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首例!贛醫一附院開展心臟除顫電極拔除術

2020-12-24 客家新聞網

  12月21日,贛醫一附院成功完成了一例37歲女性患者心臟除顫電極拔除術。據了解,該技術屬贛南地區首例,標誌著該院電生理手術水平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該病友6年前出現頭暈、黑曚症狀,當地醫院行心電圖提示「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 2年前再次出現暈厥3次,診斷為「先天性長QT症候群」,於2018年1月植入心臟復律除顫器(ICD),出院後未定期複診行起搏器程控。這次患者再次出現暈厥後到贛醫一附院心血管內科就診,行胸部三位片提示除顫電極脫位至上腔靜脈。經科室討論後一致認為需要拔除該電極並重置電極,因該電極植入的時間較久且與上腔靜脈、鎖骨下靜脈粘連,手術風險大(包括撕裂上腔靜脈及鎖骨下靜脈),患者家屬表示相信該科室的技術並理解手術風險,要求實施該手術方案。

  當日,心血管內科在鍾一鳴主任領導下,由王小萍主任醫師、謝東明主任醫師、王梓良副主任醫師、康琨鵬主治醫師電生理團隊在心臟外科團隊、體外循環麻醉團隊的配合下,於12月21日進行除顫電極拔除術。術中使用拔除電極專用鎖定鋼絲技術順利拔出該電極,手術總用時90分鐘。

  拔除起搏器電極適用於植入起搏器術後出現起搏器囊袋破潰感染、起搏電極脫位的患者。近年,隨著人口老年化,起搏器的植入手術明顯增加,伴隨其增加的是起搏器植入術後的併發症,術後起搏器囊袋的破潰感染、電極脫位即是其中之一。

  此項技術的難點在於,植入起搏器後1~3個月在心內膜導線周圍開始有纖維疤痕組織形成,給電極導線的拔除帶來一定困難, 特別是該病友的電極為除顫電極,較普通的電極更粗大,與靜脈粘連的程度可能要更嚴重,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和嚴重併發症如心房破裂、靜脈撕裂等的發生概率。

  該項技術於2009年在我國開展,只有北京、上海等地少數幾家醫院可以完成。近年來,為了加快技術創新,贛醫一附院引進此類醫療器械並順利實施此類手術,填補了贛南地區此項手術技術的空白,為贛南百姓就醫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王小萍 康鯤鵬)

[責任編輯: 黃梓倩]

相關焦點

  • 贛醫一附院啟用直升機轉運病危老人
    急救直升機從贛醫一附院黃金院區停機坪起飛。當日,71歲的患者賴某因胸前區及劍突下疼痛一周,並呈陣發性發作,9時許於大餘縣人民醫院就診,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異常危急。10時20分,患者家屬向贛醫一附院發出空中轉運救援申請。
  • 贛醫一附院鄒曉峰、張國璽教授受邀主持「大咖面對面」網絡學術會議
    隨著正常診療工作的展開,崇尚學術、熱愛學習的贛醫一附院人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4月1日,受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的邀請,我國知名泌尿外科專家,贛醫一附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鄒曉峰教授和我國知名青年泌尿外科學者,贛醫一附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張國璽教授共同主持了愛惜康菁英論壇之「大咖面對面」線上學術交流活動,和國內專家一起,分享了微創泌尿外科技術的應用體會。
  • 贛醫一附院院長鄒曉峰教授做客名醫直播室
    8月28日16時,《名醫直播室》第六期將邀請我國知名泌尿外科專家——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鄒曉峰教授做客演播室,為網友普及科學診治和預防尿路結石知識、講述外科手術的發展現狀,並帶領廣大網友認識世界上最先進的達文西(Xi)手術機器人。我國知名泌尿外科專家——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鄒曉峰教授。
  • 贛州市醫學會老年康復學專科分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在贛醫三附院舉行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黃姝紅報導:12月12日,由贛州市醫學會主辦,贛南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承辦的老年康復學專科分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暨贛州市康復醫學專科聯盟第三次學術會議在該院京九院區十三樓學術報告廳舉行,贛州市醫學會陳東副會長、贛醫三附院黨委書記林金秤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蚌埠首例試管嬰兒在蚌醫一附院誕生
    近日蚌醫一附院傳出喜訊,一對健康、可愛的雙胞胎寶寶誕生了,這是蚌醫一附院首例試管嬰兒,也是蚌埠首例。這標誌著蚌醫一附院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從技術探索向技術成熟,跨出了堅實的一步。下午三點,在蚌醫一附院生殖醫學中心,雙胞胎寶寶的媽媽正在做檢查,她的心裡非常高興
  • 贛醫一附院急診護理團隊在全國急診護理學術會上榮創佳績
    贛醫一附院急診科護理團隊多人應邀參會,並展示了贛醫一附院護理人風採。  葉華榮獲中華護理學會全國急救技能比賽「三等獎」  為提高急診醫護人員的急救水平與應急能力,會議同期舉辦了全國急診護理「強質量·重內涵」急救技能總決賽。贛醫一附院急診科主管護師葉華以全省單項留置針第一名的好成績代表江西省參賽,並榮獲「留置針操作技術」項目三等獎。
  • 第一附屬醫院心臟中心小兒科首創雜交術式植入雙腔ICD並松解肌橋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是一種能感知心臟的異常節律,能進行復律、除顫和起搏的重要醫學儀器,可以降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導致猝死的發生機率。不過,國內植入ICD的年幼患兒非常罕見,由於他們血管細、心臟小,ICD幾乎是小兒心臟手術的禁區,植入雙腔ICD更是難上加難。
  • 市人民醫院完成本市首例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植入術
    12月28日,來賓市首例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植入患者在我院好轉出院,患者韋先生感嘆到「社會進步,科技發達,黨的政策好,讓我一個貧困戶也用上了高科技產品,再也不用過心驚膽顫的日子」。室速發作心電圖心臟結構三維CT重建47歲的韋先生於今年5月開始反覆出現陣發性心悸、胸悶、頭暈,輾轉多家醫療機構治療未見好轉。7月份,他的症狀再發,於是到我院就診並住院治療,經過心臟彩超、動態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心臟(心內結構)三維重建CT等檢查後,情況並不樂觀,經我院心血管內科二區歐發邦主任組織全科病例大討論,並邀請心外科專家聯合會診,診斷為:1.
  • 3根電極在八旬老人體內服務近10年出現感染 多學科團隊攜手微創...
    心臟起搏器是一種植入於人體內的治療設備,通過脈衝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衝,再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此時,電極在救命的同時,卻反過來又成為了陳爺爺的「生存隱患」。
  • 濟寧|全球心臟介入影像培訓分中心落戶濟醫附院
    日前,全球心臟介入影像培訓分中心成立儀式在濟寧聖都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魯西南30餘家醫院及醫聯體單位近80名介入治療醫務人員參加。近年來,濟醫附院心內科取得全面快速發展,手術水平、基礎條件、設施配備等方面走在業內前列。
  • 速讀長三角 :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上海復旦兒科完成國內首例兒童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近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與瑞金醫院強強聯手完成一場「心尖之舞」,成功救治一名川崎病患兒,實施國內首例兒童「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
  • 著名小兒心臟外科專家劉迎龍教授定期來濟醫附院義診手術
    6月4日,我國頂尖小兒心臟外科專家劉迎龍教授來濟醫附院義診手術。雖然前來義診的人很多,但是劉迎龍教授始終面帶微笑,耐心地解答著每一位患者的問題。濟寧周邊地區一名年僅3歲的小女孩家人帶著她來檢查,劉迎龍教授曾在北京給她做過手術,術後患兒恢復得很好,但是以前每次複查都是去北京,給家庭帶來很大的麻煩。
  • 鄭大一附院婦科紀妹教授開展國內首例達文西機器人髂恥韌帶懸吊術
    當前位置 > 首頁 > 河南新聞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鄭大一附院婦科紀妹教授開展國內首例達文西機器人髂恥韌帶懸吊術 2019年07月23日 09:28來源:中新網河南責任編輯:李新賀
  • 水平再攀高 贛粵兩地「心臟專家」合作完成複雜心臟瓣膜置換術
    客家新聞網訊 曾正東 盧詩雨 記者謝東宸報導:5月18日,廣東省人民醫院贛州醫院(贛州市立醫院)心胸外科成功為一例複雜風溼性瓣膜病患者實施了一起高風險的「心臟手術」,此類複雜風溼性心臟病手術的成功開展,標誌著該院心臟外科診治水平邁上嶄新臺階。
  • 鄭大二附院基層幫扶工作亮點紛呈
    ,鄭大二附院開啟「紅會送醫計劃」活動,在全院範圍內積極深入宣傳「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動員專家積極參與到「紅會送醫計劃」活動中。醫院每年派出思想覺悟高、責任心強、業務水平好的醫療技術人員20餘人開展對口支援工作,通過一系列查房、會診、手術示範、病例討論、專題講座、技術培訓等工作幫助受援醫院提高人員素質,幫助受援醫院開展新技術、新業務,拓展服務範圍。在對口支援期間,平輿縣人民醫院順利晉升為二級甲等醫院。三家受援醫院每年至少開展6項新技術,部分新技術填補了縣域空白,大幅度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 南大二附院成功植入Edwards Sapien 3瓣膜 全省首例
    多年因病困擾 患者病情加重長期失眠南昌大學二附院心內科副主任楊人強教授介紹道,此次手術患者於11月23日到該院心內科門診就診,她表示這幾年時常感覺胸悶氣促,多次去當地醫院檢查治療,效果都不好,因為擔心病情導致長期失眠,這次自覺胸悶更加嚴重,在家人的陪同下來我院就診,門診心臟彩超提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中度關閉不全。
  • 全國首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央廣網成都12月19日消息(記者韓民權)記者19日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獲悉,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
  • 上海浦南醫院援青醫生成功救治心臟猝死老年患者
    日前,在上海浦南醫院心血管內科援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心痛中心」劉文龍醫師支持下,成功救治了一位曾二度患心室顫動、心臟停跳的老年男性患者,並又成功地為該名患者植入了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從而杜絕與預防了患者再次發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此舉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 荊門市二醫成功施行全市首例微創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日前,荊門二醫心胸外科主任鄭鵬超帶領團隊完成了全市首例微創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在僅有的6釐米切口下,成功完成了心臟「房門」(瓣膜)的更換,讓王先生的心臟再次健康地跳動起來。冠脈支架7年後,心臟瓣膜又「罷工」今年55歲的王先生,7年前因活動後胸悶、氣促、胸痛,診斷為「冠心病」並植入了支架,之後一直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