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刀客不比出刀快,而是比回刀快,回刀不看刀鞘能威懾對方
刀客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狹義上的刀客,據《陝西省志》記載,清鹹豐5年陝西地面出現了一批俠義組織,主要以破產農民、失業手工業者、遊民等,他們腰配三尺長的「關山刀子」,世人稱之為刀客。另,民國初年政府也將土匪稱之為刀客。廣義上的刀客,則指使用刀作為的兵器的江湖勇士,他們以行俠仗義為最高行為準則。馬未都語境中的刀客,屬於廣義上的刀客。馬未都指出,刀客不比出刀快,而是比回刀快,回刀不看刀鞘能威懾對方。為何會這樣說呢?回刀快與出刀快,究竟哪個更佔優勢?
刀在我國冷兵器歷史上,地位不及劍,在漢代以前由於冶煉技術的滯後,實用性更談不上。漢代冶鐵技術發達,制刀工藝更加成熟,為了貼近實戰刀身製作的非常常。漢代滯後的各個時期刀都是制式武器,都是士兵信賴的親密戰友,尤其是唐刀與戚家刀更是聲名顯赫。造刀工藝的發展與刀法進化也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刀法,也決定了能否將一把刀的性能發揮到極致。
刀法之中以出刀和回刀最為重要,在大多數情況下決定勝負的是出刀速度。提到刀就不得不提一衣帶水的日本刀,兩種刀之間的對決,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刀快慢的重要性。馬未都強調,日本刀客是反手出刀,刀背不與刀鞘摩擦,出刀速度非常快,而中國刀客大多都是正手出刀,製造出一種氣勢,讓人感到害怕。中國刀客正手出刀,速度上就慢了一點,與日本刀客對決往往會吃虧。由此可見,出刀速度也會決定刀客的單兵素質。
然而,馬未都卻進一步指出,刀客比刀快不比出刀,而是比回刀,回刀不看刀鞘能威懾對方。其實,馬未都的這一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而言,刀法高超的刀客,出刀「啪」一下速度極快,再「啪」一下連刀鞘都不看到就進刀鞘裡了,手放空之後就可以從容進行下一步進攻動作。出刀速度快慢決定了剛開始能否壓制對方,而回刀快慢則決定了是否可以進行二次打擊。相比之下,回刀快基本上可以當作一個必殺技。
通過回刀速度快慢,就能窺探出一個刀客的真實水平。因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回刀不看刀鞘的人,一般是不敢輕易動他的。無形之間,回刀快的人通過回刀不看刀鞘的方式,能夠極大的威懾對方。由此可見,冷兵器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也講究招招致命。中國古代刀客之間比回刀快,正是這一生存法則的生動體現。
綜合來看,馬未都關於回刀的說法還是有一定的說服力,他可以通過一系列文物實物來佐證自己的看法。刀客之間比回刀快慢,也從側面也說明了,我國的傳統武術刀法在古代江湖世界中,走的就是實戰路線,快、準、狠的刀客才能走得更遠。至於現在的武術刀法,更多的是用於強身健體。
《陝西省志》
楊泓. 劍和刀——中國古代兵器叢談[J]. 社會科學戰線(1):241-252.
謝宇,唐文立.中國古代兵器鑑賞:華齡出版社,2008.10:第10頁
20101120收藏馬未都視頻和筆記:刀劍收藏,寶騰腰刀,戚家刀,梭刀
馬未都脫口秀《觀復嘟嘟》第18期:清代腰刀,刀光劍影利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