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三秋桂子,詩意的江南總是溫柔的,靈秀的,再加上詩書傳家的高門大戶,頻出顯宦的士紳人家,這樣的環境總是令人憧憬的。
民國初年的林長民是名滿士林的社會活動家,但他的女兒顯然蓋過了他的風頭,而被當時以及後世人們記住的更多的是那個生於江南佳地、遊歷歐洲列國、留學美國名校、報效祖國母親的「民國一代才女」林徽因。
才貌俱佳的林徽因有知識女性應有的氣質,有江南女子應有的靈氣,也有典型「海龜」們應有的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再加上優越的條件以及文人圈的襯託,儼然成為了當時的「精神貴族」。她的文字,她的情感,她的容貌,她的朋友,都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故事。
過去的時光雖然已然消逝,但是林徽因的「青春」不死,她的「精神」延續到了現在。她的大部分文字沒有過於強烈的時代感,她所表現的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婚姻,情感,親人,朋友、人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諸如這樣的文字,值得人們反覆回想和玩味。
《可惜不是你》是在感嘆,還是在回憶,抑或是在惋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眼中想像的林徽因,得出的答案亦可能千差萬別,但是不變的是林徽因的靈動的才情、獨立思考的人格以及對於幸福生活的嚮往。
這不獨是她所求、所得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都在嚮往的生活情境。
她是個作家,建築師,更是個平凡的女性。想與你共歡喜,可惜最後往往卻不是那個「你」。這裡面的歡樂、憂傷、苦悶,在林徽因的文字上,你都能得窺一二。
她的所有生活情境,所有的語言文字,所有的人生經歷不是虛幻和閉塞的,都是活生生的,是現實能承載了的。她的散文真切細膩,她的書信真誠寬厚,她的詩歌靈動豐沛,每一個字,每一篇文章都滲透了林徽因的聰穎、秀氣和感情。
當我們審視這部書時,不僅僅是在懷念這個人和她的作品,或許我們也能在其中找尋到我們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能從中體味到我們自己的情感波瀾。
可惜不是你,而你又在牽著誰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