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又飆淚刷屏,40歲兒科醫生崩潰大哭:家庭和事業哪有什麼平衡,只有犧牲!

2021-02-22 慢時光

Slowtime | 慢時光

《人間世》第二季已經在今年開播,這是一部關於醫院的紀錄片,好多人不敢看,怕自己會太難過。

有的人看了,說以前為所有劇流過的眼淚都沒為它流得多。

醫院、疾病、孩子、父母,這四個詞語組合起來就是很悲傷的畫面了。

最新的一期,主人公名叫朱月鈕

她是一名小兒重症監護室的主治醫師,今年40歲,當主治醫生已經12年了。

短短52分鐘的劇情裡,劇中播放的內容中,就記錄了朱醫生救23個孩子的片段。

每天都像大考,天天忙的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但沒有辦法,送到這裡來的小朋友,關鍵時刻撐他一把,他就有可能回到正常人生活中去。

可她不僅僅是一個醫生,還是一個10歲女孩的母親。

她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女兒的成長。雖然對女兒深感虧欠,朱月鈕卻難以將生活的中心偏向家庭。

女兒骨折了,她只能把孩子放在醫生狹窄的休息室睡覺,和她一起上班。女兒成績下降了,朱月鈕和丈夫的爭吵不斷……

因為工作,朱月鈕一直都感覺虧欠了女兒。

01

「我要把她救活,她就成正常人了」

「進了ICU,沒一個孩子的病情是輕描淡寫的,都是重症。肚子裡長腫瘤,骨髓裡長腫瘤,胸腔裡長腫瘤,腦子裡長腫瘤,才三個月心臟像個氣球一樣的……」

朱月鈕的一句話,卻說出了ICU醫生的意義:就是在死神手裡搶人。

「我每天下班都說,我背著幾條人命回家的,這幾條小人命就拽在我手裡的,我如果沒有及時地診斷,可能就耽誤人家了。」

一位10歲的女孩,急性心肌炎,導致她的心臟收縮功能急劇下降,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了。

朱醫生不得不為她裝上ECMO,一種體外心泵儀器,它能為小女孩贏來大約一周的搶救時間。

這一周,就是和死神賽跑的時間。

這時候朱醫生需要全天候24小時檢查儀器的運作,自然也就沒了下班時間。

體外生命支持第7小時:

朱醫生聽到儀器聲響起,慌張地去查看,幸好並沒有出現問題。


在小女孩病床前,朱醫生一直在焦急地來回挪步,處在緊繃的狀態。

「我要把她救活,她就成正常人了,希望她能很快回到學校去。」

體外生命支持第52小時:

小姑娘的血壓又不穩定了,心跳也極其緩慢,最低到了40次每分鐘,危在旦夕。

因為焦急,朱醫生衝護士發了火。


幸好,小女孩慢慢穩住了。

體外生命支持第116小時:

小女孩終於醒了,ECOM撤掉了,心臟也終於可以獨立跳動了。

朱醫生她在病床前開心地逗著小女孩:

「妹妹,你是醒的呀,可以做個動作給我看看嗎,伸個舌頭給我看看。

「哇,很好,很棒。有好多人關心你哦,你要趕緊好起來,爸爸媽媽等著你呢。」

守了116個小時,4天半,她從死神手中搶回了小女孩。幾天下來,這是朱醫生臉上第一次出現笑容。

另一個小姑娘,親眼目睹了死亡。

這個女孩在前一天眼睜睜地看到了同房一個孩子的死亡,受到了刺激,心裡害怕得不得了,不願意再呆在醫院。

她跟媽媽說:「我情願在家裡疼死,我也不要進去了!」

她本來因為疼得拉不出大號,但在護士跟她說「拉不出就不能走」後,她竟然忍著劇痛拉出了便便。

她一看到朱醫生,就興奮地說:「阿姨,我拉出屎來了,我明天能走了嗎?」

朱醫生看著這個小姑娘,摸著即將入睡的她,慢慢地跟她說了生與死。

「樹上的葉子會掉下來,但有的樹上的葉子還是長著的。那些掉下來的葉子,是因為它們壞掉了,或者是因為沒養分了,所以才掉下來。

但是更多的葉子會長在樹上,你是會長在樹上的那個。你會好好回家的。」

一位小男孩,從其他醫院轉過來時,人事不省,已經昏迷整整一周了。一輪檢查下來,查不出病因。

直到兩天後才查出,男孩得的是一種先天性代謝病。這種病的發病機率,幾十萬分之一都不到。

經過三周的治療後,男孩竟然可以自己走著出去了。

在平凡的生活中,就是這些事情,讓朱醫生覺得自己是帶著光亮的。

有一位病人家屬問她:「是什麼精神支持你做這個工作,我們想了解一下。」

朱月鈕半開玩笑地說:

「為我女兒。我要給她一個高大上的印象,人要努力工作才有飯吃呀。」

02

對得起千千萬萬的孩子

唯獨虧欠自己的孩子

但在朱醫生心裡,自己其實是個一點都不稱職的媽媽。

醫院繁重的工作,讓朱醫生根本沒有多少時間陪孩子十歲的女兒。

女兒彩排去不了,女兒家長會去不了,就連偶爾去接一次女兒,都會因為太忙而忘記了……


因為長期的疏於輔導,女兒的成績並不理想。

朱醫生偶爾在家輔導一次女兒做作業,又被氣得火冒三丈。

「7減5等於多少?」

「等於7。」

「!!!」

因為女兒,朱醫生也沒少和丈夫吵架。朱醫生衝女兒發火,丈夫就指責她:

「你又不負責教她,你憑什麼指責她。」

說到這裡,朱醫生只能無聲地嘆了口氣。丈夫說的話,她只能認。

送到醫院的孩子,她都盡心盡力,把他們治好送他們出院。可唯獨只有自己女兒,朱醫生的心裡只有愧疚。

在和科室同事聊天時,同事的一席話更是讓朱醫生陷入了沉思:

「你不要讓你女兒以後認為,是應該工作重要,家庭不重要,這就完了。」

穿上白大褂,是無數孩子的救世主,一雙雙渴望好好活著的眼神凝望著你;穿上圍裙,是自己女兒的天使,她只想喝一碗媽媽燉好的熱湯。

一頭是病房裡翻江倒海的生死,一頭是女兒一去不返的童年。

你說選哪個,你說怎麼解決,根本沒有正確答案。



對女兒的心疼、不舍,終於讓朱醫生在自己辦公室裡面崩潰了:

「我覺得我女兒很可憐,考試都沒有人關心她。我女兒也10歲,也四年級,也只有一次人生。」

但哭完,也只能擦乾眼淚,綻放笑容,重新回到病房。

家庭和事業兼顧,是這世間難言的苦,況且還是掌握著無數小孩人命的兒童ICU主治醫師。

真的不要再問什麼家庭與事業如何平衡,哪有什麼平衡,只有犧牲!

03

正在逐漸消失的兒科醫生

忙碌到連自己女兒都照顧不了的背後,是中國兒科醫生的短缺。

據2017年《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介紹,最近3年,中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為14310人,佔比10.7%。

當前中國兒科醫生總數約10萬人,卻要服務2.6億0-14歲兒童,平均每2000名兒童才能擁有1名兒科醫生。

在中國,兒科醫生是一個極其吃力不討好的職業,以至於它正在逐漸消亡。

上海基本每個醫院兒科平均要排隊4小時;

深圳某醫院一名兒科醫生一天看了將近300個病人,是普通門診工作量的三倍;

天津某三甲醫院甚至因為兒科醫生全部病倒而導致兒科停診……

中國的兒科醫生為何如此之少?原因在於這幾點:

第一,投入與產出完全不對等。

一個兒科醫生,至少要經過本碩7年連讀,比普通四年畢業至少要多讀3年。而且醫學專業應該是各專業裡面最多課程最多考試的了。

畢業後還不能直接上崗,還要經過兩年臨床實習,整整9年的付出,才能算得上一名醫生了。

但收入呢?有調查數據顯示,36%的兒科醫生稅前收入在3000元以下,76%在5000元以下,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僅為24%。

第二,工作量大。

這是春節期間急診期間,兒科鄺利中醫生的排班:

2月4日(除夕)白班;

2月5日(正月初一)白班;

2月6日(正月初二)中班+晚班;

2月7日(正月初三)出診班+夜班;

2月8日(正月初四)晚班;

2月9日(正月初五)夜班;

2月10日(正月初六)下夜班。

在大家都在全家團聚走親訪友的春節,鄺醫生竟然沒有一天休息。

連雲港第一人民醫院兒內科醫生郭佳麗,一夜診療67個孩子後腦血管破裂送醫救治,另一位值班醫生陳龍因連軸轉感染腦炎,一夜忙碌後暈倒。

因為兒科醫生最短缺,所以兒科醫生也是最忙的。

據統計,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科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僅為他們的四分之三。

第三,兒科醫患關係最差。

2017年10月30日,湖北來鳳縣一個新生兒在被搶救31小時候後死亡,家屬拒絕檢查並一口咬定是醫院的責任,持刀追砍醫務人員並砸爛了兒科診室。

2016年2月4日,一名5月大患兒因重症肺炎入住平陽縣人民醫院,下午病情急劇惡化搶救無效死亡。

家屬集結數十人打砸醫院兒科病房,辱罵醫務人員,並毆打一名懷孕六個月的護士,打人者邊打邊罵:

「我的孩子沒了,你的孩子也要一起陪葬。」

像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兒科醫生為大家的孩子看病,有的卻連自己的孩子都保護不了。

其他科看病,醫生要面對的是一個大人。而在兒科看病,醫生要面對的是一個兒童和一群大人。

那些不該他們承擔的風險,這個社會在逼著他們承擔,醫生已經成為了一個「高危職業」。

兒科醫生,活多錢少而且還要時不時面對暴力威脅,所以大家都不願意當兒科醫生,這已經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紀錄片裡,兒科主任朱曉東語重心長得說:

「4年我辭職掉4個醫生,兒科醫生沒人當。我每年想要招一些年輕的醫生真的好難。我這個科室有8個名額,只有1個人來報名……」

04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很多醫生選擇兒科,是因為他們喜歡孩子。

他們盡心盡力,不過是想讓生活變得更好;他們盡職盡責,不過是想讓職業更有價值。

但偏偏,很多家長讓兒科醫生感覺不到作為一名醫生的榮耀,甚至隨意踐踏兒科醫生的尊嚴。

2015年,一名上海的兒科醫生就曾經在朋友圈發過這樣一條心酸的朋友圈。

「你沒吃飯,關我屁事?」

「這都治不好,你配當醫生嗎?」

「我兒子有個萬一好歹,你也別想好過!」

「醫生都是黑心鬼,背地裡不知道收了多少紅包。」

……

這樣的話語,不知道有多少家長說過。

當醫鬧暴力打砸醫院時,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抨擊醫院,絲毫沒有意識到醫鬧的暴力行為,實際上是在損害我們自己的就醫權利。

誠然,會有一些職業道德敗壞的醫生,所以導致很多人對醫生產生信任危機。

但任何一種職業裡的人都是有好有壞,千萬不要因為個人而去否定整個行業。

因為信任危機一旦產生,便會催生出更多的醫患事件,更多的醫生選擇離開,醫療資源更加不足,然後惡性循環、積重難返。

或許再過十年,就是我們抱著孩子在醫院門口大喊,「為什麼沒有醫生給我的孩子治病?」

然而,誰又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不生病呢。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們現在的冷漠,未來都會還到自己和我們的孩子身上。

他們對得起千千萬萬的孩子,卻唯獨虧欠了自己的孩子。

他們也會抱怨,也會覺得累,但一旦進入到救治的狀態,心裡想得就只剩下救人了。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醫學教育改革意見,要求加強兒科等緊缺人才的培養。

但我更願意看到的是,每一位去醫院的家長都能帶著平和的心,給予他們最大的信任。

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多一點耐心,多一個微笑。

因為,我們都是為了孩子。

*作者:時光君--雙木,90後,慢時光專欄作者,喜歡烹飪,熱愛旅行。用理性認真思考,用態度安靜生活。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個人微信號:shiguangjun33。本文授權自公眾號:慢時光(id:manshiguang3),轉載請聯繫授權。

星巴克「貓爪杯」被瘋搶:活的體面,才是成年人最高級的修養

《知否知否》,這才是中國式雅致生活

相關焦點

  • 《人間世》再次戳痛人心!40 歲醫生為何崩潰大哭?
    40 歲的她不僅是一名醫生,還是一個 10 歲女孩的母親。因為工作,她一直倍感對女兒的虧欠。女兒骨折了,只能放在醫生狹窄的休息室睡覺;女兒成績下降了,她和丈夫爭吵不斷……對女兒的心疼,以及和丈夫關係的僵化,一度讓她在辦公室崩潰大哭,「我女兒很可憐,考試都沒有人關心,她才 10 歲,也只有一次人生。」
  • 《人間世》又飆淚刷屏:原來人這一生,真有因果
    紀錄片《人間世Ⅱ》第七集,講的是阿爾茨海默症老人的故事,片子很平靜,但又惹哭了無數人。阿爾茨海默症,就是老年痴呆。這個病,高發,又殘酷,像一個不動聲色的狠心的賊,悄悄地、緩慢地把一個個老人從這世界帶走。而那些被命中的老人,毫無反擊之力,只能束手就擒,任疾病擺布。
  • 新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首發預告片,專業理念和情感議題兩翼齊飛
    其中,由楊磊執導,陳曉、王子文、賈青、于小偉、朱嘉琦主演的都市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因獨具心思地刻畫了兒科醫生這一群體,整體呈現出溫暖治癒的畫風,而顯得清新十足,引起了行業的關注(下為先導預告片)。近年來,紀錄片《人間世》的走紅,讓醫療題材的作品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因為工作強度大、風險高、待遇差,兒科處於醫學「鄙視鏈」底部,是一個常年處於超負荷運轉的行業。
  • 圍城中的兒科醫生
    但兒科醫生往往又是最有耐心、最累的一群人。孩子們的配合度低、總愛用大哭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這使得診治一名兒童要比一名成人要花費更多精力。他們不僅是兒科醫生,也是安撫孩子的幼師、從蛛絲馬跡中推理病情的偵探。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孩子,還有那些焦慮的孩子家長——很少有人能在自己親生骨肉患病的情況下保持理智。
  • 女人平衡事業和家庭有多難?萬茜一句話令人淚目,伊能靜給出答案
    只是,在當媽這件事上,卻有了一次重合。 女明星,也會面對一個難題,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 01 在小組準備《Beautiful Love》這首歌曲時,組長朱婧汐讓大家談談對歌名的理解。 她說在採訪時,被問到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她說,她能做到是因為有家人的支持。
  • 無法承受之重:1.5萬名兒科醫生被迫逃亡,9000萬中國家庭退無可退
    走到生命盡頭時,真正打動你的就是每一個人的不放棄,病人的不放棄;醫生的不放棄;家屬的不放棄……哪怕最後,是不好的結果。——《人間世》總導演周全在醫院工作的這些年,發現一個獨特的現象,每回經過兒科不管白天還是深夜,那一定是患者最多的地方。
  • 《中國醫生》溫暖人間世之後,醫療紀錄片要火了嗎?
    但《中國醫生》不是國內第一部「網紅」醫療紀實節目。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此類作品聚焦醫療行業,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紀錄片,這些作品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中國醫生的怕與愛,更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
  • 《人間世 第二季》對話主創:拍了兩年,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人間世》第二季完結,豆瓣上再次收穫了9.6的好分數,而對《人間世》第二季總導演之一,製片人範士廣而言,第二季的《人間世》承載了自己和團隊更多的心血。很多人說《人間世》不敢看,因為裡面有很多生生死死的故事。面對記者,範士廣講述了很多《人間世》背後的故事,分享這兩年拍攝過程當中遇到的生死瞬間。
  • 兒科醫生夜班12小時:醫生很忙,兒科很「荒」
    「現在還只是兒科疾病的淡季,在冬天流感高發期,一個急診醫生一晚甚至要看超過100個患者。我們辛苦點,也是想讓孩子少受罪,讓門外的家長少著急。」呂芳說。呂芳為患兒聽診。冷昊陽 攝醫者自述:工作與生活要如何平衡?常年在醫院和孩子們打交道的呂芳,回到家後也有自己的兩個孩子要照顧。
  • 孩子高燒排隊10小時,寶媽崩潰大鬧醫院,網友:看兒科最心酸
    一、孩子高燒排隊10小時,寶媽崩潰大哭每逢秋冬變溫的時候,孩子就極容易感冒發燒。溫女士的兒子剛剛滿五歲,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平時都是奶奶在家接送孩子,她和丈夫都在上班。丈夫就是甩手掌柜,下班回家也很少照看孩子,只是偶爾逗逗孩子。一場大降溫,兒子班裡很多孩子都病倒了,剛開始溫女士還沒有在意,覺得兒子的抵抗力很強,而且那些孩子都請假回家了,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 《人間世》:暴風雪後我們還有什麼?
    《人間世》已經出品了兩季,是一部關於醫療的紀錄片。,「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回到《人間世》這個紀錄片,心裡不僅對病人有同情,也對醫生充滿敬畏。但是同時我們也能體會到幕後人員工作的不容易。第二季的拍攝地點也不再局限於醫院,而是深入到田間地頭,患者家庭,「我們不僅想拍醫院裡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希望呈現更多患者背後的故事,從醫院反觀人性、社會。」導演範士廣說。這一季他們的鏡頭放在了社會聚焦的熱點問題上。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兒科醫生為什麼「了不起」?
    最近由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支持的,一部深切關照中國兒科醫生行業,展示青年兒科醫生成長,溫暖刻畫兒科醫生與「寶貝」患者及其家庭關係的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開播。
  • 兒科學|龔四堂:兒科醫生朋友非常多
    龔四堂:兒科執業的年齡範圍是18歲以下的兒童,這個年齡段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健康都是兒科執業範圍,包括疾病預防、保健和診治都屬於兒科的範疇。 2016年,國家批准了第一批8所院校建立兒科學院,廣州醫科大學就是這8所院校之一。目前全國已有40多所院校開設了兒科學院。 問:兒科和其他臨床醫學專業有何不同?
  • 現實版「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開播啦! 真正的兒科醫護告訴你他們...
    「每一個孩子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兒科醫生、護士身上的擔子更重壓力更大。很多時候,電視劇可以有個美好的結局,但現實往往來得殘酷,現實中的兒科醫生、護士們的工作到底是什麼樣,電視劇中的那些病例是不是在現實中也存在,兒科工作的「了不起」到底在哪裡?本報記者採訪多位兒科醫生、護士,原來我們身邊的這些人才更「了不起」!
  • 姐姐們乘風破浪的時候,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
    在談到處理帶來與家庭關係時,萬茜卻說:「哪有什麼家庭事業兩平衡,總有一方要做出犧牲,做出退讓的。」所以,從來沒有什麼平衡,我們要做的是選擇,選擇事業為主還是家庭為重。在家工作的媽媽更厲害以前某一階段覺得夫妻二人應該共同分擔所有事情,後來經過磨合與教訓才發現,所有事情都分擔並不是最高效的家庭發展模式,而是在不同的階段每個人承擔自己最擅長的那部分,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這幾年,我一直是帶娃為主,兼顧一份能帶孩子工作能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的事業。
  • 紀錄片《人間世》:手術失敗了 醫生卻收到感謝信
    兩年後,紀錄片《人間世》播出,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醫生:搶救失敗的背影;在治療方案和支付能力之間糾結的主任;拿掉車牌超速取回移植心臟的醫生……  失敗、死亡、焦躁和無奈,都被鏡頭紀錄下來。豆瓣打分9.7分。醫生群體反響最為強烈,評價同樣是「真實」,也有人挑剔:「為什麼受歡迎?是因為以前的太不真實了。」
  • 哭著看完《人間世》,才明白人間真的很值得
    看過《人間世》第一季的朋友都知道,這部紀錄片沒有劇本,沒有彩排,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有的只是手術室裡冰冷的器械,醫生嚴謹緊張的救治氛圍,手術室外家人們焦急的等待,還有病房裡人們崩潰大哭和歡聲笑語。時隔兩年,《人間世》第二季上線。和第一季一樣,它毫不避諱的將病房裡的一切展現在你眼前。
  • 人間世 | 去往天堂,路過人間
    紀錄片《人間世》最近火爆螢屏,片子裡沒有窗明几淨的走廊,沒有一塵不染的病房;只有人滿為患的大廳,喧鬧的哭聲,冗長的隊列,焦急的腳步。然而它的真實才是真真正正打動人心的東西。紀錄片只是個縮影,在鏡頭的背後也一定有南醫人在深夜裡整裝待發,枕戈待旦。   「遊戲裡面的人有很多命,輸了重來就好了,不像自己,只有一條命」。
  • 帶孩子上班的「嘮叨」媽媽,該如何平衡好事業和家庭?
    前不久,主持人楊瀾在一個女性領導力論壇上分享了自己對女性在職場和家庭之間兩難的看法:「我想和很多媽媽們說,你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用誠實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就好。」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裡,萬茜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哪有什麼家庭事業相平衡,總有一方要退讓的。名人們的接連發言,讓「事業與家庭如何平衡」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 現實版「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開播啦! 真正的兒科醫護告訴你他們為啥「了不起」!
    這是一部聚焦醫療題材中相對冷門的兒科醫生這一特殊崗位的勵志行業劇,講述了一群兒科醫生,為了守護兒童的生命防線竭盡所能,全心全意地救治、服務兒童的故事。觀眾可以在劇中看到鮮活而真實的兒科醫生,看到他們在成為「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路上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