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錢琪瑤 搜狐城市 收錄於話題#這就是系列20個
哈爾濱
站在中國北端
俯瞰整個版圖
長達半年的漫長冬天
為它扮上銀裝
近代蜂擁而至的俄僑
為它帶來歐陸風情
在城市面目越來越模糊的今天
哈爾濱特立獨行
迥異於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孕育的城市
它從興起之初
就是近代的、工業的
迥異於傳統印象中接地氣的東北城市
它連市井之間
都是文藝的、浪漫的
又見雪花飛
又到冰雪季
來哈爾濱
邂逅松花江上的風花雪月
雪中的教堂
01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哈爾濱地處黑龍江省中南部
東北亞中心地帶
北靠俄羅斯
南連長春、瀋陽
西接大慶、齊齊哈爾
東臨牡丹江,遙望日本海
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歐亞大陸橋上的樞紐
哈爾濱在滿語中有天鵝之意,黑龍江的版圖形象也如天鵝
市轄區總面積5.31萬KM⊃2;
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會城市
幅員遼闊
地貌多元
有莽莽山崗
有平緩丘陵
更有大片坦蕩谷地
5億年前
東北地區還沉睡在汪洋之下
板塊漂移開啟了造山造陸運動
海陸開始變遷
海底逐漸隆起
大、小興安嶺浮出海面
小興安嶺
白堊紀末期
地殼運動激烈
火山活動頻繁
地下翻湧的玄武巖漿
沿著地裂的縫隙
以巨大的能量噴出地表
巖漿蔓延、冷卻、凝固
最終留下了巍峨聳立的長白山
以及綿延的玄武巖臺地
長白山(吉林境內)
燕山運動以後
山脈間出現斷陷沉降
形成地塹式盆地
發源於長白山天池的松花江
如一條長龍蜿蜒遊走
穿越兩岸的林海雪原
嫩江從伊勒呼裡山千裡南下
與松花江合流
衝積侵蝕
造就了平坦遼闊的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沃澤千裡
江水攜帶的大量腐殖質
沉積在平原上
演變為地球上最珍貴的土壤
全世界僅有四塊黑土帶
中國佔有其一
哈爾濱,就誕生在這塊黑土地之上
適合墾殖的黑土地並非天然,50萬青年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
被比作「一兩土二兩油」的黑土
微量元素和有機質含量
是一般黃土的10倍
故而這裡出產的
水稻、玉米、大豆
飽滿圓潤、富含營養
哈爾濱方正縣培育的富硒水稻
哈爾濱木蘭縣玉米豐收 / 東方IC
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影響
每到冬季
呼嘯而過的西北季風
吹過坦蕩廣袤的松嫩平原
寒流大肆席捲
哈爾濱最低氣溫-34.6℃
是中國大城市中的「寒極」
被稱為「冰城」
「嚴寒把大地凍裂了」
《呼蘭河傳》的開篇
就是蕭紅關於寒冷的記憶
松花江上千裡冰封
陽明灘大橋
長白山、大興安嶺分立東西
小興安嶺聳峙於北
形成一個向南開口的馬蹄形
三面環山的東北平原
來自孟加拉灣的暖溼氣流
與南海、東海、黃海、渤海的水汽匯合
共同北上
以及東側日本海的水汽
全部被封鎖在山體合圍而成的口袋中
與極冷空氣正面交鋒
幻化成雪花
凝結成霧凇
裝扮出壯美的北國風光
霧凇
雪鄉
與雪為伴
以雪為樂
江面冰封凍結時
這裡的人們會把冰層切割
巨大的冰塊重達500公斤
松花江上的採冰工人 / 黑龍江日報
再用電鋸、鏟子進行雕刻
雕刻技藝醇熟
成品壯觀精巧
冰雪大世界的冰雕
太陽島雪博會上的雪雕
滑冰、冬泳
打雪仗、堆雪人
打冰滑梯、拉冰爬犁
冰雪娛樂幾乎填滿了
哈爾濱人的休閒時光
其中,亞布力滑雪場
是亞洲最大滑雪場
雪道最大落差超過500米
相當於北京最高樓「中國樽」
亞布力滑雪場
道裏區長嶺湖冬捕
02
黑龍江上水雲腥
女真連兵下大寧
在今天
極寒氣候
作為「冷資源」
是東北地區開發旅遊的獨特優勢
但在取暖條件落後的古代
惡劣天氣極大限制了人類活動
只有少數河灘和低洼草原
適於打漁、畜牧
臨近平原的山林
可供狩獵、採摘
先民們便開始聚居在江河邊
形成了肅慎氏族
周武王時,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
《國語·孔丘論》中
有關於肅慎人來朝入貢的記載
「於是肅慎氏貢楛(hù)矢、石砮(nǔ)」
楛矢,長白山上的楛木製成箭杆
石砮,松花江中的青石磨成箭頭
是肅慎人射獵的工具
已成為關東騎射文化的象徵
但由於特殊的氣候環境
秦漢王朝
中原的郡縣統治擴張到遼南一帶
對於更北的區域
只能實行羈縻政策
哈爾濱所在的松花江(黑水)流域
長期屬於化外之地
漁獵部族女真
才是這片沃土的掌控者
松花江、呼蘭河、拉林河
三水交匯於哈爾濱
向西可沿嫩江進入大興安嶺林區
順江東下可至黑龍江、烏蘇里江
南下溯牡丹江可抵長白山區
可謂水陸通達之所
三水交匯處
1115年,完顏旻於白山黑水間
統一女真諸部
在會寧府(今阿城區)建都
號為上京
金國政權正式建立
由於當時部落之間
爭奪領地,衝突不斷
都城選址首要考慮是防禦性
所以金太祖並沒有看中
今天主城區所在的松花江沿岸
而是選擇了更靠近山脈的阿城區
希望憑藉山嶺之險來鞏固防衛
上京會寧府遺址
能徵善戰的女真人
實行「猛安謀克」軍事組織管理
(猛安指千,謀克指百,類似千戶、百夫長)
健全成年男子必服兵役
且戰時以血親、家族為紐帶組成團體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很快崛起為一支富庶強大的力量
「人一滿萬,天下無敵」
1127年,金軍發動靖康之變
徽宗、欽宗和宋皇室10萬餘眾
被押解北上至五國城(今依蘭縣)
二帝被囚禁於地窖
趙佶不堪精神折磨
8年後鬱鬱而終
只留下哀怨的詩句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裡,目斷山南無雁飛」
宋徽宗《瑞鶴圖》
金朝的組織制度
在小規模的社會架構中
確實精練、高效
隨著疆域和人口的急劇擴大
這種頗為原始的組織形式
無法適應時代發展
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
也激化了各族矛盾
而草原的另一邊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
在漠北建立大蒙古國
開啟了長達23年的蒙金戰爭
1234年,金朝覆滅
女真部四散零落
哈爾濱地區成為蒙元斡斤家族的領地
後,明成祖朱棣在這裡
設立奴兒幹都指揮使司
永樂北伐將版圖最東擴張到庫頁島
然而,短暫的韜光養晦並非屈服
而是為下一場崛起積蓄力量
明末清初的亂局中
女真人再次雄踞東北
來自遼東山區的建州女真
組織起八旗軍隊
終結了明王朝
滿清統治者
將東北劃分為
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
哈爾濱屬吉林將軍統轄
被視作北疆要地
雍正時在原址上增設阿勒楚喀城
清朝東北地區版圖,哈爾濱比寧古塔還要偏北一些
城名源於阿勒楚喀河
意為「金子」(因水中出產金沙)
城址附近有「阿勒錦」村
有學者認為
「阿勒錦」是哈爾濱地名的起源
它在女真語中的意思是
光榮與夢想
然而清廷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
嚴禁漢人移民山海關外
這份光榮與夢想
也被封印在靜謐之地
哈爾濱平房區村莊
反倒是俄國人
讓金子再次閃耀
19世紀末
沙俄意圖連通歐亞
在西伯利亞修建大鐵路
中國東北是這個計劃的重要一環
沙俄選中哈爾濱
作為進入中國腹地的落腳點
1896年「中俄密約」籤訂
沙俄取得修路特權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沙皇籤訂《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
1903年建成
橫跨中俄的中國東方鐵路
簡稱「中東鐵路」
西起滿洲裡
東至綏芬河
橫穿當時的黑龍江、吉林兩省
南滿洲和中東兩條幹線
一縱一橫相交於哈爾濱
是最核心的樞紐
哈爾濱內河航運本就發達
水路通達吉林、齊齊哈爾
佳木斯、哈巴羅夫斯克
又有了鐵路的加持
一躍成為東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這座城市也因這條線路
而有了今人所見的面貌
T字鐵路交匯點
哈爾濱的城市布局
應鐵路而生
松花江和呼蘭河交匯點上
俄國工程師架起鐵路橋
又在松花江右岸修建香坊和鐵路管理總局
這座城市被鐵路分割成四個區
以北是道外、南崗
以南是道裡、香坊
它們描出哈爾濱最初的模樣
哈爾濱主城區劃和區名保留下來
俄國人、猶太人
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
數以萬計的國外僑民
隨鐵路湧入哈爾濱
建造了諸多歐洲風格的建築
聖尼古拉大教堂,已毀於1966年
同時,清政府解除「柳條邊禁令」
京旗移墾、開禁放荒
大量滿漢移民
也向這一水陸要衝集聚
哈爾濱人口迅速增長
城市管理者將道裏區的一條大街
劃給散居的中國人
在1900年命名為「中國大街」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
讓外國掘金者們看到商機
咖啡、西餐廳、酒吧、旅館
在街上相繼開業
1928年,中國大街改名為中央大街
大量國內外移民的遷入
近代市場體系的建立
以及寒冷的氣候
使酒類消費激增
催生了釀酒業興起
1900年,俄國商人在哈爾濱
建起了中國第一個啤酒廠
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
標誌著哈爾濱近代工業的建立
1932年改名為「哈爾濱啤酒廠」
而俄國人似乎把這個異國城市
當成了自己的後花園
並意欲為其改名「松花江市」
對這個毫無自身特色的新名字
民眾並不買帳
加之當時,沙俄拒絕撤兵
反倒加派兵馬意圖控制東北
深感亡國危機的東北人民
掀起山呼海嘯般的起義
中東鐵路無法正常通行
沙俄被迫同意哈爾濱人民的訴求
「松花江市」更名為「哈爾濱市」
「松花江車站」也改稱「哈爾濱車站」
至此,哈爾濱之名終於塵埃落定
哈爾濱站,當時亞洲最繁忙的客貨車站。日、朝及東南亞各國的旅客前往歐洲都需要轉道哈爾濱
03
何日奉命提銳旅
一戰恢復舊山河
1905年日俄戰爭後
哈爾濱被迫開埠通商
各國資本迅速湧入
滙豐銀行、遠東銀行、華俄道勝銀行
日本龍口銀行、中法實業銀行等
外資金融機構進駐哈爾濱
20國先後在此設立領事館
哈爾濱成為遠東政治、金融中心
哈爾濱華俄道勝銀行1910年發行的100圓
更是軍事和外交情報產地
被稱為「遠東巴爾幹」
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時
哈爾濱便開通了東至綏芬河
西至貝加爾的電話線
1907年,清政府在此局開通國際電路
「與世界各大電臺均可直接通報」
北平、上海、廣州發到歐美的電報
須轉經哈爾濱才可發離中國本土
1922年,哈爾濱先於上海
實現電話自動化
1926年,哈爾濱成立
中國第一座廣播電臺
是當時中國電信通訊最先進的城市
無線電發射塔,攝於1938年
在這樣的新潮風氣中
民族資本也得以發展
「闖關東」過來的萊州人張庭閣
在這裡開辦雙合盛
業務涉及制粉、制油、皮革
生產的麵粉色澤潔白、麵筋好
遠銷國內外
武百祥從河北樂亭老家來哈爾濱
創立同記商場
旨在「搜羅環球貨物,採辦國內產品」
開業一年銷售額超過俄國的秋林公司
名列全市商號之首
分號開到京津滬、營口、大阪
同記商場,攝於1913年
哈爾濱依託產糧區的優勢
發展成亞洲最大的
麵粉、麵包、酒精和啤酒
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
1920年代中期
哈爾濱已有40個工業行業
大中型企業近200家
小型工廠1150餘家
哈爾濱地區對蘇貿易額
平均佔中蘇貿易總額的85%
且出口額遠超進口額
在全國45個海關中貿易順差最大
邊陲小鎮完全脫胎換骨
衝破自然經濟藩籬
變成一座洋氣十足的國際化都市
被譽為「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
松花江鐵路橋
萬國洋行,攝於1920年代
1932年2月5日
哈爾濱淪陷
1935年蘇聯將中東鐵路
出賣給偽滿洲國
日偽統治時期
哈爾濱成為傾銷日貨的市場
和掠奪原料的基地
民族工商業日漸衰落
哈爾濱平房區的日軍第731部隊遺址
1945年,日本撤出東北
蘇軍移交政權
國民黨接收哈爾濱
但工廠沒能開工
經濟更加蕭條
物價猛漲,土匪橫行
民眾恐慌不安
直到1946年4月28日
東北民主聯軍進駐
哈爾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
被解放的大城市
發展建設進入全新階段
《哈爾濱日報》刊發布告 / 哈爾濱發布
「一五」時期
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中
有13項在哈爾濱布局
為國內城市之冠
哈爾濱汽輪機廠、電機廠
鍋爐廠、軸承廠、偉建機器廠
相繼落成、投產
哈爾濱形成了
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體
以重工業為重心的經濟結構
成為共和國工業重鎮
1950年2月,毛澤東參觀哈爾濱機修車輛修理廠 / 哈爾濱發布
工科教育也進入黃金時期
1951年,哈工大被確定為樣板
從蘇聯運回的先進儀器設備
送進哈工大的實驗室
並學習蘇聯經驗
改建成5年制理工科大學
為全國理工科大學培養師資
以「工程師搖籃」飲譽全國
高教部第一批確定的6所重點大學
哈工大是北京以外唯一一所
1955年,蘇聯專家指導教師進行科研 / 哈爾濱工業大學官網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
這個榮耀之城再次走到舞臺中央
1954年8月
松江省併入黑龍江省
省會由齊齊哈爾遷往哈爾濱
這一年,哈爾濱GDP總值全國第6
工業生產總值全國第5
哈藥六廠,前身是哈爾濱聚乙烯塑料廠
之後中蘇交惡
鐵路、水路運輸雙雙受堵
掌握資本、技術的僑民全部撤離
對城市的工業建設打擊沉重
哈爾濱不再是往日的東北亞商貿核心
但憑藉雄厚的工業基礎
在國內城市排行中
仍穩坐前10名
保持長達30年
1979年哈爾濱GDP全國第10,這也是最後一次在十強榜中看到哈爾濱的身影
接下來,全國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局
港口競相開放
工業向沿海城市轉移
1990年代
東北的地緣政治不斷惡化
同時,重工業、能源工業利潤率大幅下降
計劃經濟模式也不復存在
曾經鍛造輝煌的因素
成為如今沉重的負擔
航拍鐵路
由於國有化佔比過高
產業結構單一
哈爾濱深陷轉型不力的困頓
2019年GDP不到6000億
排在全國30名開外
霧中的居民樓
哈爾濱面臨著許多難題
人口逐年流失
網際網路等新興產業持續低迷
又與冬奧會失之交臂
但這些不足以完全束縛手腳
哈爾濱科技資源富集
擁有51所高校
517個科研機構
通過「市校聯姻」
與20所大學建立合作機制
培育科技企業180餘家
釋放科研人員積極性
加速科創成果轉化
松花江公路大橋
哈工大、哈工程帶頭的科研項目
在遙感、通信、無人機領域
不斷探索前沿技術
衛星、導航、飛機等
高端裝備製造
已成為新的拳頭產業
中國首款7噸級AC352直升機
在哈爾濱首飛
代表世界先進水平
哈飛的運-12、直19-E等機型
暢銷海外十餘個國家
中船重工燃氣輪機、中航科工鈦等
高含金量項目
延展出全鏈條產業體系
AC352直升機 / 中國航發
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
主攻碳纖維複合材料
質量更輕、強度更高
是神舟系列飛船主承力構件
東輕公司的合金板材
被應用於國產大飛機機翼
不僅打破國外封鎖
還迫使國際市場同類產品的價格減半
從神舟飛船、嫦娥衛星
到天宮空間實驗室、蛟龍潛水器
再到國產大飛機
都有哈爾濱的技術或產品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
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神舟十一號 / 中國科協
同時,哈爾濱重新發揮東北亞橋梁作用
2019年.第30屆哈洽會上
達成380項合作
總金額1700億人民幣
阿里巴巴、唯品會、小米等
14家電商企業藉此平臺完成對俄合作
哈爾濱自貿區
成為東北綠色農業產品的
國際貿易中轉集散中心
開拓俄羅斯、日韓等各國市場
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
疫情過後
哈爾濱在東北主要城市中增速恢復最快
目前東北城市中
唯有哈爾濱常住人口超千萬
又有巨無霸體量的轄區面積
和頂尖的科教實力
在這個規模為王、科技至上的時代
哈爾濱會不會是帶領東北振興的城市
讓我們拭目以待
龍塔
04
送著我的是海上的波浪
迎接著我的是異鄉的風霜
哈爾濱有東北城市的共性
近代工業和資本主義戰爭
讓這片黑土地興盛起來
這裡濃縮了共和國初生的榮耀
為全國輸送著工、農業資源
哈爾濱更有自己的個性
作為中國版圖上最東、最北的大城市
獨特的文藝氣息
和濃重的異域風情
讓它和印象中土氣的東北城市截然不同
太陽島纜車塔
和俄遠東無法耕種的凍原相比
黑龍江核心地帶可謂豐美富饒
從1898年修建中東鐵路
到蘇俄內戰之後
大量歐洲僑民湧入哈爾濱
其鼎盛時期
共有33個國家16萬餘僑民
在這片黑土地上生活
幾乎包括了歐洲所有國家
其中最多的是俄羅斯人
根據中東鐵路局的人口普查數據
1923年哈爾濱共生活著53個民族
使用45種語言
華洋雜處的氛圍
給這個城市帶來歐陸文明
聖索菲亞教堂內部圓頂
最為集中地體現在城市建築和規劃上
走在老城區(道裡、南崗一帶)
建築造型頗具西方色彩
或新奇浪漫
或莊嚴雄偉
或清新淡雅
或新穎別致
立面與屋頂變化豐富
磚石效果講究
光影對比強烈
色彩不拘一格
風格匯集
古希臘式、哥德式
拜佔庭式、巴洛克式
新藝術運動、折中主義
還有些許中式古典和日本和風建築
儼然如建築博覽會
置身其間會讓人恍惚
仿佛已身居異國他鄉
雪後的伏爾加莊園
其中最著名的拜佔庭建築
聖索菲亞大教堂
始建於1907年
是沙俄步兵師修建的一座隨軍教堂
也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中央是俄羅斯傳統的「洋蔥頭」造型
穹窿採用紅碑結構,富麗巍峨
鐘樓內的7座銅製樂鍾
抑揚頓挫的鐘聲
能傳至50公裡外的阿城
夜雨中的聖索菲亞教堂
如果說舊建築保留著俄式風情
那麼數十條洋名街道
則是烙在中國城市版圖上的
俄羅斯文化印跡
弗拉基米爾街、希爾科夫王爵街
羅蒙諾索夫街、涅克拉索夫街
均以俄國社會名流的姓名命名
炮隊街、連部街、營部街
軍官街、司令街
則源於「護路軍」和蘇聯紅軍的駐紮
現今這些街名早已塵封在檔案館
僅果戈裡街等個別街道存續下來
果戈裡大街秋林公司
20世紀初
哈爾濱作為亞洲第二大都市
最早接觸當時最時髦的生活方式
1902年哈爾濱有了中國第一家電影院
比慈禧70大壽第一次看電影還早兩年
當上海最早的電影院建成時
哈爾濱已有五家電影院
敖連特電影院(今和平電影院)
俄國猶太人興建的馬迭爾賓館
馬迭爾就是「modern」(現代)
這座賓館確實足夠現代,足夠時髦
賓館內有西餐廳
一百多個客房
八百多個座位的劇院
富裕的僑民常在這裡舉辦宴會
仿佛還生活在帝俄的黃金時代一般
馬迭爾賓館
馬迭爾冰棍
除了生活方式
僑民也帶來十月革命的思潮
中央大街上就可以買到
蘇聯發行的《真理報》
因而馬克思主義思想很早滲透
工人和學生運動也異常活躍
1923年,成立東北第一個黨組織
1927年,召開東北第一次黨代會
並成立滿洲臨時省委
哈爾濱成為革命鬥爭和抗日鬥爭指揮中心
趙尚志、趙一曼、楊靖宇、李兆麟等烈士
這樣的浪潮中
孕育出一大批左翼文學作家
蕭紅、蕭軍、舒群等青年作者
被稱為「東北作家群」
他們開抗日文學之先聲
以眷戀鄉土的筆觸
和粗獷的地方風格
講述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
鐵蹄下不屈的人民故事
蕭紅和蕭軍離開哈爾濱前夕的合影,攝於1934年
而作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1946年,哈爾濱吸引了很多延安作家
周立波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在此完成
新中國成立後
從哈爾濱走出的作家陳嶼
以《夜幕下的哈爾濱》影響巨大
同名改編電視劇
05
君如載酒須盡醉
醉來不復思天涯
哈爾濱城市文化的特質
也影響到城裡生活的人
他們有東北人普遍的「大而猛」
也有自己獨特的文藝、情調,和溫柔
哈爾濱大劇院
哈爾濱音樂廳
哈爾濱冬季嚴寒而漫長
成就了一種南方人得不到的快樂
吃凍梨
味道酸澀的秋梨
經過低溫凍結的錘打
細胞結構被破壞
酚類物質氧化褐變
梨就「黑化」了
同時,總酸含量下降
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分上升
解凍後會變得更甜且多汁
外表黑黢黢、硬邦邦
內裡嘎嘎甜、水滋滋
和哈爾濱人的性格如出一轍
凍柿子、凍黃桃、凍山楂,萬物皆可凍
屋外北風蕭蕭
冰城人民坐在溫熱的炕上
灶臺上架著鐵鍋
享受滾燙的燉菜
幸福便觸手可及
得莫利燉魚、鐵鍋燉大鵝
魚羊一鍋鮮、小雞燉蘑菇
豬肉燉粉條、鯰魚燉茄子
食材全是豪橫的「硬菜」
因為面對西伯利亞的狂風
高熱量、高蛋白的肉食
最能禦寒
鐵鍋之大,仿佛可以燉下整個人間
也許大多數人對東北燉菜的印象
是量大、簡單、隨意
但其實一鍋美味的燉魚
絕不可能隨意
從選材到火候
必須步步細緻到位
魚必須鮮活
絕不能隔夜、冰凍
玉米面團揉搓、壓扁
在鍋邊貼上一圈
大塊的豆腐、白菜、粉條最後下鍋
食材雖大,卻加工到位 / 舌尖上的中國
蓋上木蓋
等待魚在烈火中涅槃重生
長時間的燜、燉
讓湯汁徹底融入魚身上的每個細胞
魚肉緊緻彈滑、絕無寡淡
每一口都能嘗出松花江的味道
玉米餅子也烤得焦酥
摘下一塊蘸點魚湯
魚的鮮、玉米的甜、火的酥脆
豆腐、白菜、粉條也都吸滿美味
粗材精製,是冰城人真正的智慧
暖心一鍋
俄國人曾是哈爾濱的入侵者和殖民者
又是城市化的建設者
哈爾濱人對俄國的感情很複雜
但對俄餐,是一種簡單的熱愛
烤肉、香腸、酸黃瓜、紅菜湯
哈爾濱特產紅腸,由立陶宛傳入
最具代表性的大列巴麵包
外表粗糙、體積碩大
一個麵包重達4、5斤
作家秦牧曾打趣說
「哈爾濱的麵包像鍋蓋」
與普通麵包不同
大列巴中有特製的液體啤酒花酵母
經過三次發酵
烘烤所用燃料是大興安嶺的果木
一口咬下去
先感受到外皮的酥脆
再嘗到內裡的綿軟
進而體味到面香、酒香
鹽香、果木香、乳酸香
多層次味道仿佛在口腔中奏起交響樂
冰城的魅力就像大列巴,初見平平無奇,一旦接觸便越陷越深
粗糲外表下藏著柔軟內心
是哈爾濱男人的真實寫照
外人總以為他們兇悍暴躁
實際上,他們對女性彬彬有禮
對媳婦更是疼愛有加
哈爾濱出生長大的李健,是寵妻狂魔
冰城的人們熱情豪爽
「闖關東」時代的東北
遷徙者來來往往
大多是獨行或小家庭
脫離了大家族的保護
移民們對家族親屬的依賴越來越少
更多的是對朋友鄰裡的認可
這份熱情好客
溶在哈爾濱人的酒杯裡延承至今
哈爾濱的啤酒,麥香味濃鬱
清醇且清甜,解膩又爽快
一桌子的啤酒、烤串
三五好友從家長裡短
聊到國際風雲變幻
吐盡心中苦水,暢聊生平快事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冰城上演
冰城的人們也文藝優雅
中央大街的小提琴音樂會
馬迭爾賓館的音樂窗臺
爺爺奶奶們在公園裡
拉手風琴唱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在防洪紀念塔下
伴隨著《喀秋莎》翩然起舞
馬迭爾西餐廳的櫥窗
史達林公園裡裙擺飛揚
哈爾濱作協主席阿成
在《哈爾濱人》裡這樣寫道
「這座城市裡的人們大都鄙視困難
鄙視糾結,唾棄醜陋,遠離惡俗
他們希望陽光的,有活力的
充滿著激情、充滿著詩意和美的生活」
誠然,哈爾濱會讓人忘記
刻板印象中那個彪悍、土味的東北
感受到它骨子裡的溫柔、細膩
因為溫柔,所以海納百川
懂得關心別人,也懂得求同存異
所以關內的文化、外國的風氣
都能被它接受
內化出獨屬於哈爾濱的魅力、靈動
原標題:《這就是哈爾濱!》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哈爾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