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蓮出示個人二維碼,工作人員掃描後將給她按重量進行積分
華聲在線1月31日訊(記者 李昆勵 通訊員 聶永琦)「這是回收的現金,積分會累積到你的個人帳戶裡。」1月31日上午,長沙縣三一街區12棟的居民劉鳳蓮把自家廢棄的電飯煲拿到社區小藍屋回收,工作人員掃描公眾號裡的個人回收二維碼後,給了劉鳳蓮4.2元現金。阿姨特別高興:「直接丟掉太浪費了,拿到這裡能環保利用,紙盒什麼我都會拿過來,能賣錢還是很好的。」
長沙縣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為完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分類收集、投放、運輸、處理體系建設,2018年長沙縣重點選取了湘龍街道10個小區開展「藍色體系」試點。
運輸回收資源的「小藍車」
在這個網際網路、垃圾分類網絡和再生資源網絡「三網融合」的「藍色體系」中,小區分類藍色垃圾箱負責分散收集、「小藍屋」負責片區集中回收、「小藍車」負責回收資源的運輸、「藍島」負責分揀加工。
記者在三一街區的「小藍屋」中見到,裡面設置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的分類,可回收物包括金屬類、塑料類、紙類等,有專人進行可回收物的稱重,並登記數據做好臺帳。同時,「小藍屋」管理員按重量給居民線下支付現金,線上做好積分登記,積分錄入配套的「一起分類」公眾號,公眾號對接京東拍拍二手網,居民可用積分在網上兌換物品。
社區裡獨立的小藍屋
「很多居民會把家中的廢舊物品拿來,我們使用線下現金、線上積累積分的方式,鼓勵居民積極進行垃圾分類。」小藍屋工作人員唐渭宸介紹,三一街區的「小藍屋」創辦不到一年,已經是附近街道小區中資源回收量排名第一的小區,僅最近30天裡,三一街區「小藍屋」就回收了可回收資源一萬三千多公斤。
據悉,自2018年全面鋪開垃圾分類工作以來,2018年長沙縣垃圾量同比增長率已由15%下降至-1.38%。通過「三網融合」藍色體系,逐步建立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長沙縣模式」。
長沙縣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局長張棟材介紹,每一個「小藍屋」都是一個資料庫,下一步,長沙縣還將結合「區塊鏈+藍色可回收物體系」模式,全面鋪開「小藍屋」布點,在整個城區形成網際網路、垃圾分類網絡和再生資源網絡「三網融合」的藍色體系,持續推動再生資源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