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字——斫!可能有些觀眾不太認識,這個字讀zhuó,原本意思是用斧頭砍木頭。但可不是互砍亂砍,因為它一般是和另一個字一塊用——琴,叫做斫琴!而且還都是古琴,有的一把琴就值幾百萬!
琴棋書畫、琴瑟和鳴,「琴」在古代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如果自詡文人,不通音律、不會撫琴,那真是要被人貽笑大方。
雖然沒有仙風道骨,但咱也是琴棋書畫樣樣通,俺是濟南80後斫琴師——王國強。
王國強說:「古琴的製作叫斫(zhuo)琴,是用刀斧砍削的意思,這也體現了古琴的第一個製作步驟:一塊原木,我們用刀斧把他砍削出琴的形狀來。」
斫琴師不光是要製作古琴,還要修復古琴,每當修復古琴,有機會接觸大師製作的古琴,王國強都能興奮好幾天。
王國強說,他接觸的最老的琴有近千年的歷史.幾千年對於30歲的他來說,感覺自己很渺小。
之所以說琴叫古琴,因為它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音樂傳承,怎麼去判斷這床琴的年齡呢?王國強說我只要看一眼,就能準確的說出年月。
一床純手工打造的古琴,王國強說售價至少1.5萬起,因為斫一把古琴需要1年半到2年的時間。一床年代久遠的古琴更是價值連城,幾十萬幾百萬那都不叫事。
說到古琴的製作,除了斫琴師的技藝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木材,而這些木材的選擇那也得講究一個「古」字,這些幾十年上百年的梧桐木,都是如何獲得呢?
王國強說:「我們想一下,古人能存這麼大塊的木料?第一想到的就是房梁,老房子的房梁立柱這都是大塊的木料 。另外就是棺材板,大家聽起來可能會避諱,但是古人的棺材板是比較寬大的而且年代比較久遠。」
用棺材板做古琴,畢竟還是少數,主要是因為這種料子太稀缺,如果有幸得到,王國強說,那用起來有挺多講究.
如果說偶然得到這麼一塊板材的話,至少要在地面放在不礙事的地方存放4、5年的時間 ,這個詞叫「返陽」,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把溼氣和潮氣充分釋放出來。
在古代,「撫琴」是文人必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你比方說現在的駕駛證、學歷證,那都是標配。
而現代人對文化的傳承越來越重視,前來學習古琴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