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伊利謠言案」宣判後不久,伊利在官網發布《關於謠言案更多真相的公開信》,舉報公司前董事長鄭俊懷詆毀伊利、挪用2.4億公款,並且懇請徹查鄭俊懷及其「保護傘」。
舉報自家前董事長,這種一般在電視劇裡才有的情節,引發巨大關注:伊利謠言案是怎麼回事?為何要舉報自家前高管?鄭俊懷是何其人也?真相到底是啥?
來源:伊利官微截圖
伊利在公開信中直指:
種種跡象顯示伊利謠言案與鄭俊懷脫不了干係,今年3月謠言案案發前,鄭俊懷北京密會劉成昆,詆毀伊利的謠言文章隨即出爐。
鄭俊懷挪用2.4億公款,14年來無人處理。伊利23日已向中央巡視組遞交了舉報材料。
原國家級領導、多位省部級領導、廳局級領導充當鄭俊懷「保護傘」,人為抹掉鄭俊懷數億元犯罪事實,運作假減刑。
鄭俊懷,伊利前董事長,現黑龍江紅星集團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據了解,鄭俊懷2004年12月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入獄,2005年12月31日被判刑6年。2008年9月,因在服刑期間表現良好獲得兩次減刑機會,鄭俊懷刑滿釋放。
2011年鄭俊懷加入黑龍江紅星集團食品有限公司,並於2015年1月出任黑龍江紅星集團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一直至今。
對於伊利公開信內容,鄭俊懷代理律師——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楊航遠24日稱「還不知情」,暫不回應。
今年3月鬧得沸沸揚揚的「伊利董事長潘剛被查」傳言一事是這次伊利公開信的導火索。
3月24日起,微信公眾號「天祿財經」作者劉成昆陸續在其公號發布《出烏蘭記——盤先生在美麗堅》、《出美麗堅記——盤先生回烏蘭配合調查》、《出烏蘭記——童話故事》三篇文章,暗示性地把「小說」所指與伊利董事長潘剛聯繫在一起。
3月26日上午,自媒體人鄒光祥在其公號發文稱「光祥財經獲悉,潘剛已於近期回國,很快被有關部門帶走並協助調查。」
這是伊利多年來遭遇的一次最大危機。伊利隨後發布澄清公告稱,相關報導不實,市場傳言均為謠言。
5月初媒體報導顯示,在接到伊利公司和潘剛本人書面報案後,呼和浩特公安機關依法開展偵查,以涉嫌尋釁滋事罪、誹謗罪將此前在自媒體發布上述謠言信息的2名犯罪嫌疑人抓獲,對2人批准逮捕。
10月24日,就在伊利公開信發布前幾個小時,自媒體人「伊利謠言案」一審宣判,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判處鄒光祥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以尋釁滋事罪判處劉成昆有期徒刑八個月。兩人當庭表示上訴。
伊利謠言案發生後,鄭俊懷的代理律師曾發聲明稱,鄭俊懷與劉成昆等人「不認識,沒有任何交往」。從目前媒體披露的消息看,上述一審宣判也並未提到劉成昆與鄭俊懷存在被指使與指使關係。
有關鄭俊懷和伊利謠言案的關係,伊利公開信中提到了一些細節。
公開信稱,檢方出具的證據顯示,劉成昆供述案發前,鄭俊懷主動約他在北京建外SOHO見面,向其提供了謠言案文章中的相關信息。
隨後,劉成昆在朋友圈大張旗鼓地發了預告:「今晚我要寫篇短篇小說,超級重磅,大家敬請期待。」當晚,他就將造謠伊利及管理層的文章發表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上,並將連結發到一個有著200多人的財經記者群裡,引發了群裡對伊利及管理層的討論。
劉成昆與鄭俊懷(微信名「關懷」)之間有微信聊天記錄,謠言引爆網絡後劉成昆向鄭俊懷匯報,說「給我更多消息,才能接著寫」。此前,劉成昆鼓吹鄭俊懷的文章也暴露出:他曾與鄭俊懷多次見面,接受過鄭俊懷的宴請,稱呼鄭俊懷「老爺子」……
伊利公開信稱:
記錄鄭俊懷挪用2.4億公款犯罪事實、證據確鑿、犯罪分子供認不諱的78冊案卷,14年來一直存放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今年機構改革後轉到內蒙古自治區監察委,被長期包庇,至今未公訴。
2004年鄭俊懷等人被抓後,其「保護傘」四處活動,人為抹掉鄭俊懷挪用2.4億巨額公款及諸多涉嫌重大經濟違法犯罪線索,只選擇了涉案金額較小的1650萬予以6年有期徒刑的輕判;又人為操控假減刑,把鄭俊懷的刑期減到3年半。
伊利還稱,鄭俊懷除了有「保護傘」,還有「馬前卒」打手。劉成昆就是其中一員,劉成昆在庭審中當著妻子的面辯稱「與人約炮」「與賣淫女聊天」是工作需要。
對此,網友也是一臉吃瓜相,議論紛紛。
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另外,公開信發布後,伊利股價10月24日午後快速跳水,當日收跌7.18%。
來源:雪球官網
事件後續將如何發展?
我們拭目以待……
鄭俊懷、潘剛、自媒體……中國乳業江湖流傳許多年的「伊利恩仇錄」,比連續劇劇情還令人猝不及防。
鄭俊懷
如果不是實名舉報,鄭俊懷在很多民眾的印象中將定格於「上一代企業家」代表。
1983年,鄭俊懷擔任伊利集團前身、呼市回民奶食品廠廠長;1993年,伊利進行股份制改革,並於3年後成為全國乳品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時任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兼CEO的鄭俊懷,自此被業內稱為「乳業教父」。
上世紀90年代,正是中國乳業開始蓬勃發展的階段,時值國企股權改制大潮,在直接謀求產權清晰化不可能的前提下,很多人採取了比較激進的方式,鄭俊懷就是其中之一。
他跟當時的很多人一樣,選擇了曲線MBO的道路,即他和伊利的二十多名主管出資成立了一家「華世商貿公司」,相繼收購一些國有企業所持的伊利法人股。由於鄭俊懷團隊並沒有太多的現金,因此在收購中便採取了一些「灰色」做法。
潘剛
故事的另一條線索,則要從鄭俊懷推動伊利股份制改革前一年(1992年)說起。那一年22歲的潘剛進入呼市回民奶食品廠,從一線起步,擔任質檢員。科班出身的潘剛年輕能幹,頗受鄭俊懷器重。
2002年,32歲的潘剛出任伊利集團總裁、董事,是當年全國520家重點工業企業中最年輕的總裁。此次伊利的舉報信中也提到,「潘剛總裁帶領著這樣一個一心為伊利拼搏、屢創佳績的團隊,卻莫名其妙遭遇了來自時任伊利董事長鄭俊懷的打壓。」
鄭俊懷與曾任伊利高管的蒙牛創始人牛根生
而1998年,時任伊利高管的蒙牛創始人牛根生與鄭俊懷的矛盾激化,出走伊利隨之創辦了蒙牛,掀起乳業江湖著名的雙雄對抗。
從此,鄭、牛、潘三個人的命運走上了不同方向。
2004年6月,鄭俊懷被舉報「侵吞國有資產」,曲線MBO的做法原本就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在法庭上鄭俊懷稱:「所為一切均是為了解決管理層持股的來源問題,至今不明白我的行為已經犯法。」
而牛根生和他的蒙牛則迎來輝煌,2004年6月10日,就在鄭俊懷被舉報的同一個月,蒙牛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牛根生也以1.35億美元的身價進入當年度《福布斯》的「中國富豪榜」。
潘剛則臨危受命,在鄭俊懷被捕11 個月後上演了令人驚嘆不已的乾坤大逆轉,帶領伊利從低谷走上反彈,成為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產品線最全的乳業領軍者。
編輯:李琨 責任編輯:盧孟夏
來源:中國經濟網、中國新聞網、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