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到底牛在哪裡?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懷念王世襄!

2021-02-07 明清家具研習社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仙逝,享年95歲。如今算來,九年矣。


在他身後,他的著作、事跡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尤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媒體,公號的懷念文章鋪天蓋地,強烈吹捧。


有人說,一百年能再出一個錢鍾書,但是再也出不了王世襄;也有人說,一千個王思聰都玩不過半個王世襄……



王世襄先生儼然走上了神壇,被後學追捧。但是,看過那麼多文章,您有沒有想過,王世襄到底牛在哪裡的?為什麼我們總是懷念王世襄?






今天的題圖選的很特別,是王世襄先生牽著一頭牛走在無邊的田野,黝黑的身軀,天真爛漫的笑容,根本不會叫人聯想到這幀照片拍攝於他被下放到幹校勞動期間。


如果了解王老之前的遭遇與經歷,再結合照片,我想我們應該能讀懂了,這就是王世襄。


馬未都可以算是當下收藏圈的的大佬,可有一次別人問馬爺:「你一生最敬佩的人是誰?」馬爺想都不想——王世襄!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號暢安,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


1914年5月25日,王世襄出生於北京的名門世家。高祖王慶雲,官至兩廣總督,《清史稿》有傳。祖父的哥哥王仁堪,為光緒丁丑科狀元,梁啓超是他的門生。父親王繼曾,畢業於南洋公學,一度擔任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


幼年王世襄


王世襄與父母


這樣一個家庭現在人看來都是無比的羨慕,可是我們再看看這位大收藏家玩的——放鴿、鬥蟲、馴鷹、養狗、摔跤、葫蘆、烹飪、美食、書法、詩詞、家具。


他的童年時代,除了家裡規定的學習,全用來玩了。


養鴿子,每天舉著根大竿子攆著鴿子跑;


養蛐蛐,不僅花錢買,還拉著小夥伴跑好幾公裡到郊外去捉野生的;


學武功,請了老師來教八卦拳和太極拳,還拜了清代遺老來學摔跤;


為了捉兔捉獾,特意學著如何馴鷹馴狗,結果認識了兩位愛鷹愛狗如命的朋友,其中一位,就是程硯秋的叔叔榮三爺。


架鷹的王世襄


翻開他的著作《錦灰堆》全三套,我們會發現並非想像中的那樣,沒有一件瓷器青銅器,除了明式家具外,全是一些不起眼、甚至很陌生的小玩意。


一些所謂的收藏家對其嗤之以鼻,可王世襄對別人的評價也毫不在意,在他眼中,全世界就無一物不好玩,萬物皆好玩。能夠玩出這種境界,再找不到第二個人。



王世襄一生養鴿子,與眾不同,別人玩的是新奇,他玩的是學問。


為養一隻鴿子,王世襄直接把養鴿的專家請到家裡,同吃同住,天天泡在一起。最後把學到的經驗,竟編了一本《明代鴿經清宮鴿譜》,成為養鴿者的必讀之書。


王世襄玩蟋蟀,別人玩的是賭博,是酒色財氣,他玩的是真趣。


為養好蟋蟀,他從全國各地圖書館和藏書家找來十七多種蟋蟀譜,逐段斷句、改訛、勘誤,還編成了堪稱蟋蟀譜的百科全書:《蟋蟀譜集成》。


王世襄玩葫蘆,別人玩的是炫耀和顯擺,他玩的卻是等待。


春天,他自己種下葫蘆,然後就像冬天在等一場雪一樣,他等一棵小苗長成葫蘆滿枝。最後還寫了《讀匏器》,在《故宮博物院刊》發表,這項瀕臨滅絕的傳統技藝才得以傳承。



王世襄的玩,不是玩世不恭,而是真的做學問。世間萬物,只要到了王世襄手裡,皆有情有義,皆栩栩如生,皆生機盎然。他讀懂了物,物也讀懂了他。


啟功先生說:「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他不但不喪志,反而立志。」


馬未都先生說:「王世襄的獨特性就在於,他出身上層社會,卻關注社會底層的樂趣,這在中國文人裡是不多見的。」



他能把一件起初並不為人重視的小東西、便宜的東西,經過自己的把玩和研究,重新賦予了更深文化的內涵,最終使小東西變成了重器。


聽著的確有點玄,因為能達到此境界的人,極少。


王世襄是這方面的高人。


王世襄自己說:人或稱我收藏家,必起立正襟而對曰:


實不敢當!實不敢當!.

以我之家庭背景、個人經歷,實不具備收藏家條件.大都掇拾於攤肆,訪尋於舊家,自難有重器劇跡。在收藏家心目中,不過敝帚耳,而我珍之。


馬未都與王世襄先生


胡德生與王世襄先生


而我們當下的收藏風氣,無不在追求藏品的升值與撿漏,固然,這都是收藏中的一部分樂趣。


我們的收藏起點可以是升值,可以是千千萬萬種理由,但是,如果終點還是賺錢、撿漏和一夜暴富,那就永遠不會理解王世襄。


他將玩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堅持對待,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理,滋養並支撐著自己的生命。到最後,回首發現,處處充滿著精彩。



1939年,最疼愛王世襄的母親去世了,這給了他極大的震撼,直到這時,他才突然醒悟:玩了這麼多年,我實在不該再愧對父母了。


這個公子哥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轉變,認認真真地坐在書桌前,發奮讀書了。臨畢業時,他寫的畢業論文,題目是《中國畫論研究》,獲得了碩士學位。


畢業後,北京已經淪陷,王世襄南下,來到中研院所在地,在這裡他遇到了梁思成。



梁啓超是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的門生。梁思成便將他推薦給了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先生,傅斯年只說了一句話:「燕京畢業的不配到我們這裡來。」


其實是傅斯年先生十分看不慣他身上的「紈絝之氣」。知道他曾是少年玩主,一定難成大事。


之後是梁思成收留了他,就是在中國營造學社,飽覽了古建築典籍,為日後從事髹漆,明式家具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明式家具研究》英文本


真正讓王世襄揚名的,是他那兩本厚厚的巨著《明式家具珍賞》以及《明式家具研究》。


1985年,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賞》一書在香港出版,填補了中國人研究明式家具的空白。


不久之後,《明式家具研究》問世,更是激起了收藏家研究明式家具的熱潮。有的人甚至拿著《明式家具研究》為範本,到農村去收各式家具。


王世襄先生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動了明式家具的研究與收藏。




除了「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在京城還有一個外號,叫「櫃人」,其一是因為「櫃人」音同「貴人」;其二是因為王世襄家裡堆的古代家具實在太多,晚上睡覺只能睡在柜子裡。


1945年以後,王世襄騎著車,東拾西撿買家具。那段時間,鄰居們總會看見王世襄騎著車出門,後面有個大架子。



他曾說:「那時候這些東西沒有人要,當破爛,很便宜。並且貴的東西我買不起,我都是買便宜的東西。買回來,我請人修,恭恭敬敬請教,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王世襄認為他一生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事情是日本投降後收回了幾千件國寶,這些國寶現在都藏在故宮博物院。


第二件事情是編寫了文物研究著作《髹飾錄解說》。



1952年,三反運動開始,正因為他追回大量國寶的「特殊經歷」,他竟然成了運動中要打的「大老虎」,理由就是:作為國民黨的接收大員沒有不貪汙的。


他先是被關在故宮東嶽廟,被輪番「轟炸」4個月後,又被關到公安局看守所拘留審查10個月。


在監獄遭受的非人折磨,讓他精神和身體都受到了極大損傷,還染上了肺病,可他卻說:「不論我受到何種衝擊,甚至是無中生有的污衊,我決要求自己堅強、堅強、再堅強,只要活得長,一定能笑到最後。」


王世襄先生買菜歸來


審查進行了一年多,毫無證據,之後被取保釋放,結果剛被釋放回家,未曾想,這個曾經對故宮以終身相許的人,就收到原單位故宮的公函:故宮開除了他的公職。


王世襄的厄運還沒有結束,1966年文革開始,本以為不問政治,就可以遠離是非,沒想到,他還是沒能躲過那場浩劫。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賞》首發儀式上


文革剛開始,就有紅衛兵衝進他家,推倒葫蘆架,拔起葫蘆秧,砸碎盆栽花卉,臨走在他家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


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文物,王世襄「自我革命」,主動向原單位提出了「抄家」申請,1966年,他所收藏的古玩、字畫、圖書、家具等大批財物,都被抄走。


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仍然沒有放棄研究。他夜裡常偷偷寫作,刻蠟版、油印,整理成冊,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著述:《畫學彙編》,《清代匠作則例彙編》、《雕刻集影》等等。


王世襄先生與朱家溍先生


馬未都說:


王世襄對我最大的影響,仍然是他那種非常陽光的生活態度。他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舊社會他可能是貴族身份,後來沒落了,不斷遭遇到打擊,無論人生多麼低谷,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最後功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是啊,人生最可怕的事,是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未來的信心。人真正的成熟,是經歷了世態炎涼之後,知道了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王世襄與袁荃猷

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懷念亡妻的詩中,深情地回憶與妻「提筐雙彎梁,並行各挈一」的情景。


王世襄去世前只有一個願望,就是把那隻菜筐,放在他和妻子的兩個墓穴之間,代表「生死永相匹」。



-  END  -

謹以此文

紀念王世襄先生仙逝九周年


黑白鏡頭下,家具是有溫度的 | 風月無邊

都說明式家具符合人體工程學,我們倒要好好說說,它到底是怎麼符合的

古典家具怎樣布置才好看?


| 投稿 | 轉載 | 合作 |

研習君微信號

 zd18936899675 



相關焦點

  • 竹徑錦灰堆:王世襄與竹刻
    王世襄(1914-2009)耐人尋味的是,王世襄一生著述30多本,幾乎沒一本是能說得清,這門學問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的。僅說竹刻一門,相關的研究書籍出版於80年代,可收藏是從50年代青年時候開始,而更深的淵源又可以追溯至童稚時期。
  • 舌尖上的藝術家王世襄的巧克力聖代
    姑娘們不屑一顧的「巨無霸」,在梁老師的筆下,是那麼飽含深情:「內容特別豐富,有和麵包直徑一樣大的肉餅,而且是兩片,夾在三片麵包之中,裡面加上生菜、番茄、德國酸菜(Sauerkraut)、牛油蛋黃醬、酸黃瓜,堆起來高高厚厚,櫻桃小口很難一口咬將下去……」當然,我一直懷疑梁老師懷念著麥當勞,多半是懷念那個賣漢堡的「俏麗潑辣」的老闆娘。
  • 王世襄和他的小院
    在王世襄一生的收藏和研究工作中,她是得力助手。王世襄關於明清家具、漆器、竹刻、葫蘆等著作的線圖素描,都是她精心製作的。他們有共同興趣,譬如王世襄、黃苗子都從事古代美術史研究;譬如,黃苗子在搬到芳嘉園之前,曾非常欣賞明清家具,買過一些有關書籍,還產生過收集的念頭;譬如,鬱風興趣廣泛,特別偏好民間工藝,如王世襄一樣,也是一個「愛玩」的人……他們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也相互激勵,在一種文化逐步貶值的年代,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沉浸在文化的魅力之中。
  • 一千個王思聰,也玩不過半個王世襄
    讀完幾年私塾,父親送王世襄到北京的美國僑民學校念書。王世襄看不慣同學一個個文弱,帶著大家一起練摔跤。 有個美國同學練拳擊出身,壯實如牛,要和他比試。三個回合,被王世襄撂倒,摔斷手臂。 有次上街,王世襄看人騎一輛摩託車,牛逼哄哄。那年月,騎摩託相當於今天開私人飛機,同學都去圍觀。
  • 李輝|王世襄:感懷母親金章
    母親金章 (2)王世襄的母親金章(一八八四——一九三九),出生於浙江湖州吳興南潯鎮人,字陶陶,號陶陶女史,別號紫君。一個富裕的絲商家庭。家庭氛圍相當有藝術性。南潯的可讀廬,北京的芳嘉園,都蓄養著倏忽嬉遊的金魚,那些金魚於綠藻青草之間,無異於一首活潑的詩,一幅生動的畫,讓人雖身處鬧市鬥室,卻「目盡尺幅,神馳千裡」,如悠遊於青山綠水之間,感受遊魚的清幽,身心俱涼。母親金章畫的最多的是金魚。金章曾隨兄弟一起遊學英國,專攻西洋美術。
  • 喜得王世襄《北京鴿哨》英文批校稿
    《北京鴿哨》一書為王世襄先生的著作,其夫人袁荃猷繪製插圖,1989年由三聯書店推出,初版為中文本,僅印1400冊,售價3.8元。 《北京鴿哨》一書是王世襄先生關於鴿子的兩部專著之一,可以說是王世襄最著名的鴿子書。
  • 《鬥蟋小史》致敬「老玩家」王世襄
    幸得「老玩家」王世襄花數年時間纂集《蟋蟀譜集成》,又寫《秋蟲六憶》以為附錄,才將這一民俗活動帶入大雅之堂。    近日,王世襄的忘年小友白峰撰著的《鬥蟋小史》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新書分享會於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舉行。該書爬梳出古人養蟋鬥蟲的歷史脈絡,從中透視社會變革、文化風情。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無論男女,但凡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擅長書畫,這是其修養與社會地位的象徵。 無論是用絹或紙,都需要大畫案及寬敞的空間以便於創作,並放置文房四寶與文人清玩。
  • 世人皆知王世襄,卻不知他才是中國古家具收藏第一人!
    古家具收藏達人陳夢家早年間,王世襄還在京城街頭玩樂、業荒於嬉的時候,陳夢家已經是一名狂熱的古家具收藏發燒友了。50年代時,陳夢家在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籌建文物陳列室。在為學校搜羅文物的同時,他也為新住處勝因院12號添置家具,不惜把所有收入都用來買古董字畫和家具,儼然是一名古家具發燒友。在與妻子的通信中,陳夢家先生有不下數百次提到購置古家具的細節。
  • 王世襄珍藏的私款爐,讓你一次大飽眼福
    這些銅爐私款佔到絕大部分,都是造型簡約優美,皮色精潤,分量壓手,展現出「靜而不囂」的精神氣質。很顯然,王世襄繼承了趙沆年的藏爐的同時,也傳承了他對銅爐的審美標準,而他也深深影響了大陸地區藏爐界。這件鬲爐是王世襄先生舊藏,明代名家所制,器型線條優美,銅質精純,工藝講究,寶光內斂,絕非一般匠工所能,當是明代文人士大夫參與定製之作。無論從形制、皮色、工藝、款識,任何方面都具備了藝術精品的標準。宣爐最妙在色,王世襄先生主張銅爐靠「養」,不能只擺著欣賞,要以爐焚香,炭火溫養,皮色方能日臻美妙,年復一年,皮色慢慢變化,其樂無窮。
  • 王世襄古董鑑定,藏友必讀,都不是一般人!
    其實,這是一個很低層次的鑑定方法,當今這麼多人買古玩上當,從根兒上講,很大程度是這種方式造成的,可惜這種方式當今還是主流,幾乎大家都如此,還在流行。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介紹文物鑑賞類的好書太少是重要原因之一。
  • 山水心懷——王世襄舊藏及文玩專場【二】
    這些藏品耐人玩味,體現了京城第一玩家的松柏骨氣、山水心懷。我們的王世襄舊藏及文玩專場,意義非凡,能得此佳事,可謂三生有幸。1002民國 王世襄藏、贈韻蓀各式鷹帽一組尺寸不一說 明:在北京玩家種類繁多的遊藝之中,最高境界是玩鷹。鷹可不是那麼好玩的,至少要「過五關斬六將」。
  • 袁荃猷彈琴,王世襄常伴左右近60年,自稱「琴奴」
    在發表袁荃猷先生講述古琴的文章後,該文作者盛瀾先生找到我,給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就是下面這張袁荃猷彈琴,王世襄與身後的青年琴人陶藝聽琴的照片。盛瀾先生介紹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在2000年左右,地點是王世襄、袁荃猷夫婦剛剛搬進的北京朝陽區日壇公園迪陽公寓。據介紹,袁荃猷彈琴時,王世襄常伴左右,如此近60年,自稱「琴奴」。
  • 為了收藏這張出身「大唐名家」的古琴,差點讓王世襄傾家蕩產……
    雷氏所制琴稱「雷琴」,著名唐琴如「春雷」、「九霄環佩」、「飛泉」、「玉玲瓏」等,都出自雷氏之手。傳說雷威技藝傳自神人,他常在大風雪天獨往峨眉山,暢飲醉酒後戴著鬥笠進入深山老林,聽風吹過樹木的聲響,從中辨別造琴良材。蘇東坡曾有張愛不釋手的雷琴,他在《雜書琴事》中寫道:「琴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餘韻,此最不傳之妙。」
  • 汪曾祺先生與王世襄先生論「名士菜」
    沈從文先生經常在米線店就餐,巴金同志的《懷念從文》中提到:「我還記得在昆明一家小飲食店裡幾次同他相遇,一兩碗米線作為晚餐,有西紅柿,還有雞蛋,我們就滿足了。」這家米線店在文林街他的宿舍對面,我就陪沈先生吃過多次米線。文林街上除了米線店,還有兩家賣牛肉麵的小館子。西邊那一家有一位常客,是吳雨僧(宓)先生。他幾乎每天都來。老闆和他很熟,也對他很尊敬。那時物價以驚人的速度飛漲,牛肉麵也隨時要漲價。
  • 復刻,王世襄先生推崇備至的一把椅子,扇面形南官帽椅
    紫光檀扇面南官帽椅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只要是有關中國古典家具的展覽,不論國內國外,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張椅子——每個中國人都曉得的一張傳統中國椅子:明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裡,對這堂椅子推崇備至。這把椅子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扇形官帽椅復刻王世襄先生舊藏的扇形官帽椅。選用紫光檀材料製作,細膩油潤,紋理清晰,色澤沉穆,品相絕美。椅子造型簡淡,上斂下放。椅面攢框打窪鑲板,冰盤沿下起陽線,腿間做魚肚牙條。
  • 來看看王世襄是如何定義
    紅木家具的桌類家具算是比較熱門的一個分類,關注的人多,買的也不少,但大部分木友都是看到合眼緣的就購置回去,搬回家後可能會有些許不妥的感受,畢竟除了私家訂製紅木家具外,一般的紅木家具都是紅木廠家直接生產出來的成品,而成品也意味著尺寸固定,何況紅木家具也是有尺寸講究的。
  • 王世襄 :古董鑑定就一招,望氣!傳統摹仿古玩鑑定是很低層次的鑑定方法!
    其實,這是一個很低層次的鑑定方法,當今這麼多人買古玩上當,從根兒上講,很大程度是這種方式造成的,可惜這種方式當今還是主流,幾乎大家都如此,還在流行。而王世襄先生他只需要看一眼,就「一眼明」,心裡就明白了,從側面看,他人「一打愣」,像打了個激靈似的就看清楚了。為什麼這樣呢?
  • 馬未都到底多有錢?一件藏品來告訴你
    可是人的一生往往充滿無數的變數,改變人生道路的軌跡的往往也不只是取決於環境,而是在什麼時候遇到什麼人,往往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能改變人的一生。而這個改變馬未都人生走向的人,正是王世襄。說起王世襄先生,可能年輕一輩大多數不知道,但是老先生在國內外的收藏界,包括整個北京城,王世襄的地位和大名那都是響噹噹,硬邦邦的人物,還被收藏界公認為京城第一大玩家。因為一般玩家在一個領域玩精已經不容易,可王世襄是真正的雜家,好玩的都玩,幾乎無所不包,而且都玩出了品味,玩出了高雅,玩出了精通至極和創新文化。
  • 高級的人生,都是玩出來的
    鷹習性兇猛,要玩鷹就要先熬鷹,人要和鷹互相瞪眼睛,每天24小時不合眼地盯著,盯到最後鷹熬不住,才算過了關。王世襄熬鷹,和朋友輪流,六七夜不打盹,最後鷹服了。 王世襄就曾說:一個人如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幹好嗎? 初聽荒唐,細想確是如此。連玩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的人,估計對工作也不會多上心。 極致地玩,也是對生活的認真。因為,以一顆玩心入世,是以自己的歡喜來選擇生活,沒有那麼糾結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