總以為是高血壓所致,隨便吃點高血壓藥試圖緩解病情。近日,來自陝西鹹陽45歲的吳先生就遭遇了這種情況,最後檢查,卻是腦瘤作怪。
  • 頭痛以為高血壓 警惕「腦瘤」在作怪
    紅網時刻6月17日訊(通訊員 彭璐 程浩峰)人到中年,出現頭暈頭痛的症狀,往往以為是高血壓所致,因此常常放鬆警惕,隨便吃點高血壓藥試圖緩解病情。來自陝西鹹陽45歲的吳先生就遭遇了這種情況,卻不知這讓他的生命受到威脅。出生於幹部家庭的他,高中畢業後常年在東莞從事管理工作。
  • 選擇嫁給外科醫生的100個理由
    這是一個一心想嫁給外科醫生的花竇女孩的心聲,讀完之後滿滿的感動…… 寫下這樣的題目,我都忍不住嘴角上揚,是的,我中了外科醫生的蠱。 曾榮幸的做了一次患者,有幸見識了外科周一大查房的陣容。
  • 麻醉醫生最討厭&最喜歡的外科醫生大起底
    2021-01-09 17:08:30 來源: 壹生 舉報   每一個麻醉醫生
  • 平凡醫生,醫路不平凡——記長沙市第三醫院普通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弦
    做一名平凡的醫生,做好每一臺平凡的手術,就是他最不平凡的追求。他是長沙市第三醫院普通外科醫師團隊的一員、二十四病室副主任醫師王弦。勤練「內」功:幹好臨床,做好手術王弦的幾位舅舅都是醫生,從小耳濡目染,他便萌生了「長大也要做一名醫生」的想法。
  • 外科醫生看《外科風雲》:很多細節犯常識錯誤
    曾出品《琅琊榜》的良心團隊正午陽光最近推出的醫療劇《外科風雲》正在熱播。但令追劇粉絲有些失望的是,該劇雖然在角色塑造上挺有看點,但在專業細節處理上還不夠用心。醫療行業博主@丁香園等吐槽的網帖不少,權威告訴你:說得挺靠譜!省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邢燕也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最近看同事在群裡曬劇中的「漏洞」,「有人說,像白百何這樣當醫生早就『死』一百回了」。
  • 一張外科醫生照片,引發無數人模仿...
    不過照片上的這四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外科醫生。更確切地說,她們都是「女外科醫生」。4月3日,《紐約客》雜誌用了這樣一張插畫做雜誌封面:提起外科醫生,大家通常會想到男性,但是插畫家Malika Favre並沒有受這種刻板印象的偏見影響。——她竟然畫了四個女外科醫生!!!」Pitt醫生這麼激動是有原因的。在美國,只有19%的外科醫生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