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寒植物遇到溫室效應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密碼

2020-12-25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在經歷十多年的研究之後,系統地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研究團隊的實驗地。中國農科院供圖

據幹珠扎布博士介紹,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但由於海拔高、溫度低、植物種類相對單一等原因,高寒地區的草地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對氣候變化極度敏感。

科學家們發現,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青藏高原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幹珠扎布介紹,主要的變化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氣溫升高,另一個是降水波動變得更複雜,這給當地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巨大的影響。

「當環境變化,身處變化中的植物,也會隨之變化,有些物種不能適應變化,就可能減少、甚至消失,還有些會通過改變自身的生長方式,來適應新的環境,」幹珠扎布說,「物候是植物對環境長期適應而形成的生長發育節律,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與適應的重要指標。」

退化的草地。中國農科院供圖

自2011年,該團隊就開始研究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研究人員通過長期野外原位模擬增溫增水控制實驗,觀測了高寒草地優勢植物物候期和生產力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在氣候暖幹年份,增溫推遲植物物候期,而增水則使物候期提前。增溫降低禾本科和莎草科優良牧草生產力,而增水對其具有正效應。研究還發現,增溫可以使早熟禾推遲返青,使高山嵩草推遲枯黃;上述物候期變化對生產力具有正效應,但由於增溫對其具有直接的負效應,因此兩者間存在抵消作用。

該團隊的研究,明確了溫度升高不利於高寒草地優良牧草生物量積累,但植物可通過改變其生長進程和生活史對策,儘量減少增溫引起的負面影響。

「它們有自適應能力,且正在適應環境的劇烈變化,」幹珠扎布說,「而我們的研究,就是發現了它們適應環境變化的機理,這對高寒草地生態服務功能維持和草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共同資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生態學雜誌(Journal of Ecology)》上。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綜藝節目採摘雪兔子背後:「植物保護意識基本處於盲區」
    畫面中「雪兔子」周圍有植被分布,這令彭德力感到反常:雪兔子的生活環境應是非常荒涼的流石灘,一般沒有其他植物可以生存。「很可能是節目組僱人採摘其他地方的雪兔子放到這裡,安排嘉賓找到。」槲葉雪兔子。「它只能在這種環境下生長,到養分好更溫暖的地方反而活不了」,彭德力稱。他測算過,氣候變暖可能迫使雪兔子到更高海拔的地方生存,這一物種的分布區域將逐漸萎縮,直到它們適應了氣候變化。雪兔子與高寒環境和流石灘相互依存,成為這種特殊生態環境的代表性物種,具有非同一般的生態意義。
  • 禁止亂採濫挖 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關注蘭科植物) _中國綠色...
    多年來,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亂採濫挖野生蘭科植物的現象十分嚴重,加之棲息地退縮、生境惡化等,我國野生蘭科植物資源受到嚴重威脅。  2017年對中國被子植物瀕危等級進行評估時,結果顯示,蘭科是其中滅絕種類最多的科(4種滅絕、1種地區滅絕)和受威脅種數最多的科(653種)。
  • 你知道嗎|「溫室效應」只是一個假說,「厄爾尼諾」也是一個未解之迷!
    科學家們根據長期觀測得到的大量數據分析指出,全球氣候在20世紀明顯變暖,跟20世紀初相比,現在的平均氣溫上升了0.5℃,這種溫暖期是過去600年裡從未有過的。全球氣候在整個20世紀確實一直在變暖,但氣候變暖是不是因為「溫室效應」呢?會不會持續變暖呢?對此,眾說紛紜。有些科學家認為20世紀氣候變暖是「小冰期」氣溫回升的延續,是自然演變的結果,跟「溫室效應」無關。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受到極大的影響,並迫使物種追蹤和選擇適應氣候變化的適宜生境。在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中,物種分布的冷界每10年向極地擴張19.7 公裡,海洋物種每10年擴張72公裡,陸地物種每10年擴張6公裡(Poloczanska et al.,2013)。熱帶、溫帶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一致,即將其範圍擴大到以前耐寒物種生存的環境。
  • 這種古老的裸子植物,獨自撐過2億7千萬年,它是怎麼活下來的?
    在學術界中,銀杏樹也十分特殊,因為它們被劃分到獨特的門類中,成為銀杏門銀杏綱銀杏目中唯一的一種植物,與其他龐大的植物家族比起來顯得無比孤獨。即便如此,它們也已經存活了兩億七千萬年,在漫長的時光裡,見證了地球上無數物種的出現和消亡。
  • 武漢植物園在山地河岸帶木本植物適應策略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和物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機制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亞熱帶山地區域覆蓋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區域(秦巴山地、川東-鄂西地區和嶺南地區),該區域被認為是孑遺植物的「博物館」。然而,目前對於山地河岸帶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分布、適應策略及潛在機制仍缺乏認識。
  • 科學家復活了三年的植物種子,並發現了遠古病毒,會帶來什麼影響
    禍不單行的是,近來科學家又發現北極圈的氣溫再一次創下了歷史新高,而這不僅會引發溫室效應,最可怕的是可能會使永凍土融化。而永凍土的融化將會給地球帶來更大的災難。所謂永凍土是指一種在超低溫的環境中形成的土層,它包括土壤、巖石、冰塊和沉積物。
  • 北京園博會植物館造型曝光 演繹不可思議的植物智慧
    發布會上,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植物館館長丁長峰詳細闡述了2019北京世園會植物館的主題和總體情況,都市實踐創始合伙人、植物館總建築師王輝和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植物館溫室總設計師趙世偉分別介紹了植物館的建築方案和溫室方案。
  • 地球的植物方舟
    說回這部紀錄片,那趟旅程同行的幾位植物學者是來自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的成員,可能你不知道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是什麼來頭,沒關係,今天主要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位於屏東縣,這裡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溫約28℃,年雨量兩千五百毫米,非常適合熱帶植物生長。共有三十多位專業人員,負責十七棟溫網室與兩棟恆溫房,館藏三萬多種植物。
  • 地下礦藏的「偵察兵」——指示植物
    根據這個原理,人們可以利用牽牛花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進行監測,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指示植物。其實,具有這樣類似功能的植物有很多種。在生物學上,凡是能夠在一定區域範圍內能指示生長環境或某些環境條件的植物種、屬或群落都稱為指示植物,包括用來鑑別土壤性質的土壤指示植物;能夠鑑別氣候特徵的氣候指示植物;能夠表明環境狀況的汙染指示植物;能夠指示潛水埋藏的深度、水質及礦化度的潛水指示植物等。
  • 如何選擇和設計LED植物照明植物生長燈?
    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分枝,植物工廠的概念變得炙手可熱。在室內種植環境中,植物照明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能量來源。LED植物燈具備傳統補光燈未有的壓倒性優勢,必將成為垂直農場、溫室大棚等大型商業應用中主光或補光的首選。植物是這顆星球上最複雜的生命形式之一。植物的種植即簡單無比,又困難複雜。
  • 盤點世界上各種奇怪的植物「特殊」葉子,其形態各異千差萬別!
    英國科學家發現,一些植物葉子之所以在秋天變紅,很可能是為了躲避蟲害。倫敦帝國學院託馬斯·多雷博士和吉姆·哈迪教授在實驗中用了70種不同顏色對比秋天在植物上產卵的蚜蟲更偏愛其中哪一類顏色。結果發現,蚜蟲對紅色系的葉子最不感興趣,黃色葉子對蚜蟲的吸引力則大得多。多雷分析說,植物葉片變紅是因為花青素的作用。變黃則是葉綠素分解、葉黃素和胡蘿蔔素顏色顯現造成的。
  • 植物微生物組專題:研究方法、當前熱點及未來方向
    根系微生物組伴隨著植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幫助植物吸收營養、抵抗病害和適應脅迫環境。目前主要以描述性研究為主,重組菌群體系為研究根系微生物組與宿主植物互作的功能和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宏基因組) MP綜述: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系統生物學 Molecular Plant [IF:10.812] 植物微生物組的組成是由非生物環境因素及其生物群落之間複雜的多邊相互作用決定的; 細菌群落結構組成是由不斷變化的環境因素如土壤
  • 溫室效應與公地的悲劇
    科學家的解釋是因為人類工業革命以來碳排放激增,形成的一種溫室效應導致地球升溫。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 植物補光產品作用有多大?
    近年來,隨著我國設施化園藝水平不斷提高,溫室中的光照條件越來越受生產者重視。建造位置、結構及覆蓋材料等都會影響溫室透光率,自然氣候變化如持續陰雨天、霧霾天等更會導致溫室內光照不足。因此,借補光產品提高園藝產品質量和增加產量,顯得尤為重要。
  • 大自然的傑作碳四植物,相比碳三植物光合作用率高,水分需求少
    在2014年的時候,我國著名雜交水稻學家袁隆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他正在研究把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到水稻當中,如果能成功,光合效率可以提高30%到50%,從而大大提高產量。其中袁老談到的「碳四「指的就是碳四植物,相比碳三植物,碳四植物具有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更強的抗旱能力和生存能力,其農作物也具有更高的產量。
  • 地理百科|地理中各種各樣的「效應」
    「焚風效應」在地球上熱帶、溫帶的山地屢見不鮮,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風效應」影響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沙漠。我國不少地區都有「焚風效應」,例如偏西氣流越過太行山下降時,位於太行山東麓的石家莊就會出現焚風效應。據統計,出現焚風時,石家莊的日均溫比無焚風時增加10℃左右。
  • 科學家發現氣溫升高讓北極出現綠化,這樣的北極你會喜歡嗎?
    近幾年科學家一直在強調溫室氣體超量排放會導致環境惡化,如今人們能感覺到夏天越來越熱而暖冬現象也在不斷增多,可以說地球的平時溫度明顯比過去上升了一些,科學家正通過衛星對寒帶地區的苔原生態進行追蹤,以了解這些能在極地生長的植被的覆蓋情況,然而許多圖像顯示北極地區在夏季時幾乎完全變成了綠色,這是因為氣候和土壤升溫正在改變北極的環境
  • 翻滾吧,植物基
    文丨35鬥植物基食品企業總是大肆宣傳素食的好處:環保、低脂、健康。可植物基能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哪些明顯的變化?除了能從內部開始調理我們的身體機能,加大素食佔比也會讓人由內而外容光煥發、充滿活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富貴病」接踵而至,國民的健康需求和環境保護的責任感一直在推動著全球素食產業的發展。植物基食品產業處於快速上升期,這一類產品是指主要或完全由植物製成的食品,包括用蔬菜、穀物、堅果、種子、豆類和水果等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它們很少或不含有動物產品。其中,大豆在2019年植物蛋白市場佔據最大份額。
  • 翻滾吧,植物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35鬥植物基食品企業總是大肆宣傳素食的好處:環保、低脂、健康。可植物基能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哪些明顯的變化?除了能從內部開始調理我們的身體機能,加大素食佔比也會讓人由內而外容光煥發、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