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二次看這部電影,上一次看是12年高考完的暑假。很久以前,上小學的時候,中央電視臺有一部節目介紹電影的,看到介紹望鄉,我一直記得慄原小卷的那個女記者角色,後來有了電腦和時間,看了這部電影。
第一次看的時候只是當一個故事看的,除了覺得可憐什麼都沒想到,最後結尾的墳墓畫面綠瑩瑩很滲人。
看到結尾處,她們的墓碑都是背向日本的,為什麼還要譯為望鄉?後來想想也有道理,她們的家鄉拋棄了她們,親人也不接受她們,她們「不配」在那片土地上生活。可是她們並不是不想回家鄉,雖然在國外,可是誰會不想回家鄉呢?
背向日本也有怨恨吧,政府靠賣婦女來得利。她們的親人也一樣吸她們的血卻又和所有人一樣鄙視嫌棄她們,當然是要怨恨的。
又思念又痛恨!她們是被國家和親人拋棄的人。
阿岐坐上船離開日本去南洋的時候,哥哥追出去,追不到了悔恨地用鐮刀弄傷了腿,這個時候的哥哥不管怎麼樣,心裡還是很後悔很心疼妹妹吧,可是300塊錢和讓妹妹去打工。。。那個年代貧窮只能選擇這樣。
阿岐被同鄉騙過去,受辱以後支撐她繼續下去的信念就是哥哥,為了哥哥、給哥哥蓋大房子。可是等到終於可以回家鄉以後,十二年原來是可以改變人的。
哥哥用妹妹的錢蓋了房子娶媳婦生孩子,生活的很滋潤。妹妹回家的時候的,哥哥的語氣冷淡,說到去見鄰居哥哥的口氣很兇和不耐煩。
最親的親人變成最陌生的陌生人,媽媽死了好幾年,如果還活著也不知道會不會和哥哥一樣。哥哥的態度真讓人心寒,所以阿岐崩潰了。
連後來的兒子也因為嫌棄阿岐,讓阿岐一個人住在鄉下,破破爛爛的屋子。媳婦從結婚開始7年都沒來看過她。
她真得很想有個家,有人陪她一起生活。可是誰也不願意,所有人都嫌棄她,因為她是南洋姐。於是她收養了流浪貓。
所以 三穀圭子 來的時候她真的很高興。
阿岐的願望很簡單,她的高興也很容易滿足。這樣才讓三穀圭子 有目的地接近她,更讓人覺得難過。
那個八號館的老闆,用欺騙的手段把女孩子騙到南洋,再用強迫的手段逼良為娼,壓榨她們。最諷刺的大批日軍到南洋,為了錢,老闆讓老婆也接客,這個形象很鮮活,只要賺錢。
他拿著盒子,從樓梯上挨個收錢下去,結果興奮過度(都是錢啊,太多錢了,發財了)血壓飆升,上天了。
她的妻子背著他拼命數錢,醫生診斷老闆已經死了。丈夫死了妻子一點也不傷心,相反看到這麼多錢也很高興。任務的性格表現得太好了!
另借三穀圭子 這個角色來展開故事,她研究的是底層的被忽視和排斥的這些可憐的女性,沒有人願意可憐理解她們。圭子的出現,她的研究也說明終於有人願意了解她們了,就像她對阿岐婆一樣,她們是不認識的陌生人,雖然一開始有目的接近阿岐婆,但也是真心的對阿岐婆好的。而接近阿岐婆的目的也是想要研究這一類人物,總算有人能夠正視她們,並了解她們可憐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