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壽啦!韓國人又要申遺中國結了!」這兩天不少自媒體營銷號都在熱炒著這樣一則消息。
這個話題中國網友一聽就怒了有沒有:你國平時「偷」得還少嗎?又來?!
不過,韓國這回真的又拿著「中國結」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了嗎?其實不然。
在韓國文化遺產廳官方網站的介紹中,他們把這種編織工藝品稱為「繩結」,而非一些自媒體描述的將「中國結」改名為「韓國結」。
1968年,「繩結」就已經被韓國政府批准為國家級第22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在介紹中也提到了「繩結的編織方法和染色方法是三國時代從中國傳入韓國」的。
這回引起爭議,是因為韓國傳統文化大學的學生們,近日發起了一個名為「Soom」的保護推廣韓國傳統文化的項目。
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放出了一組宣傳圖,其中就包括了這個「繩結」。
圖片傳回中國網際網路以後,由於提到了非遺,就被誤當成了韓國要拿「中國結」申遺。
圖自「soom_traditional」社媒
綜上所述,其實這回是個自媒體搬運的烏龍事件,實際上不是申遺,而是韓國學生在介紹51年前已經被韓國官方認定的非遺。
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掉以輕心,因為這其中仍然暗藏著「文化挪用」,需要我們保持警惕。
觀察韓國向聯合國申遺的有關中國文化的遺產項目,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利用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必然發生的一些形式上的變化和自己民族對它的改良,把起源於中國的文化說成是自己民族的創造,是一些韓國人將中國文化「韓國化」的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
比如說曾經在中國引起巨大爭議的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韓國的端午祭無論在慶祝方式還是節日意義上都與中國不同:中國的端午文化是與屈原和粽子相聯繫的,不過韓國人強調他們是吃鬆餅、摔跤、蕩鞦韆和用藥草水洗頭髮來慶祝。但在日期上,中韓端午卻是同一天。
再說回這次的「中國結」事件,儘管韓國官方承認他們的繩結源自中國,但在這些韓國大學生們製作的宣傳物料中卻對此隻字不提,僅稱繩結經過「三國時代、高麗時代、朝鮮時代」的發展而來。
圖自「soom_traditional」社媒
而且,這個大學生組織竟然把之前指責其盜用中國文化的中國網友評論「掛」了出來,稱這些評論是在「誹謗韓國文化」。
為了懟中國網友,他還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說事,口口聲聲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分時間和空間共有的,不能主張排他性所有權,還美其名曰國際社會為了保障文化的多樣性,認可了文化屬性上的「共享性」。
最後還要拿「你們這樣做,國際影響不好」來道德綁架中國網友,文中說:在一個高度互聯的現代社會,文化仍然被積極地共享和影響著彼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東亞歷史上也存在著文化共享的現象,因此宣傳非遺和文化本身的所有權對於國際社會來講不是一個恰當的態度。
左邊是被掛的中國網友評論,右邊是聲明
這樣的態度在韓國民間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甚至偶爾還能看到為了將中國文化「去中」的「韓國本土化」等更為鬼扯的說法。
在韓國「現代佛教」2018年的一則報導中,就曾經這麼寫道:雖然中韓繩結的用途和種類幾乎相同,但韓國繩結更能讓人感到情緒平靜。
你跟我倆在這兒扯呢?繩結怎麼就讓人平靜了你給我說道說道?
這次事件中,大學生們製作的物料中還有一個非常眼熟的東西:韓國人心心念念的「金屬活字印刷」。
是的!儘管已經被中國學者打臉八百回,但他們還是執著的認為自己才是活字印刷的發明者!
早在2009年,韓國舉辦的東西方印刷史國際會議上,我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潘吉星就擊碎了韓國把活字印刷發明申遺的幻夢。
他拿出的有力證據就是溫州博物館展出的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印刷於1103年,比韓國在1239年印刷的《南明泉和尚頌證道歌》早了一個多世紀。
15年後,這幅展品還有力反駁了2014年韓國在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傳達的「韓國人發明活字印刷」的說法。
圖自溫州晚報
每次韓國搶先申遺,都會有中國網友問是不是我國文化發展現狀和對自身文化的保護力度不夠。
一方面的確有這個原因,吉林省社科院韓國朝鮮研究所所長韓忠富曾表示,20世紀初中國傳統文化遭到破壞,而改革開放前期,經濟建設是重中之重,沒有足夠的財力投入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打開國門後,西方文化大舉而來,使得很多年輕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保護不力也是目前在傳承中國文化方面面臨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實在是太豐富多彩,挑不過來啊!
比如說,2014年韓國把「暖炕」(中國稱火炕)申遺,而我國文化部當時卻回應稱中國暫不會將火炕技術申遺。
為啥呢?因為我國每年在文化部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都有幾百個,在決定何種項目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須有「輕重緩急」。換言之,比火炕技術更值得申遺的遺產太多了。
熱點視頻推薦📹
越贊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