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名言讓我想起了曾經小品界的「鐵三角」:高秀敏、趙本山、何慶魁,他們三人的聯手,曾經霸屏央視春晚的小品節目,拿獎拿到手軟。
但由於高秀敏的剛,趙本山的精,何慶魁的「面」,而分分合合,到關係微妙,到高秀敏和趙本山老死不相往來,應該說,高秀敏到死都沒有原諒趙本山,起因據說利益是導火索。
高秀敏和趙本山這對小品界的黃金搭檔因為利益分道揚鑣,不過並沒有給小品界帶來什麼損失,宋丹丹和趙本山的組合更是將小品的喜劇性推向了一個更高的高度。
遺憾的是高秀敏英年早逝,帶著一份怨氣和遺憾早早離開了人世,沒能完成自己熱愛的未了事業,也未能嫁給自己心愛的人。而她心愛的人因為愧疚回到了原配身邊;為了事業,和自己的「仇家」聯手做起了事業。
人,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只能:張果老騎驢看唱本——邊走邊瞧。
01
高秀敏,1959年,出生在吉林省松原市扶餘市的四滿鄉,家裡兄弟姊妹多,母親因為懷她時營養跟不上,她生下來很瘦,但給到她一副嘹亮的好嗓子,有「小郭蘭英」的雅號。
高秀敏自幼喜歡二人轉。
1974年,高秀敏到當地的民間團體唱二人轉。
1977年,市區煉油廠宣傳隊招演員,她演唱了一首《繡金匾》被廠長認可,正式進廠,順利「跳農門」。
1978年,高秀敏想考正規的文藝團,因太瘦沒被錄取。
因已經到了成家的年齡,她不得不遵循當地人的習慣,結婚生子。
生完孩子後,她的身體漸漸豐滿起來,她再次報考劇團,被扶餘市民間藝術團錄取。
人生,只要有一份堅持,達成心願或許不是什麼難事。
何慶魁也有著這樣一份執著。
何慶魁,1948年出生於吉林省松原市扶餘市,曾經是松花江上的一名漁民,後來任吉林省東遼縣文化局創作室專職編劇,1992年辭職,從事劇本創作。1990年正式開始小品和影視劇創作。
曾經,何慶魁在農村靠打魚、賣菜為生,只有初中文化,但喜歡寫點二人轉,在十裡八鄉還算是個文化人,但命運不濟,40歲的他還在打魚、賣菜。唯一的變化就是已經結婚,妻子叫張豔茹,下鄉知青,已經有三個孩子。
婚後,張豔茹為了支持何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