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中有拳之真意!知刀,方能練刀!耕耘者說刀

2021-01-18 騰訊網

說到兵器,當以十八般兵器為代表,而十八般兵器裡面,刀,槍,劍,棍,排在前面,而刀排在第一位,是百兵之首。

我們徒手對打訓練,一般都不會太緊張,因為拳腳威力有限,一般不會致命。但如果手裡有兵器,或刀或劍,對打訓練的時候就要提起十二分小心,集中注意力,因為兵器傷人,根本不用多大力量。使用者不需要練什麼武功,用什麼內勁,刀尖輕輕一刺,就足以傷人性命,刀劍在手,可以將自身的攻擊範圍從一米範圍擴展到兩米範圍,凡範圍之內,均可輕易傷人,古時用以戰鬥或者保命。

用刀就要有用刀之法,刀法屬於武術範疇,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器械練用之法。如今冷兵再無用武之地,僅作為健身器械練習。但是不懂刀的優勢,和各種刀的特點,難以將刀法練好,研究難盡其健身功效。因此醞釀了很久,寫寫對刀的理解和對刀演變歷史的想法。這次我希望順著人類發展的歷史,把刀的發展過程和原因跟大家做一個分享,領略一下蘊藏在其中的刀之精神和文化魅力。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面臨著填飽肚子的問題。要填飽肚子,就要採集漁獵,而獵,是最為簡單的工作。但是人類想要狩獵其他動物,空手是很難達到目標的,因此逐漸的才掌握了工具,而刀,是最早為人類使用的工具之一。

經過歷史積澱,成熟的刀型,由刀首(刀頭)、刀柄、護手(又稱刀鄂、刀格)、刀背、刀刃、刀尖、刀鞘組成,還可以添加刀彩。國人古來就尊敬天地祖宗,牌位先後順序為「天、地、君、親、師」,這種思想對應在刀上,刀刃為天、刀背為地,護手為君,刀柄為親,刀鞘為師(有的說法是刀彩為師)。刀不一定有刀彩,但一定要有刀鞘,無鞘之刀鋒芒畢露,攜帶不便,容易誤傷自己或者他人,是以刀要配刀鞘,將刀鋒斂藏起來,細節當中彰顯著處世智慧,

遠古石器·石刀骨刀

刀,在石器時代就已經成行,遠古人類在狩獵獲得其他動物的時候,如何分離動物的皮和肉,如何切割肉,如何裁剪獸皮等等需求就有了,當然會發現石頭打磨之後會有稜角,用這些稜角來完成上面各種工作比徒手要容易的多,石頭的稜角相對比較鋒利,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漸的形成了刀的形狀,但這種刀是石刀,一面開刃,便於切割裁剪,抓著刀背一邊,用刀刃一邊工作。此時的刀,還沒有成型,沒有刀柄。受原石形狀和材質所限,只能做短刃,用來當做小工具使用,而且形狀千奇百怪,各種樣子都有,還不能當做兵器來戰鬥。

後來發現了動物骨頭打磨之後比石頭工具更加鋒利,就有了骨刀,我猜想大概因為骨刀比較鋒利,節省了力氣,再加上骨頭的形狀沒有特別寬的,都是比較狹長,因此給了遠古人靈感,創造出來刀柄,有了刀的雛形。

青銅商周·劍為王者

隨著演練技術的提高,人類進入了青銅時代,劍迎來了黃金時代。人類已經將劍配備軍隊,用來戰鬥了,但是刀還是在生活工具階段。按照我們習慣的思維,人類在石器時代做成了刀,那有了新的材料,肯定首先製造自己熟悉的工具,怎麼會讓劍這種武器登上歷史舞臺呢?其實我們能想到的,古人也一定想的到,青銅登上歷史舞臺之後,工匠們製造武器的時候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刀。但是刀是單面開刃,利於揮砍,這個揮砍也是人的本能,身體結構決定的。我們在戰鬥中,想給對方最大的殺傷力,最原始的本能就是揮動胳膊,從上往下或者橫著揮動,這樣的力量最大,殺傷力也是各種動作裡最強的,即便是幾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跟人打架的時候,都是保持著這樣的本能,即便是現在登上擂臺賺眼球的號稱「武術大師」的,一著急都是掄王八拳,而不是打直拳,因為這是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本能而已,是個人都會想到的動作,這是身體結構造成的本能。而刀是最符合人體揮砍的兵器,可是青銅比較脆,韌性硬度都不夠,稍微力氣大一些就砍斷了。然後才發明了劍,兩面開刃,鋒利,尚巧不尚力,因為一旦硬碰硬揮砍,青銅材料的劍就會斷裂。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武術大師,只要握著劍做使勁揮砍的硬動作,那一定不懂劍,最起碼不是真正懂劍的。劍從成型的那個時代,創立這種兵器的初衷,就是要利用劍尖便於刺擊的優勢,兩面開刃,是利用鋒利,從而減少不能用力量硬砍的局限性。做成刀,一砍成兩半了,那既然不能砍,只能拖拉割鋸,那一面開刃肯定不如兩面開刃的好,於是才有了劍的成型,劍登上歷史舞臺之後跟刀一樣,隨著演練技術提高不斷發展,根據個人使用的重量、長短、技能,調整劍的重心,增加配重,從而形成各種形狀,可以說我們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劍的樣子,最初不是光為了好看,而是在調整重量重心的時候匠人把使用便利和藝術思維融合到一起,又美觀又實用。說到這裡,肯定有人要說看到很多大師舞劍的時候是大批大砍的,實際上劍的砍和刀不一樣,刀厚重,刀背沉,刀的砍可以用最簡單的最習慣的那種硬砍,而劍不行,劍的砍不是硬砍,而是砍中有拖拉,若非此,不能盡劍之輕靈。後來士人都喜歡配劍,而不是刀,就因為劍的靈魂中就是尚巧不尚力,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文化內涵。這裡的巧,是大智慧,謀略,而不是小算盤。

西漢鐵器·戰刀鋒刃

刀作為兵器配置軍隊使用,是人類有了鐵器,進入封建社會之後。冶煉技術的提高,使得刀可以加長加重,重要的是可以承受大力揮砍了,即便是硬碰硬對砍,也不會輕易斷裂,冶煉技術到這個時候,刀才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登上了戰鬥的歷史舞臺。練劍很難,而練刀容易,應用到軍隊當中,自然每個士兵條件不一樣,練劍的技巧不一定都能成為高手,而練刀比較容易,軍隊的戰鬥力形成就更快。

在西漢武帝之前,劍裝備於軍隊,這個時期的軍隊以步兵為主,劍作為短兵武器,可以發揮刺擊靈活的優勢。等到漢武帝要攻擊匈奴,訓練騎兵的時候,發現騎兵在馬上,刺擊的優勢不好發揮,藉助馬的優勢,劈砍會更有優勢,但是劍的優勢不是劈砍,即便是當時漢劍的工藝水平也很高可,還是會在大力劈砍中斷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騎兵的武器用劍已經不合適了,需要改良。而刀,單面開刃、厚脊,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兵器,加上強弩鐵戟的長短程配合,大大加強了漢騎兵的攻擊力(當時世界上尚未出現馬鐙)。

於是,刀作為最早發明的東西,作為武器之用才登上了歷史舞臺,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此時的刀是環首刀,刀頭是環狀,出於實用和美學的雙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連繩套掛手穩定握持、作配飾用還能墜掛飾物和刀彩。其實環首刀的造型出土的文物裡最早的是商代,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便是以環首刀為型來製作錢幣,稱為刀幣。可見在這段時間裡環首刀的使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這一時期,偶爾也會出土鐵質環刀。但總的來說,在青銅時代劍是王者,環首刀依然不是主角,它更多的作用只是一種生活工具。並且由於青銅本身性能的限制,註定了近身兵器只能以刺擊為主,劈砍則容易導致武器的斷毀。一直到了西漢,青銅環刀的型制開始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刀身越發的纖長(基本已經確定了鋼鐵環刀的型制),同時鋼鐵技術的普及推廣、對匈奴戰爭的勢在必行,一切都在蘊釀著一場華夏近身格鬥兵器的華麗大變革。

匈奴人不會冶鐵,而當時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不懂得滲碳技術、熱處理技術等這些複雜的鋼鐵加工技術,這就使得環首刀和強弩一樣,成為了漢軍獨步天下的利器。

隋唐·橫刀

到了隋唐時期,冶煉技術進一步發展,用刀的經驗也不斷進步,環首刀到了隋唐逐漸改良,將刀頭的環去掉,加長了刀柄,原來需要在環中穿個繩套來加固握持,現在乾脆改為雙手握刀。但是刀身還沒有變化,保留了直刃造型。隨著鍛造工藝的進步,唐橫刀的造價非常昂貴,網上查閱了一下,有人考證說當時一把橫刀價值420斤大米。糧食為王的農耕時代,這個價值真的很高了。既然價值高了,那作為軍隊制式的武器就不合適了,遂逐漸成為彰顯身份的配飾,作為近身戰護身兵器的作用就慢慢淡化了。另外為了戰爭需要,唐朝有了障刀和大名鼎鼎的陌刀,此外還有儀仗用的儀刀。

唐朝強盛,日本派遣唐使學習,潮流如此,唐橫刀的造型工藝自然被日本學了去,但是據說當時日本匠人的鍛造技術趕不上中國,鍛打的時候不夠精準,打不成橫刀的直刃,刀身有了弧度,這本是工藝水平低下的遺憾,但卻造就了日本武士刀的名聲。因為打不直,只好用彎的,實戰中竟然發現了有了弧度的橫刀劈砍威力更大,於是日本刀就乾脆設計成有弧度的了。

宋朝·手刀

到了宋朝,由於缺失了養馬的河套地區和幽雲十六州,騎兵不成氣候,一直都是用步兵戰騎兵,所配軍刀也以長柄為主,而且刀型根據用途產生了很多刀型。武經總要裡記載有八種刀,稱「刀八色」。除了手刀之外,剩下的七種刀都是長柄刀,分別名為:掉刀、掩月刀、眉尖刀、筆刀、屈刀、鳳嘴刀、戟刀。

這是中國目前現存典籍中關於長柄戰刀的最早記載,七種長柄刀的刀頭形制各自不同,後世的不少長柄刀的形制都脫胎於這七種形制之一。長柄刀刀法是宋軍的日常訓練內容之一,南宋建炎元年,樞密院制定的教閱法規定,使用長柄刀的士兵需要手持一丈二尺以上的長刀,「引鬥五十二次,不令刀頭至地」方為合格。

我們著重說短柄的手刀,宋刀與傳統直刀明顯不同。從《武經總要》裡的插圖來看,手刀與後世常見的砍刀類似,特徵包括:刀頭較寬,刀背更厚,刀尖上斜,刀身彎曲,有刀鐔,柄首無環。

這種刀刀柄短粗,單手持握,刀身短且刀頭寬闊,厚背薄刃,刀尖較銳,可砍可刺,能破厚甲,是當時士兵的近戰利器。由於其使用靈活且易於攜帶,很適合狹小空間內格鬥或攀牆攻城使用。

宋、金、元時期,士兵普遍著厚甲,手刀在近戰中發揮靈活性的同時,還要兼顧破甲功能,這就要求刀身不能太薄,但太厚又會增加刀的重量,且如果尺寸過長就會加大使用者單手持握時的疲勞感,影響使用穩定性和操作性,因此,手刀在保證牢固度的同時,為減少重量,不得不縮減尺寸,長度明顯短於後期出現的明清腰刀。根據人物與刀身的比例來看,其刃長應在50釐米左右。由於長度過短,不適合單獨使用,宋代手刀應是長兵的輔助兵器。

元·蒙古彎刀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蒙古族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但是蒙古族最早戰鬥用的不是彎刀,是長刀,源自契丹。戰鬥中直刃的長刀一旦刺入敵人身體則很難拔出來,影響速度和威力。後來貿易得來阿拉伯彎刀,從彎刀和中原樸刀的靈感,再加上得到敘利亞的烏茲鋼錠,有了相應的材料,便製造出比阿拉伯彎刀更加厚重的蒙古彎刀,適合騎兵用。由於騎兵強大的慣性,蒙古騎兵甚至不需要自己用力,光靠馬匹衝擊的力量就可以輕鬆的砍傷敵人,將刀具改成彎刀後,刀具更加符合流體力學的原理,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戰馬的速度和慣性優勢,根本不用自己的體力去揮刀。據說這種彎刀,一直流傳到清朝,康熙與準格爾部終極之戰,騎兵使用的武器始終都是彎刀。有輝煌就有低谷,有強盛就有衰落,如今的和平盛世武器發展何止千裡,當年戰馬嘶鳴,殺意橫行世界的蒙古彎刀已經轉變為家用工具饋贈禮品了。

明清·八大名刀

明清時期,刀在整個社會都流行開來,按照各種用途產生了不同的刀型,大家現在耳熟能詳的刀型,都是成型於這個時期。比較出名的有明清八大名刀。分別是大刀、單刀、明官刀、清官刀、雁翎刀、柳葉刀、牛尾刀和戚家刀。

大刀。刀中霸者,是在宋手刀的基礎上擴大,刀身加重,刀背加厚,可帶環加大慣性,劈砍威力更強。刀頭很寬,環柄,利於劈砍,勝在沉重,非力大者不能用,一刀在手,硬砍硬進,擋者披靡。抗日戰爭時期我軍裝備匱乏,大刀便是替補武器。赫赫有名的十九軍喜峰口戰役,打出了大刀的威名,膾炙人口的名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說的就是這種刀。

單刀。民間習武和江湖中人使用的一種短刀,單手使用,故名單刀。工藝簡單,價格親民,因而廣為民間使用。這種刀自宋代手刀演化而來,後成為練家子的一種武器。武術單刀的長度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勢為準,刀尖不低於本人耳上端。刀形與官刀有所區別,質量也沒有官好。練習單刀時,一手執刀,另一手隨刀法變換而做伸縮,開合、纏裹等相配合,以助刀勢,所以有「單刀看手」之說。單刀特點:勇猛快速,氣勢逼人,剛勁有力,如猛虎一般。武術界名人形意門李存義每戰手持單刀一馬當先衝陣殺敵,人送外號「單刀李」,所用單刀應是這種刀,但是形意門刀法精髓卻不是劈砍,而是刺擊,用刀的刀尖制敵,刀用劍法,奇正相生,威力無邊。練形意刀的時候,當時感覺只要手裡一握刀,自己的神意就變了,許久沒能悟透的暗勁,瞬間就通透了,刀裡有真意呀!但是就形意刀法的特點來看,個人認為,雁翎刀更適合。

雁翎刀。明清步兵刀,出現於明朝中期,流行於清朝晚期到民國,單刃,利於砍殺,刀身狹長,刀末端略有弧度,刀尖尖銳,又利於刺擊。刀尖部分的刀背開反刃,上挑掛末一樣傷人。因形似雁翎而得名。刀身為鐵質,嵌鋼結構,經反覆錘打而成,剛柔相濟,雙道血槽,使此刀的殺傷力更加強大。

柳葉刀。據說騎兵配備,長93釐米,重900克左右。在原本直刃的基礎上刀尖微微成弧形,形似柳葉而得名。

牛尾刀。出現於明朝中晚期,流行於晚清時期,因刀刃朝上斜放著很像牛尾而得名。刀身寬而薄,手感較輕,便於攜帶,比雁翎刀、順刀更具威懾力。此刀開雙血槽,同時刀身重心後移,劈砍更加有力,輕薄的刀尖可以留下較深傷痕。

戚氏軍刀。戚繼光專門針對倭刀製造的刀,在柳葉刀的基礎上,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寬度縮小,刀尖帶有一個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間起一條鎬線,刀背也有一條棟線,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採用削棟,減輕刀刃整體重量但不減少刀刃的強度。這種刀是明清時期戰術性能最好的刀,在此刀之下,倭刀十之九斷,打碎了倭刀無敵的神話,將其劈下神壇。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隨著應用需求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及細化,刀的演化遠遠不止我所列出的這幾種,刀型的變化都會根據個人的特長加以適當改變,加以匠心獨用的美學造型,更是數不勝數,其背後的文化屬性更是燦爛若星河,今一時興起,略表一二,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相關焦點

  • 【拳理】傳統楊氏太極拳拳、劍、刀的​ 特點及異同之處
    另外,有一半刀法如截、撩、推、抹,帶、挑、格等與劍法相同。3、楊式太極拳在整個套路中只有「擺蓮」一個發力動作,沒有跳躍閃展的動作:在楊式太極劍和楊式太極刀套路中,仍保留了不少迅猛發勁和跳躍閃展的動作。如太極劍裡有「靈貓撲鼠、獅子搖頭、迎風撣塵、大鵬展翅」等;太極刀裡有「騰挪閃展意氣揚、二起腳打虎式、左右分水龍門跳」等。4、楊式太極刀的運動速度較快,太極劍次之、太極拳最慢。
  • 詠春拳三拳一樁一刀一棍
    當一名初學者啟蒙之日,教者會以告誡的語氣對說:「小念頭不正,終身不正;習武如是,做人如是。」----這道理簡單;因為小念頭內包含了詠春拳的各種基本動作,二日後的千變萬化的招式,無不靠此等動作組成;若練習者連這首基礎拳都練不好,其日後技術之壞將不待言。 而立身處世,若連小小 一點念頭都不向正途發展,其人品格之差亦不難想像了!
  • 苗刀——守護之刀
    中國武術中,有斑斕多姿的兵器,苗刀是迄今我們唯一可以找到400多年前圖文記錄的兵器,帶著歷史和文化的印記一路走來,從漢代的「環首刀」起源,歷經「唐刀」的洗禮,在銷聲匿跡1000多年之後又出現在大明王朝抵禦倭寇的戰場上,「殺敵致果,斬將搴旗」,成了倭刀的噩夢和終結者。
  • 江湖中最忌諱的兩種人 | 留刀 一座江湖
    (麟角刀)                他沒能名列八大弟子,是由於血親不列門牆的江湖規矩,這條規矩不光是武林中人,江湖八門中所有人都得遵守。在他所傳的形意拳體系中,練三體式時,初起和諸家一樣,但隨著功夫的見長,後手前移到肘尖下,甚至還可向前。而且他的三體式以練暗勁為主,用法不以力降十會,而是以巧妙制敵,去掉了形意拳的硬打硬拼。五行拳手法獨特絕妙,自成一家。而且在形意門二代弟子中,以白西園的文化程度最高,如今流傳於世的形意拳譜,就是他主導整理的,對形意拳發展貢獻極大。
  • 徐浩峰:千金難買一聲響,是刀的真意!
    前者,好演員的素養也是觸類旁通的,張震練的形意拳基本就是形體模仿力優勢和悟性使然,假以時日可速成也是有很大可能的。再者,從中看出徐浩峰對事物的把控能力,這需要一個長時間總結的經驗體系支撐才可到達,都知道徐浩峰是個練家子有25年硬派武功的根基,對人體的功能性了解結合他學導演時對演員的認知能力都是成就《師父》的重要元素。
  • 郭雲深先生論形意拳
    化勁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雲:「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於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名勁暗勁,亦皆有劃勁。
  • 詠春拳八斬刀是如何來的?
    而詠春派中有兩句說話:「刀無雙發,棍無兩響」,也充分反映了他們的鎮派之寶――八斬刀、六點半棍的威力。有人說,「兵器是手的延長部分」。意即,拿起武器,耍出某個套拳,一樣可以。但這句說話用在詠春八斬刀上,絕對不可以。懂詠春拳者,大不乏人,你可以試試,用套拳耍刀或用刀耍出套拳,是不是兩回事?
  • 抖音刀小刀陽臺視頻是什麼梗-抖音刀小刀陽臺視頻什麼情況
    抖音刀小刀陽臺視頻是什麼梗?近期抖音上都在說刀小刀陽臺視頻門事件,很多網友都很迷,這是什麼情況,還不清楚的網友隨小編來看看吧。  "刀小刀sama"是靠抖音上一個戴眼鏡甩頭的變裝視頻走紅的,刀小刀也是通過那個視頻後徹底爆紅了起來,人氣蹭蹭蹭的往上飆
  • 古代兩軍近距離廝殺時,刀與劍,哪個兵器的威力更大?
    刀與劍,孰優孰劣的相爭,由來已久。有人說刀一般都是單面側刃(也有雙刃兵器被稱作刀,但畢竟佔少數),劈、砍、削、切,勢大力沉,威力無窮,更具優勢,更有殺傷力。也有人說是劍更具優勢,因為劍是尖鋒兩刃,可刺可削,靈活多變,劍走輕靈,讓對手難以防範。
  • 標指、六點半棍、八斬刀
    近距離的纏鬥動作和雙手相接後的格鬥中,你都能從李小龍系列電影中找到詠春的影子,基本是一模一樣的詠春拳法,只是李小龍有點偏身。截拳道就是偏身的打法。詠春派幾乎都承認五枚師太是共同的祖師。小念頭、尋橋、木人樁、黏手、標指、八斬刀都是五枚師太所創,門內都是認可的。
  • 女孩被捅196刀,殺人者卻活了下來
    古代有一種非常不人道的極刑叫做凌遲,又稱剮刑。我們在看影視節目的時候,一方恨極了對方,叫囂出內心的詛咒,朝對方大喊:「我總有一天活剮了你!」千刀萬剮,就是在說凌遲。明朝正德年間被列為八虎之首的大太監劉瑾,因罪大惡極,被朱厚照判了凌遲,要被活剮3357刀,結果被割了300多刀就活活疼死。
  • 形意拳宗師李存義:得其淺者,一人敵,得其深者,何嘗不萬人敵!
    拳藝之道,深無止境。得其淺者,一人敵,得其深者,何嘗不萬人敵耶!習拳固宜虛心,謙謹,非多歷年所熟復而無間斷,未足以致極境。能致極境者,一由於虛習,一由於恆心,設輒作輒止,安能望其深造耶!  練形意者勿求速效,勿生厭煩之心,務要有恆,作為自己一生始終修身之功課,不管效驗不效驗,如此練去,功夫自然而成。  餘練習拳學,終身未嘗有意一次用詐勝人,皆以實在功夫也。
  • 心意拳靠什麼能打
    雷聲在我這脈中是內壯練法,是單獨的一個練習內容。其它流派有六藝之說就是指加上雷聲。我認為與其學一大堆把人練成畜牲樣的動作,不如真正想想到底什麼才是十形真意。古人務實,練拳保命。尤其心意拳是從古代軍拳流傳而來,在古冷兵的戰場上,任何的疏忽大意都會送命,所以原始的東西不會複雜,為何後來出來這麼多的單式,是前輩在傳拳時因為學的人的天賦稟性不同而創出的方便法門,本是渡河之舟, 指月之指。
  • 八斬刀
    中國功夫有很多諺語,都是至理名言。而詠春派中有兩句說話:「刀無雙發,棍無兩響」,也充分反映了他們的鎮派之寶――八斬刀、六點半棍的威力。黃淳梁大師練八折刀天津衛有個規矩「街頭動手不見鐵器」,實際上是指街頭鬥毆要手下留情,儘量避免傷人性命。可見傳統江湖中,利刃兵器是需要比較謹慎使用的。
  • 看我國刀、國劍,完爆各國冷兵器!
    刀劍在古代戰爭中有著突出的地位,刀以雄渾、豪邁、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
  • 路人視角下刀小刀的臉變圓也變大了,網友:把6元禮物還給我!
    不難理解,畢竟她僅一條視頻用7天時間就收穫了500W 的粉絲量,僅這一點至今沒有第2位網紅能與之媲美。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她那超高的顏值!畢竟如今網紅圈終究還是要看臉的,而刀小刀本人不僅在鏡頭前有超高的顏值,素顏時的她顏值依舊很高,就拿她前段時間動態曬出的一組沒有PS的自拍來說,可能是因為燈光的緣故,刀小刀的膚色略顯暗黃,不過同樣從側面也反映出她確實沒用PS,甚至都沒有化妝!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網友都說刀小刀才是網紅圈的「第一女神」!
  • 練拳秘要
    然不可不知者,精、氣為刀刃,神為刀光,內勁為鋒利,心、意為操刀之主宰。由此而易知,心意精氣神當合和為一,不可有須臾離也。若斷章取義,將其肢解,則流於一隅,大道神功被破壞殆盡矣。換言之,無異將其化神奇為腐朽矣!豈不悲哉。縱觀歷代拳家孜孜以求者,內勁也。內勁者何?吾心意門宗師曹公繼武在其著名的十法摘要中寫道: 夫內勁者,寄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者也。然其理則可參焉。
  • 進產房生寶寶時,為啥「刀紙」成待產包必備?過來人說出其中緣由
    看著一天天的臨近預產期,需要準備的東西越來越齊全,待產包裝的規規整整,對於分娩都會更有底,最擔心的就是東西準備不全,分娩在即,還要去現買的尷尬。「怎麼沒帶刀紙?」堂妹本來以為是省下了小錢,沒想到臨產的時候,會因為一包小小的刀紙被折騰。為啥待產包都要放刀紙?過來人說出其中緣由,建議收藏刀紙可以說是待產包「必備」了,細心的準媽媽都會看很多待產包的攻略,說法五花八門,有的說刀紙有用,有的說刀紙白買了。
  • 《水滸傳》中的樸刀到底是什麼刀?
    五月,利州路轉運使陳貫言:著袴刀於短槍竿柱杖頭安者,謂之撥刀;安短木柄者,謂之畲刀,並皆著袴。畲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峽山險,全用此刀開山種田,謂之刀耕火種。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眾。請自令著袴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放行。乃可其請。」
  • 從殺人之刀到活人之劍
    實際上,不但日語中刀和劍各有其專屬名詞,在造型上也是分的很清楚的,那麼為什麼在用語上會存在故意混淆的現象呢,其真實原因可以從一代劍聖柳生宗矩的一本劍法柳生新陰流(這個劍術流派和戚繼光有一段傳奇懸案之後會講)的《兵法家傳書》中一窺端倪,這本劍法中有兩個章節分別叫「殺人刀」與「活人劍」,這裡的刀和劍其實都指日本刀,那麼為殺人時稱之為「刀」,活人(救助、幫扶他人)時就稱之為「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