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是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的代表作家,思想消沉、幻滅,不滿現實的人生,幾度自殺未果。人若沉溺於苦難,必將自毀於苦難,這時,死亡就會成為唯一的救贖,太宰治正是如此,最終將自己的人生定格在39歲。說起太宰治,有句代表性的名言:「生而為人,對不起」,儘管這並非太宰治的原創,卻因他而發人深思。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巔峰之作,也是他的絕筆之作。通篇都很喪,絕望的逃避瀰漫在字裡行間:
【人啊,明明一點也不了解對方,錯看對方,卻視彼此為獨一無二的摯友,一生不解對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還要為其哭泣,念誦悼詞。】
【早晨,我睜眼醒來翻身下床,又變成了原來那個淺薄無知善於偽裝的滑稽角色。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趁著還沒有受傷,我想就這樣趕快分道揚鑣。我又放出了慣用的逗笑煙幕彈。】
【我知道自己有些偏執,但我仍然覺得訴苦終究是徒勞。既然如此,還不如默默承受的好。除了繼續裝滑稽做戲,我別無選擇。】
人間失格,即喪失做人的資格。小說以三張照片為線索,描寫了富家子弟大庭葉藏一步步墮落,最終人間失格的歷程。小說的主體是葉藏本人的三篇手札。三張照片對應葉藏不同的人生階段,第一張是童年:童年的葉藏是一個譁眾取寵的小丑,第二張是青年:青年的葉藏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浪子,第三張是中年:中年的葉藏是一個身心崩潰的廢人。葉藏在手札裡反覆訴說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的痛苦。他在心裡認為自己是真誠、善良、熱愛生活的人,然而他的行為卻是虛偽的表演,且往往傷害到他人。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是用極致的逃避來揭示:逃避除了被人厭棄,一無是處。生而為人的資格與承擔的責任相關,一個人不願握緊雙拳,幸福怎會來敲門。
太宰治代表一個渲染幻滅情緒的文學流派,更傳達一種消極逃避現實的人生態度,生而為人,卻要說對不起,這才是「人間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