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舊時文人,多一專多能。撫琴者會修琴之人並非少數,京城如汪孟舒、管平湖、吳景略等老一代琴家均亦能修琴。今見此文主要講管平湖先生以及老琉璃廠蕉葉山房張蓮舫家古琴修復往事,這裡轉載以饗讀者。
今時古琴修復店極少,周末京西律和古琴研習社往往琴友人頭攢動,修軫換弦者絡繹。我經常自嘲律和古琴研習社成了古琴4S店。
本周日(26日)下午2點後繼續值班,歡迎各位琴友蒞臨律和。
編者按:王寧
清帝退位之後,舊北京在北洋政府時代似乎勉勉強強的維持著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的風貌。民國政府遷都南京之後,無論在於經濟還是文化,舊北平時期可以說是千年以來燕京最為蕭條、頹廢的年代。
舊京的古琴圈子繼一代古琴宗師楊宗稷先生之後,幸而有管平湖先生不僅承襲發展了黃勉之先生的琴學衣缽,還弘揚、發展了聞名遐邇的「九嶷琴派」,而且一生修斫傳世古琴十數床、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琴道遺珍。
「無論是經歷了千百載的傳世古琴,還是近現代的新斫琴,往往用過一段時間,都會出現一些毛病。如弦下因斷紋出現音,或雖是古斫而音韻未能盡善盡美,新琴因木材原因,或因琴弦磨損,或音響不夠均勻。只有經過修理、臻於完善,演奏家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將古代著名曲目佳妙入神之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而獲得圓滿的藝術效果。」—鄭珉中先生語錄
周紹良先生說過:輔仁大學的陳垣教授和朱啟鈐前輩請管平湖先生修復過一些文房用的大漆器物,修補的很好,很難看出來是補過的。北平一帶的古琴家有不少都請管先生修過老琴,但管先生並不是像坊間傳說的那樣是因為生活所迫做的油漆匠。周老說管先生主要的生活來源是靠畫畫兒,他是在榮寶齋掛筆單的。
金北樓先生
關於管平湖先生的古琴修斫之術,大約是與湖社有關。
1926年金北樓先生去世,其子金蔭湖會同其父的入室弟子陳梅湖、惠拓湖、趙明湖、陳昇湖等在錢糧胡同14號組織畫會,因北樓生前為其入室弟子都取「湖」字為號,故以「湖社」稱之(管先生名為平,師承金老後取號「平湖」)。
當時張學良將軍也曾捐款支持畫會,並且參加過畫會的活動。「湖社」成立之後,許多著名畫家如王雪濤、吳鏡汀、胡佩衡、汪慎生等相繼參加,人數最多時達四百餘人。社會上各界名流也慕名而至,如齊白石、陳半丁,梅蘭芳、言菊朋等都與「湖社」有交往。
前清養心殿造辦處的漆作及油木作高手劉永恆、多寶臣師徒與北樓先生家、王繼增(王世襄先生父親)家有淵源,據袁荃猷先生回憶管平湖先生曾為湖社的成員做過不少的漆活兒、所修的器物除了古琴之外,大多為文房物品,大一些的器物多由劉永恆師傅帶到作坊裡修復。
管平湖先生
斫琴家皆能修理琴器,他們中間有的人可能不擅長修理傳世古琴,但一定能修理自己斫制的新琴,有的修琴家雖然對於重修調音無能為力,但對於修補面漆卻十分擅長,當然也有精通補刻、填刻的高手……
管平湖先生為楊時百宗師大弟子,據稱曾斫仿各式古琴十餘張。管先生曾為故宮博物院修理清宮舊藏「大聖遺音」,清除了數十年間因屋漏流淌琴面的泥水鏽汙,使之恢復了金徽、琴面的本來面目,而無絲毫的傷損。
舊北平時代,和平門外的琉璃廠裡是有幾家經營古董琴的古玩買賣的,其中有修補古董漆器的義元齋主人張虎臣曾為李伯仁修過唐琴「飛泉」。據管平湖先生描述:「張氏修補斷紋古琴去盡九徽以下之龜紋斷,重補新漆,不及一年而斷紋如故,他人不能也。」
另有蕉葉山房專司收售古玩古琴,兼及琴弦、軫足等舊配件。山房主人張蓮舫先生家是舊京斫、仿及修復古琴的世家,據傳張蓮舫先生的先人曾防制潞王琴出售,聲音在真潞王琴之上。據北京的穆斯林古琴收藏家馬俊昌先生回憶:「張家創製了與眾不同的紅木軫足,其所售之琴多有用之。」
坊間傳聞張蓮舫最善於修補古琴的漆面,其新補之處與舊漆無異,毫無修補痕跡,但張先生不擅長調音、其修復的琴具音色達不到藏家的要求。
「猿嘯青蘿」古琴
「而管平湖先生曾得到夏蓮居舊藏、清唐凱改斫的「猿嘯青蘿」琴,亦因其發音不圓,管先生為之剖腹重修,今日仍可演奏《廣陵散》、《幽蘭》、《秋鴻》等大曲。「
「管先生平日為門人修琴很多,如李伯仁舊藏的「飛泉」琴,程寬初得時發音異常細微,經先生修後再現了溫勁而雄之音。蔡氏得連珠式琴,而發音欠圓,先生將其改為「獨幽」的形式後,解決了按音不圓的問題。」(鄭珉中先生語)
我國修理古琴已有千年的歷史,我覺得那肯定是與撫琴、斫琴的歷史相併存的,這不僅僅見於歷代文獻記載也為傳世重修過的古琴實物所證明。
我國修復古琴的工作在兩宋時代已經很普遍了,經歷了元、明、清、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現代。一千年間,修琴家與撫琴家、斫琴家一體,不斷湧現出燦若星辰的巨匠,他們共同為華夏民族的文明孕育傳承了寶貴的財富。
文:盛瀾
微信公眾號ID :lvheguqin
淘寶店名:王寧古琴工作室
北京地址:海澱區八裡莊路61號院1號樓4單元472(海澱五路居地鐵站C口南約80米)
成都地址:高新區劍南大道小區9棟
聯繫電話:18811059496(微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