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我吹一吹《八佰》

2020-08-26 微圈小喇叭

來源:拾遺


看《八佰》之前,你需要知道的一些事。


01


前幾天看了《八佰》,

本來沒打算寫點什麼,

但這幾天爭議四起,

所以我也想談談觀影感受。

關於《八佰》,

如果你抱著看「紀錄片」的想法,

真的就別去看了,

免得看了生氣,

因為它的確不夠真實。

它只是取材於真實事件,

其中有很多虛構的情節。

如果你抱著「是不是美化哪黨哪軍」的想法,

真的也別去看了,

免得看了心堵,

因為其中有些場景確實很壯烈。

但如果你抱著看一部電影的態度去影院,

《八佰》還是值得一看,

因為它的確是一部難得的華語戰爭片。

但如果你抱著中國人的身份去看這部電影,

《八佰》就很值得一看,

因為你會從中明白我們這個民族為何會綿亙五千年。


02


日本一直對中國虎視眈眈。

天正十八年(1590年),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

就開始念叨一句話:

「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所謂「唐」,就是中國。

可「遺憾」的是,

豐臣秀吉至死也沒完成這個偉業。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

野心更是極度爆棚,

「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亞洲,欲徵服亞洲,必先徵服中國。」

為了徵服中國,

日本開始長遠謀劃。

經過數十年籌備後,

1937年7月7日,

日軍打響了侵華戰爭第一槍。

當時日本對外宣稱:

「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03


「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為什麼日本這麼狂傲自信?

我們來看看幾個對比就知道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中日經濟對比。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前,

日本GDP超過100億美元,

而中國GDP只有13.6億美元,

日本是中國的8倍。

日本工業產值超過60億美元,

而中國工業產值不到2億美元,

日本是中國的30倍。

日本當年鋼鐵產量是580萬噸,

而中國當年鋼鐵產量只有4萬噸,

日本是中國的145倍。

…………

也就是說,

日本是一個工業國,

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國,

經濟實力上的差距,

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04


其次,我們來看看武器對比。

1937年當年,

日本生產了1580架飛機,

而中國一架也造不出來。

日本生產了300輛坦克,

而中國一輛也造不出來。

日本生產了30艘軍艦,

而中國一艘也造不出來。

日本生產了744門大口徑火炮,

而中國一門也造不出來。

…………

也就是說,

當日本進入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

中國卻連機械化的邊都還沒摸到,

因為任何一種主戰大殺器都不能生產,

跟日本的差距真是天上地下。


05


再次,我們來看看兵力對比。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前,

日本兵力總數為448.1萬,

這還不算協同作戰的100多萬偽軍。

而中國當時僅有170萬兵力,

補充兵力約50萬,

差距不止一點點。

雖然中國後來補充了三百萬兵力,

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抓壯丁拉來的,

跟訓練有素的日軍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當時中國條件最好的中央軍,

也不過是每個兵配發15發子彈,

用於搞實彈訓練。

可日軍新兵入伍後,

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

步槍不能低於150發,

機槍不得低於300發,

所以日軍三分之一的士兵,

都達到了優秀射手的水平。

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

中國75毫米以上火炮只有800多門,

其中重炮只有48門。

也就是說,整個中國的重火力,

連日軍的一個零頭都不到。」


06


連「團結度」也沒法比。

日本當時是軍國主義當道,

國內主要勢力非常團結,

一心就想滅了中國。

而中國這邊呢,

簡直就是一盤散沙,

蔣介石國民政府實際控制省區外,

全國近半省區都被其他軍閥所控制。

這些地方軍閥割據一方,

名義上聽從中央號召,

實際上卻勾心鬥角、各自為政,

互相挖坑內鬥的事天天都在發生,

有的甚至乾脆投敵叛變當了偽軍。

而中國70%的民眾,

由於連年軍閥混戰,

根本無法專心生產,

所以常年掙扎在赤貧線上,

連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

哪裡還有「物力」支援前線。


07


從「知己知彼」上看,

中國更是沒法跟日本相比。

日本有多了解中國?

單從其製作的地圖就可見一斑。

離退休師級幹部章明,

這樣回憶見過的日軍作戰地圖,

「那一年,我跟隨警衛排,

在湖南宜章搜集革命歷史文物時,

確定行軍路線靠的就是日軍地圖。

當行至一座大山前面時,

李排長拿著日軍地圖說,

有條小道可以直穿大山,

不用繞道走50公裡。

但我們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這條小道,

問了很多路過的年輕人,

都說沒有路。

最後找到一位當地老人,

他用刀砍了幾十下荊棘叢,

那條小道果真就顯露了出來。

我萬分驚訝,仔細察看地圖。

發現地圖用的比例尺竟是五萬分之一,

也就是說,

地圖上1釐米等於實地500米,

實在是太精密太實用了。

一座山丘、一條小溪、一塊水田,

一條小路、一座廟宇、一片水井……

都在圖上畫得清清楚楚。

山頂制高點和山腰等高線,

都用阿拉伯數字標明了多少米,

所有道路也都標明了分段裡程。

這個地圖的繪製日期是昭和三年,

也就是1928年,抗戰爆發之前9年。」


章明回憶說:

「由於我們繪製的地圖,

遠不如日軍地圖細緻精密,

所以我們每次伏擊日軍後,

首先搶佔的是他們的電臺,

然後就是搜繳他們的地圖,

繳槍倒是其次的。」

日本對中國「知彼」,細緻到什麼程度?

「在抗日戰爭開始前,

所有中國少將以上的軍官,

他們都有細緻的檔案留存,

其個人特點、作戰方式,

包括生活習慣,

他們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為什麼日本敢狂傲宣稱「三月滅亡中國」?

因為日本經濟遠強於中國,

因為日本工業遠強於中國,

因為日本武器遠強於中國,

因為日本兵力遠強於中國,

因為日本團結度遠強於中國,

不僅如此,

在對彼此的了解上,

日本也是遠勝中國。

所以,日本在《在華北使用武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說:

「三個月內取得決定性勝利毋庸置疑。」

不只是日本這樣認為,

歐美列強都這樣認為,

「也許根本就用不了這麼久。」


08


三個月滅亡中國似乎已成定局。

日本打響侵華第一槍後,

中國開始發生的一切,

似乎也正朝著日本預測的方向發展,

就像《八佰》裡展示的那樣:

有人投降做了偽軍,

有人叛變當了漢奸,

有將軍做了縮頭烏龜,

有軍人當了前線逃兵,

有身份的人躲進了租界,

有本事的人逃到了後方。

而老百姓呢,

基本上就是隔岸觀火,

該設賭設賭,

該唱戲唱戲,

該跳舞跳舞,

該賣身賣身,

該鑽營鑽營……

而正在抵抗的中國軍隊呢,

是那麼的不正規:

只圖一份軍餉的兵油子,

一心只想保命的雜牌軍,

兩腿直打哆嗦的文書,

臨時被徵召入伍的農民,

鄉下逃難來的小夥,

沒拿過槍的愛國學生……

他們雖然成為了軍人,

但根本不懂什麼是戰爭,

既不懂如何殺敵,

也不懂如何保護自己。

面對這樣的軍人、民眾和精英,

日本人當然會覺得:

「滅亡中國,三個月足矣。」


09


但戰爭全面爆發之後,

日本人才驚訝地發現,

所有的一切都變了,

他們以為毫無抵抗力的中國軍隊,

沒想到突然之間就有了抵抗力。

他們以為最善明哲保身的中國精英,

沒想到突然之間就敢拋頭顱灑熱血。

他們以為毫無團結力的中國老百姓,

沒想到突然之間就凝成了萬裡長城。

就像《八佰》裡展示的那樣:

剛開始的逃兵,

後來變成了英雄;

剛開始的兵油子,

後來變成了護旗手;

剛開始的漢奸,

後來變成了戰地記者;

剛開始的黑社會,

後來變成了送電話線的奔跑者。

剛開始冷漠自私的商人,

後來變成了捐獻家產的援助人。

…………

那些脆弱的中國人,

那些冷漠的中國人,

那些惜命的中國人,

那些自私的中國人,

突然之間就被某種東西喚醒了,

紛紛投身於這場「抗日戰爭」。

為什麼突然之間就覺醒了?

因為戰爭全面打響之後,

無數中國人終於意識到:

「這不是別人的戰爭,

而是所有中國人的戰爭。

生為中國人,

我們必須為中國而戰。

國亡,我們就亡。

國在,我們才在。」

日軍本想三個月佔領中國,

結果一打就是八年,

不但未能佔領中國

最後還鎩羽而歸。


10


喜歡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在這本書裡提道:

日本人始終不明白他們會什麼會輸。

他們運用經濟學原理,

把中國各種情況輸入電腦,

用模型公式證明自己必贏,

但沒想到最終還是輸了。

日本人為什麼會輸?

當年明月說:因為他們不懂中國人。

「所謂四大文明古國,所謂兩河流域,

所謂印度,所謂埃及,

在歷史長河裡,都被人滅掉了N次,

雅利安人、猶太人、阿拉伯人、莫臥爾人,

你來我往,早就不是原來那套人馬,

文化更是談不上。

只有中國做到了,

雖然有變化、有衝突,

但我們的文化和民族主體,

一直延續了下來。

幾千年來,

無論什麼樣的困難,

無論什麼樣的絕境,

無論什麼樣的強敵,

從沒有人能真正地徵服我們。

她的潛力,

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也無法計算。

日本人打進來之後才驚訝地發現,

僅僅一夜之間,

所有的一切都變了,

軍閥可以團結一致,

黑社會也可以潔身自好,

文盲不識字,卻也不做漢奸,

怕死的老百姓,有時候也不怕死。

因為所有的一切,

都已經牢牢地刻入了我們的骨髓:

堅強、勇敢、無所畏懼。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們失敗了,

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依然如此。」


11


就以《八佰》中的謝晉元為例吧。

謝晉元,廣東梅州人,

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

他的妻子叫凌維誠,

凌維誠出身上海商人家庭,

是音樂專業的畢業生,

吹拉彈唱無一不精,

是很有才華的新女性。

謝晉元與凌維誠相識於1927年,

兩人分別為朋友充當伴郎和伴娘,

在婚宴上一見鍾情。

1936年,日本步步緊逼,

上海隨時可能爆發戰爭,

為了安心抗日,

謝晉元決定讓懷有身孕的妻子,

帶三個小孩子回廣東鄉下老家。

他對妻子說:

「為國殺敵乃革命軍人之天職,

職責所在,為國就不能顧家。」

1937年10月,

激戰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進入尾聲,

主力部隊戰略撤退後,

留下一個營堅守四行倉庫,

對外號稱是一個團。

這個「團」的最高指揮官,

就是「團附」謝晉元。

所謂團附,相當於副團長。


接到命令後,謝晉元寫了一句話:

「餘一槍一彈,決與倭寇周旋到底。」

他帶領一群散兵遊勇,

與日軍展開四天激戰。

《八佰》就是以此為基礎加工創作的一個故事。

堅守四天後,謝晉元接到命令,

「撤入英租界。」

英軍原本答應「負責掩護撤退」,

使「孤軍由租界到滬西歸隊」。

但謝晉元率眾撤入英租界後,

英國人卻突然反悔,

將謝晉元等人全部軟禁。

這一禁就是4年。

在這4年期間,

日軍和偽軍多次派人來勸降,

但都被謝晉元嚴詞拒絕。

勸降不成,日偽就派出刺客,

在英租界殺死了謝晉元。


▲凌維誠和四個孩子

作為謝晉元遺孀,

凌維誠更是活得不易。

她本是上海商人之家的小姐,

從小錦衣玉食,

後來卻來到粵北窮鄉僻壤,

侍奉一雙年邁的公婆,

養育嗷嗷待哺的四個子女。

從來沒幹過農活的她,

竟要下地挑糞種田,

其子謝繼民後來回憶說:

「年邁的祖父無法擔負農活,

母親便成了唯一的勞動力。

母親脫下旗袍、高跟鞋,

摘下首飾細軟,

換成當地農婦的粗布衣衫,

從頭開始學做農活。

播種插秧、澆水施肥、耕耘收割,

母親由一個十指不沾灰的上海小姐,

蛻變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婦。」

謝晉元遇刺身亡後,

凌維誠從報上得知,

「倖存的『八百勇士』,尚有不少流落街頭、生活無著。」

在養育公婆和孩子尚且艱難的情況下,

她竟然還給「八百勇士」捐錢捐物。

後來她奔走於上海各界,

奮力營救被軟禁的「八百勇士」。

中國正是因為有一個個謝晉元,

正是因為有一個個凌維誠,

才在日軍的炮火下八年不倒。


12


《八佰》之所以值得看,

其實不在於它的「場面」,

而在於它展示的「精神」。

《八佰》裡沒有主角,

它展示的是一個群體。

《八佰》裡沒有大人物,

它展示的是一群小人物:

油得冒泡的老鐵,

怕死得要命的老算盤,

幾次想逃跑的端午,

總是抱怨不停的羊拐,

販賣情報的方記者,

看熱鬧的大學教授,

開賭場的地痞刀子,

安逸度日的歌女,

…………

導演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些人?

為什麼會講述這些人覺醒的故事?

因為這些人最接近普通人,

最接近「我們」。

我們大部分人,

就是這樣普通的軍人,

就是這樣普通的民眾。

這世上啊,

哪有什麼天生不怕死的英雄,

所謂英雄,

不過都是我們這樣的平凡人。


我們也怯懦,

我們也怕死,

我們也混蛋,

我們也自私,

我們也旁觀,

我們也內鬥,

但是有一天「國之將亡」時,

我們終究會站出來,

哪怕明知道這一戰有去無回,

但我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戰鬥,

「因為這不是別人的戰爭,

而是所有中國人的戰爭。

生為中國人,

我們必須為中國而戰。

國亡,我們就亡。

國在,我們才在。」

正是因為一個個小人物的捨生取義,

中國才築起了一道道血肉長城,

我們國家才扛住了日本的炮火,

我們國家才有了繁榮的今天。

《八佰》不僅僅是一部電影,

它更是一種精神。

這部片子裡,沒有哪黨哪軍,

只有中國土地、中國人民和中國軍人。


013


一個民族的堅韌度,

不看英雄,要看無名之輩,

所謂國家,即是「我們」。

幾千年來,

為什麼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困難,

為什麼無論遭遇什麼樣的絕境,

為什麼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強敵,

都沒有人能徵服中華民族?

答案正如當年明月所說:

「這是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的民族,

一個有著無數劣根性的民族,

但也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的民族,

一個有著無數先進性的民族。

她的潛力,

統計學和經濟學計算不出,也無法計算。」

這兩年,中國正遭遇二戰以來的最大危機,

美國及其爪牙,

正動用一切力量,

對中國進行打壓和封鎖,

企圖抑制和擊垮中國。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所以,當此之際,

我也想用這段話忠告美國:

有些偉大的民族,你永遠不能低估,

尤其是綿亙五千年的中華民族。

這是一個有著無數缺點的民族,

一個有著無數劣根性的民族,

但也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的民族,

一個有著無數先進性的民族。

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依然如此。

相關焦點

  • 請允許我吹一吹《八佰》背後的四行倉庫
    電影《八佰不過如果你抱著家國大義的心態去看《八佰》,那它值得一看。影片中這場戰役能取得成功,除了歸因於戴安全頭盔壯士的頑強抵抗,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被用來當作最後一道防線的「四行倉庫」。我親眼目睹,一位戰士全身掛滿手榴彈,從空中跳下,炸死日軍。我也看到倉庫頂層,孤軍戰士為了保護國旗壯烈犧牲。這些慘烈的戰鬥場景,我終生難忘。
  • 《八佰》真的不如那些被吹上天的外國電影嗎?
    電影《八佰》首周末票房突破了8億。現在已經突破了10億。厲害!厲害!不過人紅是非多,在票房高歌猛進的同時啊,《八佰》也招來了很多的非議。但你非要說《八佰》是爛片。那我覺得就有點過分了。咱們平胸而論啊。《八佰》的電影質量還是比較高的。
  • 冷靜點,《八佰》遠沒有他們吹的那麼好
    也許是我要求太高了,但是,對於一個如此熱血,滿是戲劇衝突的好故事,要求高一點,不對麼?《八佰》如果學學昆汀把故事分章回,把它本就割裂的敘事直接分為三個段落,可能在整體上看起來就舒服許多,直接把標題取成《棄子》、《護旗》、《衝橋》,每一章都會有一個完整的三幕式的結構,三個高潮的設計也就非常好理解和品讀。
  • 多人「吹爆」, 但充滿爭議,《八佰》值不值高口碑呢?
    今年首部比較「火」,而且口碑比較好的國產電影,應該就是《八佰》了!它的票房已經破6億人民幣, 是今年第一部票房比較「火」的國產電影,另外它的豆瓣評分目前也有7.8分;在各大購票網站的評分,更是9分以上, 被不少觀眾「吹爆!」
  • 《八佰》被眾多明星一頓捧吹!真的值得一看嗎?
    在某音刷到很多明星,不乏黃渤,陳思成等一線明星極力推薦《八佰》這部電影,黃渤和管虎導演合作的《鬥牛》確實不錯,管虎導演也為這部電影準備幾年之久,還有實力派演員張鐸,王千源,黃志忠參演,總覺得要去看一下《八佰》選擇8月14日作為點映的第一天,除了恰逢周五以外,似乎也有其他考量。因為後一天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而前一天8月13日則是淞滬會戰爆發的日子。這部電影講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
  • 該不該吹爆《金剛川》?
    對戰爭的描述也會像《八佰》那樣虛構諸多內容?在《八佰》宣傳期間,他的一條微博引來千夫所指。《八佰》和國慶檔挽回了市場的信心,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道理和《八佰》是有些許相似的。影片不僅僅承載了「紀念」的責任,還有著「救援」的任務,這點真不妨一吹。
  • 《八佰》是中國電影的救市之作?別閉眼吹了
    戳右邊關注我,全面掌握圈中八卦!再上網搜索了一圈發現好評還是佔了90%之後,我開始懷疑是否自己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於是又去看了一次。看完之後仍覺得,《八佰》被捧成「救市之作」有點過譽了。傳統戲劇和現實畫面之間來回切換、揉雜,按著觀眾的頭讓大家明白導演的想法:皮影戲不是無意義的畫面,而是一開始就寫好的結局。
  • 周杰疑似吐槽《 八佰》
    周杰也就是現在不演戲,要是還在拍戲的一線,肯定有很多人吐槽他,他那吹鬍子瞪眼的演技真不敢恭維。 從《還珠格格》到《少年包青天》,無一不是油膩的表演。周杰評價《八佰》是認真地瞎拍,電影中很多情節不符合常理,盲目自信很不好。 但我個人在電影院看《八佰》時,心情非常澎湃和激動。看到中國人英勇的抗戰,無論是在租界還是在四行倉庫,那種不得已,投入真實情緒感同身受。
  • 《八佰》票房破10億,無腦吹和無腦黑的人都歇歇吧
    管虎導演新作《八佰》上映後,沉寂了許久的電影院終於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截至8月25日零時,《八佰》累計票房突破10億元,成為2020年首部票房10億的電影,也是中國影史上第75部達成票房10 最近《八佰》熱映,網上有一批無腦吹和無腦黑的人,看的人尷尬癌都範了。
  • 《八佰》一比一還原83年前那場「直播的戰鬥」,讓人熱血沸騰
    關於電影《八佰》和淞滬會戰裡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似乎無需贅言,因為稍微了解抗戰史的網友,對這場戰鬥與講述這場戰鬥的電影《八佰》,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了解。但看過《八佰》的點映後,我突然意識到:有必要讓更多人了解的,不僅僅是這段抗戰史,還有電影《八佰》裡的這場戰鬥究竟是怎麼打的……
  • 不吹不黑,《八佰》在國產戰爭片中能排老幾?
    引子其實,《八佰》今天才正式公映。但關於電影的討論,早已七拐八繞地,偏離了大部分正常評論的方向,徹底攪成了一團漿糊。怎麼著?堂堂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連平心靜氣聊個電影都做不到?關於《八佰》的主題、人物、細節,甚至爭議和問題,大家都已經看了不少,我上周也第一時間聊過(戳此回看)。這次,就從戰爭片這個大類型聊起。作為最古老的電影類型之一,到2020年,在主題層面,戰爭片早就達到了它的極限。
  • 《八佰》是一部洗白孫元良的電影嗎?
    2,《八佰》美化國民黨了嗎?關於《八佰》另一個很激烈的爭議,是《八佰》傳達出的對國民黨的態度。有一派人說,《八佰》拍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是大吹特吹國民政府。真要說電影哪裡有問題,我反而是覺得把人黑得太過了。畢竟,《八佰》裡出現了國軍將士殺日本俘虜給新兵練膽的情節。
  • 比《八佰》還要震撼的《金剛川》,值得一看
    如果說《八佰》還有人性的話,那《金剛川》直接就成神了!這是我和朋友去電影院看完《金剛川》之後最大的感受,真的非常震撼,如果有機會建議大家一定要去電影院看一場。因為前兩個月剛看了《八佰》,並不覺得有什麼還會比那個更好。聽到朋友說《金剛川》也是管虎導演的,這才耐著性子看了下去,加上還有張譯、歐豪,和白馬,給我一種原版人馬的感覺。
  • 吹吧吹吧,吹掉我的驕傲放縱。你強任我吹,CBA最強粵吹誕生
    粵吹cp 看看粵吹的名場面。1,北京球員林書豪帶球突破,手肘開路,甩在趙睿臉上,而裁判認真通過比賽錄像回放認定沒有問題,是正常對抗。廣東球迷表示,還好沒有判趙睿假摔,這種用下巴打人手肘的行為還好沒被吹技術犯規,哨子對廣東隊有利啊。2,翟曉川踢蛋王新凱,裁判就在邊上毫無表示,且盡力去保護翟曉川,以免對方摔倒。廣東隊球迷表示,王新凱救球就救球,你拿蛋去墊別人的腳就不好了,還好粵吹裁判網開一面,不然又是一個技術犯規。3,蘇偉掩護,被對方球員從腳拔起,裁判果斷吹罰廣東隊掩護犯規。
  • 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歌曲介紹
    18183首頁 抖音短視頻 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歌曲介紹 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歌曲介紹 來源:網絡 作者:網絡
  • 《野子》中英文版|吹啊吹啊 我的驕傲放縱
    怎麼大風越狠我心越蕩幻如一絲塵土隨風自由的在狂舞我要握緊手中堅定卻又飄散的勇氣我會變成巨人踏著力氣 踩著夢怎麼大風越狠我心越蕩又如一絲消沙隨風輕飄的在狂舞我要深埋心頭上秉持卻又重小的勇氣一直往大風吹的方向走過去吹啊吹啊 我的驕傲放縱吹啊吹不毀我純淨花園
  • 《八佰》為什麼要拍得和《血戰鋼鋸嶺》一般慘烈?
    作為紅旗下的蛋,《八佰》的立場沒問題「神吹國軍抗戰」一直是《八佰》的原罪,即便經過了不少調整,它在與公眾見面時依然難逃這種苛責。歷史上,所謂「八佰壯士」其實只有400多名,只不過當時報紙媒體報導為「八百壯士」,加上抗戰中的「典型化」宣傳,「八百壯士」就成了專有名詞。
  • 《八佰》為什麼要拍得和《血戰鋼鋸嶺》一般慘烈?
    《八佰》隨後發布了第二輪點映通知,在下周一到周四都安排了點映場,一直點映到周五正式上映。目前來看,《八佰》豆瓣評分8.3,高於管虎上一部長片《老炮兒》(7.7分)。但作為一部另類戰爭片,《八佰》註定很長時間都會被推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 網絡三大吹,你最反感哪一吹?
    先不說獅子老虎豹子一巴掌可以拍死藏獒了,即便是同為犬科的高加索犬,甚至比特犬都可以吊打藏獒,不誇張的說我們最喜愛的土狗子,風騷的在田間跑來跑去都可以吊打藏獒。無腦吹捧者一般邏輯是,不對你看到不是純種的藏獒,純種的藏獒可以秒殺老虎獅子等等。我不得不說藏獒吹真是可以,加油。
  • 蘇運瑩《野子》英文版:吹啊吹啊,我的驕傲放縱!
    他將歌曲改編為了中文雙語演唱的版本,帶來了全新而獨特的聽覺享受,聽起來也是同樣的令人震撼↓↓↓野子-英文版羅藝恆怎麼大風越狠我心越蕩幻如一絲塵土隨風自由的在狂舞我要握緊手中堅定卻又飄散的勇氣我會變成巨人踏著力氣 踩著夢怎麼大風越狠我心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