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河南鄭州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盾構總裝車間,一臺直徑8.64米的土壓平衡盾構機(粵海14號)正式下線,該設備將用於廣東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這也是中國中鐵自主研製的第1000臺盾構機。
廣東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國務院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計劃總投資約338億元,工程輸水線路總長113.1公裡,是迄今為止廣東省歷史上投資額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的水資源調配工程。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入地有盾構」,隧道掘進機可穿山越海,是集機械、電氣、液壓、傳感、信息、力學、導向研究等技術於一體的高端裝備,其中一類是地鐵施工的盾構機應用最多,所以在國內多被稱為盾構機。
盾構機是衡量一個國家裝備製造業水平和能力高低的關鍵裝備,作為「入地」的利器,它決定了我國基建的實力,一直以來都是大國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裝備。
在2008年以前,盾構機的關鍵技術被國外壟斷,國內使用的盾構機嚴重依賴進口,由於不掌握核心技術,設備需要外國專家遠渡重洋進行檢修。昂貴的進口成本,低效的設備維護,耗時的跨國溝通,中國在盾構機的應用上處處受制於人,這也嚴重影響著中國基建的效率和發展。
「盾構關乎國家建設,一定要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盾構!」這是最早一批使用國外盾構機的中鐵人共同的夢想。
2008年我國研發團隊經過多年探索與努力,突破核心技術封鎖,研發製造了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複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中國中鐵1號,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次年,中鐵裝備成立,在鄭州建立了國內最大盾構研發製造基地,拉開了中國盾構產業化的序幕。
「造中國人自己的盾構,造中國最好的盾構,造世界最好的盾構。」在中鐵裝備盾構車間的三句醒目標語,既是對中鐵裝備盾構機騰飛之路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中國工業自強不息奮鬥史的縮影。
從2008年第一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複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下線,到現如今盾構訂單超過1200臺、出廠1000臺、出口21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知名的中國盾構行業領先者,支撐中鐵裝備快速發展、中國盾構機產業爆發的,正是創新創造。
2013年12月,中鐵裝備成功研製了超大斷面矩形盾構,首次將矩形盾構用於城市下穿隧道和地下停車場的施工;2016年10月,為浩吉鐵路白城隧道定製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蒙華號」,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ITA (世界隧道協會)「科技項目創新獎」,標誌著中國在異形盾構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2018年,用於寧波軌道交通3號線鄞南區間工程的國內首臺聯絡通道盾構機成功應用,相關專利獲得國家專利金獎。
中國是世界上隧道及地下工程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地質條件和結構形式最複雜、修建技術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在巨大的軌道交通建設市場下,盾構掘進機械需求旺盛,行業高速增長。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掘進機械分會統計,2019年中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產量達610臺,是2012年的5倍之多。
我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步入高速發展「快車道」,湧現出了以中鐵裝備為代表的中國隧道掘進機企業的佼佼者,誕生了中國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世界最大直徑硬巖掘進機等一系列標誌性、創新性產品。
在探索中發展,在創新中超越,中國製造正逐步走向世界。2012年中鐵裝備第一臺盾構機走出國門,成功應用於馬來西亞。至今,中國盾構機先後應用到新加坡、義大利、波蘭、澳大利亞、法國等世界各地,中鐵裝備2017年、2018年、2019年連續三年產銷量世界第一,為世界隧道建設提供中國裝備、中國方案。
「中國盾構下一步將挑戰18米直徑的世界紀錄,一個盾構機就有六層樓那麼高。我們通過十多年的努力實現了在這一領域的『跟跑』到『並跑』,未來還要爭取引領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從0到1,從1到1000,我國盾構技術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如今,無論是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年產量還是市場保有量,中國都是世界之最。中國盾構家族系列豐富、尺寸齊全,部分技術領跑世界,並不斷向世界最大、世界最小、世界首臺發起衝鋒,在世界隧道掘進機領域刷新中國高度,寫下了激蕩人心的中國故事。
「第1000臺,既是裡程碑,也是新起點。」中鐵裝備黨委書記、董事長卓普周說,下一步,中鐵裝備將以只爭朝夕的姿態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深入踐行「三個轉變」,加快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新材料創新步伐,加大新產品、前沿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強企業管理,把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重要的位置,積極搶佔世界掘進機技術制高點。
遙望新徵程,
生機勃勃的神州大地上,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
邁向製造強國之路的步伐,
將更加堅實而沉穩。
記者:李政 衛寧 慄思倩
編輯:關關
責編:陳英
統籌:李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