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珍藏的私款爐,讓你一次大飽眼福

2021-02-14 盛世文玩

▲關注盛世文玩 因為盛世 所以文玩

微信又㕛叒叕改版啦,

不少粉絲反映時常找不到盛世文玩,

為了讓大家能第一時間瀏覽到盛世美文,

請大家不要客氣地置頂吧。

點擊上方 「盛世文玩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這樣就能每天準時相約啦

明 「玉堂清玩」沖天耳爐

王世襄,2003年他與巴金等十五位先生被評為傑出文化名人,是現代文化界一座令人仰慕的高峰。他一生有40多部學術專著出版,特別是通過寫作《明代家具研究》、《髹漆錄解說》等專著,將那些本由匠人們世代口傳身授、支離破碎、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術語,以科學嚴謹的方法整理,並創立了名詞術語體系,使得這些研究終於有了清晰而統一的標準語言,形成世界通用學術體系。

王世襄先生在芳嘉園書房

1950年初,襄自美國參觀博物館歸來方數月,趙沆年選藏爐十具見賜,謹以節約旅美獎學金所得為壽。拜領時,叮嚀再三:「各爐乃多年性情所寄,皆銘心之物幸善護持勿失」。

劫後倖存9具分別是:「大明宣德年制」沖天耳三足爐,「玉堂清玩」大鬲爐,「玉堂清玩」天雞爐,「明甫清玩」缶爐,「室生」沖天耳三足爐,「湛氏之路」馬槽爐,「玩初家藏」鬲爐,「獻賢氏藏」戟耳爐,「眉溪珍玩」蚰耳三足爐。還有一具「玉堂清玩」戟耳爐,則是1951年,去看望病中二老時,趙母相授。

「徐冶公制」馬槽爐

北京淪陷時,李卿丈為居家所需,不得不以百十具爐,經陳劍秋介紹,轉讓於偽衛生局長龐敦敏。交接後,精品數器,陳以所藏易去。此後李卿丈每每道及,猶眷眷難忘。50年代初,王世襄自龐家追購得十餘具,自陳家追購回一具。《自珍集》收錄的分別是:「澹庵」沖天耳三足爐,「爇名香兮讀楚辭」沖天耳三足爐,「莫臣氏」沖天耳三足爐,「

文氏」蚰耳圈足爐,「孟博氏」戟耳爐,「李曲江制」鬲爐,「思山」橋耳三足爐,「深柳書堂」沖天耳三足爐,「大清康熙年制燕臺施氏精造」馬槽爐,「大清乾隆年制」蚰耳圈足爐,以及「大清順治辛丑鄴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沖天耳三足爐,共11具。

以上共計私款爐21具,佔其藏爐總數的三分之二。除「大明宣德年制」沖天耳三足爐,和「大清乾隆年制」蚰耳圈足爐,其他19具皆為私款爐。

「啟懷堂家藏」馬槽爐

書中著錄的另外9具香爐,「崇禎壬午冬月來青監造」 沖天耳金片三足爐為《古玩指南》作者趙汝珍所贈,其他則為王世襄自己分別購於古玩店或戶家,分別是:四龍海水紋三足爐,「大明宣德年制」蚰耳圈足爐,「玉堂清玩」蚰耳圈足爐,「在公家藏」鬲爐,「弟子劉起龍造」沖天耳三足爐,「琴友」蚰耳圈足爐,「道光丁未秋定府行有恆堂」沖天耳三足爐和「奕世流芳」 沖天耳三足爐,其中1具無款,7具也是私款爐。

明萬曆 「鄂韡堂藏」蚰龍耳爐

蚰龍耳簋式爐,從爐形看,便符合明代時期的優美特徵,線條流暢柔美,上手分量沉重墜手。

底款的「鄂韡堂」,據考為明代萬曆時期孫能正的書坊名號。《鄞縣刻書考》記載孫能正,字立之, 浙江省鄞縣人。今有萬曆年間孫能正鄂韡堂所刻《剡溪漫筆》六卷、《諡法纂》十卷、《 益智編》等書流傳於世。

「鄂韡」出自《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因常棣花開每兩三朵彼此相依,詩中以常棣之花比喻兄弟,一隻爐子,可謂寄託了人生的態度和理趣了。

這些銅爐私款佔到絕大部分,都是造型簡約優美,皮色精潤,分量壓手,展現出「靜而不囂」的精神氣質。

很顯然,王世襄繼承了趙沆年的藏爐的同時,也傳承了他對銅爐的審美標準,而他也深深影響了大陸地區藏爐界。

明 「李曲江制」鬲爐

在王世襄先生舊藏並著錄於自珍集中的明清銅爐中,唯獨這一件王老的記載最為特別,王世襄先生將這件鬲式爐和明式家具束腰繁簡進行比對,可見這件鬲爐的器形絕對稱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

口沿一周起線,平沿內傾,恰如明式家具案面邊抹均勻的「欄水線」,口沿下方束腰起線作雙弦紋,經典的明式家具也有不少類似的在束腰上的處理。

底部「李曲江制」四字柳葉篆書款,「李曲江」究竟是哪位名家,已經無從考證了,但這個名字因為王世襄先生的記載而在銅爐界極為出名了。

尤為難得的是,這件王世襄先生的名爐通過逸廬主人多年精心的呵護包養,其皮殼更顯光鮮亮麗。

這件鬲爐是王世襄先生舊藏,明代名家所制,器型線條優美,銅質精純,工藝講究,寶光內斂,絕非一般匠工所能,當是明代文人士大夫參與定製之作。無論從形制、皮色、工藝、款識,任何方面都具備了藝術精品的標準。

宣爐最妙在色,王世襄先生主張銅爐靠「養」,不能只擺著欣賞,要以爐焚香,炭火溫養,皮色方能日臻美妙,年復一年,皮色慢慢變化,其樂無窮。我堅持養爐很多年,小有心得,情感上來講養爐就像養小孩一樣,重要的是過程,不斷見證銅爐的變化,慢慢接受它了解它,去體會和古器心意相通的美妙感覺。養爐久了,看到爐子在我手上越來越光彩,越來越醒目,是很快樂的事。

——逸廬主人

2010年12月,匡時秋拍王世襄藏銅爐專場之中,「崇禎壬午冬月青來監造」款的沖天耳金片三足爐,以1512萬元成交;「大清順治辛丑鄴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款的沖天耳三足爐也以1176萬元的價錢成交;「大清康熙年制燕臺施氏精造」款的馬槽爐,以1456萬元成交。除爐本身具有的高品質,爐款中包涵的豐富的信息也是它們高價成交的一個極重要因素。

嘉德2017秋拍《逸廬——古器雅集》專場,是暨2010年王世襄先生藏爐再次整體出現後,市場上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品質最高的一場銅爐嘉年華。

其領軍者,自然是王世襄舊藏之「李曲江制」明代鬲爐。

5067

明 「李曲江制」鬲爐

D:13.5cm H:6.3cm 1869g

RMB 5,000,000-8,000,000

來源:趙沆年舊藏。王世襄舊藏。

著錄:

1.王世襄著,《自珍集:儷松居長物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頁34。

2.陳維駿主編,《異云:明清宣德爐集珍》,佳作書局出版社,2016年,頁110-113。

王世襄評價它:鬲爐束腰有平者,有上下起線者。此具為起線之例。於此可悟明式家具束腰亦有繁簡之別,器物紋飾多相通也。

「李曲江制」鬲爐 局部

這具鬲爐,寶光內斂,形制雅正,造型整體具有傳統木構建築的端莊穩重,線條細節又有明式家具的精緻與豐富。爐的款字,柳葉篆舒朗俊逸,剔刻刀刀見肉,乾淨爽快。可以想見,爐的設計、鑄造、篆款、剔刻均高手所為。

李曲江為何人,暫未得到答案。現已知的,除這具鬲爐,還有一具明代馬槽也是落「曲江清玩」款,同樣製作極精,應該同為其所有。從這兩具銅爐我們可以看到其品味之高,對銅爐的理解之深。

明萬曆「鄂韡堂藏」蚰龍耳爐,明「文齋清玩」沖天耳爐都是可以與王世襄先生藏爐媲美的佳品。

5047

明萬曆 「鄂韡堂藏」蚰龍耳爐

D:11.7cm H:6.6cm 1845g

RMB 800,000-1,200,000

5066

明 「文齋清玩」沖天耳爐

D:15.1cm H:9.6cm 2838g

RMB 500,000-800,000

「徐冶公制」、「啟懷堂家藏」(個見應釋為「啟遠堂」)馬槽爐,雖經歷風霜而氣度不減。

5048

明末清初 「徐冶公制」馬槽爐

D:9.3cm H:7.4cm 1246g

RMB 500,000-800,000

參閱:王世襄著,《自珍集:儷松居長物志》,三聯書店,2003年,25、40頁。

5036

明 「啟懷堂家藏」馬槽爐

D:10.6cm H:7.5cm 1610g

RMB 1,000,000-2,000,000

「玉堂清玩」沖天耳爐款字,和王世襄舊藏「玉堂清玩」蚰龍耳爐形制一致,氣息相近,應該是同一作坊相同時期的優秀作品。

5037

明 「玉堂清玩」沖天耳爐

D:10.5cm H:7.5cm 809g

RMB 250,000-350,000

「壬辰高以一制」鬲式爐,極為難得的保留了出廠時的原有色皮,相信這種狀態在未來的收藏市場有更多想像空間。

5016

明 「壬辰高以一制」鬲式爐

D:14cm H:5.9cm 1938g

RMB 300,000-600,000

另外,清雍正「大清雍正年制」沖天耳爐、缽式爐,都是開門到代的雍正官制,是研究雍正朝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5024

清雍正 「大清雍正年制」沖天耳爐

D:8.9cm H:5.7cm 480g

RMB 250,000-550,000

5049

清雍正

「大清雍正年制」缽式爐

D:5.5cm H:4.9cm 371g

RMB 500,000-800,000

LOT5067

明 「李曲江制」鬲爐

D:13.5cm H:6.3cm 1869g

估價:RMB 5,000,000-8,000,000

著錄:

王世襄著,《自珍集:儷松居長物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頁34。

陳維駿主編,《異云:明清宣德爐集珍》,佳作書局出版社,2016年,頁110-113。

鬲爐束腰有平者,有上下起線者。此具為起線之例。於此可悟明式家具束腰亦有繁簡之別, 器物紋飾多相通也。

李卿丈舊藏。1951年2月28日購自龐敦敏。

——王世襄《自珍集》

聲明:圖文來源頭條號「 收藏界雜誌社」,轉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為了收藏這張出身「大唐名家」的古琴,差點讓王世襄傾家蕩產……
    「變賣家產」買到「大聖遺音」文 | 陳桂湖    圖片提供 | 中國嘉德文章來源 | 《古典工藝家具》2016年12月刊2003年秋拍,中國嘉德舉行「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
  • 山水心懷——王世襄舊藏及文玩專場【二】
    ,王世襄老人曾將韻蓀家舊物歸還,並將一些自己珍愛贈予了韻蓀。正是由於他的這種執著精神和不厭其煩的訴求,截止到1986年,那些被查抄的文物和圖書才回到了王世襄手中,這其中可能就包括了韻蓀當年託付給王世襄看管的一些珍藏。
  • 一千個王思聰,也玩不過半個王世襄
    馬未都是當代「玩家」中的大佬,玩得通透,玩得灑脫,玩得智慧,玩得牛逼。可有一次別人問馬爺: 「你一生最敬佩的人是誰?」 馬爺想都不想,直接回答:王世襄!中國盛產垮掉的哥,京城盛產牛逼的爺,1914年,王世襄出生。 父親王繼曾是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母親金章是著名花鳥畫家。
  • 王世襄到底牛在哪裡?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懷念王世襄!
    有人說,一百年能再出一個錢鍾書,但是再也出不了王世襄;也有人說,一千個王思聰都玩不過半個王世襄……王世襄先生儼然走上了神壇,被後學追捧。但是,看過那麼多文章,您有沒有想過,王世襄到底牛在哪裡的?為什麼我們總是懷念王世襄?
  • 請說銅爐器,爐耳知氣韻
    【孤品】雪花金棗紅皮衝耳套爐 陳巧生制[ 編號:70187 ]爐耳,即香爐的耳朵,一般成對處於爐身兩側。爐耳能表現一尊香爐的氣質和風韻,也是香爐上最為吸引人的部位。該爐一直是中國香爐的經典款型,於宣德年間重製之後被賞賜給了,翰林院、國子監和附屬機構詹事府的臣下們。靈芝鈕朝冠耳燻爐 巧生制 [ 編號:70693 ]《宣德鼎彝譜》八卷本中明確記載,橋耳爐是賜予國子監祭酒所用的香爐,現在寓意人與人交流之間的橋梁之爐。
  • 文人的理想國: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文人的理想國 王世襄與他的明式書房 1984 年,受知名學者王世襄(1914~2009 年)先生之邀,我前往北京,將其著作《明式家具珍賞》(Classic Chinese Furnitur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一書翻譯成英文。
  • 王世襄和他的小院
    在王世襄一生的收藏和研究工作中,她是得力助手。王世襄關於明清家具、漆器、竹刻、葫蘆等著作的線圖素描,都是她精心製作的。一次他對我說:「我是個書呆子,從不問政治。我到西觀音寺去串門,看盛家倫。聽說黃苗子他們正想找地方住,我說我有,到我這兒來。當時已經開始反右了,我的情況也不妙,但我沒有想到這些,這說明我這個人頭腦簡單。不過,物以類聚,其實沒有別的什麼。」黃苗子鬱風搬到王世襄的小院,住進東廂房的五個房間。在這裡,黃苗子鬱風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 竹徑錦灰堆:王世襄與竹刻
    幼年王世襄經常站在几案前看舅父作畫刻竹,對於這段經歷,他曾撰文細述:「幼年立几案旁,觀諸舅父作畫刻竹,情景猶歷歷在目也。」此種朝夕薰陶,似乎為王世襄之後走上竹刻的收藏和研究做好了預設,貫穿了他浪漫遠闊的一生。
  • 李輝|王世襄:感懷母親金章
    晚年時,王世襄得知母親金章的一些書畫,留存於故宮博物院,特意前去找到這些書畫,重新編輯《金章:金魚百影》。金章的這些書畫與題跋,是由肅親王已酉七月題寫:蓮聚百戲。可以說,王世襄將思母之情懷,如同水影波光一樣深深浸潤於心間。
  • 《鬥蟋小史》致敬「老玩家」王世襄
    《鬥蟋小史》作者白峰(右)當年在王世襄先生(左)家中拜訪。資料圖片幸得「老玩家」王世襄花數年時間纂集《蟋蟀譜集成》,又寫《秋蟲六憶》以為附錄,才將這一民俗活動帶入大雅之堂。    近日,王世襄的忘年小友白峰撰著的《鬥蟋小史》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新書分享會於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舉行。該書爬梳出古人養蟋鬥蟲的歷史脈絡,從中透視社會變革、文化風情。
  • 喜得王世襄《北京鴿哨》英文批校稿
    前不久上映的,改編自馮唐小說《北京北京》的電視劇《春風十裡不如你》,其中也出現過鴿哨的意象,那曾經是老北京的一個象徵。《喜得〈北京鴿哨〉英文批校稿》文 | 紫光軒   《北京鴿哨》一書為王世襄先生的著作,其夫人袁荃猷繪製插圖,1989年由三聯書店推出,初版為中文本,僅印1400冊,售價3.8元。 《北京鴿哨》一書是王世襄先生關於鴿子的兩部專著之一,可以說是王世襄最著名的鴿子書。
  • 舌尖上的藝術家王世襄的巧克力聖代
    且不論某位圈中資深老饕曾經霸氣地說過「雪頂咖啡就是好喝」這樣的標語式口號,如果你見過梁實秋寫的那篇《麥當勞》,你一定不敢如此輕易地下結論。快餐迷們的另一個支持者是王世襄先生,每次肯德基的小哥向我殷勤地說「要不要買個聖代,第二杯半價喲」的時候,我都瞬間想跑去芳草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王世襄先生,這是他晚年最喜歡的甜品,排名第二的是雪碧。
  • 世人皆知王世襄,卻不知他才是中國古家具收藏第一人!
    說起明式家具研究與收藏,世人皆知王世襄。王老對明式家具的研究和傳揚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他收藏的明清家具也樣樣是精品。但是,在他著錄的《明式家具珍賞》中,扉頁卻印著「謹以此書紀念陳夢家先生」。陳夢家是誰?為何能讓一代藏家王世襄敬佩不已?他們之間又曾發生過怎麼樣的故事?
  • 知爐,一件懂你所需的茶爐
    靜靜焚上一線沉香,到茶農那裡尋找好茶,尋找高雅的手工器物,但常會忽略「爐」這個細節。總以為簡單的燒水功能,隨便一個電磁爐便能滿足,但有時茶事或生活也會因此大煞風景。粗重蠢笨的外觀,滋滋作響的聲音,怎配得上你的精心準備?尤其在會見親朋時,我們拿出珍藏已久的上好茶葉,也掏出專待貴客的泡茶用具,卻意識不到在爐子這裡「失了算「。
  • 袁荃猷彈琴,王世襄常伴左右近60年,自稱「琴奴」
    在發表袁荃猷先生講述古琴的文章後,該文作者盛瀾先生找到我,給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就是下面這張袁荃猷彈琴,王世襄與身後的青年琴人陶藝聽琴的照片。盛瀾先生介紹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在2000年左右,地點是王世襄、袁荃猷夫婦剛剛搬進的北京朝陽區日壇公園迪陽公寓。據介紹,袁荃猷彈琴時,王世襄常伴左右,如此近60年,自稱「琴奴」。
  • 王世襄古董鑑定,藏友必讀,都不是一般人!
    此文為王世襄先生的高足田家青所寫,選自田家青所著《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P109-121,三聯書店出版發行,2014年5月1版1印。社會上有傳聞說王先生跟趙汝珍很熟悉,其實,王先生多次提到過,因為趙汝珍喜愛養鴿子,經營銅爐,曾經與他有過些禮尚往來,在王先生的書中也講過購買他的銅爐,但與他完全不是同路人。王先生也與我談起過,趙先生算得上是一個典型的精明古玩商,這本書實際上是一「攢盤兒」,更糟糕的是,現在古玩熱起來了,但是我發現有很多新出版的書和相應的期刊,還是走這樣的老路子,還是這樣寫,這樣做。
  • 名琴,文人雅士們所鍾愛的文房珍藏
    因此古琴之趣,不僅在於案前鳴奏的泠泠弦音,也在於遞藏傳承中,諸位琴主的品格性情,一床傳承有序的名琴,尤是文人雅士們所鍾愛的文房珍藏。本次中貿聖佳25周年春拍中,即在方物專場中呈現一批名琴佳斫,不僅有明代成化帝斫制的御製「洛象」琴,亦有王世襄、袁筌猷伉儷舊藏的鳳嗉式元琴。佳琴相會,可謂雅集,靜候諸位藏有親臨賞鑑。
  • 袁枚:一爐詩話
    ▲清乾隆 袁枚手鑄銅灑金缽式爐此銅灑金缽式爐,形制規正,銅質精美,爐身金片隨處點灑,大小錯落有致,形狀呈不規則狀,或薄而寬大,或點若繁星,觀之燦若雲霞,繚繞而有自然天成之境。灑金亦稱點金,為金在爐之表面滴灑或點灑而成,是器物成型後二次加工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