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字號認定率不足一成:老字號如何「不老」

2021-01-09 金臺資訊

南京李記鍋貼店、盛源祥食品、正源興綢緞莊……這些南京市民耳熟能詳的老牌子,近日被從街頭裡巷、歷史檔案中「搜羅」出來,認定為第四批「南京老字號」。作為商貿大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曾擁有上千家老字號,但大多「湮沒」在滾滾市場大潮中了。截至目前,南京共有93家企業被認定為「南京老字號」,認定率不到1/10。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的千餘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只有10%發展勢頭很好。目前,江蘇擁有96家「中華老字號」、271 家「江蘇老字號」。記者為此走訪已認定的各類「老字號」,探尋它們如何在市場鍛打中獲得「新生」,穿越「百年風雨」。

老字號認定,

「技藝獨特」還要「有史可查」

一張萌趣的鴨嘴,既有小黃鴨的童真又有唐老鴨的滑稽,是今年盛源祥入選「南京老字號」後統一設計的實體店logo,堂食區內,綠框紅字的霓虹燈、木製桌椅,讓老字號更具「網紅」感,一時成為遊客、市民打卡地。

「盛源祥原是一家鹽水鴨生產廠,並沒有門店。」江蘇老字號協會唐亦飛介紹,接到企業申報「老字號」後,他們馬上展開調研,了解到南京不少鴨子店貨源來自盛源祥,後又在檔案館查到,盛源祥的創始人盛禎祥生於1882年,是滿洲旗人,在韓復興做過大師傅,於1915年創辦了盛源祥,歷史記載清晰,製作工藝獨特,很快通過了認證。

唐亦飛介紹說,「南京老字號」每兩年認定一批,今年申報企業達30多家,新認定12家,有一套嚴格的認定程序和標準。首先要有史可查,他們邀請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作為評委,同時走訪老字號舊址和街區,對企業歷史記載、店址變遷、商標保護、技藝傳承情況等多方驗證。根據最新認定標準,要成為「南京老字號」,企業不僅品牌創立40年及以上,還需要有傳承獨特的產品、技藝或服務;成為「江蘇老字號」需要創牌50年及以上,成為「中華老字號」則需在1956年(含)以前創牌,且均需填寫企業近三年的經營情況。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王泗通對南京老字號研究發現,「老字號」企業的現代轉型,動力源自政府、老字號協會、企業三者的共同作用,政府在政策與資金上給予支持,協會提供學習交流平臺,推動企業與市場接軌,企業通過品牌管理和技術創新推動轉型。

評上老字號,為企業「鍍了一道金」,但能否「發揚光大」,還看「內在修為」。「為了跟上市場節拍,我們是內外兼修,除了改變外在形象,更重視提升內在品質。」盛源祥天貓團隊經理遊珺介紹,他們引進先進蒸汽消毒設備,在嚴格保留原有製作工藝基礎上,從人工生產升級為人機操作,在確保產品的品質、延長保質期的前提下,還原出老南京人記憶裡的美味。目前,盛源祥已上市了一批預包裝產品,天貓等線上銷售途徑也在搭建中。

今年,商貿企業受疫情影響很大,江蘇提出推動老字號企業「三進三促」,即進社區、進校園、進景點,促進品質消費、促進文化傳承、促進創新發展,「老字號」在旅遊業復甦中出了一把力。江蘇省餐飲協會統計,雙節長假期間,南京櫻桃鴨、靖江南園蟹黃湯包、溧陽扎肝、蘇州萬三蹄、無錫三鳳橋醬排骨、鎮江宴春水晶餚肉、泰興仁和樓燒餅、淮安欽工肉圓等老字號、非遺美食餐飲食品企業,網絡銷售比去年同期增長1倍。

創新中傳承,

在古法與現代中找尋「平衡」

「我要一瓶面霜一瓶頭油一盒鴨蛋粉,幫我算算多少錢?」每逢雙休節假日,揚州東關街謝馥春門店人氣總很旺,豆蔻少女撥開瓶蓋輕嗅頭油的桂花香氣,中老年女性通過手背感受珍珠粉的細膩潤滑,好奇的小男孩偷偷掀開腮紅的蓋子,抹一些點在額頭。

千家養女先教曲,十裡栽花算種田——揚州的這句古話,道出了該市香粉業的歷史積澱。揚州戴春林化妝品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祝玉介紹說,過去揚州既有鮮花原料又有消費市場,形成了一批品牌,穿越百年時光傳承至今。如今在美妝市場上,古典美妝企業當數謝馥春、戴春林、孔鳳春3家,揚州佔到2家,在製作工藝上仍延續古法,包裝材料上多採用紙盒、瓷器、漆器等,圈住了一大批喜歡古典美妝的消費群體。

「我們梳理前人留下來的古籍,在產品原材料、研發設計、包裝上做到別出心裁,堅持做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產品。」祝玉舉例說,他們的「紅樓十二釵系列」來自於戴春林和《紅樓夢》之間的淵源,且採用陶瓷包裝材料,其中單品銷量最高的杏仁蜜,來自於小說中王熙鳳常喝的杏仁茶來護膚。

隨著國潮興起,擁有傳統技藝的產品受到年輕人追捧。「2012年熱播的《甄嬛傳》裡提到螺子黛,當時我們宮廷風螺子黛系列大受消費者喜愛,包括唇釉、眼線液、睫毛膏等。」祝玉介紹,他們推出古法口脂手作課,採用核桃油、葡萄籽油、亞麻籽油等食用油脂和可可粉、雲母粉、蜂蠟等製作,讓消費者參與其中,了解到中國化妝品的起源、製作方法、使用方法等,推動了古典美妝產品的銷售。

南通的藍印花布也在「古法與現代」中找到市場的興奮點。二甲是南通有名的藍印花布之鄉,百年染坊「曹裕興」始創於清道光年間,祖傳對聯「裕國財源通中外,興隆事業達華洋」可見其當時的盛況。

「消費者誤認為藍印花布是簡單的棉布加上古老的紋飾,其實並非如此。你看這條雙面印花的絲綢圍巾,兩面幾乎做到了完全重合。」南通老字號曹裕興染坊第五代傳承人江榮說,藍印花布是手工印花織物,選用純天然織物,採用藍草染色,以曹裕興最新的產品圍巾為例,印花由藍、白兩種顏色,增加了第三種顏色淺藍,這也意味著要上漿三次,每一層都需手工對準。

曹裕興與素然、飛鳥和新酒、生活在左等國內知名服裝品牌聯手,打開國內藍印花布的市場空間。「這些服裝品牌加入藍印元素,提升了品牌含金量。」江榮說,他們還做了許多文創產品,江蘇坐擁江河湖海,地理文化與藍印元素結合,給了藍印文創品創作靈感。一款文創手帳本以藍色背景象徵水面,賦予白色的魚群動態感,銷量很高。

吸引年輕人,

好吃好玩還要「適合拍照」

保留傳統技藝、特色文化的同時,江蘇老字號不斷推陳出新。始創於1912年的綠柳居以素食為特色,技藝傳承人在原有素食的基礎上,發明了冷菜、熱菜、麵點和湯全部為素食的全素宴。用豆腐皮、麵筋、腐竹及中藥調料製作的「雞」,將香菇切成一釐米寬的「鱔魚」,以杏鮑菇做成的「鮑魚」……口味和造型都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境界。

綠柳居在素食裡嘗出「葷腥」,不僅深受老客歡迎,也吸引了不少自稱「無肉不歡」的年輕消費者。「老字號要吸引年輕消費者,需要研究他們的消費特點。」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旅遊管理系副教授張旗說,年輕消費者既喜歡「特別的味道」,又要消費環境和產品「適合拍照,很精緻,與現代娛樂社交結合」,對食品行業老字號來說,除了保留原有的口味,還要融合創新南北東西菜系,集好吃、好看、好玩於一體。

電商興起後,南京老字號企業紛紛「觸網」。今年,擁有多家老字號品牌的古南都集團成立電商公司,適應年輕人的購買習慣,擴大綠柳居、馬祥興等老字號菜館的銷售半徑。

「觸網」,讓老字號企業融入了「網際網路基因」。2001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今年180歲的中華老字號恆順醋業,疫情期間保持穩定增長,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7.35%、淨利潤1.49億元,這樣的業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企業一直探索的「數位化發展」。

「這兩年我們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對包括經銷商、社區店、電商等在內全渠道數據分析,通過電商獲取市場數據,對會員標註、畫像、打標籤,以數據來驅動企業的精準研發、投放和市場管控。」江蘇恆順醋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蘇欣寧說,大數據、AR等技術讓產銷對接智能供應鏈,接下來,他們通過「數位化驅動百年恆順品牌重塑」行動,從持續創新、高效採購、精益生產、敏捷物流、客戶體驗等五個方面實現價值鏈協同,對老字號「數位化改造」。(洪 葉 丁茜茜)

相關焦點

  • 穿越百年風雨,老字號如何「不老」
    南京李記鍋貼店、盛源祥食品、正源興綢緞莊……這些南京市民耳熟能詳的老牌子,近日被從街頭裡巷、歷史檔案中「搜羅」出來,認定為第四批「南京老字號」。作為商貿大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曾擁有上千家老字號,但大多「湮沒」在滾滾市場大潮中了。
  • 品讀南京|南京老字號的「味道」
    近期,南京不少老字號迎來周年慶,馬祥興175歲、安樂園100歲、老廣東75歲……當老字號紛紛扎堆做周年慶的時候,我們驀然發現,原來,老字號並沒有遠去,即使現在有各種時尚產品、國際品牌充斥在我們的生活裡。馬祥興菜館。
  • 餐飲百年老字號,「老」的究竟是什麼?
    不禁讓人反思,百年老字號,「老」的究竟是什麼?是資歷老,品牌老,產品老,還是啃老,衰老,倚老賣老? 在這民以食為天的年代,餐飲是最貼近生活的部分。而想要了解餐飲界的百年老字號,我們還得先從百年老字號開始說起。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
  • 南京這家百年老字號麵館,面被小籠包搶了風頭,8塊錢4個味道特好
    南京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這裡的飲食文化同樣深厚,提起南京的美食,人們不由自主的就想到鴨子,湯包,其實南京人同樣愛「面」,因此街頭巷尾麵館有很多家,而且有不少是老字號的麵館,南京這家80多年的老麵館,他家的面卻被小籠包搶了風頭,這家店就是南京的百年老店,包順興麵館。
  • 南京人家門口的老字號美食大曝光!快看你吃過幾樣?
    南京人提起來就驕傲!這份2019南京老字號美食你必須mark一下了!馬祥興的蛋燒賣、韓復興的鹽水鴨綠柳居的菜包子、劉長興的赤豆元宵蓮湖糕團、六合豬頭肉、星甸烤鴨南京香肚、雞鳴寺素食……劉長興始於1901年,1935年成為南京最大的麵館。直到現在,劉長興仍是老南京們愛去的麵館之一。
  • 老字號如何突圍?
    一些老字號也紛紛觸電觸網觸屏,藉助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煥發新顏,展現傳統品牌的生機和魅力。然而,前不久在市場監管總局在其官網上發布了17批次食品不合格情況的通告中,始建於1919年的北京百花牌蜂蜜因被檢測出諾氟沙星名列其中。而162歲的「狗不理」也退市全國新三板。風雨飄搖,百年老字號們直面改革和轉型的壓力。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三」:海納百川的老味道,各大菜系的老字號
    而外賣的「燜蹄」、「醬鴨」等熟菜,更是上海老味道的代表。大富貴酒樓享譽滬上的除了菜餚,點心名氣更響。「三鮮小餛飩」、「麵筋百葉」、「鮮肉大包」、「鮮肉粽子」都是榮獲「上海名點、名小吃」稱號的經典,生煎、小籠也都是很受歡迎。南方菜系裡,淮揚菜無疑是頭牌。上海淮揚菜館的老字號也是響噹噹的。
  • 鴨血粉絲湯也有了標準 給老字號一個科技「支點」
    南京知名小吃「鴨血粉絲湯」終於有了量身定做的標準。日前,南京農業大學「鐘山學者」首席教授黃明帶領的科研團隊,運用潔淨採血、休眠保鮮、階梯式升溫滅菌等技術,實現鴨血粉絲湯的科學量化生產,讓這張南京的城市名片告別「人工手繪」時代。
  • 老字號重回老地方煥發新活力 時隔24年後,玉樓東重回五一商圈
    很多人到此,就是為了尋覓當年的老味道。餐廳菜品價格,依然是親民實惠的風格。 玉樓東被稱為湘菜「黃埔軍校」。北正街店除了6道「非遺」湘菜外,各種大眾喜愛的家常菜、口味湘菜等,均由湘菜大師許菊雲把關菜品。此外,200多種長沙小吃,均為現點現做。 1996年,包括凱旋門、玉樓東、銀苑等多家老字號遷出五一廣場。
  • 張健:尊重歷史傳承 保護老字號商標權
    老字號存在商標保護意識不強,遭遇惡意搶註,被不法企業攀附商譽,侵權假冒問題突出等普遍問題外,由於老字號一般都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對老字號的商標保護產生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部分老字號企業在複雜的歷史進程中開枝散葉,因各種原因最終產生了權利共存的局面,造成市場混亂和消費者認知上的混淆的現象,如同仁堂、稻香村、泥人張等等中外馳名的老字號也存在此現象。
  • 老字號精緻出圈 | 這些地道美食,讓老上海人無法抗拒!最後一家更是... ...
    對於老上海人來說,甜蜜的回憶總是離不開上海老字號食品店。
  • 上海 — 老字號王家沙
    1945年,姚子初等人擇址「王家厙」(今南京西路805號)開設點心店,取名為「王家沙」。「王家沙點心店」製作的蟹殼黃、兩面黃、蝦仁餛飩、生煎饅頭聞名滬上。上海最有名的老字號點心連鎖店,我來上海的第一站就是這裡嘗嘗江南的點心味道附上一張老照片
  • 廣東老字號品牌有哪些?廣東中華老字號有哪些?廣東老字號名單
    每一個廣東老字號都是一個有關誠信、品質、拼搏和創新的商業傳奇,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精益求精、艱苦奮鬥打造出來的金字招牌,糕點就去蓮香樓,喝茶約著陶陶居,醬料買上致美齋,涼茶認準王老吉,製藥想到何濟公......廣東老字號品牌大全,帶你見證千年嶺南輝煌商業成就。下文有千百順品牌營銷策劃公司為您介紹廣東中華老字號有哪些?廣東老字號有哪些?
  • 老字號品牌有哪些?商務部認定公布第二批中華老字號全部品牌名單
    中華老字號為做好中華老字號保護與促進工作,商務部委託中國商業聯合會成立「保護與促進中華老字號振興發展(專家)委員會」。保護與促進中華老字號振興發展(專家)委員會根據《「中華老字號」認定規範(試行)》有關要求,組織專家嚴格審核,形成第二批保護與促進的中華老字號名錄(零售、食品類),345家企業入圍。
  • CBNData:中華餐飲老字號城市創新報告(附下載)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一塊招牌,就是一段傳奇」,比起普通的美食,老字號更能展露一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大到歷史傳承,小到弄堂街邊,萬千食客的味蕾記憶沉澱在一塊招牌之中,才成就了它。老字號的「老」由時間見證,歷經歲月未曾褪色的才能稱之為老字號,在時代更迭的潮流中,每個美食老字號都有維持老而不衰、歷久彌新的獨特運行法則。
  • 紀錄片《尋味·王家沙》:老字號也可以是"網紅"
    原標題:75年的老字號,也可以是「網紅」 晨報記者 殷 茵 春節的蛋黃肉鬆八寶飯、清明節的馬蘭頭青團、中秋節的榨菜鮮肉月餅……每到傳統佳節,南京西路805號的王家沙門前總是排起長龍,這家中華傳統老字號不知何時起,已經成了「網紅」點心的代名詞。
  • 老字號奇芳閣大曝光 總經理陸海波引人關注!
    很多人可能連「一知半解」都算不上,以為有幾張照片就可以到處推文炫耀了。今天我想從兩個方面說說你不知道的奇芳閣。一是奇芳閣的歷史,二是奇芳閣的小吃變遷。因為如果你不知道歷史就無法讀懂奇芳閣。無法讀懂奇芳閣就看不明白奇芳閣的小吃。
  • 濟南老字號應藉助文化促發展
    當然,很多人來到濟南,就一定會去尋找、品嘗一下濟南老字號名吃,於是,芙蓉街火了,這條老街上各式各樣的小吃火了,濟南真正的傳統名吃——草包包子、燕喜堂飯莊、超意興把子肉等也都成了「網紅」名吃。其實除了名吃,濟南還有很多老字號,涉及的行業很多,但是如今街上的老字號卻所剩無幾了。
  • 有的老字號還活著,但也只是活著
    而前不久狗不理以報警回應網友差評的事件引發的巨大爭議,也將老字號的傲慢、保守、不重視消費者體驗的積弊體現得淋漓盡致。更為嚴重的是,只做遊客生意的業績恐怕很難維持。社交網絡時代,旅遊消費愈發理性,「北京人不吃全聚德,天津人不吃狗不理」的勸退聲音和崩壞的網絡口碑,也在大範圍影響許多遊客的選擇。此外,僵化的管理機制,讓不少老字號們在產品、渠道和場景上創新乏力。
  • 走進百年「老字號」,我是「小小美食家」
    「各位南京日報的小記者大家好,我叫金雯浩,是南京老字號金同記的第四代傳人。」上周六,20位南京日報小記者來到了位於夫子廟地鐵口的金同記,了解老字號特色美食歷史,感受百年老店創業精神。   金同記創辦自1910年,距今已有11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