燜子,煙臺最本土的小吃,在煙臺風靡多年,現在名聲也是絲毫不減當年,依舊保持著他慣有的味道,每每走在街頭,聞著不遠處的煎燜子的香氣,總是要駐足嘗一口
相傳一百多年前,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曬粉條,有次剛將粉胚做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粉胚就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著吃,大家異口同聲說好吃。於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灶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物叫什麼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叫「燜子」。
燜子可以說是陪伴煙臺人一路成長的美食,兒時我們花上幾分錢就可以在街邊美美的吃上一頓可口又解饞的燜子。
一個忠於口味和情懷的煙臺燜子店,一碗燜子吃的是多少人的青春。
小小的門頭房,但確寬敞明亮,藍色的牌匾上印著四個大大的字"塔山燜子「。
這家店算是煙臺老燜子之一了,他們家的燜子的製作手法,屬於代代相傳。從97年到現在,已經二十個年頭,店裡的高阿姨是第三代傳人,雖然頭髮已經花白,但是味道一如從前,吃上一口滿是回憶的味道。
店內空間很大,五六個桌子,數把椅子,擺放得很整潔。
一進門便能看到阿姨的工作檯,工作檯上,放著調料,還擺著一口大鍋和抽油煙機。
鍋裡放著誘人的燜子,散發著吸引煙臺人那獨有的味道,沒人的時候,高阿姨會拿鍋蓋子蓋住鍋裡的燜子。有人就會拿起蓋子繼續翻炒。
六七點鐘的馬路邊,一兩盞吊燈照亮了一個小攤,奇山燜子四個大字為寂靜冷清的馬路填了一絲煙火氣,煎燜子的聲音,隨風而飄的煙霧,還有那特有的燜子香。
大叔動作熟練,2-3分鐘的間隙, 翻炒裝碗,調汁放料,一碗熱騰騰的燜子 ,就擺到你面前。
儘管天漸黑,大叔僅有的幾張小桌也快坐滿,很多人專程來就是為了吃一口這裡的燜子。
煙臺人吃燜子很講究,剛出鍋的燜子咬上一口,第一口要吃出焦脆感,但焦而不糊,第二口就是Q彈軟糯~大叔炒的燜子這兩點都做到了!
來到所城裡,拐角處大姨的燜子攤穩穩的擺在馬路旁邊,唯一一個露天的小攤,有點簡陋,但美味絕對是可以不在乎環境的。
攤子旁邊擺著一個摺疊桌,兩把椅子,一口大鍋和幾個很有年代感的鐵罐子放調料。
晶瑩剔透的燜子,在鍋裡冒著香氣,在大姨的手下靈活的滾動,香氣吸引了一旁施工的小哥,小哥忍不住要了一碗十塊錢的,翹首企盼的等待著。
當炒好的燜子澆上麻汁和蒜泥,一口下去麻汁的香味和燜子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簡直是人間美味!
藏在市場裡的燜子店,承載著很多煙臺人記憶,靠著一手鐵鏟堅持了十五年。新的顧客被香氣色澤吸引,老顧客一頓不吃則想的慌。
一手鐵鏟一手持碗,幾分鐘的時間,一碗香氣撲鼻的燜子就炒好了。他家的燜子特點在於外面一層脆ge。這個gen jiu jiu的口感是大多數煙臺人不能抗拒的。
窗口擺了兩個鍋,一鍋是已經做好的,黃燦燦的非常誘人;還有一鍋是生的,在為後面的客人提前做準備。
燜子份量很足,幾乎全焦成金黃,非常好吃又不膩。麻汁湯特別滿,也沒有很大的蒜味,差點要溢出來了。
吃上一口,焦脆後面就是軟糯,夾雜著蒜泥和麻汁,感覺身體毛孔都炸開了,好吃得很。
可是就是這麼讓煙臺人慾罷不能的燜子,為啥就不能風靡世界呢?對此,網友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網友@creamlei說:「這個大連營口也有,不算煙臺特色。」燜子在北方流傳相對廣泛,往大了說,在河南、河北、山東、遼寧,往小了說,在河北、河南下轄的不同地區都是有著各地的特色燜子,所以燜子並非煙臺獨有。
網友@野原新之助他爹說:「我沒吃過正宗好吃的燜子,剛來煙臺毓璜頂廟會吃過一次,然後十二年了。沒試過第二次。」昔日,大街小巷處處可見的煙臺燜子,今日已悄然式微了,有很多記憶中老味道已經不見了。
網友@abc77說:「一.地理位置。看看地圖,煙臺在哪?來煙臺的人多嗎?二.品相。現在都看臉時代了,吃的東西怎能落下?三.真的好吃嗎?我不覺得。」的確,食材較為單一,色澤口味也不是很驚豔,相比現在的網紅美食落了下風。
雖然燜子不能作為特色美食風靡世界,但是對於煙臺人來說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一碗煙臺燜子,可以讓煙臺人從孩提惦記到暮年。不管走到煙臺哪裡,只要吃上一口就覺得,沒錯,就是這個味兒。
關於煙臺燜子你還有什麼想說的?
歡迎和我們聊聊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