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珠:「老上海」吃西餐

2020-12-20 新民晚報

上世紀80年代,西餐對上海人來說很時髦,從點菜規矩到用餐禮儀,樣樣新鮮。

懷舊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被年輕人明目張胆搶去了,懷的舊年代越來越近。最近看見人寫老上海的西餐,定睛一瞧,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事,怎麼就老上海了呢?剛要發出老阿姨洞穿世事的笑聲,突然剎車,提醒自己,80年代老上海,四十年一晃而過,這句話好像已經很順口了。

改革開放之前,上海西餐店營業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跌宕起伏,到上世紀70年代末紛紛復活,我那時在所謂的「上只角」紹興路出版社上班。隔壁辦公室有一位「大師兄」是「資產」出身,居住在高尚地段,懂很多生活享受的事,我們經常在工餘聽他津津樂道描繪。講到吃西餐,聽眾可以插嘴的只有自己家裡做土豆色拉,燒羅宋湯,而大師兄說,不不不,那算什麼西餐,俄國家常菜,到了中國已經變得像啥樣子,我帶你們去「蕾茜」吃正宗英美式西餐,刀叉餐巾高腳酒杯,枝形吊燈,服務員西裝領結,一隻手擺了背後幫你斟酒,你享受過嗎?那時有位剛剛分配來的77屆大學生,拼命鼓動我們一道去開洋葷,大家AA制。

蕾茜西餐社就在離出版社很近的陝西南路上,平時路過只有透過玻璃窗張望的份,傳說中的西餐規矩很大,就怕踏進去不會點菜,不會拿捏刀叉出洋相,現在有大師兄領路,我們七八個同事下班後組團,推推搡搡進了店門。大師兄顯然做過功課,他一口氣幫大家都點好了餐,每人一份湯一份色拉,再點了葡國雞、炸魚排、紅燜小牛肉之類大家一起分吃。紅酒我們都說不要吃不要吃,其實是擔心太貴。大師兄說,現在美國新進口的可口可樂可以試試,來一瓶可口可樂,一瓶百事可樂。總算高腳酒杯沒有被服務員撤下去,得以享受到他的西式標準服務。

雖然有大師兄保駕護航,大家對於雪白餐巾到底放在膝蓋上還是扣在下巴下吃不準,或許應該壓在盤子底下?西餐刀拿右手,叉拿左手,那麼切開肉之後刀叉要不要換過來。還有調羹,大師兄說,舀湯要由裡往外,這個難度實在太高,為啥啦?七嘴八舌向大師兄抱怨。大師兄滿頭大汗,用食指放在嘴唇上求大家不要喧鬧,講起來也是一群有文化的人,太坍臺了。等到一份葡國雞上桌,還未等到大師兄警告,大學生伸手推到桌子當中去,頓時手指被那個碗燙得跳了起來。大師兄說,葡國雞是焗出來的你們懂嗎?啥叫焗,就是超高溫烤出來,奶油燒雞盛在碗裡,上蓋厚厚一層起司,進爐焗完,裡外溫度都超過一百攝食度,用手碰要闖禍的。那么喝可樂,啊呸,一個女生喝了一口大叫是咳嗽藥水啊,比咳嗽藥水還要難吃,要西了要西了……首次聚餐變成一場鬧劇。第二天辦公室算帳大家掏錢,價格有點高,空氣中浮著一層尷尬,大師兄頗為喪氣,嘀嘀咕咕不知在說什麼。

過了幾周,大師兄忍不住透露秘密,老上海原工商界精英聯合起來成立了協會,在上海恢復了幾家老字號商店,其中有一家新利查西餐館開在廣元路,請到以前的老師傅掌勺,服務員班底都是資本家子女,大師兄的太太原先待業,現已當上了西餐館女招待。哇,太好了,我們再去吃!大師兄心無芥蒂,帶了更多同事開往新利查。他太太長得嬌小、漂亮,有些羞澀,大多數服務員都是新上崗,業務生疏。西餐店擺設規格不高,味道卻很不錯。店經理幫我們排了很長的餐桌,配好了經濟實惠的西餐,80年代老上海,因內部有人照應,我們用餐沒上次那麼拘謹,大師兄再次當上指導員,這頓洋葷開得皆大歡喜。

80年代開始施行對外開放,上海人一時迷信西餐,談戀愛約會覺得喝咖啡比喝茶洋氣,吃西餐比吃中餐高檔。陝西路長樂路紅房子西菜社的法式焗蛤蜊、牛尾湯,四川中路德大西餐館的炸豬排,淮海中路襄陽公園旁邊天鵝閣的龍蝦意面,淮海中路上海西餐社的烤牛排都是一心追求的美味。現在我遙想「老上海」吃西餐,猶記得我們年輕的胃,油光光的唇與閃閃發亮的眼眸,青春的笑曾經如此恣意。(孔明珠)

相關焦點

  • 豆沙芋圓|孔明珠
    豆沙芋圓|孔明珠 2020-03-28 12: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起吃「大菜」:在老上海走一圈,能收穫多少美味西餐「老字號」?
    原創 袁念琪 檔案春秋在你的心目中,上海哪家老店的西餐最正宗?你是否知道老上海說的「吃大菜」指的是什麼?你了解當年外賓最喜歡哪家西餐館的味道嗎?此前的推送中,我們曾介紹過上海的「老字號」西餐館(點擊藍字查看紅房子西菜館相關文章),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在上海「走一圈」,聊一聊本地更多的西餐「老字號」,品一品老上海的西式美食——到西餐館吃餐、品酒、跳舞、喝咖啡是近代上海都市人夜生活的主題之一中國人最早的西餐館上海有西餐的歷史已過百年,據說最先引進者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啟
  • 老味|張愛玲念念不忘的天津西餐
    雖然天津有美味的煎餅果子,有漿糊糊的鍋巴菜,但是別忘了,天津人可是從三十年代就開始吃西餐了!哪個天津人小時候沒去過起士林?哪個天津人不知道罐燜牛肉、奶油烤雜菜,天津人的精緻,從老味西餐開始。和其他城市不同,天津的老味西餐店,店員熱情親切,會說一口流利的天津話,會讓你有種在燒烤攤上的錯覺。洋樓眾多的五大道、建築復古的意式風情區、巴洛克風格的小白樓,受人喜愛的老味西餐一般都隱藏在其中。如何辨別天津新老西餐?一進店門便能知道。天津老味西餐店一般都會鋪上純白色的桌布,椅子有大紅色的,有木製的,桌子上還會擺放著假花。
  • 老哈爾濱西餐
    著有《老哈爾濱趣事》一書。值班大話君/樂活寶璐我在哈爾濱老道外土生土長,今年85歲。解放前父親是鐵路高級職員,高工資,留過洋,愛吃西餐。在我小時候,他經常領家裡人去吃西餐,吃過無數次。當時,哈爾濱的西餐館很多,道外有四家,道裡、南崗各有百餘家。
  • 【記憶】上海人的海派西餐「三巨頭」是哪些?這條微信來解讀
    精緻美味的海派西餐1843年,上海開埠後,在外國僑民和洋行白領的影響下,西餐也盛行起來。西式菜品在上海爭奇鬥豔。吃西餐講究餐桌文化。西餐桌上,各式人等在飲食麵前人人平等,環境的衛生、安靜,進餐要彬彬有禮,這和中國的餐飲文化區別很大。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西餐廳比較出名的有三家,一家是紅房子,以法式菜為主;一家是天鵝閣,以義大利菜為主;還有一家是德大,以德式菜為主。當時紅房子的法國菜特點是原料新鮮,菜品精細,名氣特別響亮,給老上海人留下深刻記憶。
  • 享受生活,品味美食,在廣州上海武漢三地吃西餐
    平時我們吃慣了中餐,偶爾是不是也想換個口味嘗試一下西餐?正宗的西餐烹飪講究,形色美觀,口味鮮美,就餐環境優雅,是很值得熱愛美食的我們去探究一下的。今天光姐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和家人朋友分別在廣州、武漢和上海三地吃過的西餐吧。
  • 戀戀一座城@食 新利查西餐館:老底子的海派西餐
    截取自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一位留美老克勒回國後第一件事要去弄堂裡尋根老上海海派西餐問他原因,他說:其一,國外沒有其二,那裡藏著他情竇初開的故事而且,國外可吃不到上海的海派西餐呢!早在百年前,上海人開始開洋葷西餐館一夜春風,開滿十裡洋場很多在地人從小跟著父母吃西餐喝咖啡從小開吃成了老克勒 到了解放以後,上海人吃西餐碰到了新問題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進口原材料斷檔上海人為了吃,動足了腦經 法國烙蝸牛沒有蝸牛,就用蛤蜊來入局
  • 天津的西餐,是蹲在路邊吃的!
    你說它平民嘛,西餐可是洋人吃的東西;你說他不平民,西餐還論斤賣。有意思的是,它讓我發現了西餐的另一種可能「裝在飯盒裡」!看到這個名字,自然聯想到了起士林,就是那個吃麵包不要錢的地方!你還別說,這個街景西餐,還吃出了天津獨有的羅曼蒂克。現在天津管的嚴,小桌子支不起來了,我們就選擇了蹲在路燈下的馬路邊,準備開啟這一份浪漫的街燈晚餐。畢竟有些食物還是剛出鍋的好吃!這種中西結合、體面與煙火氣的結合,還吃出了一股子專屬於天津的哏兒!
  • 中秋節 · 上海人飯桌上一定有 · 芋艿
    孔明珠,上海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上海作協理事。著有《孔娘子廚房》、《月明珠還》等十幾部著作。開設「孔娘子」品牌美食隨筆專欄。2015年獲「冰心散文獎」。上海人喜歡吃芋艿的挺多,尤其是老人,而大多數人一到中秋節,吃芋艿的事也「浮出水面」。中秋節吃芋艿,按照傳統的說法有闢邪之意,據說是因為舊時貧苦人家無錢買月餅,就把芋艿煮熟切成片當作餅,代替月餅過節。
  • 食神蔡瀾直播,吃的居然是「不正宗的西餐」?
    之前,食美林理事「食神」蔡瀾在網絡上直播吃港式西餐,有網友笑談說,「這是不正宗的西餐,卻是正宗的香港味道。」
  • [老謝專欄] ---上海怎麼玩?
    如果這樣玩,上海確實不好玩。外地朋友經常「誇」我,說我不像上海人,熱情、大方(不小氣)。於是我給他們安排上海的行程,包吃包住,還經常「兼」職做導遊,帶著他們玩轉上海。這句話也完全可以套用在上海——厭倦了上海,就是厭倦了生活。當然,這只是指城市生活。上海的物質,文化生活非常均衡,正好介於北京、廣州之間。上海也是中國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最徹底的城市。我生在上海,長在上海,而且我始終不僅把上海當作一個生活工作的地方,而且還視它為一個旅行目的地。
  • 每日分享:《吃西餐》郭德綱于謙最新相聲音頻
    今天,小編跑了一天,很累,但是,一到家就打開電腦跟大家繼續今天的分享:大家吃過的西餐都有哪些呢?好吧,這些我都沒吃過哈哈。老郭帶著于謙的兒子說是去吃西餐,最後竟然跑到永和豆漿去喝豆漿吃油條去了,這居然是西餐,長知識了哈哈。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先到這吧,明天繼續精彩分享。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 上海我最愛的一家日系西餐(文末有福利)
    如果說在歐美吃過的餐廳裡,能夠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家幾乎都帶有先鋒理念與當代藝術的影子。(摩德納的Osteria Francescana——這間世界最佳意餐廳,值得打飛的前往)那麼東京的西餐,就是全憑對本地優質食材的精妙運用,以及鮮明季節感等日料思維打動我。(東京Sugalabo——最熱門介紹製法餐)其實,比起前者,單從味道上來考量,曾經在東京吃過的幾家日系西餐反而更符合我的喜好。
  • 「這味道和我四十年前吃的一樣.」這家上海灘的餐廳幫幾代人找回了記憶,人們說沒吃過他家不算去過上海.
    在紐約的17年裡,無論吃到多頂級的西餐,還是最想念小時候家裡宴請客人的上海西餐,那些味道就像滲透進了舌尖,這輩子都不會忘掉。37歲那年,我決定回上海發展,興奮地趕去「天鵝閣」的路上,才發現它已經消失在了高樓大廈間。那個童年裡的最讓人發饞的味道,也消失了。
  • 吃西餐得有範兒
    各色的西方節日盛行,讓吃西餐成了高level小夥伴過洋節必不可少的步驟,但是你真的懂得西餐的就餐禮儀麼?真的只是右手刀、左手叉那麼簡單麼?怎麼吃才能不跌份兒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吃西餐從點餐到離席,到底如何做才不露怯。    在歐美國家,去高檔餐廳吃飯都是頭等大事兒,因為在他們心中那吃的不僅是食物,更多的是文化,甚至還可以滿足他們優雅噠美美噠與朋友交流的「虛榮心」,所以他們一般都會提前從定位、衣著和點餐上都做足功課。那到底該怎樣做,才可以做到有裡兒有面兒呢?
  • 2020上海書展丨作家餐桌計劃:七份精選美食書單(四)
    04《咬得菜根香》孔明珠 著ISBN:9787553512617上海文化出版社定價:30元美食散文,延續了作者美食類散文的寫作風格,語言清新、表述幽默接地氣,讓讀者有身臨"孔娘子廚房"其境的感覺。內容上重點講述江浙滬美食,以上海美食為主,通過寫各種菜餚的製作方式及每道佳餚相關的親情、友情之趣事,講述上海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及現在的吃食細節,展現上海美食文化及其變遷,也展現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變遷。語言特色上海味很濃,讓上海讀者倍感親切,讓非上海讀者了解、學習上海話。詩歌等傳統文學內容的引用為本書拔高了文藝調調,文藝氣息。
  • 西餐禮儀:吃西餐要知道點餐的常識
    西餐在菜單的安排上與中餐有很大不同。以舉辦宴會為例,中餐宴會除近10種冷菜外,還要有熱菜6~8種,再加上點心甜食和水果,顯得十分豐富。而西餐雖然看著有六七道,似乎很繁瑣,但每道一般只有一種,下面我們就將其上菜順序作一簡單介紹,希望對您初到西餐廳點菜時能有所幫助。
  • 去年底,我吃了這些西餐
    年底節日扎堆,算是吃西餐的高峰期!聖誕元旦情侶要約會🎎;國外回來的朋友要聚一聚👬;同事們要一起聚餐🍴……這種需要儀式感的時候,我就會選擇吃西餐。明天我們會出份一周七天的年終回顧,看看我們過去的一年裡在上海有哪些好吃的高光時刻!可以期待一下嘻嘻~///       ///HERE WE GO///      ▼
  • 情人節消費數據盤點:上海是最浪漫城市 西餐、日料、火鍋是最火品類
    一年一度的西方情人節剛剛過去,在這個關於愛和浪漫的日子裡,情侶們除了送花、互曬禮物,選擇一家浪漫的餐廳吃一頓美食晚餐同樣是必不可少。在儀式感強烈的情人節,晚餐吃什麼,去哪吃顯得格外重要。美團點評餐廳預訂業務數據顯示,今年情人節晚餐預訂火爆,早在2月1日就有消費者提前下單預訂情人節晚餐,可見對另一半的愛意爆表。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四」:中西合璧的老味道,老字號的西餐館
    圖1:海派西餐就是中西合璧的老味道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口岸,隨著大量洋人的到來,西餐也開始在上海逐漸風行,並和上海本地的口味結合,出現了獨樹一幟的海派西餐,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名聞滬上的老字號西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