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收藏這張出身「大唐名家」的古琴,差點讓王世襄傾家蕩產……

2021-02-19 七泠古琴

- 日新月異,感知古琴魅力,提升古琴知識 - 

唐 「大聖遺音」伏羲式琴

尺寸:長121釐米

成交價:1.15億元

拍賣專場:儷松最珍——唐琴「大聖遺音」

拍賣時間: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

王世襄「變賣家產」買到「大聖遺音」

文 | 陳桂湖    圖片提供 | 中國嘉德

文章來源 | 《古典工藝家具》2016年12月刊

2003年秋拍,中國嘉德舉行「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因為拍品皆為王世襄夫婦六十載所藏珍貴文物,所以這場拍賣非常成功,現場人山人海,拍品成交率100%。其中一把古琴拍價891萬元,為本場最高,也是當時古琴拍賣的世界紀錄,那就是唐「大聖遺音」伏羲式琴。

△王世襄與袁荃猷夫婦

8年後的2011年春拍,中國嘉德又舉辦「儷松最珍——唐琴『大聖遺音』」專場,這一次,這一張古琴構成了整個專場。最終,「大聖遺音」成交價1.15億元,成為繼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的宋琴「松石間意」之後,拍場上出現的第二張億元古琴。

出身大唐名家

「大聖遺音」伏羲式琴誕生於公元756年,迄今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時值安史之亂,唐玄宗入川,其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元年,是為唐肅宗。「大聖遺音」是李亨即位後所作第一批宮琴,製作者正是唐朝最負盛名的古琴製作家族雷氏。

琴名之「大聖遺音」,歐陽修曾在《琴說》中說:「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意思是古琴之制,原是為抒發舜、文王和孔子的聖人之心。


△龍池兩側所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臺。」以及鮮于樞的「困學」方印。

說起唐代制琴的四川雷氏,真是如「雷」貫耳。整個家族自雷儼始,其後雷霄、雷威、雷鈺、雷文、雷會、雷迅,皆是名滿天下的斫琴名家,其中又以雷威名氣最大。雷氏所制琴稱「雷琴」,著名唐琴如「春雷」、「九霄環佩」、「飛泉」、「玉玲瓏」等,都出自雷氏之手。

傳說雷威技藝傳自神人,他常在大風雪天獨往峨眉山,暢飲醉酒後戴著鬥笠進入深山老林,聽風吹過樹木的聲響,從中辨別造琴良材。蘇東坡曾有張愛不釋手的雷琴,他在《雜書琴事》中寫道:「琴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餘韻,此最不傳之妙。」

王世襄所藏的這張「大聖遺音」伏羲式琴,據鄭珉中先生考證,即是雷氏入宮所造,是唐琴的標準器。古琴有「唐圓宋扁」之說,此琴琴聲頎長,通身蛇腹紋,琴面弧度大而厚,龍池渾圓,鳳池扁圓,金徽玉軫,極具盛唐大氣雍容氣象。


△王世襄《自珍集》中所收的第一琴「大聖遺音」

王世襄《自珍集》全書第一件藏品即介紹這張琴,他用專業鑑賞的筆墨寫到:

「大聖遺音」慄殼色,七徽以下弦路露黑色,遍體蛇腹斷,中間細斷紋,額有冰紋斷。圓池,池上刻草書「大聖遺音」四字。池內納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隸書「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池兩側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臺」十六字。池下「困學」、「玉振」兩方印。以上除年款外皆刀刻髹金。青玉軫足,細鏤絛結及旋瓣花紋,當為明琢。沼扁圓形。

古人論琴又有「九德」之說: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但兼具「九德」的琴幾乎不存在。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閱琴無數,曾在儷松居操縵「大聖遺音」,之後說:「九德兼備當推『大聖遺音』。」


△青玉軫足,細鏤絛結,為明朝所制。

鮮于樞曾收藏它

然而,這張「大聖遺音」伏羲式琴,自唐代誕生以後,之後的經歷十分神秘,也不知是一直深藏於深宮,還是輾轉流落江湖之遠。

直到民國琴學大師楊宗稷先生著《藏琴錄》,其中有「龍門寒玉」一則說:

「虞君得鶴鳴九皋與李君伯仁所藏獨幽及飛泉,錫君寶臣藏大聖遺音,武英殿陳列所長安之年制者五琴,池下皆有印方二寸玉振二字,絲毫不爽。西園主人因大聖遺音『玉振』印上有方印『困學』二字,定為鮮于伯機印,或『玉振』亦鮮于樞印也。……皆鴻寶也。」


△鳳沼上方的「玉振」方印

這裡一是說北京琴家錫寶臣收藏了「大聖遺音」,二是說「大聖遺音」琴池兩側刻有「困學」和「玉振」方印,西園主人愛新覺羅漙桐認為,這兩印皆為鮮于樞的方印。

鮮于樞是元代與趙孟頫齊名的著名書法家,字伯機,晚年營室名「困學之齋」, 自號困學山民,又號寄直老人,為人豪邁,因鬍鬚濃重,人稱「髯公」。鮮于樞不僅書藝絕世,也極善彈琴,精通文物鑑定。從這些信息推斷,「大聖遺音」問世後幾經輾轉,曾被放置於鮮于樞的琴案上撫彈,並刻印「困學」。

王世襄「變賣家產」買下了它

繼鮮于樞之後,「大聖遺音」可知的收藏者,是民國初年北京古琴名家錫寶臣,錫寶臣之後,便是王世襄先生。


△琴身遍體蛇腹紋

因為袁荃猷師從汪孟舒和管平湖先生學琴,且琴藝高超,王世襄便自稱「琴奴」,並四方搜尋材料,為袁荃猷精心製作了一張黃花梨琴案。王世襄雖謙稱自己「全無欣賞音樂的能力,聽琴只能當一頭牛」,但他與眾多古琴大師皆有往來,諸如管平湖、楊葆元、汪孟舒、溥雪齋、關仲航、張伯駒、潘素、張厚璜、程子榮、鄭珉中、吳景略、查阜西、詹澄秋、凌其陣、楊新倫、吳文光等,這些文化名人和琴家,一直都是王世襄夫婦的師友和儷松居的常客。在為袁荃猷製成黃花梨琴案後,王世襄曾這樣回憶這些琴家來儷松居彈琴的情景:

傳世名琴曾陳案上者,僅唐斫即有汪孟舒先生之「春雷」、「枯木龍吟」,程子榮先生之「飛泉」,拙藏「大聖遺音」及歷下詹式所藏等不下五六床,宋元名琴更多不勝數。案若有知,亦當有奇遇之感。

1946年春,王世襄與汪孟舒一同來到錫寶臣孫子章澤川的住所「訪琴」。章澤川深知汪孟舒與祖父錫寶臣是多年琴友,於是同意將錫寶臣舊藏的兩件古琴讓予王世襄,一把是明代的「金聲」蕉葉式琴,另一把便是「大聖遺音」。

為了得到「大聖遺音」,還產生了王世襄的一段「鬻書典釵」的佳話。當時王世襄經濟上並不寬裕,於是只好用袁荃猷的三件首飾和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畫大觀》換得黃金約五兩,再加上三枚翡翠戒指,這才如願以償,其中一枚戒指還是他母親的遺物,真可算是變賣了家產。

購得「大聖遺音」後,王世襄請青銅器修復專家高英先生為它製作了銅套,並仿舊染色,王世襄的好友、書法篆刻家金禹民先生便在銅套上鐫刻道:「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此外,王世襄還請管平湖先生調漆灰,為琴安裝了銅足套,使得整張琴煥然一新,而琴音絲毫未損。管平湖先生笑著說:「又至少可放心彈五百年了!」

△銅套上金禹民先生所刻:「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十二字

從此之後,「大聖遺音」就一直留在儷松居。直到2003年,相伴一生的袁荃猷逝世,年屆九旬的王世襄無限傷心慨嘆,於是將六十載夫婦所藏文物悉數委託中國嘉德,先舉辦展覽,之後又進行拍賣,這其中,自然包括「大聖遺音」。

從千年前的唐朝皇宮走來,經由眾多古琴名家的撫彈,這張「大聖遺音」最終走入了拍場,成為億元天價琴。如今,它不知正被放置在哪一處雅舍中,與哪一位雅士為伴,發出幽幽清音,吟唱著它永恆不變的清透和光明。

參考資料:

王世襄《自珍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年3月

王世襄《錦灰堆·卷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年6月

朱長文《琴史》,中華書局

你若喜歡,點個分享

相關焦點

  • 他自稱「琴奴」,為了一張古琴竟變賣家產
    最終,「大聖遺音」成交價1.15億元,成為繼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的宋琴「松石間意」之後,拍場上出現的第二張億元古琴。出身大唐名家「大聖遺音」伏羲式琴誕生於公元756年,迄今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時值安史之亂,唐玄宗入川,其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元年,是為唐肅宗。「大聖遺音」是李亨即位後所作第一批宮琴,製作者正是唐朝最負盛名的古琴製作家族雷氏。
  • 他自稱「琴奴」,為了一張古琴竟變賣家產,其中包括母親的遺物!
    最終,「大聖遺音」成交價1.15億元,成為繼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的宋琴「松石間意」之後,拍場上出現的第二張億元古琴。出身大唐名家「大聖遺音」伏羲式琴誕生於公元756年,迄今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時值安史之亂,唐玄宗入川,其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元年,是為唐肅宗。
  • 古琴的價格
    與書畫、瓷器等相比,由於存世古琴極少,一旦在市場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價位動輒數百萬甚至千萬元。最高端的品種當然是唐宋古琴,明代文人制琴作為中端品種,尚有一定數量遺存,清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因品質遠遜、數量較多,價位相對較低。據故宮博物院有關專家統計,全世界收藏的唐琴僅18張,中國藏17張(臺灣和香港各藏1張)、美國藏1張。而且,這些琴多藏於博物館,私人手中僅有5張。
  • 古琴大師管平湖
    當年旅居美國的華人音樂家周文中先生建議選取這首音樂,並堅持不能有任何裁剪,結果,管先生的這首長達七分三十一秒的《流水》就成了這張鍍金唱片中最長的一首曲子。提起管平湖先生的演奏,太多的人津津樂道,甚至每日在家裡練字,也都由管先生的《廣陵散》、《流水》伴著,很多人都堅持認為,管先生的演奏悠遠雅致,道骨仙風,品味高尚,代表了古琴演奏的最高境界。
  • 古琴的鑑賞與收藏
    2003年以891萬元拍賣的王世襄先生所藏唐代伏羲式古琴「大聖遺音」,於2011年5月再次在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現身,並以1.15億元高價成交。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一張北宋的仲尼式「松石間意」琴以1.3664億元成交。由於古琴收藏熱的不斷升溫,一些藝術價值不高的仿品也頻現於各大文物交易場所。因此,如何鑑賞和收藏古琴己成為藝術品收藏者必須掌握的知識。
  • 袁荃猷彈琴,王世襄常伴左右近60年,自稱「琴奴」
    在中國古琴近代史上,有很多琴人琴家為古琴的傳承默默地做著的貢獻,其中就有昨天介紹的袁荃猷先生。
  • 竹徑錦灰堆:王世襄與竹刻
    王世襄(1914-2009)耐人尋味的是,王世襄一生著述30多本,幾乎沒一本是能說得清,這門學問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的。僅說竹刻一門,相關的研究書籍出版於80年代,可收藏是從50年代青年時候開始,而更深的淵源又可以追溯至童稚時期。
  • 月露知音話古琴
    所以古琴演奏家李祥霆曾說,收藏古琴的門檻很高,因為喜愛古琴的人本來就很少,懂得古琴的人就更少,愛琴懂琴又有能力收藏古琴的人便更是微乎其微、鳳毛麟角了。而藏琴者與琴的關係,不僅是知音益友的關係,它更像伯樂之於千裡馬,怕的就是「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裡也。」
  • 鋼花影劇院明晚奏響全國古琴名家新年音樂會!收藏本文觀看直播不迷路
    {"title":"鋼花影劇院明晚奏響全國古琴名家新年音樂會!收藏本文觀看直播不迷路",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dadukouqu/dadukouquxinwen/2020-12-25/3479317.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file/county/dadukouquxinwen/2020-12-25/e6d7eed0bb2afddc7d899ee817da4ff6
  • 古琴知識丨如何區分:廠琴、手工琴、名家琴
    但又不得不說另外一個問題:一個年產幾百張甚至幾千張以上琴的工廠,如果按照傳統材料和工藝制琴,其整個資金佔用周期和成本是相當高的,而且高標準選料過程中的浪費是驚人的。而批量生產後每張琴稍微省一點工序、降低一點材料等級,節省出來的利潤就相當可觀。所以企業主一方面面對這幾年古琴熱帶來的厚厚訂單,一方面看著自己漫長的生產周期和成本,很難不動其他心思。
  • 王世襄到底牛在哪裡?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懷念王世襄!
    如果了解王老之前的遭遇與經歷,再結合照片,我想我們應該能讀懂了,這就是王世襄。馬未都可以算是當下收藏圈的的大佬,可有一次別人問馬爺:「你一生最敬佩的人是誰?」馬爺想都不想——王世襄!啟功先生說:「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他不但不喪志,反而立志。」馬未都先生說:「王世襄的獨特性就在於,他出身上層社會,卻關注社會底層的樂趣,這在中國文人裡是不多見的。」
  • 一千個王思聰,也玩不過半個王世襄
    讀完幾年私塾,父親送王世襄到北京的美國僑民學校念書。王世襄看不慣同學一個個文弱,帶著大家一起練摔跤。 有個美國同學練拳擊出身,壯實如牛,要和他比試。三個回合,被王世襄撂倒,摔斷手臂。 有次上街,王世襄看人騎一輛摩託車,牛逼哄哄。那年月,騎摩託相當於今天開私人飛機,同學都去圍觀。
  • 火速收藏丨2020年元旦全國名家古琴演奏會直播連結上線啦~
    看守仁傳韻——全國古琴名家新年音樂會啊!在悠悠琴聲中和全國古琴名家、國琴網以及各地琴友度過一個難忘的跨年之夜吧。從2019年12月31日開始,2020國琴傳承上海古琴藝術大展正式在上海梅隴文化館拉開帷幕,看各大名坊制琴展、賞古琴名家音樂會,這將是2019年古琴屆最大的盛世。
  • 讓這張唐代的「九霄環佩」,告訴你古琴的小知識(下)
    這段琴銘也見於他的《平園續稿》,名為《馮軫元芳琴銘》,收入《文忠集》。據此推斷,此琴原為宋人馮軫所藏之物,宋寧宗嘉泰元年四月二十二日(1201年5月25日)經周必大鑑定為唐巴蜀斫琴名家雷氏族人所斫,時年周必大年七十六歲。銘文裡第一句「雷氏斫之」,指的是此琴乃唐代巴蜀雷氏所斫。雷氏是唐代斫琴世家,其中以雷威最為有名。
  • 中國嘉德丨清俊明朗,唐音宋韻——古琴、古典家具、國石篆刻導賞
    中國嘉德2017春拍預展定於6月16日-18日進行,拍賣則將於6月19日-23日舉槌,展拍地點均為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20 世紀末,這座王世襄幾乎住了一輩子的四合院被推倒,其所藏家具被一位香港藏家悉數買走,後捐贈予上海博物館。 那張與他朝夕相處的畫案被置於博物館展廳正中的展臺上。
  • 王世襄和他的小院
    三歲的王世襄遺憾歸遺憾,這卻是無法補救,更是難以實現的事。我想,對於王世襄本人來說,重要的在於收藏過程本身。幾十年來,他陶醉其間,細細咀嚼,把興趣與研究聯繫起來。王世襄夫婦王世襄這位「老北京」,從小學到大學,一直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興趣與愛好。
  • 世人皆知王世襄,卻不知他才是中國古家具收藏第一人!
    說起明式家具研究與收藏,世人皆知王世襄。王老對明式家具的研究和傳揚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他收藏的明清家具也樣樣是精品。但是,在他著錄的《明式家具珍賞》中,扉頁卻印著「謹以此書紀念陳夢家先生」。陳夢家是誰?為何能讓一代藏家王世襄敬佩不已?他們之間又曾發生過怎麼樣的故事?
  • 李輝|王世襄:感懷母親金章
    湖州吳興南潯的金章撰輯編選母親金章的這本《金魚百影》,王世襄特意寫下這篇序:先慈為吳興金公沁園第三女,諱章,號陶陶。生於公元一八八四年,一九三九年棄養,享年五十有六。所作花鳥魚藻亦經法都東方美術館收藏。兩度出國,通英、法語言文字,在當年女史中,亦屬罕有。民國初年,北京成立畫學研究會,先慈任魚藻導師,《濠梁知樂集》即為教學而作。原書有初稿、寫定兩本。寫定本前有圖式,向存外家。日寇陷南潯,毀於戰火。一九四三年襄由京入蜀,初稿本攜在行篋,馬叔平沈尹默兩前輩曾為題籤。中國營造學社時在川南李莊,襄趨求學。
  • 千年古琴揚州發聲 聽!這一曲穿越千年的琴音
    這張琴,便是在中國古琴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松石間意」。光是在琴上刻下的銘文,就有文字題刻十二則、印章一個,是迄今為止,國內所見題刻最多的一張古琴。除了蘇東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還有沈周、文彭、王寵、石渠、陳庭鷺等,都是名噪一時的文人雅士。如今,這張「松石間意」琴,被安放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