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人,西漢後期著名學者,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博覽無所不見,口吃不能劇談,為人簡易清靜,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一生未作大官,對屈原投江頗為不然,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表現出澹然。少時喜詞賦,晚年視為「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潛心向學,研究哲理,他認為,「經莫大於《易》」,「傳莫大於《論語》」,遂模仿《周易》寫了《太玄》,模仿《論語》寫了《法言》。
《太玄經》亦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四庫全書》為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改為《太元經》,乃是揚雄表達自己的宇宙論、本體論等哲學思想的著作,旨在於捍衛和發揮正統儒家學說。《新唐書·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作十卷。其書模仿《周易》體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以模仿《周易》之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讚辭,相當於《周易》之爻辭。《周易》有《彖傳》、《象傳》等「十翼」,作補充說明,《太玄經》亦作《玄衝》、《玄摛》等十篇作補充說明。「玄」,意為玄奧,源出《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經》以「玄」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陰陽三家思想,成為儒家、道家及陰陽家之混合體。揚雄運用陰陽、五行思想及天文曆法知識,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提出了「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質幹在乎自然,華藻在乎人事」等觀點。《太玄經》含有一些辯證法觀點,對禍福、動靜、寒暑、因革等對立統一關係及其相互轉化情況均作了闡述。認為事物皆按九個階段發展,在每一首「九贊」中,皆力求寫出事物由萌芽、發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變過程,甚至說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屬」。凡事都用「九」去硬套,反映了揚雄的形上學觀點。
東漢宋衷及三國吳人陸績曾為《太玄經》作注,晉人範望又刪定二家之注,並自注贊文。另有北宋司馬光《太玄經集注》、清人陳本禮《太玄闡秘》等。《太玄經集注》有清嘉慶刻本,《太玄闡秘》有清末刻本。
【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均為原創,未經國學網授權,任何媒體、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用做商業用途。
【聯繫我們】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