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下臺灣興起了一股素食風潮,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加入到素食行列。在臺灣,素食愛好者正在逐年增長,每10人裡有1人素食。據臺灣食品消費調查顯示,臺灣常年吃素的人口數量約佔臺灣總人口的10%。其中19歲至44歲的臺灣人群中,每10個人裡就有1人長年吃素。
臺灣素食推廣協會有關負責人巫順興說,臺灣人吃素除了護生的理念之外,還是一種環保、健康的理念。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畜牧業的長遠陰影》的報告中指出,畜牧養殖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比交通運輸業13%的比例還高。研究顯示,伴隨著1公斤肉的生產,就會相應排放36.4公斤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甲烷。
「如果素食者增多,就會大大減少肉食的攝取,長此以往,可以達到節能減碳、改善環境的目標。」巫順興說。
其實,素食不單單是普通民眾自願自覺的行動,也與臺灣當局有關部門的宣導有關。2009年,臺灣衛生主管部門向民眾倡導「天天五蔬果」,即每天吃到3份蔬菜、2份水果,共5份。而臺「立法院」更是通過「每周選一天為無肉日」的提案,推行「居民一周素食一日」。
「臺灣人熱愛肉食,一下子要求大家完全不吃肉難度很高,因此一周選一天為無肉日的呼籲是個折中的做法,只要減少吃肉的機會,就會對環保有貢獻。」一位臺灣素食者說。
在「全球周一無肉日聯絡平臺」的提倡下,目前已有臺當局「環保署」、「教育部」等4個部門徹底執行每周一天無肉日。在無肉日當天,該單位所有公務餐點一律只有素食。全臺灣67%的公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也實施每周一日無肉,有些學校甚至實施每周有兩天無肉。臺灣的各縣市主管部門也紛紛響應,不少企業陸續加入此行列。
臺灣歐萊德環保型企業每天午餐都免費給員工提供有機蔬果。而臺灣鐵路部門也開始在各級列車上供應素食快餐。當然,臺灣四季瓜果蔬菜品類豐富,供給不斷,也給了素食者更多的選擇。而強調健康與有機的素食觀念,也讓各種時令的有機蔬菜成為素食者的新寵。
伴隨著素食者越來越多,各種有機素食用品專營店在寶島遍地開花,素食產品在大賣場裡更是排滿了貨架,五穀雜糧品種多達幾十種。有需求就有商機。目前臺灣約有4000多家的素食餐館,臺灣素食產業的規模接近500億元新臺幣。
為了迎合素食者的需求,臺灣的幾大專業素食生產企業很注重研發,把素食產品做得既好吃又有營養。「平時我們吃的瓜果蔬菜就那麼幾樣,只有在口味和品種方面多研發,才能滿足需要,賺到錢。」臺灣知名的素食生產企業「天恩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專門推出了健康養生的有機素食和中藥素食產品。
「其實,素食與葷食的區別只是使用的食材不同而已,但同樣美味。」臺灣松珍公司總經理邱秋月說,公司研發推出了一系列仿肉類的素食產品,如一品翅、鱈魚排、五穀漢堡等,全部是用蔬菜瓜果做出來的,廣受青睞。
此外,臺灣萊爾富便利商店推出「素方便麵」;臺灣全家便利商店則有「素味時代」系列新鮮食品,主打產品為素肉羹麵、素雞飯糰與素香松三明治等。
各式各樣素食餐館的興起,正帶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愛素食、吃素食、推廣素食。因為在素食者們看來,素食不僅僅是養生健康的理念,更是為環境保護,為動物權益保護盡一份力。(記者李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