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了一個廣為流傳卻讓人糾結的故事。
有個富翁到海邊度假,見到一個漁夫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便問漁夫,這麼好的天氣為什麼不去打魚。漁夫說:「今天的魚已經打夠,現在要休息了」。富翁不解道:「天氣這麼好,你應該去打更多的魚,以便可以買更好的船,賺更多的錢啊!」漁夫問:「那又怎麼樣呢?」富翁說:「那你就可以僱人出海,不用自已出海,只用舒服的躺著曬太陽就好啦!」漁夫說:「可是,我現在不正是躺著舒舒服服地曬著太陽嗎?」
據查,這則故事的題目叫《富翁與漁夫的故事》,至於故事的出處和作者,一直也無處查到、查清,自然故事的著作權,也無人維護。
那麼,究竟是哪位大仙創作了這則故事?我的意思,不是引用了他的作品,已經觸犯了著作權保護法,要給他道個歉,而是,他的這個故事,我們至今難以搞懂要說什麼意思!最好,他能給個信,讓人們明白明白,他的故事到底要說什麼,也不至於人云亦云,甚至讓一些人拿來當擋箭牌。
十五六年前,於丹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做《於丹〈論語〉心得》節目時,曾經以極其讚嘆的口氣,對故事的哲理這樣闡述:「努力拼搏到最後,不還是為了在沙灘上曬太陽嗎?」當時很多觀眾感覺,那個漁翁,是世界上多麼瀟灑的睿智者啊。
可是,後來,一回味,一咂摸,感覺,這則故事哪裡,總有點不對勁。只是由於孤陋寡聞、懶惰膚淺,終究未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地琢磨。
這不,現在忽然想到了這則故事,就忍不住,趕緊查閱網絡資料了。不查不要緊,這一查,發現,很多網友已經對這則故事闡釋、挖掘得很深透。絕大多數文章,都在批評漁翁懶惰,沒有責任心,沒有危機感,不懂得生活,只是貪圖一時的輕鬆。
似乎,這些文字充滿了理智、理性,對生活領悟得深刻、透徹,內容洋溢著現實感、正義感。
但是,我卻覺得,很多人的理解、領悟,似乎有走進了一個誤區,將富翁和漁翁又對立看待。
其實,不管這則故事的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思想,我們來理解,都要正確、準確、客觀、公正、正向、深刻。
所以,我們在理解、領悟這則故事的寓意時,始終要從故事內容本身出發,要透過現象見本質。
這裡,我們應該通過對比分析的辦法,來挖掘故事的真正寓意。
從故事內容看,故事就涉及兩個人物或角色。通過分析,我們完全能夠對比出兩個人的這些區別:一個是富翁,一個是漁翁;一個休閒,一個偷閒;一個悠閒,一個有閒;一個淡然,一個漠然;一個僱工,一個用工;一個終點,一個起點;一個富足,一個自足;一個是只能曬太陽,一個是可以曬太陽。
通過對比,我們很容易發現,富翁確實就是富翁,他閱歷豐富,生活努力,有眼光,有思想,有目標,有品位,勇於追求、拼搏;而漁翁,卻目光短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甘於淡泊,苟且懶惰。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曬太陽享受生活的愜意這點上,漁翁的生活沒有掉價,漁翁的那種淡泊滿足、瀟灑輕鬆、悠閒自得的生活方式,又是我們,包括那個富翁,極力追求和十分羨慕的。
那麼,對富翁和漁翁的評價對比、反差如此鮮明、極端,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想想,恐怕還是我們在分析問題時,往往會犯片面的錯誤。之所以一邊倒地贊成或反對富翁或漁翁,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
完全否定漁翁,認為他懶惰、近視,而不欣賞他的淡泊、大度,不好;同樣,絕對讚頌富翁,認為他很現實、努力,而不考慮他的精明和貪婪,也不好。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全面考慮問題,就可以避免犯理解偏差的錯誤。對《富翁與漁夫的故事》的故事,我們就可以理解、領悟的相對正確而深刻了。
我覺得,通過《富翁與漁夫的故事》,我們要學習富翁的追求、努力、眼界、品格,摒棄漁翁的狹隘、近視、懶惰、淺薄;我們要學習漁翁的淡定、淡泊、從容、心胸,摒棄富翁的功利、貪婪、執著、妄想。
如果這樣去理解,也許,我們就可以少受或不受一些心靈雞湯的蒙蔽和毒害,避免用一些企圖不良的心靈雞湯飲鴆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