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有戲】欄目】
【作者: 楊偲婷】
1999年,TVB出品的時裝商戰電視劇《創世紀》一經播出,熱度非凡,不但收視率出色,成為港劇經典,當時引進內地,在中央八套黃金時段播出,好評如潮,成為內地觀眾的一段時代記憶。
2016年8月,香港TVB電視臺宣布籤署網絡視頻平臺長期深度戰略合作協議,包括再續TVB標誌性商戰IP《創世紀》,打造網劇《再創世紀》。據悉,《再創世紀》以十年前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為背景,講述香港幾個商業大家族之間的商戰。雖然延續了《創世紀》的商戰主題,卻是全新的故事。
時隔兩年,《再創世紀》製作完成,定在8月29日於愛奇藝VIP上線,8月30日起在中央八套黃金檔每天三集播出。
《再創世紀》海報
記者就此採訪了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節目及製作副總經理杜之克,對於該劇將於央視播出,他表示欣慰:「其實20年前《創世紀》就是在央八播出,所以能再次登上這麼大的平臺,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鼓勵。」
近幾年,TVB加大了對內地影視市場的參與程度,無論是與優酷、愛奇藝、騰訊等視頻平臺的深度合作,還是在與內地共同研發和合拍劇集方面,都進展穩定。
據杜之克介紹,經過這幾年與多個內地視頻平臺的合作後,默契已慢慢建立起來:「一個是他們對我們的製作水平跟進步的速度,已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另外我們對於內地觀眾如何看待港劇,慢慢形成一些共識。雙方默契好起來以後,現在的合作能夠提前了,基本上已經能談到明年,甚至後年播出的一些項目。那因為操作時間表比較長,談成做成的機率就高很多。」
《創世紀》海報
共同研發和合拍方面,因為內地「引進劇不上黃金檔」的規定,TVB劇集多在視頻平臺和非黃檔播出,《再創世紀》因是合拍劇,得以在央視黃金檔開播。
杜之克說道:「合拍劇操作起來複雜性高很多,我們一年能夠做的不太多,真的做合拍的話,一兩年一部,這是我們暫時能夠操作的規模。」他講到,合拍劇在演員安排、創製作人員安排等方面,需要走的手續較多,「因為我們不是長期在內地操作,所以對我們的壓力比較大。」但杜之克依然表示:「在方向上來說,其實我們非常歡迎合拍劇。」
常與內地影視市場打交道,杜之克聊到近幾年內地影視市場時感嘆,變化非常之快。不僅是市場風向,觀眾的口味也在高速改變當中。「去年能夠成功的東西,今年可能就不成了。我們現在不能只是保持一個水平,而是要自覺保持進步的速度。」
對於內地相對嚴格的影視劇審查,杜之克對TVB的劇很是自信:「TVB是香港最大的電視平臺,到現在為止,我們每天晚上在電視機前的觀眾,還維持在20%到30%。我們很清楚我們的責任,TVB的劇必須要有主流社會價值。不是說我們沒有一些比較偏鋒的東西,但就算做偏鋒一點的東西,我們的故事,總體來說還是有正面價值,這是我們作為大平臺,必須要保持的方向。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的劇在審批上出問題的比例不高。」
說起近年影視市場的資本熱和「大製作」迷信,杜之克表示:「真正懂得如何用大量資金去做好一部劇的人,非常少,這類人才非常難得。」他指出,TVB的劇,從來不是資本操作的結果。「我們跟觀眾之間的關係很長遠,希望能直接跟觀眾打交道,不要把資本的操作太多參與到創作中。」杜之克也認同,如果有積累,有好的題材,每年做一兩部大劇,「才能在面對世界市場時,有所交代」。
「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才和團隊,把錢亂花在一些演員身上,就絕對不值得了。」杜之克補充。
採訪中,杜之克還聊到了他對於港劇、宮鬥劇的看法。其中頗有對內地影視市場極具參考價值之處。
TVB節目及製作副總經理杜之克
「我們有實幹的態度,無論追求的東西有多遠大」
澎湃新聞:《再創世紀》與前作《創世紀》故事上有延續嗎?TVB經典劇集那麼多,為什麼這個「IP」出第二部?
杜之克:好,我先從第二個問題說起,選擇《創世紀》做第二部,首先是參考內地觀眾對我們所謂「經典劇集」的反映。我們跟愛奇藝在商量合作時,他們提出過有兩三部港劇,當年播出的時候,在內地的反映特別好,尤其對當時的年輕一代的影響會比較深刻,其中包括《金枝欲孽》《創世紀》等等。我們研究過以後,發覺《創世紀》這個題材,畢竟不能用以前的那個故事再重做一次,這樣做不專業。那個故事在當時的時代有意義,但它放在19年後,就不是那麼合適。
我們就說,做這個題材在當時的社會能夠引起觀眾的感受,今天就用這個題材做一個新的故事,但是它一脈相承的是什麼呢?《創世紀》是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做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簡單說,就是用非常樂觀、實幹的精神去追尋夢想,夢想是遠的,但實幹的精神是很實在的,都是眼前我們需要努力的東西。我們就是按照同一個方向,去設計《再創世紀》的故事。
澎湃新聞:你剛說,如果把當時的故事再做一次,這是很不專業的做法。在內地,20年前的作品,20年後照原樣翻拍一遍,所謂「炒冷飯」的做法,其實是很普遍的。
杜之克: 我不好去評論這個做法在其他劇上會不會行的通,但對我們來說,當初《創世紀》在內地播出,它對當時的社會、當時的內地觀眾來說,引起了他們的情緒反應。如果要重拍,今天觀眾的面貌改變了那麼多,用同一個故事去說服他們,我覺得有點困難,或者說,我們能力不夠,沒辦法用同一個故事做兩次,中間隔了20年左右。所以我們就想,必須要根據當下的一些背景。去找一個切入點,把故事變成比較有說服力的新故事,才能把今天的觀眾抓住。
《再創世紀》主演出席北京定檔發布會。
澎湃新聞:《再創世紀》的宣傳片強調「香港精神」,能不能談一下你眼中的香港精神是什麼?《創世紀》和《再創世紀》隔了近20年,這兩部作品裡講的香港精神有變化嗎?
杜之克:所謂香港精神,在做宣傳時有這想法,但在創作上,我們沒有真的針對這點去描述。它是一個重要的背景,我們一向覺得香港人,不說成功不成功吧,但總能適應不同時代需要,我們有非常實幹的態度,無論追求的東西有多遠大。可能因為我們市場小,我們沒辦法用非常超越性的概念去操作一件事情,所有事情都是實在幹出來的。
而且香港人比較樂觀。因為我們的社會長期來說比較穩定,社會上不同的公權單位,他們一直都比較專業。比如說和東南亞,或者中非、中亞等等比較,你會發覺差別很大,香港人一般來說很相信警察,相信醫生,相信我們的消防隊伍,我們對這種專業態度,幾乎是不自覺地有信任。在這種社會成長的人,我感覺一般比較樂觀,比較容易相信人。
但是你說現在《再創世紀》跟20年前《創世紀》,它的精神面貌上的分別還是有的。有一個比較大的分別是:《創世紀》整體上比較單純, 所有主角的動機、做事的方法態度、對人的態度等等,相對來說比較單純。但這一次,故事是發生在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我們發覺人物設計起來,慢慢地就變得比較複雜。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過去十多年以來香港社會的一些變化,我們整體上真的變得複雜了一點。這個我們不能說好還是不好,但是整體上感覺就是有這個分別了。
《再創世紀》部分角色海報
直接跟觀眾打交道,不想把資本操作參與到創作中
澎湃新聞: 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它在翡翠臺播得也非常好,我看前幾天還調整了播出的時間,從一周五天調整到了一周七天。說起宮鬥劇,永遠的經典還是《金枝欲孽》。能不能請你聊一下,宮鬥劇的一些特質,觀眾為什麼這麼多年還是熱衷這類作品?
杜之克:首先,因為宮鬥劇本身題材的關係,投入成本一般比較高,所以它能組織起來的創作人員,包括演員等等,也是比較高質量的。相對來說,它做出來的東西,能讓觀眾滿意的可能性是比較高了。更重要的一點是,宮鬥劇這麼多年走過來,它一直在變化,因為投入比較大,所以大家都需要想一些新的方法去呈現故事、呈現吸引力等等。每一步用的心思多了,成功的機會就更高。而且《延禧攻略》真的在創作製作上,有很大的一個進步,它基本上把我們對古裝劇的一些觀點,都有一些新的改變。在這點上,我恭喜製作人於正,他這次的改變非常成功。
澎湃新聞:另外有個比較好奇的地方,關於這部劇《延禧攻略》在香港播出,你們購劇的時間是?
杜之克:很久以前,剛拍完的時候我們已經買了,但要說播出安排,其實非常倉促。原本安排的時候,我們沒有想過放在8點半黃金檔,但收片第一天,我的同事看過以後,就立即跟我說:你需要看一下。我看了兩集以後,基本上心裡已經很清楚。當時只有兩三個星期的時間,我突然要求公司改變編排播出策略,把它改成在晚上8點半播出,所有的團隊都亂了套,很多人罵我。但是我很高興,因為現在播出,它的市場反應真的非常好。
《延禧攻略》港版海報
澎湃新聞:很多網友說,宮鬥劇像職場,你要在職場往上走,就要怎麼樣去跟人鬥,這個討論其實在網上特別多。香港是一個競爭特別激烈的社會,TVB先做宮鬥劇,做得那麼好,會不會和社會形態有潛在的關係呢?
杜之克:當年《金枝欲孽》的團隊非常成熟,他們屬於每部劇都能引起驚喜的一個團隊,非常好的團隊。其實當時TVB差不多每年都有一兩部古裝戲,但是到《金枝欲孽》的時候,那個團隊就想,能不能不單純從歷史劇的角度去看古裝,能不能用一個完全不同的方法?在宮廷裡面,每一個人都有他(她)的位置,位置之間事關生死。能不能把這些元素放進那個古裝故事呢?當時就構想出來做這個事情。
其實我覺得,當初跟職場沒有什麼關係,但它出來以後反映非常好,往後無論在內地也好,在香港也好,再想做新的宮鬥劇時,後面的團隊就需要找一些新的元素,當中有一些把職場元素放在故事裡的,包括《宮心計》。
《金枝欲孽》海報
澎湃新聞:有人分析說,當經濟不景氣和經濟景氣的時候,人們對影視劇的喜好是不一樣的,香港是個國際金融城市,經歷過很多次金融浪潮的。在你看來,經濟方面的高潮低谷變化時,你覺得觀眾喜歡看的電視劇有變化嗎?
杜之克:這有兩個方面。第一點,在經濟下行的時候,一般來說,觀眾看劇會看得更投入,為什麼呢?說得實在一點,要是經濟下行,一般人對經濟前景沒有太樂觀的時候,都不願意出外消費了。不出外消費最好做什麼呢?簡簡單單充一個會員,回家看電視劇不就行了,一樣有很多娛樂。我們發覺,經濟下行的時候,其實收視率是偏高的,在香港好幾次都有這個現象。
第二點,在經濟非常高漲的時候,其實觀眾沒有清晰的觀劇偏好上的主流,但是經濟不好的時候,喜劇類、家庭類、感情類的劇就特別火,所以周星馳是永恆的。
澎湃新聞:如今,廣電總局提倡影視創作的方向是,「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其實是對於內地大體量、大明星陣容、大投資影視創作風氣的警示,可能也是影視圈資本熱冷卻的標誌。那你覺得「小大正」的提倡,包括資本熱的冷卻,對於港劇來說,會不會是一個機遇?港劇一直以來的特點就是善於控制成本,也很崇尚主流價值觀的。
杜之克:我覺得我對這幾個方向特別有感覺,第一,TVB總體來說,我們多年以來都非常「小成本正能量」,唯一這個「大情懷」,我感覺香港的劇,我們情懷是有的,不一定「大」(笑)。總的來說,這幾個方向都是對的。我可以這麼說,TVB的劇,從來都不是資本操作的結果,因為我們跟觀眾之間的關係非常長遠。你看TVB,50年了,我們一直都希望,很直接地跟觀眾打交道,不要把其他資本的操作,太多地參與到創作裡面,如果把我們對觀眾的專注,對作品的專注,搞得不專注不專心,這個不好,這是一點。第二點,其實我也希望,有題材需要,有製作力量的時候,應該做一兩部大劇的。
我舉個例子,你看美劇,過去十年的變化,從以前每年大概拍兩三百部劇,到現在每年都超過五百部了,這當中大規模的劇特別多。像《權力的遊戲》,它現在已經做到一集投入2000萬美元,但它不是亂花錢,真的是因為整個規模跟觀眾的期望度。每次觀眾期望度提高的時候,它每一集就必須要增加投資。 當然不能所有劇都這麼貴,真正懂得如何用大量資金去做好一部劇的人,非常少,這類人才非常難得。如果真有這種積累,也有這種題材,還是需要每年做一兩部這樣的大劇,才能在面對世界市場時有所交代。但是沒有這樣的人才和團隊,把錢亂花在一些演員身上,就絕對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