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贛醫一附院成功完成了一例37歲女性患者心臟除顫電極拔除術。據了解,該技術屬贛南地區首例,標誌著該院電生理手術水平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該病友6年前出現頭暈、黑曚症狀,當地醫院行心電圖提示「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 2年前再次出現暈厥3次,診斷為「先天性長QT症候群」,於2018年1月植入心臟復律除顫器(ICD),出院後未定期複診行起搏器程控。這次患者再次出現暈厥後到贛醫一附院心血管內科就診,行胸部三位片提示除顫電極脫位至上腔靜脈。經科室討論後一致認為需要拔除該電極並重置電極,因該電極植入的時間較久且與上腔靜脈、鎖骨下靜脈粘連,手術風險大(包括撕裂上腔靜脈及鎖骨下靜脈),患者家屬表示相信該科室的技術並理解手術風險,要求實施該手術方案。
當日,心血管內科在鍾一鳴主任領導下,由王小萍主任醫師、謝東明主任醫師、王梓良副主任醫師、康琨鵬主治醫師電生理團隊在心臟外科團隊、體外循環麻醉團隊的配合下,於12月21日進行除顫電極拔除術。術中使用拔除電極專用鎖定鋼絲技術順利拔出該電極,手術總用時90分鐘。
拔除起搏器電極適用於植入起搏器術後出現起搏器囊袋破潰感染、起搏電極脫位的患者。近年,隨著人口老年化,起搏器的植入手術明顯增加,伴隨其增加的是起搏器植入術後的併發症,術後起搏器囊袋的破潰感染、電極脫位即是其中之一。
此項技術的難點在於,植入起搏器後1~3個月在心內膜導線周圍開始有纖維疤痕組織形成,給電極導線的拔除帶來一定困難, 特別是該病友的電極為除顫電極,較普通的電極更粗大,與靜脈粘連的程度可能要更嚴重,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和嚴重併發症如心房破裂、靜脈撕裂等的發生概率。
該項技術於2009年在我國開展,只有北京、上海等地少數幾家醫院可以完成。近年來,為了加快技術創新,贛醫一附院引進此類醫療器械並順利實施此類手術,填補了贛南地區此項手術技術的空白,為贛南百姓就醫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王小萍 康鯤鵬)
[責任編輯: 黃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