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相打跋落坑
擁呀擁,擁金公,金公做老爹,阿七阿八來擔靴……
打呀打鉸刀,打來鉸綾(糹羅),綾(糹羅)整,過深河……
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書齋門未曾開,阿奴拼愛食油(飠追)……
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潮汕方言歌謠,曾經陪伴著一代代潮汕兒女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而隨著社會變遷,如今的80後年輕父母中,能夠完整誦讀一兩首方言歌謠者,已經少之又少。不必嘆息!在韓山師院潮師分院高級講師林朝虹、韓山師院院長林倫倫,以及兩所高校一批大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近日,千首潮汕方言歌謠「上網」了。只要點擊滑鼠,登陸「潮汕方言歌謠」網站,就可以免費在線閱讀、收聽海量方言歌謠的文本和音頻。作為潮州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言歌謠也通過網絡途徑,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網上方言歌謠 有文本有音頻
在瀏覽器的地址欄輸入網址「http://www.csfygy.com」,輕敲回車鍵,液晶屏幕上立刻出現了一個富有卡通色彩的界面。正上方是「潮汕方言歌謠」六隻卡通字,中間循環播放著《麻省相打跋落坑》的動畫視頻。
該網站分為「簡介」、「歌謠類別」、「文本音檔」、「歌謠動畫」、「歌謠研究與傳承」等若干欄目,「文本音檔」欄目中收錄了1003首方言歌謠的原文、音頻和評註,這千餘首歌謠又分為「序曲」、「愛情之歌」、「時政之歌」、「生活之歌」、「過番之歌」等10個部分。記者隨意點開「序曲」,見到第一首歌謠是《畲歌畲嘻嘻》,頁面中央有這首歌謠的原文、解題、注釋和押韻介紹,點擊頁面下方一個三角形標誌,立即聽到音箱中傳來這首歌謠的誦讀音頻。
隨後,記者向部分潮州網友推介了這個網站,多數網友登陸後,都十分感興趣。80後網友「半杯水」去年剛當上老爸,他說,小時候母親時不時為他誦讀方言歌謠,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曾經耳熟能詳的歌謠已經漸漸陌生。自從當了父親之後,每次哄寶寶,他都會想起母親誦讀過的歌謠,卻往往只記得開頭兩三句。「這樣的網站,喚起了我兒時的記憶,讓我重溫那些有趣的歌謠,還能再次誦讀給寶寶聽,真的很贊。」
編寫迄今最全方言歌謠集
說到「潮汕方言歌謠」網站,就不能不提起一本書——由韓山師院潮師分院高級講師、方言學碩士林朝虹和中國語言文學二級教授、韓山師院院長林倫倫共同編著的《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註》。
林朝虹告訴記者,早在2007年,她攻讀在職碩士,撰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就選定了潮汕方言歌謠作為題材。由於她主修方言學,本身又是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導師認為她論述通用語言沒什麼意義,要求她一定要從方言方面著手。於是,她想到了家鄉民間盛傳的方言歌謠,並搜集了許多原始素材。
轉眼到了2010年,有一次,林朝虹就潮汕方言歌謠的話題,與長期從事地方方言與文化教學研究的林倫倫溝通,兩人一拍即合,決定編著一本關於方言歌謠的書籍。林倫倫提出,此類書籍之前不少人編著過,現在要做就得做「全」,在涵蓋前人編著內容的基礎推陳出新。
經過兩年時間的搜集、走訪、整理,林朝虹和林倫倫兩人從2000多首民間歌謠中篩選了1003首,結集出版了《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註》一書。林朝虹介紹說,歷史上,潮汕方言歌謠一直口頭傳唱,到1929年才有了第一本歌謠集。《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註》收集的內容,包括從1929至2010年間出版的17種歌謠集、資料本及其他書籍上的潮汕歌謠,此外還有網絡、手機簡訊上的最新流行歌謠。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的用字原則相當嚴謹,通過比較辨析,統一用字,一改以往歌謠集「用字不究、少有注釋」的弊病。據林朝虹介紹,林倫倫提出了用字的四個原則:首先,使用老百姓已經知道的通用字,包括訓讀字和土造的方言俗字。群眾普遍使用的方言字,一般予以保留。其次,使用專家已經考證出來、大家能夠接受的本字。再次,字典上查找不到且不是群眾已經通用的字,則大膽創新,自己造字。最後才使用同音字替代的辦法。
2012年底,該書出版以後,得到眾多潮州文化愛好者和相關專家學者的肯定。2013年,該書獲得中國民間文化山花獎·民間文學作品獎,這是我市首次獲得的中國民間文藝界最高獎項。
建立讀聽一體網絡資料庫
在編撰《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註》一書的過程中,林朝虹設想,書籍的傳播有一定的極限性,如果能夠建立數位化資料庫,錄製誦讀音頻,分享到網際網路上,則可以更直觀展示方言歌謠的面貌,群眾更容易接受,傳播範圍也更加廣泛。該書獲得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潮汕方言歌謠收集整理與資料庫建設」潮州市重點文藝研究項目立項以後,林朝虹決心創建一個專題網站,用於收錄和展示潮汕方言歌謠文化的研究成果。
2013年,林朝虹開始在韓師潮師分院選擇學生參加方言歌謠誦讀及錄製工作,最終選取的10名學生分別來自潮州、汕頭、揭陽三市。這些學生雖然都是90後,但對傳統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誦讀和錄製過程熱性高漲。不過,三市口音各不相同,誦讀歌謠時會不會出現韻腳方面的偏差?林朝虹告訴記者,這種擔憂是多餘的,她在錄製過程發現,用三市不同口音誦讀歌謠都能押韻。如「尾聲」部分《畲歌畲咳咳》:「畲歌畲咳咳,畲到恁(女哀)眠床前;畲到恁(女哀)無好穿,畲到恁(女哀)穿褲畔……」韻腳「前」和「畔」,潮州市區音分別為[zoi]、[boi],揭陽音則分別為[zai]、[bain],雖然讀音不同,卻同樣押韻。
最讓林朝虹感到頭痛的是,90後學生們說起普通話十分流利,對自家方言卻較為陌生,歌謠中許多字詞,普通話發音完全沒問題,但潮汕話發音卻五花八門。不得已,她只能將學生們叫到身邊,一字一詞糾正方言發音,再讓他們去錄製,然後調回錄好的音頻聆聽校對。千餘首歌謠,每一首她都親自把關,儘量確保不出現發音錯誤。
今年2月,音頻錄製工作基本完成,韓師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緊接著進行網站製作。「由於文本方面存在許多方言字,必須採用造字程序完成,常規輸入法打不出來,負責製作網站的學生只能將每一首歌謠的原文、評註文本轉換成圖片格式,再上傳到資料庫,並配上事先錄製好的音頻。」林朝虹說,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能夠順利完成這項工作,實屬難能可貴。
最近,1003首歌謠的文本和音頻上傳完畢,「潮汕方言歌謠」網站正式對外開通,潮內外潮人只要登陸該網站,就可以免費點看、點聽所有歌謠。向記者展示該網站的功能時,林朝虹臉上流露出欣慰的神色。
希望方言文化 得到更好傳承
談到創建「潮汕方言歌謠」網站的意義,林朝虹說,潮汕方言歌謠,民間俗稱「歌仔」,是潮汕地區民間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民間流傳形式以口述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一代對方言歌謠已不再熟悉,這一文化陷入瀕危狀態。編著《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註》一書,是讓方言歌謠以文本形式得以保存、傳世,而「潮汕方言歌謠」網站除了收錄文本內容,還增加了誦讀音頻,且完全免費,對方言歌謠的保護力度更大、傳播範圍更廣泛。
林朝虹認為,此次對潮汕方言歌謠的收集較為完整,文本和音頻相輔相成,非常難得。參與音頻錄製和網站製作的學生,為民系歌謠的搶救傳承作出了積極貢獻,尤為令人讚賞。另外,此次整理方言歌謠,同時整理出許多方言文字,其中有不少是固有的潮汕古文字,對潮汕方言文化的傳承也有一定意義。
採訪中,林朝虹表示,潮汕方言歌謠文化內涵豐富、鄉土特色鮮明,今後希望進一步研發製作出相關動畫視頻,更加生動地向年輕一代展示方言歌謠,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下一代中得到更好的傳承。
文/本報記者 江馬鐸
來源:潮州日報
======回復編號,獲取豐富內容======
回復 155:潮州——— 在「活著」的古城裡,沉醉潮風潮韻/潮州構築「一江兩岸」
回復 156:吳瑞深 — 源興號手拉壺第四代傳人
回復 157:雜食潮汕/薄殼手瓜烙/大潮商魂
回復 158:吃貨城市:潮州/旺記銅藝/壺藝《鐵骨》/瓷板畫《潮州湘子橋》
回復 159:牌坊街2014年群眾文化活動 最新版/厚記餅家
回復 160:發現最美潮州——明眼看筆架山/手工銅藝/西天巷蠔烙
回復 161:視頻專訪潮州方潮盛銅鑼/三達尊黃府/李嘉誠「人造蛋」
回復 162:央視七 鄉土味道之美味識潮汕/潮州古建築之萼廬
回復 163:吃貨橫行的時代 潮州就是最佳落腳地/潮州旅遊品牌/高義村
回復 164:驢友潮州3日遊實用記錄/韓愈/划龍舟民俗
回復 165:潮州人端午食俗:梔粿/世界各地粽子
回復 166:潮州端午「五月節」習俗/六一兒童節/巨繡《幽燕金秋圖》
回復 167:端午節三市報導
回復 168:潮州木雕製作技藝 央視七/木雕藝術傳承人:李得濃/賽龍舟 包粽子 吃麥熟
回復 169:潮州美食 老柯蠔烙/蟬鳴叫/搞笑小品:相親
回復 170:尋味潮海鮮(視頻)/潮州己略黃公祠 高清圖/苦瓜楊梅
回復 171:饒宗頤 《南粵紀事》/龍湖古寨 高清圖/人造蛋19.5元
回復 172:潮州潮劇 央視十一 《戲曲採風》/潮州開元寺
回復 173:駟馬拖車 財富地位/官塘陳氏大宗廟/潮州婚嫁習俗
回復 174:重回1870 追尋約翰湯姆遜的腳步/三元塔
回復 175:來自潮州八邑的築夢天下/歌手元朝/約翰湯姆遜之二
回復 176:潮州華僑17年建671座民居 形成南盛裡建築群/龍湫寶塔與鳳凰塔
回復 177:潮汕方言歌謠/潮州鼻煙壺雕刻/草藥:多年
==================================
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訪問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