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三十而已》天天上熱搜,想不關心都不行,圍繞著大結局的爭議,編劇也出來解釋了。
劇是編劇編的嘛,不管是不是瞎編,反正怎麼說都行,她開心就好。
我沒想明白的是:這部劇到底想說明什麼呢?
顧佳,完美主婦,為家庭為丈夫為孩子盡心盡力結果慘遭劈腿,離婚收場,做人不要太顧佳?圈子不同難以硬融?
王漫妮,被有錢無情的人吊著,自己吊著沒錢有情的人,拒絕了老實人接盤,回到大上海然後出國,獨立女性的徵途?
媽寶女鍾曉芹,莫名其妙地拿到150萬版稅——這簡直是出版界神跡啊,超現實主義——讓眾多潦倒寫手、作家情何以堪,但這算是三個人中結局最好的了,所以編劇是認為寫作為王?
感覺是給我們做廣告呢,來來來大家趕緊來報秋葉寫作營吧,說不定你就是下一個鍾曉芹。
國產劇為了收視率,觀眾喜歡什麼就來什麼,貴婦圈、被小三、撕小三、渣男、海王……各種爽點齊飛。我以前就說過,不喜歡這部劇。特別是江疏影扮演的角色。
江疏影在選角上是不是有問題?在《清平樂》中扮演的曹皇后,和在《三十而已》中扮演的王漫妮,有個共性,就是「擰巴」,而且是非同一般的擰巴。
一個角色的魅力,不在乎正派反派,在於能否引發觀眾的共情感,江疏影選的角色,和她對角色的詮釋,都有疏離感,人物本身的邏輯不能自洽,言語和行動不符,人物就缺少真實感,觀眾看著也格外彆扭。樊勝美是實實在在的撈女,但當觀眾知道她背後的家庭情況,對這個人物的情感就變得複雜,從厭惡轉向憐惜,王漫妮是需要觀眾不斷說服自己,但觀眾又有多少說服自己的必要性呢?對林有有的厭惡,其實說明了對演員演技的認可,對王漫妮的厭惡,是純粹因為這個角色塑造存在問題。
當然問題並不只是出在江疏影的演技和對角色的理解方面,劇情也是硬傷。
如果劇情發展到王漫妮離開郵輪,和梁正賢告別,然後回到現實中,繼續兢兢業業地工作,沒有後面的重遇、上床、被小三等狗血戲碼,這個劇的層次可能會上一層,包括梁正賢這個角色都會因為留白而更有魅力,但可惜,狗血一潑,人物和故事都勢如破竹地崩了。
各位看官可能要奇怪了,既然這樣你為啥還要看呢?
為了吐槽啊!畢竟吐槽也是個樂趣——現在看國產劇,唯一的樂趣就這了。
再說吐槽也是需要水平的事,我通常不會只說「好看」、「難看」,得剖析出來為什麼好看、難看,從中鍛鍊自己的眼力和腦力。
娛樂圈是面哈哈鏡,更能折射出人世百態。
也有無力吐槽的時候,比如今天看到姜思達紅毯造型。我一直覺得,放飛自我沒關係,但至少審美上要講究點。辣眼睛。而且是辣椒加芥辣的雙料辣法。得,還是只關注作品吧。
人是多變的,觀眾是喜新厭舊的,藝人可以嘗試新的突破,但突破也有無形的框架,有些突破,就是災難,比如黃軒的資生堂廣告。
造型是門藝術,好的造型是加分項,反之是減分項。當然,對於飯圈來說,不管好壞,照單全收,是非黑白,可以顛倒。我個人還是更喜歡清爽、明朗的造型。
國產職場劇中,往往把一個人的熱情、細緻當成是業務能力,好象這是職場百藥,所有的顧客都會因此被打動,所以王漫妮能因為不像同事們那樣鄙視看上去沒消費能力的大媽拿下四百萬大單。
然而,如果相信這點,那真實的職場就別混了。
現實裡哪有那麼容易?服務態度好,但對產品了解不夠,顧客會願意買單?捅了漏子,各種道歉,恨不得下跪,但就是不解決問題,顧客接受?職業裝穿得好看就代表了職業程度?只能說too young too naive。
韓劇中的職業女性,就是真•職業。
《迷霧》裡金南珠扮演的高惠蘭,魅力和魄力並不只是來自於著裝,更來自於處理各種危機的能力。
金素妍扮演的職業女性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令人信服,不管是《陷入純情》中的金純情,還是《需要浪漫3》、《IRIS》和《世界上最美麗的我的女兒》,那種幹練的專業範兒,處理事務時的利落,不是一層殼,而是由表及裡。
像《三十而已》這類國產劇的編劇,津津樂道於貴婦圈,想像力很豐富,但生活經驗實在太少。
不過這樣的內容是很多觀眾所喜聞樂見,所以劇一播出,愛馬仕梗立刻也火起來。
我覺得在科技方面,國內和國外倒沒怎麼接軌,但在時尚圈,國內的熱潮不輸於國際了。
今天下午在個人品牌IP營做了個調研,問群裡有多少人有愛馬仕,發現網際網路圈和個人成長圈都不怎麼講究這個,畢竟我們離時尚太遠了。
今天還看了一篇內含潘瑋柏太太的網紅們批量複製「歲月靜好」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美色就是資源,這不用否認,是個客觀存在,PUA教學機構拍各種高大上照片以在朋友圈製造假相的內容也看過,但畢竟道具一樣人的姿勢等有差異,網紅複製機是連個性化都不要了,可能這樣更高效?
「小雲,該你了,快快快。」
「好了,小雨,不用亂擺Pose了,就剛才小雲做的那個就行,咱們得趕時間拍下一輯。」
透過那些圖片,我似乎聽到了這樣的畫外音。
記得2000年的時候,我還在銀行工作,行裡組織來南方旅遊,主要目的地是廣州和深圳。到深圳後去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感覺非常驚豔,後來到了深圳工作,也陸續去了一些國家,國內走的地方也不少,對世界之窗這類縮微景觀就完全沒興趣了。東部華僑城的茵特拉根類似,去過真正的歐洲再看仿品,就有「難以下咽感」。
現在的網紅經濟,很像真人版的「世界之窗。」
而透過電影、各式各樣的網紅景點物品等給出的標準,雖不好說就是消費主義的陷阱,但人若真想自由,就要跳出這些無謂的框架。
我一個愛馬仕包包都沒有,仍是一個快樂的人。
有人說:「那你享受不到擁有愛馬仕包包的快樂。」
問題是,我為啥非要享受那樣的快樂呢?
有那個買包包的錢,我寧願換成數碼產品、鵝肝、生蠔、好吃的雪糕。
敝同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這種境界我很喜歡。
我現在出門很少帶包,經常是一個手機就可以了,到處都有共享充電寶,而且換了手機後也不像以前那樣容易沒電。小區門禁可以直接使用手機打開,家裡是智能鎖,按指紋就行,相比那些身外物,我更享受這種智能時代的便捷性。如果有多些東西要帶,往往一個布包也就夠了,渾身輕鬆。
人是社會動物,難免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標準裡,愛馬仕是其中之一。我有自己的標準,也不非議他人的標準,相安無事就好。如果有人因為我沒有愛馬仕而鄙視我,那也隨便,因為——ta鄙視我,是ta的事,和我有什麼關係?
以前在IT行業,從研發到知識管理,再到網際網路,然後做投資,只在投資部被要求注重著裝,但也只是要求職業化,職業化也是完成KPI的要求,歸根到底就是KPI,大家已經忙得昏天暗地,真沒多少人有閒心去攀比包包什麼的。倒記得剛到深圳的那年,春節期間,有位研發同事下班離開公司後,脖子上的金項鍊被搶了,消息傳回公司,大家奇怪的是:研發人戴金項鍊?點解?
我是一個貪心的人,不管是讀書、看劇看電影、聊天,還是城市內的小旅行,總希望從中有所收穫,可能是具體的技能,也可能是激勵我的精神,還好,這些奮發向上的東西,總有太多途徑獲得,感覺真是很幸運。
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世界,保護好自己的好心情是必要的。人要學會捍衛自己的快樂,不容易因為外界的影響而破碎,要讓它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