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字號指南之四」:中西合璧的老味道,老字號的西餐館

2020-12-20 老周新視野

老派爺叔

摘要: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口岸,隨著大量洋人的到來,西餐也開始在上海逐漸風行,並和上海本地的口味結合,出現了獨樹一幟的海派西餐,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名聞滬上的老字號西餐館。

圖1:海派西餐就是中西合璧的老味道

上海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口岸,隨著大量洋人的到來,西餐也開始在上海逐漸風行,並和上海本地的口味結合,出現了獨樹一幟的海派西餐,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名聞滬上的老字號西餐館。

上海最早的西餐館受到廣東話的影響——因為廣東和洋人打交道比上海還早——叫「番菜館」,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館,是1882年開在福州路的「一品香番菜館」,此後西餐館越來越多,其中有三家最著名,被譽為上海西餐館的「三巨頭」。

第一家就是德大西餐社,據說最早是德國人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開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老闆就將店面盤給了中國人陳安生,陳安生當時是上海第一家現代旅館禮查飯店的領班,算是最早接觸到西方餐飲文化的中國人。

德大最初的英文名是「Cosmopolitan Butchery 」,中文店名則是「德大牛肉莊」。中文「德大」兩字可謂別具匠心,出自《尚書》裡的「有容德乃大,無欲心自閒」,而且又點出了德式西餐的流派。後來就將英文店名改為「Cosmopolitan Cafe」,中文直譯是「德大食堂」。1946年改名為「Cosmopolitan Restaurant」,中文直譯是「德大飯店」,中文店名則改為「德大公記夥食公司」,不過這時,叫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大家都更習慣簡稱為「德大」。直到1970年代,才改名為「德大西餐社」。

圖2:1946年的「德大公記夥食公司」

德大最早開在虹口塘沽路177號,1946年7月又在四川中路359號(南京東路口)開出分店。塘沽路總店到1950年代關閉,南京路四川路的分店因為地處南京路,市口很好,更廣為人知。2015年由於中央商場地塊全面改建,在這裡經營了七十年的德大不得不關閉,現在德大西餐社有三家,一家在南京西路473號(近成都路),另一家在雲南南路2號(延安路口),最近又在豫園老街開出了第三家。

圖3:當年在南京路四川路的德大西餐社

圖4:今天南京西路上的德大西餐社

說起德大的菜式,作為德式西餐,經典的德式鹹豬手自然是招牌。但德大可以說是海派西餐的開山鼻祖,將西餐根據上海人的口味進行了改良,首創了海派西餐最名聞遐邇的「老三樣」:炸豬排、羅宋湯和土豆色拉。

海派炸豬排的源頭是奧地利菜裡的經典「維也納炸牛排」(Wiener Schnitzel),一種將小牛肉裹上麵包粉油炸而成的奧地利傳統菜餚,如今已經被認為是「奧地利國菜」。其實維也納也不是這種炸牛排真正的起源,最早的源頭是義大利的「米蘭炸肉排」,在十九世紀初由一名奧地利軍官將「米蘭炸肉排」的烹製方法帶到了奧地利,當然現在不少奧地利人堅決不認帳,認為在這之前,奧地利就有了用牛排裹上麵包粉再油炸的做法。或者確切說,「米蘭炸肉排」傳到奧地利,再和當地的做法相融合,這才有了「維也納炸牛排」,具體做法是先將小牛肉切成薄片,用肉錘反覆捶打,撒上鹽和胡椒調味,再裹上麵包粉和蛋液用黃油或豬油炸制。傳統的吃法是搭配配洋蔥、生菜或者醃黃瓜,也可以搭配烤土豆和薯條,最常見最簡單的就是放上一片檸檬片或者一把切碎的西芹。由於風味獨具特色,「維也納炸牛排」很快就風行整個歐洲。

德大主打德奧菜,當然肯定會有奧地利這道最著名的「維也納炸牛排」,不過當時上海人還吃不慣牛排,所以德大西菜社就因地制宜用豬排代替牛排,烹飪方法基本還是照「維也納炸牛排」的做法,取名「維也納豬排」。顯然豬排更對上海人的口味,裹上麵包粉再油炸的做法也是上海人喜歡的口感,所以一經推出就立刻風靡滬上,再經過一些細節上的改進,逐漸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海派炸豬排。

圖5:海派炸豬排

德大首創海派炸豬排後,迅速風靡上海,不但西餐館,就連路邊小吃店都有賣,還進入尋常人家,很多家庭都是將其作為家常菜的。即便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沒有了麵包粉,但依然擋不住上海人對炸豬排的摯愛,竟然想出了用蘇打餅乾擀碎了來代替麵包粉的辦法,這樣的炸豬排也別有風味。

而上海人都知道,吃炸豬排必須要有——辣醬油!

不過辣醬油第一不辣,而是鹹中帶酸甜的獨特風味,第二更是和醬油無關,也不知怎麼會起「辣醬油」這個名字。其實所謂的辣醬油和炸豬排一樣,也是源自海外,還有喼汁(喼字讀作「jiē」、烏酢、英國黑醋等名字,最早起源於印度、孟加拉,由大麥醋、白醋、鹽、糖蜜、鳳尾魚、羅望子、洋蔥、芹菜、辣根等數十種香料熬製而成,後來經英國伍斯特郡的兩位曾在印度生活過的藥劑師李(J.W.Lea)和派林(W.H.Perrins)改良,李和派林兩人將姓氏合在一起,於1838年註冊了「李派林」(Lea & Perrins)品牌,推出了「伍斯特沙沙」(Worcestershire Sauce),這就是辣醬油的前身。

「伍斯特沙司」在1860年代傳入上海,隨後就從西菜社逐漸為人所知,也逐漸為上海人所接受,而且也不在僅僅局限在西餐,很多本地小吃也開始用「伍斯特沙司」做蘸料,比如煎餛飩、春卷、炸藕盒等,當然和油炸肉類更是相得益彰,配炸豬排還有「鮮得來」的排骨年糕堪稱絕配。

1949年,海外商品逐漸退出中國市場,英國產的「伍斯特沙司」也不例外,但是上海人對這種調味品已經非常認可,猛然買不到,實在難以接受沒有「伍斯特沙司」蘸料的日子,於是先是由著名的梅林廠進行國產化仿製。1960年,改由上海泰康食品廠生產,國產貨當然不能再用「伍斯特沙司」這樣充滿歐美色彩的名字,就改用「上海辣醬油」的名字了。1990年,泰康食品廠又推出了「泰康黃牌」和「泰康藍牌」兩種包裝的辣醬油,黃牌為特級品,藍牌為一級品。所以,在老上海人心中,「泰康黃牌」就是辣醬油的代名詞。

圖6:黃牌辣醬油

羅宋湯裡的「羅宋」一詞源自於「俄羅斯」(Russian)的中文音譯,最早也有譯為「羅剎」的。而羅宋湯是源於烏克蘭的一種濃菜湯,後來逐漸風行於整個俄羅斯。俄式的羅宋湯是以烏克蘭和俄羅斯特產的紅菜頭主料,再加入土豆、胡蘿蔔、圓白菜、菠菜和牛肉熬煮而成,湯色呈紫紅色——這主要是紅菜頭的顏色,口味酸鹹。

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大批白俄難民湧入上海,到1930年代在上海的白俄總數超過了兩萬人,這些白俄就被上海人稱為「羅宋人」,其中落魄的則被毫不客氣地叫作「羅宋癟三」。這些白俄為了生計,不少人開起了俄式餐館。俄式餐館最經典的一菜一湯,也就是羅宋麵包配黃油加羅宋湯的簡餐,因為經濟實惠很快就風靡滬上。由於當時俄式西餐館主要集中在四馬路(今福州路)附近,所以俄式西餐也被稱為「四馬路大菜」。

不過,俄式羅宋湯的主料紅菜頭在中國並不多見,而且上海人也不喜歡俄式羅宋湯又酸又鹹又油膩的口味。所以,很快一些海派西餐館就對俄式羅宋湯進行了改良,首先用番茄代替紅菜頭,其次底湯不再用牛尾湯而是清湯,這樣就不會太油膩,更適合中國人的腸胃。當然,俄式羅宋湯的特色配料酸黃瓜以及最後上菜前還要加一勺酸奶油(或者酸奶),也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自然也就省略了。此外,在烹製、口味上也作了一些調整,最終魔改成了海派羅宋湯。

圖7:海派羅宋湯

海派羅宋湯最後還必須要有起到點睛妙用的秘密武器——油麵粉,在一個乾淨鍋子裡先放一片厚約一釐米的黃油,等黃油融化,倒入三匙約50克小麥粉,快速翻炒,不能讓小麥粉結塊結球,等小麥粉顏色慢慢變黃,同時香氣也逐漸溢出,就成了油麵粉。

等到湯水開始咕嘟咕嘟冒泡,放入少許鹽和糖調味,再將油麵粉勻勻地撒在湯麵上——油麵粉的作用是讓羅宋湯起稠,如果羅宋湯用澱粉勾芡,那就是「洋盤」了。這時需要用勺子不斷攪拌,以使湯汁加快起稠而且厚薄均勻不粘底。

出鍋前撒上一撮黑胡椒——記住,羅宋湯是不放蔥花也不放蒜葉的,更不要自作聰明放西餐菜式常用的薄荷葉,那就畫蛇添足了。

土豆色拉也叫德大色拉,用土豆、方腿、青豆、色拉醬和牛奶,最後再配上一片酸黃瓜。而且土豆打成泥,團成球形,完全就是一個土豆泥球。

圖8:土豆色拉

毋庸置疑,炸豬排、羅宋湯和土豆色拉,這海派西餐的「老三樣」,是完完全全的假西餐,你要是到歐美要想吃這三樣,肯定是找不到的,這是只屬於上海的西餐味道。

第二家,紅房子西餐館,這家是主打法式西餐。紅房子西菜館最早叫「羅威飯店」,英文是「Rovere Restaurant」,是義大利人路易·羅威(Louis Rovere)1935年開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法租界,路易·羅威因為是猶太人,所以被日軍關進集中營。1945年日本投降,路易·羅威獲釋後繼續重操舊業,在亞爾培路(今陝西南路)35號重新開業,主要還是經營西餐,店名「喜樂意」,英文店名「Chez Louis」。

50年代初,外國人相繼離開中國,路易·羅威就以2000元的低價將西餐館盤給了劉瑞甫。由於西餐館的門面外牆是紅色的,所以上海人都習慣把這家西餐廳叫作「紅房子」,因此到1956年公私合營重新註冊登記時,就正式定名為「紅房子西菜館」。

圖9:早年的紅房子

圖10:今天在淮海路上的紅房子

90年代紅房子從陝西南路搬遷到現址淮海中路845號(近茂名路),門面外牆依舊沿襲了招牌的紅色,使得紅房子依舊名副其實。

在上海灘,紅房子無疑是法式西餐的龍頭老大,享有盛名。當然,要想在上海立足,肯定是要迎合本地口味進行改良,所以紅字也不例外,經典菜式自然也少不了海派西餐的老三樣,炸豬排、羅宋湯和土豆色拉,不過和德大的略有不同,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品鑑對比。而紅房子真正的招牌菜,則是烙蝸牛,這道在法國被譽為「國菜」,也是法式西餐的經典菜。紅房子這道菜特別注重奶香和「烙」的技藝,使得「烙蝸牛」的風味更加濃鬱。

圖11:紅房子的招牌菜烙蝸牛

當然,上海人也吃不慣蝸牛,所以紅房子也因地制宜進行了改良,最後用蛤蜊代替蝸牛,推出了「烙蛤蜊」,也一炮而紅,成為紅房子的招牌菜。1973年法國總理蓬皮杜訪華,還專門慕名來品嘗「烙蛤蜊」。

第三家則是天鵝閣西菜社,不過這家店已經消失在滄桑變遷之中,如今只有種種曾經的故事在老克勒中流傳。天鵝閣原址在淮海中路1074號(東湖路拐角),是在拐角兩排兩層樓的西式房子中最西面的一間,緊靠東湖路,西山牆和瓦頂都是有些傾斜角度。如今,這裡已經是嘉華坊生活廣場,而且就連淮海中路1074號這個門牌都已經蕩然無存。

店名「天鵝閣」裡天鵝自然是取天鵝的高貴典雅,「閣」是中國古代建築裡的一種樣式,還是很文化氣韻的,如南昌有滕王閣,揚州有文昌閣,煙臺有蓬萊閣,寧波有天一閣……都是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地方,而在上海「閣」更多是指「閣樓」,也就是上海石庫門特有的在樓層間用幾塊板隔出的夾層小房間,最典型的就是三層閣,一聽就是濃濃的煙火氣。這樣高貴和逼仄的混搭,恰好也透露出上海中西合璧的特色。

圖12:當年的天鵝閣

天鵝閣開辦於1950年,這是確定無疑的,但店主是誰,有兩種版本,一是一對曾受過西方教育的趙姓夫妻。二是在銀行供職對西餐頗有心得的曹國榮。筆者還是以為曹國榮的說法更為靠譜一些。

當年天鵝閣的招牌菜有義大利濃湯、忌司焗鮭魚、麥西尼雞面、焗牛尾、焗明蝦、燜牛肉、紅燜全雞、義大利局魚、天鵝炒飯等,而住著名的則是老闆娘的私房菜——雞絲焗面。

圖13:天鵝閣的招牌菜雞絲焗面

但是到了60年代中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充滿小資情調的西餐成了被批判的「毒草」,天鵝閣淪落成了徐匯區飲食公司下屬的一家飲食店,賣起了肉絲炒麵、粢飯、大餅油條——天鵝閣至此也就湮滅了。

儘管天鵝閣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左右,但可以說匯聚了上海克勒的種種情調,成為一代人心中的聖殿,成為念念不忘的記憶。因此,90年代在進賢路上開出了一家天鵝申閣西菜社,和天鵝閣只有一字之差。不過,這肯定不是抄襲仿冒,而是致敬,店主必定是當年天鵝閣的鐵粉,所有裝修風格都儘量還原天鵝閣,尤其是天鵝閣最經典的紅白小方格桌布,這種桌布不但後來成了紅房子、紅寶石、凱司令等西餐館西點店的標配,更是在80年代成了上海普通人家最青睞的家具軟裝。

圖14:經典的紅白小方格桌布

今天天鵝申閣雖然也複製出了包括當年天鵝閣雞絲焗面在內的不少菜式,讓眾多老克勒們都感概萬千,但最著名的還是海派炸豬排,這可是今天上海灘上很少還要經過「過三關」方法處理的,所謂「過三關」就是一塊豬排,要先裹一層麵粉,再在加了生抽的蛋液裡浸一下,重複三次之後才裹上麵包糠。

圖15:過三關的炸豬排

天鵝閣是上海西餐「三巨頭」唯一一家已經消失的,但卻永遠留在了上海人的記憶裡,或許失去的才是最好的。

除了這三巨頭,海派西餐館比較著名的還有新利查西餐館、泰晤士西餐社,但這兩家創辦時間還不到五十年,所以還達不到老字號的標準,也就不具體介紹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三」:海納百川的老味道,各大菜系的老字號
    而外賣的「燜蹄」、「醬鴨」等熟菜,更是上海老味道的代表。大富貴酒樓享譽滬上的除了菜餚,點心名氣更響。「三鮮小餛飩」、「麵筋百葉」、「鮮肉大包」、「鮮肉粽子」都是榮獲「上海名點、名小吃」稱號的經典,生煎、小籠也都是很受歡迎。南方菜系裡,淮揚菜無疑是頭牌。上海淮揚菜館的老字號也是響噹噹的。
  • 餐飲百年老字號,「老」的究竟是什麼?
    味道好壞先不說,頻頻出現的質量安全事故早已讓市民對老字號失去信任。 味道欠佳、價格雷人——老品牌下的「價不配位」味道普通甚至難吃也是不少市民對餐飲老字號的吐槽點。 此外,椒鹽鴨架或鴨湯泡飯還需另交20元,如點套餐的話含荷葉餅和蔥醬則需約280元,就連西瓜汁也賣出168元的天價…… 不過,食物味道從來都因人而異,我們很難一概而論地評判某道菜餚味道是好是壞,但從網友的吐槽中,我們可以辨別出的,是眾多老字號價格與質量的不對等,高昂的價格並沒有與之匹配的味道、環境、服務……讓我們抱怨的
  • 一起吃「大菜」:在老上海走一圈,能收穫多少美味西餐「老字號」?
    原創 袁念琪 檔案春秋在你的心目中,上海哪家老店的西餐最正宗?你是否知道老上海說的「吃大菜」指的是什麼?你了解當年外賓最喜歡哪家西餐館的味道嗎?此前的推送中,我們曾介紹過上海的「老字號」西餐館(點擊藍字查看紅房子西菜館相關文章),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會在上海「走一圈」,聊一聊本地更多的西餐「老字號」,品一品老上海的西式美食——到西餐館吃餐、品酒、跳舞、喝咖啡是近代上海都市人夜生活的主題之一中國人最早的西餐館上海有西餐的歷史已過百年,據說最先引進者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啟
  • 老底子上海寧誰能逃得過這些「老字號西點」?
    靜安麵包房作為一家上海老字號的法式麵包房,法式長棍、羊角包、白脫小球一直是他們家的明星產品,別看是一個普通的白脫麵包,味道真的好!後來還增添了青團麻薯等年輕人喜歡吃的點心。80多年來,它一直用熟悉的味道陪伴著上海人。對老上海人來說,這是一份記憶的味道;對新上海人來說,這是一種驚喜的味道。香格裡拉西點坊位於紫金樓1樓,作為五星級酒店內的西點坊而言,價格已經相當實惠。他們家的西點做的精緻又美味,很多上海寧中意這裡呢。
  • 110歲傳奇老字號,帶著消失30年的「兩面黃」正式回歸啦!
    說起「喬家柵」上海寧估計沒有不知道的!回歸後的喬家柵找來了失傳已久的「兩面黃」除了傳統面點,還能吃到老上海本幫菜連環境都重現了當年的市井味兒!新晉老字號網紅,非喬家柵莫屬!一樓的彈格路,八仙桌,窨井蓋,木質菜單牌子...倒是頗有老上海市井味道的~
  • 魔都淮海路上的「老字號」美食
    魔都開埠至今歷史不長,老字號卻不少,老字號裡有些是純粹地道的魔都味道,有些則因為歷史吸納了許多他國美食的妙處,內化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海派風味,可惜老字號們隨著城市發展
  • 品讀南京|南京老字號的「味道」
    留住城市味道,守住鄉愁記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美食代表,無論人們的腳步走多遠,在人們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裡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幾年前,作家白先勇回到了兒時曾經生活過的「故鄉」南京宣傳自己的新書《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記者在採訪他時,他說兒時關於南京的記憶中最難忘的就是秦淮河畔馬祥興菜館的味道。馬祥興四大名菜之美人肝。
  • 有滋有味|網紅時代的上海老字號
    原創 一頁書 魔都小哨兵SH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工商業發達,老字號數量眾多。根據統計,目前上海被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共有180家,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除此以外,還有上海市自己認定的老字號42家。
  • 上海 — 老字號王家沙
    上海最有名的老字號點心連鎖店,我來上海的第一站就是這裡嘗嘗江南的點心味道附上一張老照片入口之物,皆可糟之!糟貨的歷史悠久,算是中華美食中的老字號。"糟"與"醉"相似,調料都源於酒,做法也相似,故有"糟醉一家"之稱。江南自古為稻米產地,也是黃酒的故鄉,除作坊造酒以外,民間農戶都有釀米酒的習慣。米酒俗稱"老白酒",加點紅曲就成了黃酒。秋收過後,穀粒進倉,家家戶戶就陸續釀起米酒。酒多了,酒糟也自然多。製作糟貨時,一般先將食物煮熟、晾涼,然後用糟滷(也有叫糟油的)浸泡。
  • 別去網紅美食排隊了,這14家老上海的味道,100年不過時
    老上海人心中的「網紅」吧老字號的清真餐廳,上一輩人晚上就來這裡吃冷麵啦,冷麵澆頭超多,鱔絲冷麵和嫩牛肉冷麵都是上海人愛吃的澆頭。伊斯蘭餐廳是老字號的清真飲食店,它家的牛肉鍋貼曾經獲得過上海烹飪協會頒發的上海名特菜點稱號,來伊斯蘭不吃牛肉鍋貼等於沒來。其他還有牛肉小餛飩、粉絲湯、麵條類的,品種蠻多,店門口的招牌看上去也有異域風情。很多都是老食客都是慕名而來的,想吃正宗烤串的也可以來試試口味。
  • 老字號精緻出圈 | 這些地道美食,讓老上海人無法抗拒!最後一家更是... ...
    對於老上海人來說,甜蜜的回憶總是離不開上海老字號食品店。
  • 霸屏魔都土味榜の10家老字號西點,上海人吃了快90年,半天就賣空!
    於是1928年,兩位中國人在當時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開了第一家西餐館。為何起名為「凱司令」,還有兩種說法。其一,是當時有一位司令幫商人租下了門面,為了感謝司令相助之意;其二,當時正值北伐軍勝利凱旋,國人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取名凱司令有紀念此事之意。
  • 南京老字號認定率不足一成:老字號如何「不老」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的千餘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只有10%發展勢頭很好。目前,江蘇擁有96家「中華老字號」、271 家「江蘇老字號」。記者為此走訪已認定的各類「老字號」,探尋它們如何在市場鍛打中獲得「新生」,穿越「百年風雨」。
  • 「走過「十三五」 百姓故事」「老字號」裡葵花香
    「葵花」這個「龍江老字號」、「佳木斯老字號」品牌,歷經70餘年的傳承與發展,承載著一代代人的共同記憶,保留了一代代人腦海裡的「老味道」。伴著一股熟悉的醬香味道,記者走進葵花食品釀造基地。進入市場經濟後,一些小企業以低成本、低價格的醬油產品衝擊市場,「葵花」原來市場霸主地位被撼動,老品牌面對種種因素無奈只能承受市場變幻的陣痛。從國營到股份制再到現在的獨資,幾經波折,幾度易址,2014年10月,隨著落戶郊區的佳木斯葵花食品釀造有限公司新廠建成正式投入生產,「葵花」老字號重新煥發出了生機,企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目標邁進,邵康遠傳承品牌的願望成真。
  • 26年老字號,【新】了
    「提起「水珠燒烤」,你最想吃什麼?」還有讓我司編輯@胡仔 說一定要幫她打包的一份炒河粉,味道能讓她時隔一年都念念不忘。現在「水珠燒烤」還推出了粥類,多一種選擇~在「水珠燒烤」新店裡,主理人也把放糖水老冰櫃一整個都搬過來了,滿滿一冰櫃的糖水,看了誰不想喝啊!4塊錢一份的綠豆沙,在現在的餐食店也很難找得到了。
  • 「中華老字號」特輯 !
    2005年6月,中商合公布中華老字號認定範圍徵求意件稿,表明中華老字號的認定工作在暫停14年後再次啟動。2006年4月,國家商務部發布了《「中華老字號」認定規範(試行)》「振興老字號工程」方案,表示在3年內由國家商務部在全國範圍認定1000家「中華老字號」,並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名義授予牌匾和證書。老字號是數百年商業和手工業競爭中留下的極品。
  • 廣州人小時候常去的老字號,如今再也吃不到了......
    今天吃貨妹想和大家聊聊那些曾風靡一代人,但卻最終「 死亡 」的廣州老字號。圖片來自網絡雲香樓相當輝煌,民間素有「 西有蓮香,東有雲香 」的說法。根據老員工回憶,上世紀80年代在雲香樓上班,是一件讓旁人很羨慕的事情。
  • 陪伴上海寧走了半個世紀的「國民商店」,謝謝你!
    「星火日夜食品商店」上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68年-2018年足足50年、18250天、438000小時 陪伴老一輩上海寧走過半個世紀,今年已經整整50歲了,祝它生日快樂!趁著國慶小長假去逛逛,追憶下小辰光!
  • 這一次,我們為老字號正名!一口下去就是100%溫州老味道!
    隨著溫州城市多年的發展變化,眾多美食也在這裡生根發芽,慢慢沉澱固化成為城市的老味道。老闆的初衷就是做一碗「專一」的餛飩,為的就是傳承老溫州的味道。對於溫州人心目中的老字號,「矮人松糕」也是,  矮人松糕也是溫州有名的老字號特產,又是甌菜名點,因創製人谷進芳矮小而得名。
  • 「西遷精神」永不滅中華老字號東亞飯店重新開業
    中華老字號——西安東亞飯店,隸屬於西安飲食股份有限公司,是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商標企業和特一級飯店。1916年創建於上海南京路,1956年10月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為支援祖國西部建設,內遷西安市騾馬市。1978年,東亞飯店成為我市首家旅遊涉外飯店,以正宗的本幫菜和蘇錫風味,獨領風騷,名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