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9日電(記者 上官雲)日前,《鄉村教師》、《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被改編為漫畫出版的消息在網上刷屏。據悉,這是劉慈欣的作品首次被成系列改編為漫畫。
這個消息也迅速讓許多科幻迷和「原著粉」開始討論:哪些作品被改編?漫畫是什麼風格?對原著還原程度如何?
圖片來源:《流浪地球》漫畫作品
這些作品被改編為漫畫
從2015年獲得「雨果獎」以來,劉慈欣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一些作品相繼被改編,由其同名作品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更是成為爆款。
不久前,劉慈欣的《鄉村教師》《流浪地球》等熱門科幻小說,也被改編為漫畫出版。記者了解到,《劉慈欣科幻漫畫》整個系列作品分4輯,將在2021年6月底前陸續完成創作。
其中,每一部作品有不同藝術家進行創作上的配合:一個專業漫畫編劇加一位繪者,再加上一位上色師。
比如,《流浪地球》漫畫版的編劇是克里斯多福·貝克,繪者是史蒂芬諾·拉弗雷,從事黑白稿創作等,最後是來自巴西的一位上色師進行上色創作。
《劉慈欣科幻漫畫》出品人李贇表示,讀者也不用擔心原著被「魔改」,書中原有故事結構、原本的世界觀、精神內核等等都不會改變。
對《流浪地球》原著的還原
具體到作品,對參與創作的漫畫家們來說,如何使用視覺語言,更好地呈現科幻作品中的抽象知識,這是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圖片來源:《流浪地球》漫畫作品
漫畫《流浪地球》作品的繪者是義大利漫畫家史蒂芬諾·拉弗雷,曾參與《蝙蝠俠》、《X戰警》等20餘部知名美漫作品的創作。
「太陽最後一次把它的光和熱灑向地球。地面上的冰結的二氧化碳乾冰首先融化,騰起了一陣白色的蒸汽;然後海冰表面也開始融化,受熱不均的大海冰層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
這是《流浪地球》中的一段經典文字。但對於不熟悉宇宙和天文學的讀者來說,形象化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於是,繪者便通過一連串緊湊連貫的畫面,活靈活現呈現給讀者。
比如,漫畫《流浪地球》裡還精細展現了「地球發動機」的每一處構造細節,儘可能逼真還原了木星上可怕的「大紅斑」,以及供人類容身的「地下城」。
史蒂芬諾表示,他最喜歡的分鏡,是一個不太容易繪製的四頁雙拉頁 (P17-20),上面展現的是星球的宏偉,上面有雄壯美麗的高山,「人類在畫面裡非常小,但我希望能體現出人類雖小,卻可以創造出比這些高山更雄壯的事物:那些能推動地球的發動機。」
「這裡,讀者應該能意識到這些事物的偉大。這個拉頁體現的是對人類力量的讚揚。」他說。
繪製《鄉村教師》,細小切入點
相較而言,劉慈欣的《鄉村教師》故事切入點較小,這在畫面表達上給繪者也提出了難題。
圖片來源:《鄉村教師》漫畫作品
故事內容並不複雜。一個年輕人來到山區當老師,想盡辦法維持學校運轉。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後,放棄治療,把所有的錢留給了學校的孩子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教孩子們「牛頓三定律」。
與此同時,地球面臨著被毀滅的命運。這位鄉村教師的最後一堂物理課,卻在無意間拯救了整個地球。
漫畫《鄉村教師》的繪者是張曉雨。他花了一年半時間才完成創作,除對星際戰爭等科幻元素的純粹畫面表達外,還注重對貧困鄉村裡人與物的設計。
「我必須對他們進行寫實刻畫,才能使之與外星文明形成強烈對比。」張曉雨表示,自己想呈現出一個專屬於這個作品的天地質感和氛圍。
改編漫畫能否讓科幻作品走得更遠?
實際上,算上《流浪地球》和《鄉村教師》,這次一共有15部劉慈欣作品被改編為漫畫。
「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作品第一輯。中信出版集團供圖
這個改編的想法也與李贇此前的一段經歷有關,2012年來他一直在從事劉慈欣作品的翻譯出版、版權輸出工作。在推廣劉慈欣作品過程中,他發現短篇小說面向全球市場的推廣要遠遠難於長篇小說。
於是,他想到了利用漫畫這種形式來改編和推廣短篇小說,「漫畫是為西方各年齡段讀者所喜愛的閱讀內容,會更易於實現相關內容的國際傳播。」
「科幻作品改編為漫畫,更加感性、直觀。」李贇認為,在多媒體時代和讀圖時代裡成長起來的青少年,能夠在色彩與線條共同構建的故事情境中更好理解科幻故事的「裡」與「面」。
但他同時表示,並不是所有科幻作品都適合改編為漫畫。真正能讓一部科幻作品走得更遠的,還是內容本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