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被拋棄的女人們

2020-10-12 飯飯

這是第二次看這部電影,上一次看是12年高考完的暑假。很久以前,上小學的時候,中央電視臺有一部節目介紹電影的,看到介紹望鄉,我一直記得慄原小卷的那個女記者角色,後來有了電腦和時間,看了這部電影。

第一次看的時候只是當一個故事看的,除了覺得可憐什麼都沒想到,最後結尾的墳墓畫面綠瑩瑩很滲人。

看到結尾處,她們的墓碑都是背向日本的,為什麼還要譯為望鄉?後來想想也有道理,她們的家鄉拋棄了她們,親人也不接受她們,她們「不配」在那片土地上生活。可是她們並不是不想回家鄉,雖然在國外,可是誰會不想回家鄉呢?

背向日本也有怨恨吧,政府靠賣婦女來得利。她們的親人也一樣吸她們的血卻又和所有人一樣鄙視嫌棄她們,當然是要怨恨的。

又思念又痛恨!她們是被國家和親人拋棄的人。

阿岐坐上船離開日本去南洋的時候,哥哥追出去,追不到了悔恨地用鐮刀弄傷了腿,這個時候的哥哥不管怎麼樣,心裡還是很後悔很心疼妹妹吧,可是300塊錢和讓妹妹去打工。。。那個年代貧窮只能選擇這樣。

阿岐被同鄉騙過去,受辱以後支撐她繼續下去的信念就是哥哥,為了哥哥、給哥哥蓋大房子。可是等到終於可以回家鄉以後,十二年原來是可以改變人的。

哥哥用妹妹的錢蓋了房子娶媳婦生孩子,生活的很滋潤。妹妹回家的時候的,哥哥的語氣冷淡,說到去見鄰居哥哥的口氣很兇和不耐煩。

最親的親人變成最陌生的陌生人,媽媽死了好幾年,如果還活著也不知道會不會和哥哥一樣。哥哥的態度真讓人心寒,所以阿岐崩潰了。

連後來的兒子也因為嫌棄阿岐,讓阿岐一個人住在鄉下,破破爛爛的屋子。媳婦從結婚開始7年都沒來看過她。

她真得很想有個家,有人陪她一起生活。可是誰也不願意,所有人都嫌棄她,因為她是南洋姐。於是她收養了流浪貓。

所以 三穀圭子 來的時候她真的很高興。

阿岐的願望很簡單,她的高興也很容易滿足。這樣才讓三穀圭子 有目的地接近她,更讓人覺得難過。

那個八號館的老闆,用欺騙的手段把女孩子騙到南洋,再用強迫的手段逼良為娼,壓榨她們。最諷刺的大批日軍到南洋,為了錢,老闆讓老婆也接客,這個形象很鮮活,只要賺錢。

他拿著盒子,從樓梯上挨個收錢下去,結果興奮過度(都是錢啊,太多錢了,發財了)血壓飆升,上天了。

她的妻子背著他拼命數錢,醫生診斷老闆已經死了。丈夫死了妻子一點也不傷心,相反看到這麼多錢也很高興。任務的性格表現得太好了!

另借三穀圭子 這個角色來展開故事,她研究的是底層的被忽視和排斥的這些可憐的女性,沒有人願意可憐理解她們。圭子的出現,她的研究也說明終於有人願意了解她們了,就像她對阿岐婆一樣,她們是不認識的陌生人,雖然一開始有目的接近阿岐婆,但也是真心的對阿岐婆好的。而接近阿岐婆的目的也是想要研究這一類人物,總算有人能夠正視她們,並了解她們可憐的人生了。

相關焦點

  • 《望鄉》背向祖國望鄉
    阿崎的一生是被拋棄的一生。起初,她被母親拋棄,送上了去遠方的船。然後,她被同胞拋棄,被迫成為了南洋姐。再然後,她被戀人拋棄,失去了她的愛情。後來啊,她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家鄉。卻發現自己早已被哥哥拋棄。她被丈夫拋棄,被兒子拋棄,被兒媳拋棄,被鄰居村民拋棄。阿崎像一座漂浮在在無邊無際的海上的孤島。她善良而又堅韌,卻從沒有人為她停留。除了圭子。圭子仿佛是上天為她帶來的一絲慰藉。
  • 《望鄉》望鄉,是因為鄉已只可「望」。
    阿菊媽長眠在山打根,她和他們只能在密林中望鄉。阿崎婆回到天草,卻也只能"望"鄉。  ——她的故鄉,再也回不去了。離鄉,是被時代裹挾。望鄉,是被時代拋棄。阿崎婆回來,才知道「名聲不好」,才知道她已經成了哥哥的負擔,才知道她已經和故鄉的生活格格不入。她被這片土地丟出,再也不被這片土地接納。她只能蝸居在村落一隅。故鄉不可及,只可望。
  • 電影推薦(附資源) ▏《望鄉》:另類的日本海外殖民史 ,南洋姐的悲慘人生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悲傷到哭泣在這裡想把影片分享給大家優秀的作品值得再三欣賞影片的名字叫《望鄉》《望鄉》是由熊井啟執導,田中絹代、田中健、浜田光夫、岸輝子等主演的電影,於1974年11月2日在日本上映。     隨著日本的強大,日本政府已經不再需要靠妓女來獲得外匯收入,反而覺得這些女人丟了日本臉面。妓院也由於政府打壓而老闆一換再換,逐漸衰落。老闆阿菊媽死時,勸她們都不要再回日本。
  • 蔡瀾談《望鄉》
    原題為《望鄉》,選自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7594/ 《楢山節考》的確拍得不錯,也得了一個大獎。這部片子令我想起《望鄉》,它才是我真正喜歡的日本電影。
  • 電影《望鄉》的國家理論
    據電影界人士回憶,《望鄉》當年在中國引起的轟動效應,甚至超出在日本本土。原因是歷經「文革」十年,早已麻木了的炎黃子孫們,將《望鄉》視為一部「黃色」電影。許多人正是為了一睹影片中的「黃色」鏡頭,而踴躍購票「觀賞」。與此同時,「有關方面」又對電影譯製廠引進「黃色」電影,加以指責。此事距今將近40年,《望鄉》究竟是否值得重提?我曾連續數日猶豫不決。我重新審視自己下筆的原則。
  • 《望鄉》無望故鄉
    研究女性史的圭子在九州天草調查海外賣春事件時,偶遇了年逾六十的阿崎婆,阿崎婆便是幾十年前被賣至南洋的賣春女子之一,圭子與阿崎婆相處半月,阿崎婆終於向她透露了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位於山打根8號娼館的日本女人血淚史就此拉開序幕。身為女人,我想我得先感嘆一句:做人難,做女人難,做一個男權社會下夾縫中求生存的女人更難。
  • 《望鄉》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
    1978年10月,日本電影周在北京開幕,電影《望鄉》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雖然以前也有朝鮮電影周、羅馬尼亞電影周、南斯拉夫電影周等,可這次的電影周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第一次來自西方陣型的電影,第一次來自日本,這個和中國有過特殊歷史國家的電影,更為不同的是其中有一部電影《望鄉》,講述的是一個日本妓女阿崎婆苦難的一生。
  • 為什麼說日本電影《望鄉》培養了中國觀眾聽電影的習慣?
    在他看來,南洋姐是日本近代化過程的一個縮影,當年是國家促使她們遠走南洋賣淫,輸出日本文化,獲得經濟收入,最後國家為了掩蓋不光彩的政治,拋棄了這些妓女。他找到山崎朋子,表達了要將其著作改編成電影的願望。在他的多次遊說下,山崎朋子終於同意將把版權賣給熊井啟。
  • 《望鄉》導演說
    《望鄉》反映的時代是從1907年到1974年。影片通過三穀圭子(研究亞洲婦女史專家)對當年賣身海外南洋姐的苦難史的調查,表現了貧苦農民出身的阿崎婆悲慘的一生。日本從幕府末年(1897)開始,直到昭和初年(1920),為了積累資金髮展資本主義,曾把販賣娼妓到海外作為謀取外匯的手段。一些貧窮出身的幼女為了替家還債,她們被騙去了南洋。
  • 《望鄉》淡化了妓女題材的情色內容,而突出了兩個女人的心靈碰撞
    《望鄉》是八十年代引進大陸的一部日本影片,公映後曾經轟動一時,今天看來,這部影片中的藝術技巧依舊散發著動力的魅力。這部影片看似寫的是女人面向男人的肉體出賣行為,但作為一個藝術作品來說,它的核心卻是兩個女人是如何心靈溝通的,而影片的主要情感轉換部分,也放在了這兩個女人的靈魂深處的相互感應上來。影片的重點,自然是妓女的生活。但影片對妓女生活的描寫,毫無情色與淫慾的成分在內,它運用各種手段,來淡化妓女題材的豔靡傾向。
  • 《望鄉》她們背對故鄉,長眠地下
    記得小時候在CCTV6看到過電影《望鄉》的預告片,當時只覺得應該是一部苦情的日本電影,僅此而已。長大後無意中再次看到了這部電影,於是忍不住打開這部電影。電影主要講述了日本明治時期,少女阿琦被騙往英屬殖民地北婆羅洲做風塵女以及此後的遭遇。後來對這類女性統稱為「南洋姐」。
  • 橡樹 | 告別八十年代:《望鄉》,一段大國與小女子的往事
    《望鄉》曾經榮獲1973年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75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等等多個獎項,不過,電影在文革年間獲得的獎項並不會引起當時的人們的注意。那是一個人人對性都是極度敏感的時代。很快,這部電影被相關大佬們認定是黃色電影,而被果斷列為禁片。
  • 第7名:日本影片《望鄉》——影史50部平民史詩
    家已太遙遠 《望鄉》 年代:1974年 /導演:熊井啟 / 主演:慄原小卷、高橋洋子、田中絹代   女性史學家三穀圭子為了調查和解開「南洋姐」的歷史,走訪了九州天草的畸津町,不過她的採訪並不順利,曾經歷那個年代的老人們對此皆閉口不談,諱莫如深。
  • 我夢中的《望鄉》
    於是在之後的幾十年裡,我一直魂牽夢繞,幻想出了一部我心裡的《望鄉》。我夢見穿著旗袍的姑娘,在船上過生活,興許還講著吳語。靠著客人的一點點小費,堆積出自己回家的夢想。可只要她手上的錢一多,就會被老鴇騙去做更新更好看的旗袍。
  • 《望鄉》底層女性(娼妓)的遭遇
    《望鄉》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日本婦女被賣到南洋賣身,之後回歸日本,又被社會邊緣化。女主人公阿崎出身於日本九州的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父親早亡,母親沒有收入來源,還有一個差不多大的哥哥,這個是家庭背景。歷史背景是日本開啟現代化進程的明治時期。在外國強力下被迫開放的日本市場,大量外國工業製成品湧入,同時白銀大量外流,底層人民尤其是農民的生活變得比以前更為糟糕。
  • 《望鄉》
    前幾天看巴金的《隨想錄》,裡面提到日本電影《望鄉》,他說電影拍的很好,講述貧窮女性的苦難,是值得看的。於是勾起了我的興趣,我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個在線電影可以看。 是中文配音的,沒有原聲字幕版的,稍微適應了下。 影片講的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小女孩,被騙賣到海外南洋(大概是東南亞地區)去做妓女賣淫的悲慘故事。
  • 《望鄉》裡的阿崎婆——「老戲骨」田中娟代
    她的作品中有三部一直膾炙人口,那就是溝口健二導演的《西鶴一代女》、《雨月物語》和熊井啟導演的《望鄉》。《望鄉》這部影片是我國觀眾所熟悉的,她扮演的阿崎婆,是一個善良、忠厚、熱愛自己祖國的女人,是始終處在最底層的受壓迫的勞動婦女,娟代充分展現了她的表演才能,採取對位法表演技巧,就是在阿崎婆的身上,既可以看到汙濁的貧苦、屈辱的謙卑、孤獨中悽苦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大度寬容、善良質樸、樂觀淡然的另一面,《望鄉》是她告別影壇主演的最後一部影片,當時,已經是65歲的高齡。
  • 《望鄉》女魂
    導演熊井啟在改編《望鄉》時,電影中有句臺詞:她們背向日本,長眠地下。這一情節取材於真實地歷史,她們在芳華年紀死去,死去的時候不願將真實姓名留在墓碑上面,或許,這也代表了她們的憤怒。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過:歷史,不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歷史是我們能夠認識到的事實。也可以說,已經發生的什麼,如果我們不知道,那就不成歷史,必須是我們知道的才叫歷史。這樣說顯然有些人為主義,以人為中心,這不是重點。
  • 田中絹代:65歲出演《望鄉》減重10斤,2年後在房間孤獨離世
    這個製片廠在當時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而也能給演員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在這裡,田中絹代出演了銀幕上的第一部作品——野村芳亭導演的風月片《元祿女》。這部作品一經上映,初出茅廬的田中絹代便名聲大噪了,為她之後的演藝道路鋪墊了非常好的基礎。
  • 田中絹代:65歲出演《望鄉》減重10斤,2年後在房間孤獨離世
    這個製片廠在當時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而也能給演員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在這裡,田中絹代出演了銀幕上的第一部作品——野村芳亭導演的風月片《元祿女》。  這部作品一經上映,初出茅廬的田中絹代便名聲大噪了,為她之後的演藝道路鋪墊了非常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