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新月異,感知古琴魅力,提升古琴知識 -
唐 「大聖遺音」伏羲式琴
尺寸:長121釐米
成交價:1.15億元
拍賣專場:儷松最珍——唐琴「大聖遺音」
拍賣時間: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
王世襄「變賣家產」買到「大聖遺音」
文 | 陳桂湖 圖片提供 | 中國嘉德
文章來源 | 《古典工藝家具》2016年12月刊
2003年秋拍,中國嘉德舉行「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因為拍品皆為王世襄夫婦六十載所藏珍貴文物,所以這場拍賣非常成功,現場人山人海,拍品成交率100%。其中一把古琴拍價891萬元,為本場最高,也是當時古琴拍賣的世界紀錄,那就是唐「大聖遺音」伏羲式琴。
△王世襄與袁荃猷夫婦
8年後的2011年春拍,中國嘉德又舉辦「儷松最珍——唐琴『大聖遺音』」專場,這一次,這一張古琴構成了整個專場。最終,「大聖遺音」成交價1.15億元,成為繼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的宋琴「松石間意」之後,拍場上出現的第二張億元古琴。
出身大唐名家「大聖遺音」伏羲式琴誕生於公元756年,迄今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時值安史之亂,唐玄宗入川,其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元年,是為唐肅宗。「大聖遺音」是李亨即位後所作第一批宮琴,製作者正是唐朝最負盛名的古琴製作家族雷氏。
琴名之「大聖遺音」,歐陽修曾在《琴說》中說:「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意思是古琴之制,原是為抒發舜、文王和孔子的聖人之心。
△龍池兩側所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臺。」以及鮮于樞的「困學」方印。
說起唐代制琴的四川雷氏,真是如「雷」貫耳。整個家族自雷儼始,其後雷霄、雷威、雷鈺、雷文、雷會、雷迅,皆是名滿天下的斫琴名家,其中又以雷威名氣最大。雷氏所制琴稱「雷琴」,著名唐琴如「春雷」、「九霄環佩」、「飛泉」、「玉玲瓏」等,都出自雷氏之手。
傳說雷威技藝傳自神人,他常在大風雪天獨往峨眉山,暢飲醉酒後戴著鬥笠進入深山老林,聽風吹過樹木的聲響,從中辨別造琴良材。蘇東坡曾有張愛不釋手的雷琴,他在《雜書琴事》中寫道:「琴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餘韻,此最不傳之妙。」
王世襄所藏的這張「大聖遺音」伏羲式琴,據鄭珉中先生考證,即是雷氏入宮所造,是唐琴的標準器。古琴有「唐圓宋扁」之說,此琴琴聲頎長,通身蛇腹紋,琴面弧度大而厚,龍池渾圓,鳳池扁圓,金徽玉軫,極具盛唐大氣雍容氣象。
△王世襄《自珍集》中所收的第一琴「大聖遺音」
王世襄《自珍集》全書第一件藏品即介紹這張琴,他用專業鑑賞的筆墨寫到:
「大聖遺音」慄殼色,七徽以下弦路露黑色,遍體蛇腹斷,中間細斷紋,額有冰紋斷。圓池,池上刻草書「大聖遺音」四字。池內納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隸書「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池兩側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臺」十六字。池下「困學」、「玉振」兩方印。以上除年款外皆刀刻髹金。青玉軫足,細鏤絛結及旋瓣花紋,當為明琢。沼扁圓形。
古人論琴又有「九德」之說: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但兼具「九德」的琴幾乎不存在。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閱琴無數,曾在儷松居操縵「大聖遺音」,之後說:「九德兼備當推『大聖遺音』。」
△青玉軫足,細鏤絛結,為明朝所制。
鮮于樞曾收藏它然而,這張「大聖遺音」伏羲式琴,自唐代誕生以後,之後的經歷十分神秘,也不知是一直深藏於深宮,還是輾轉流落江湖之遠。
直到民國琴學大師楊宗稷先生著《藏琴錄》,其中有「龍門寒玉」一則說:
「虞君得鶴鳴九皋與李君伯仁所藏獨幽及飛泉,錫君寶臣藏大聖遺音,武英殿陳列所長安之年制者五琴,池下皆有印方二寸玉振二字,絲毫不爽。西園主人因大聖遺音『玉振』印上有方印『困學』二字,定為鮮于伯機印,或『玉振』亦鮮于樞印也。……皆鴻寶也。」
△鳳沼上方的「玉振」方印
這裡一是說北京琴家錫寶臣收藏了「大聖遺音」,二是說「大聖遺音」琴池兩側刻有「困學」和「玉振」方印,西園主人愛新覺羅漙桐認為,這兩印皆為鮮于樞的方印。
鮮于樞是元代與趙孟頫齊名的著名書法家,字伯機,晚年營室名「困學之齋」, 自號困學山民,又號寄直老人,為人豪邁,因鬍鬚濃重,人稱「髯公」。鮮于樞不僅書藝絕世,也極善彈琴,精通文物鑑定。從這些信息推斷,「大聖遺音」問世後幾經輾轉,曾被放置於鮮于樞的琴案上撫彈,並刻印「困學」。
王世襄「變賣家產」買下了它繼鮮于樞之後,「大聖遺音」可知的收藏者,是民國初年北京古琴名家錫寶臣,錫寶臣之後,便是王世襄先生。
△琴身遍體蛇腹紋
因為袁荃猷師從汪孟舒和管平湖先生學琴,且琴藝高超,王世襄便自稱「琴奴」,並四方搜尋材料,為袁荃猷精心製作了一張黃花梨琴案。王世襄雖謙稱自己「全無欣賞音樂的能力,聽琴只能當一頭牛」,但他與眾多古琴大師皆有往來,諸如管平湖、楊葆元、汪孟舒、溥雪齋、關仲航、張伯駒、潘素、張厚璜、程子榮、鄭珉中、吳景略、查阜西、詹澄秋、凌其陣、楊新倫、吳文光等,這些文化名人和琴家,一直都是王世襄夫婦的師友和儷松居的常客。在為袁荃猷製成黃花梨琴案後,王世襄曾這樣回憶這些琴家來儷松居彈琴的情景:
傳世名琴曾陳案上者,僅唐斫即有汪孟舒先生之「春雷」、「枯木龍吟」,程子榮先生之「飛泉」,拙藏「大聖遺音」及歷下詹式所藏等不下五六床,宋元名琴更多不勝數。案若有知,亦當有奇遇之感。
1946年春,王世襄與汪孟舒一同來到錫寶臣孫子章澤川的住所「訪琴」。章澤川深知汪孟舒與祖父錫寶臣是多年琴友,於是同意將錫寶臣舊藏的兩件古琴讓予王世襄,一把是明代的「金聲」蕉葉式琴,另一把便是「大聖遺音」。
為了得到「大聖遺音」,還產生了王世襄的一段「鬻書典釵」的佳話。當時王世襄經濟上並不寬裕,於是只好用袁荃猷的三件首飾和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畫大觀》換得黃金約五兩,再加上三枚翡翠戒指,這才如願以償,其中一枚戒指還是他母親的遺物,真可算是變賣了家產。
購得「大聖遺音」後,王世襄請青銅器修復專家高英先生為它製作了銅套,並仿舊染色,王世襄的好友、書法篆刻家金禹民先生便在銅套上鐫刻道:「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此外,王世襄還請管平湖先生調漆灰,為琴安裝了銅足套,使得整張琴煥然一新,而琴音絲毫未損。管平湖先生笑著說:「又至少可放心彈五百年了!」
△銅套上金禹民先生所刻:「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十二字
從此之後,「大聖遺音」就一直留在儷松居。直到2003年,相伴一生的袁荃猷逝世,年屆九旬的王世襄無限傷心慨嘆,於是將六十載夫婦所藏文物悉數委託中國嘉德,先舉辦展覽,之後又進行拍賣,這其中,自然包括「大聖遺音」。
從千年前的唐朝皇宮走來,經由眾多古琴名家的撫彈,這張「大聖遺音」最終走入了拍場,成為億元天價琴。如今,它不知正被放置在哪一處雅舍中,與哪一位雅士為伴,發出幽幽清音,吟唱著它永恆不變的清透和光明。
參考資料:
王世襄《自珍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年3月
王世襄《錦灰堆·卷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年6月
朱長文《琴史》,中華書局
你若喜歡,點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