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兵器,當以十八般兵器為代表,而十八般兵器裡面,刀,槍,劍,棍,排在前面,而刀排在第一位,是百兵之首。
我們徒手對打訓練,一般都不會太緊張,因為拳腳威力有限,一般不會致命。但如果手裡有兵器,或刀或劍,對打訓練的時候就要提起十二分小心,集中注意力,因為兵器傷人,根本不用多大力量。使用者不需要練什麼武功,用什麼內勁,刀尖輕輕一刺,就足以傷人性命,刀劍在手,可以將自身的攻擊範圍從一米範圍擴展到兩米範圍,凡範圍之內,均可輕易傷人,古時用以戰鬥或者保命。
用刀就要有用刀之法,刀法屬於武術範疇,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器械練用之法。如今冷兵再無用武之地,僅作為健身器械練習。但是不懂刀的優勢,和各種刀的特點,難以將刀法練好,研究難盡其健身功效。因此醞釀了很久,寫寫對刀的理解和對刀演變歷史的想法。這次我希望順著人類發展的歷史,把刀的發展過程和原因跟大家做一個分享,領略一下蘊藏在其中的刀之精神和文化魅力。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面臨著填飽肚子的問題。要填飽肚子,就要採集漁獵,而獵,是最為簡單的工作。但是人類想要狩獵其他動物,空手是很難達到目標的,因此逐漸的才掌握了工具,而刀,是最早為人類使用的工具之一。
經過歷史積澱,成熟的刀型,由刀首(刀頭)、刀柄、護手(又稱刀鄂、刀格)、刀背、刀刃、刀尖、刀鞘組成,還可以添加刀彩。國人古來就尊敬天地祖宗,牌位先後順序為「天、地、君、親、師」,這種思想對應在刀上,刀刃為天、刀背為地,護手為君,刀柄為親,刀鞘為師(有的說法是刀彩為師)。刀不一定有刀彩,但一定要有刀鞘,無鞘之刀鋒芒畢露,攜帶不便,容易誤傷自己或者他人,是以刀要配刀鞘,將刀鋒斂藏起來,細節當中彰顯著處世智慧,
遠古石器·石刀骨刀
刀,在石器時代就已經成行,遠古人類在狩獵獲得其他動物的時候,如何分離動物的皮和肉,如何切割肉,如何裁剪獸皮等等需求就有了,當然會發現石頭打磨之後會有稜角,用這些稜角來完成上面各種工作比徒手要容易的多,石頭的稜角相對比較鋒利,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漸的形成了刀的形狀,但這種刀是石刀,一面開刃,便於切割裁剪,抓著刀背一邊,用刀刃一邊工作。此時的刀,還沒有成型,沒有刀柄。受原石形狀和材質所限,只能做短刃,用來當做小工具使用,而且形狀千奇百怪,各種樣子都有,還不能當做兵器來戰鬥。
後來發現了動物骨頭打磨之後比石頭工具更加鋒利,就有了骨刀,我猜想大概因為骨刀比較鋒利,節省了力氣,再加上骨頭的形狀沒有特別寬的,都是比較狹長,因此給了遠古人靈感,創造出來刀柄,有了刀的雛形。
青銅商周·劍為王者
隨著演練技術的提高,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劍迎來了黃金時代。人類已經將劍配備軍隊,用來戰鬥了,但是刀還是在生活工具階段。按照我們習慣的思維,人類在石器時代做成了刀,那有了新的材料,肯定首先製造自己熟悉的工具,怎麼會讓劍這種武器登上歷史舞臺呢?其實我們能想到的,古人也一定想的到,青銅登上歷史舞臺之後,工匠們製造武器的時候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刀。但是刀是單面開刃,利於揮砍,這個揮砍也是人的本能,身體結構決定的。我們在戰鬥中,想給對方最大的殺傷力,最原始的本能就是揮動胳膊,從上往下或者橫著揮動,這樣的力量最大,殺傷力也是各種動作裡最強的,即便是幾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跟人打架的時候,都是保持著這樣的本能,即便是現在登上擂臺賺眼球的號稱「武術大師」的,一著急都是掄王八拳,而不是打直拳,因為這是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本能而已,是個人都會想到的動作,這是身體結構造成的本能。而刀是最符合人體揮砍的兵器,可是青銅比較脆,韌性硬度都不夠,稍微力氣大一些就砍斷了。然後才發明了劍,兩面開刃,鋒利,尚巧不尚力,因為一旦硬碰硬揮砍,青銅材料的劍就會斷裂。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武術大師,只要握著劍做使勁揮砍的硬動作,那一定不懂劍,最起碼不是真正懂劍的。劍從成型的那個時代,創立這種兵器的初衷,就是要利用劍尖便於刺擊的優勢,兩面開刃,是利用鋒利,從而減少不能用力量硬砍的局限性。做成刀,一砍成兩半了,那既然不能砍,只能拖拉割鋸,那一面開刃肯定不如兩面開刃的好,於是才有了劍的成型,劍登上歷史舞臺之後跟刀一樣,隨著演練技術提高不斷發展,根據個人使用的重量、長短、技能,調整劍的重心,增加配重,從而形成各種形狀,可以說我們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劍的樣子,最初不是光為了好看,而是在調整重量重心的時候匠人把使用便利和藝術思維融合到一起,又美觀又實用。說到這裡,肯定有人要說看到很多大師舞劍的時候是大批大砍的,實際上劍的砍和刀不一樣,刀厚重,刀背沉,刀的砍可以用最簡單的最習慣的那種硬砍,而劍不行,劍的砍不是硬砍,而是砍中有拖拉,若非此,不能盡劍之輕靈。後來士人都喜歡配劍,而不是刀,就因為劍的靈魂中就是尚巧不尚力,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文化內涵。這裡的巧,是大智慧,謀略,而不是小算盤。
西漢鐵器·戰刀鋒刃
刀作為兵器配置軍隊使用,是人類有了鐵器,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冶煉技術的提高,使得刀可以加長加重,重要的是可以承受大力揮砍了,即便是硬碰硬對砍,也不會輕易斷裂,冶煉技術到這個時候,刀才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登上了戰鬥的歷史舞臺。練劍很難,而練刀容易,應用到軍隊當中,自然每個士兵條件不一樣,練劍的技巧不一定都能成為高手,而練刀比較容易,軍隊的戰鬥力形成就更快。
在西漢武帝之前,劍裝備於軍隊,這個時期的軍隊以步兵為主,劍作為短兵武器,可以發揮刺擊靈活的優勢。等到漢武帝要攻擊匈奴,訓練騎兵的時候,發現騎兵在馬上,刺擊的優勢不好發揮,藉助馬的優勢,劈砍會更有優勢,但是劍的優勢不是劈砍,即便是當時漢劍的工藝水平也很高可,還是會在大力劈砍中斷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騎兵的武器用劍已經不合適了,需要改良。而刀,單面開刃、厚脊,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兵器,加上強弩鐵戟的長短程配合,大大加強了漢騎兵的攻擊力(當時世界上尚未出現馬鐙)。
於是,刀作為最早發明的東西,作為武器之用才登上了歷史舞臺,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此時的刀是環首刀,刀頭是環狀,出於實用和美學的雙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連繩套掛手穩定握持、作配飾用還能墜掛飾物和刀彩。其實環首刀的造型出土的文物裡最早的是商代,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便是以環首刀為型來製作錢幣,稱為刀幣。可見在這段時間裡環首刀的使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這一時期,偶爾也會出土鐵質環刀。但總的來說,在青銅時代劍是王者,環首刀依然不是主角,它更多的作用只是一種生活工具。並且由於青銅本身性能的限制,註定了近身兵器只能以刺擊為主,劈砍則容易導致武器的斷毀。一直到了西漢,青銅環刀的型制開始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刀身越發的纖長(基本已經確定了鋼鐵環刀的型制),同時鋼鐵技術的普及推廣、對匈奴戰爭的勢在必行,一切都在蘊釀著一場華夏近身格鬥兵器的華麗大變革。
匈奴人不會冶鐵,而當時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不懂得滲碳技術、熱處理技術等這些複雜的鋼鐵加工技術,這就使得環首刀和強弩一樣,成為了漢軍獨步天下的利器。
隋唐·橫刀
到了隋唐時期,冶煉技術進一步發展,用刀的經驗也不斷進步,環首刀到了隋唐逐漸改良,將刀頭的環去掉,加長了刀柄,原來需要在環中穿個繩套來加固握持,現在乾脆改為雙手握刀。但是刀身還沒有變化,保留了直刃造型。隨著鍛造工藝的進步,唐橫刀的造價非常昂貴,網上查閱了一下,有人考證說當時一把橫刀價值420斤大米。糧食為王的農耕時代,這個價值真的很高了。既然價值高了,那作為軍隊制式的武器就不合適了,遂逐漸成為彰顯身份的配飾,作為近身戰護身兵器的作用就慢慢淡化了。另外為了戰爭需要,唐朝有了障刀和大名鼎鼎的陌刀,此外還有儀仗用的儀刀。
唐朝強盛,日本派遣唐使學習,潮流如此,唐橫刀的造型工藝自然被日本學了去,但是據說當時日本匠人的鍛造技術趕不上中國,鍛打的時候不夠精準,打不成橫刀的直刃,刀身有了弧度,這本是工藝水平低下的遺憾,但卻造就了日本武士刀的名聲。因為打不直,只好用彎的,實戰中竟然發現了有了弧度的橫刀劈砍威力更大,於是日本刀就乾脆設計成有弧度的了。
宋朝·手刀
到了宋朝,由於缺失了養馬的河套地區和幽雲十六州,騎兵不成氣候,一直都是用步兵戰騎兵,所配軍刀也以長柄為主,而且刀型根據用途產生了很多刀型。武經總要裡記載有八種刀,稱「刀八色」。除了手刀之外,剩下的七種刀都是長柄刀,分別名為:掉刀、掩月刀、眉尖刀、筆刀、屈刀、鳳嘴刀、戟刀。
這是中國目前現存典籍中關於長柄戰刀的最早記載,七種長柄刀的刀頭形制各自不同,後世的不少長柄刀的形制都脫胎於這七種形制之一。長柄刀刀法是宋軍的日常訓練內容之一,南宋建炎元年,樞密院制定的教閱法規定,使用長柄刀的士兵需要手持一丈二尺以上的長刀,「引鬥五十二次,不令刀頭至地」方為合格。
我們著重說短柄的手刀,宋刀與傳統直刀明顯不同。從《武經總要》裡的插圖來看,手刀與後世常見的砍刀類似,特徵包括:刀頭較寬,刀背更厚,刀尖上斜,刀身彎曲,有刀鐔,柄首無環。
這種刀刀柄短粗,單手持握,刀身短且刀頭寬闊,厚背薄刃,刀尖較銳,可砍可刺,能破厚甲,是當時士兵的近戰利器。由於其使用靈活且易於攜帶,很適合狹小空間內格鬥或攀牆攻城使用。
宋、金、元時期,士兵普遍著厚甲,手刀在近戰中發揮靈活性的同時,還要兼顧破甲功能,這就要求刀身不能太薄,但太厚又會增加刀的重量,且如果尺寸過長就會加大使用者單手持握時的疲勞感,影響使用穩定性和操作性,因此,手刀在保證牢固度的同時,為減少重量,不得不縮減尺寸,長度明顯短於後期出現的明清腰刀。根據人物與刀身的比例來看,其刃長應在50釐米左右。由於長度過短,不適合單獨使用,宋代手刀應是長兵的輔助兵器。
元·蒙古彎刀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蒙古族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但是蒙古族最早戰鬥用的不是彎刀,是長刀,源自契丹。戰鬥中直刃的長刀一旦刺入敵人身體則很難拔出來,影響速度和威力。後來貿易得來阿拉伯彎刀,從彎刀和中原樸刀的靈感,再加上得到敘利亞的烏茲鋼錠,有了相應的材料,便製造出比阿拉伯彎刀更加厚重的蒙古彎刀,適合騎兵用。由於騎兵強大的慣性,蒙古騎兵甚至不需要自己用力,光靠馬匹衝擊的力量就可以輕鬆的砍傷敵人,將刀具改成彎刀後,刀具更加符合流體力學的原理,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戰馬的速度和慣性優勢,根本不用自己的體力去揮刀。據說這種彎刀,一直流傳到清朝,康熙與準格爾部終極之戰,騎兵使用的武器始終都是彎刀。有輝煌就有低谷,有強盛就有衰落,如今的和平盛世武器發展何止千裡,當年戰馬嘶鳴,殺意橫行世界的蒙古彎刀已經轉變為家用工具饋贈禮品了。
明清·八大名刀
明清時期,刀在整個社會都流行開來,按照各種用途產生了不同的刀型,大家現在耳熟能詳的刀型,都是成型於這個時期。比較出名的有明清八大名刀。分別是大刀、單刀、明官刀、清官刀、雁翎刀、柳葉刀、牛尾刀和戚家刀。
大刀。刀中霸者,是在宋手刀的基礎上擴大,刀身加重,刀背加厚,可帶環加大慣性,劈砍威力更強。刀頭很寬,環柄,利於劈砍,勝在沉重,非力大者不能用,一刀在手,硬砍硬進,擋者披靡。抗日戰爭時期我軍裝備匱乏,大刀便是替補武器。赫赫有名的十九軍喜峰口戰役,打出了大刀的威名,膾炙人口的名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說的就是這種刀。
單刀。民間習武和江湖中人使用的一種短刀,單手使用,故名單刀。工藝簡單,價格親民,因而廣為民間使用。這種刀自宋代手刀演化而來,後成為練家子的一種武器。武術單刀的長度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勢為準,刀尖不低於本人耳上端。刀形與官刀有所區別,質量也沒有官好。練習單刀時,一手執刀,另一手隨刀法變換而做伸縮,開合、纏裹等相配合,以助刀勢,所以有「單刀看手」之說。單刀特點:勇猛快速,氣勢逼人,剛勁有力,如猛虎一般。武術界名人形意門李存義每戰手持單刀一馬當先衝陣殺敵,人送外號「單刀李」,所用單刀應是這種刀,但是形意門刀法精髓卻不是劈砍,而是刺擊,用刀的刀尖制敵,刀用劍法,奇正相生,威力無邊。練形意刀的時候,當時感覺只要手裡一握刀,自己的神意就變了,許久沒能悟透的暗勁,瞬間就通透了,刀裡有真意呀!但是就形意刀法的特點來看,個人認為,雁翎刀更適合。
雁翎刀。明清步兵刀,出現於明朝中期,流行於清朝晚期到民國,單刃,利於砍殺,刀身狹長,刀末端略有弧度,刀尖尖銳,又利於刺擊。刀尖部分的刀背開反刃,上挑掛末一樣傷人。因形似雁翎而得名。刀身為鐵質,嵌鋼結構,經反覆錘打而成,剛柔相濟,雙道血槽,使此刀的殺傷力更加強大。
柳葉刀。據說騎兵配備,長93釐米,重900克左右。在原本直刃的基礎上刀尖微微成弧形,形似柳葉而得名。
牛尾刀。出現於明朝中晚期,流行於晚清時期,因刀刃朝上斜放著很像牛尾而得名。刀身寬而薄,手感較輕,便於攜帶,比雁翎刀、順刀更具威懾力。此刀開雙血槽,同時刀身重心後移,劈砍更加有力,輕薄的刀尖可以留下較深傷痕。
戚氏軍刀。戚繼光專門針對倭刀製造的刀,在柳葉刀的基礎上,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寬度縮小,刀尖帶有一個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間起一條鎬線,刀背也有一條棟線,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採用削棟,減輕刀刃整體重量但不減少刀刃的強度。這種刀是明清時期戰術性能最好的刀,在此刀之下,倭刀十之九斷,打碎了倭刀無敵的神話,將其劈下神壇。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隨著應用需求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及細化,刀的演化遠遠不止我所列出的這幾種,刀型的變化都會根據個人的特長加以適當改變,加以匠心獨用的美學造型,更是數不勝數,其背後的文化屬性更是燦爛若星河,今一時興起,略表一二,作為拋磚引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