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王朔懟金庸稱其是南方人所以小說語言不好,金庸回復很大氣

2020-08-22 平南

孟子曰:&34;生而為人,我們一生中總會遇到各種讚揚和詆毀。特別是當一個人社會地位更高時,越容易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評價。因而,他人的讚揚和批評都是人生常事,不足為奇。

由安至危,金庸並沒有因為顛沛流離而頹喪

金庸作為&34;之一,經常受到大眾的關注,也常常獲得美譽,當然也少不了批評或者詆毀。金庸原名查良鏞,筆名&34;。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興市世家望族海寧查氏,祖籍在古徽州江西婺源,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一家子屬於書香門第。

海寧查家素有&34;的美譽,金庸的同輩族人有詩人穆旦即查良錚、查良釗、徐志摩,作家瓊瑤是金庸的表外甥女,著名軍事家蔣百裡曾經娶了金庸的同族姑母查品珍。

金庸從小就在這樣一個充滿書香的家庭中成長,度過了安逸快樂的童年時光,一直到抗戰爆發以後。

當時十三歲的金庸由富到窮、由安至危,不得不隨學校嘉興中學南下流亡南遷到麗水。戰亂讓許多人的生活和生命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金庸並沒有因為顛沛流離而頹喪。

王朔論戰

金庸靠著自己的武俠小說馳名海內外,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大奇蹟,被人稱作&34;。

儘管武俠小說一直以來被人稱為&34;,難登大雅之堂,然而,金庸的創作大大提高了武俠小說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水準,使得武俠小說這樣的通俗文學真正有了文學意味的規格及水平品位,武俠小說也開始融入文學主流。

不過,金庸名氣越大,受到業界人士的關注也越多,金庸也經常受到一些業界人士的公開&34;,比如王朔論戰。

王朔1999年11月1日在《中國青年報》中公開刊文批評金庸的武俠小說,王朔從多個方面出發,對金庸的著作進行了批判。

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在南京,是中國內地作家也是一位編劇。王朔公開刊文,聲稱在&34;看完金庸的《天龍八部》第一本後,認為金庸所作的武俠小說十分&34;,無論是人物還是選題、文字描寫上都有很大問題。

王朔的文章刊發以後,文學界引發了一次很大的風波,大部分人其實對王朔的批評持反對的態度。金庸作為當事人,卻是十分淡然,在輿論的推動下,金庸才出面回應了王朔的批評。

針對王朔對金庸的批評,媒體及大眾猜測是否金庸和王朔兩人之間曾經認識並且產生過不愉快的事情。不過,金庸解釋過其實二人並不相識,談不上有什麼私人之間的不愉快,甚至,金庸曾經在公開場合中對王朔的作品表示好評。

金庸認為,王朔之所以會對自己這樣苛刻地攻擊,可能是源於兩人的經歷和生活環境不同導致互相之間對文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不同。

金庸還表示,他們都是寫小說的,雖然實現起來有點困難,但是或許兩人之間可以更多地了解一下對方。

王朔在《我看金庸》一文中指出金庸小說的文字沒有水準,其實這原本也無可厚非。不過,王朔懟金庸文字不行的時候,稱金庸因為是南方人所以小說的語言文字才不好,使&34;做文章。

針對王朔的這點看法,金庸直截了當地用了其他寫作寫得好的南方人作為例子,反證王朔的批評並不完全正確。

金庸認為,其實自己寫小說的時候,確實不夠精練,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還需要寫得更加生動才好些。對於王朔遷延到所有南方人上面,金庸認為王朔大可不必,批評自己一個人就夠了。

畢竟,浙江人出了很多著名作家,先不提古人,就近代作家而言,出名的就有好多,像龔自珍、王陽明、章學誠、黃宗羲、袁子才;再提到遠一點的,就有孫詒讓、章太炎、俞曲園......這些人寫的文章稱得上是&34;。

金庸為了防止王朔再揪著抓細節,又多舉了幾個例子,前面所提的那些大作家不寫白話文,但是白話文寫得好的浙江人也很多,其實當提魯迅一個就夠了。

周作人兄弟、蔡元培是紹興人,巴金先生祖籍是浙江嘉興,徐志摩是海寧人,夏衍是杭州人,俞平伯是德清人,茅盾是桐鄉人,鬱達夫是富陽人......這些人都是浙江人,也就是王朔所說的南方人。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白話文寫得好的大文豪們,王朔完全沒有辦法反駁。王朔還把金庸和瓊瑤電視劇、成龍電影、四大天王稱為當時的&34;。在王朔看來,現今中國因為這些新興的文化,而導致出現了創作萎縮,流行趣味也已經淪陷。

而金庸也對此回復了,金庸聲稱自己看到這一點批評的時候其實十分慚愧,竟然不意間和瓊瑤、成龍、四大天王相提並論了。金庸和他們幾個都認識,也反諷王朔沒有將他們幾個稱為&34;是已經筆下留情了。

孰優孰劣,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實,王朔和金庸的書都是受讀者喜歡的,他們兩個所作的書風格不同但是也各有趣味。不過,對於兩人作品的文字到底孰優孰劣,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金庸的武俠小說充滿了離奇古怪的故事,雖然說由於是武俠小說加上金庸創作速度極快,因此小說裡很多細節之處經不起打敲。

但是武俠小說本身就不同於純文學創作,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說依舊是收攬了大多數讀者的心。王朔的批評,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並不客觀,十分凌厲,也充滿了譏諷之味。

而王朔自成一派,自詡思想深邃,帶著來自北京的優越感,經常透著一股皇城底下的富貴高傲之氣,但是其實就是北京油子的混不吝,來自老北京破爛胡同裡的臭味兒。

不過,王朔的&34;其實也經常引起讀者產生共鳴,他的京片子味兒有時候也並不惹人生厭。

一拳打進了棉花堆裡

金庸作為&34;之一,自然也有傲骨所在。可以說,金庸先生面對王朔的批評時,首先並不是生氣,而是自省,這大氣的回覆,起點就贏了。面對王朔的批評,金庸作為老一派,想的也很多,並不偏激。

在金老看來,兩人本身就是山高水遠的兩個不同的武林門派,一個是天地風清揚,一個是酒色任我行。同在一片江湖之中,自然避免不了交手和碰面,隔空也難免會有過招。

面對王朔的攻擊,金庸不是不生氣,雖然第一反應想到的是佛家的教導&34;,但是金老承認自己做不到,還是生氣了。

不得不說,在受到這樣無端的攻擊以後,金老還能如此不卑不亢、不急不躁、不緊不慢地回復著,真可謂娓娓而談,禮貌相待,再生氣也不失文人風範和大俠氣慨,確實是無形之中彰顯大家風範。王朔就如同一拳打進了棉花堆裡,神龍無首又無尾。

文/平南

相關焦點

  • 王朔:我為什麼猛烈批評金庸是媚俗
    1999年,頂著「京圈大腕」光環的王朔曾經發表過一篇《我看金庸》,以批評金庸小說為引子,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小說也都被劃入「港臺文化」集體中槍。事後金庸曾經發布文章算作回應,卻也說出過「王朔與我是兩條平行線,可以無限延長但卻不大可能有交集」這樣的話。如今二十年過去,我們再來回看這樁陳年舊事,是否能夠得出些與當時不同的結論?
  • 王朔批金庸,金庸回復了,一塊發你看看
    就《天龍八部》說,老金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白話小說的俗套。老金大約也是無奈,無論是浙江話還是廣東話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這就限制了他的語言資源,說是白話文,其實等同於文言文。按說浙江人儘是河南人,廣東話也通古漢語,不至於文字上一無可為。
  • 王朔痛批金庸武俠小說:一無是處,金庸:你罵你的,我八風不動
    金庸從1955年寫下第一本《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鹿鼎記》封筆,花費17年寫下14部小說,此後便一直吃紅利,1988年獲得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大紫荊勳章,2009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更重要的是,他收穫了無數的粉絲。可是,這些粉絲之中並不包括作家王朔。又或者說,王朔是金庸的一個黑粉。
  • 一個二流作家憑什麼說金庸的作品不如自己?金庸的回覆很給力!
    王朔很出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章,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說話過於直白,而且帶著很強的批判性,因此人們都喜歡稱他為「文壇惡評家」。可以說他的毒舌是無處不在,張藝謀、餘秋雨甚至於齊白石老先生,都被他狠狠地抨擊過。一位二線的作家,何來勇氣去批評前輩和大師呢?
  • 王朔稱金庸的作品一文不值,李敖稱看不起他,外國人說的更過分
    他的小說幾乎都被拍成了電視劇,甚至是電影。可以說,金庸的小說是無數人的童年回憶。在早些年的時候,那時電視還未普及,人們就是靠著金庸的小說來打磨時間。金庸本姓查,其祖父是查文清是清朝的進士,父母都是受過高等教育之人。因此,金庸從小就對寫作十分感興趣,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學素養。不知大家知道徐志摩嗎,《再別康橋》就是他的代表作。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徐志摩和金庸本是表兄弟,可見他們家族的文學氛圍有多麼的濃厚。
  • 王朔:猛烈批評金庸是媚俗
    一直以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你可以不關心,不喜歡,不推崇,但你不會不知道八九十年代中國文壇上存在著金庸和王朔這兩個人。作為極具特色的重量級人物,他們極具特色的文學作品和據此改編的大量影視,無疑對文壇內外幾代青年深具影響力。但偏偏,王朔對金庸作品頗有異議,不吐不快,這無疑在文壇內外投下一枚重磅炸彈。本刊刊出此文,因為一:挑戰金庸,前無來者。二:作為文學批評,日益沉寂的文壇需要強音。
  • 賈平凹小說裝神弄鬼,金庸抄襲?王朔憑什麼這樣講?
    於是王旭又重新投身到了創作的世界當中去了,他先是發表了一篇有關於在那個年代頗具神秘色彩的空姐這個職業的小說《空中小姐》,成功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而因此大賣。隨後,他還發表了許多中篇小說,並赴美學習,回國後繼續從事寫作工作。
  • 王朔:批魯迅罵金庸,為了情人拋妻棄子,他現狀如何?
    王朔,算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有人說他是流氓,說他寫的東西是流氓文學。聽起來有點荒誕、有些不真實的事情,卻像極了他筆下的現實世界。也有人喜歡他撒潑式的語言和誠懇的態度,王蒙說他「撕破了一些偽崇高的假面」;許子東說「只看到王朔流氓語言的人,不是真蠢,就是裝蠢。」作家王朔在中國擁有眾多讀者,關於他的爭議也有很多。
  • 金庸逝世:一個人有多偉大,就有多厚道
    無論影響力有多大,文學史上的地位有多高,金庸也只是說:「寫這種小說,自己當做一種娛樂,自娛之餘,復以娛人。」從他的嘴裡,經常說的是「無論如何不敢當」,「我不是寫得最好的」。論才華,金庸是香江四大才子之一。但他不是唯一的,並非舉世無雙。決定一個能走多元,最後有多大成就,往往不是才情,而是做人。
  • 金庸小說60年 金庸的傳媒、政治朋友圈
    像少林方丈、武當掌門、丐幫幫主這類朋友圈廣到無邊無際的江湖大佬,只要一露面,差不多是人人點讚、句句轉發的節奏。韋小寶這種小流氓,乾脆同時和天地會、康熙、神龍教互加,體制內外都朋友眾多,所以最後能在通吃島上做他的通吃伯。金庸雖然多次老實坦白自己與書中男主角並不相像,「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但愛交朋友這一點,倒是毫無二致的。金庸大名滿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滿天下。
  • 王朔:罵金庸懟郭敬明,情史豐富,你還會喜歡他的作品嗎?
    他的作品被拍成電視劇電影之後i,也是收視率和票房保障,在2007年他甚至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排行榜的第六名。,可以說在他很小的時候接觸的都是未來幾十年裡非常厲害的人物。之後他的小說《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萬別把我當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
  • 金庸的最後一條朋友圈 | 城中話題
    一手寫小說,一手辦報紙,賺錢做事兩不誤,我可比古代陶朱公😎1985年7月6日 下午15:10倪匡:平生最佩服查兄你了金庸回復倪匡:承讓梁羽生:要說新武俠也應該是我開創的,現在大家都說你,不服😕古龍:梁查兩位師友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金庸有人問我為什麼把女性寫得比較好,
  • 金庸小說就是爽文?這個時代始終低估了它
    記得小時候做不完作業,不許看電視,只能用望遠鏡透過窗戶看鄰居家電視上的《射鵰英雄傳》,有多少中國人的金庸小說是從望遠鏡裡、門縫中、窗戶前開始的?內地第一本金庸小說在1981年出版,是科學普及出版社的《書劍恩仇錄》。更早的時候,1980年10月廣州《武俠》雜誌開始連載《射鵰英雄傳》。
  • 倪匡電郵回復金庸仙逝:不必過分悲傷
    60年好友倪匡電郵回復金庸仙逝 人必然要面對死亡「不必過分悲傷」  金庸去世後,萬眾悼念。除了廣大讀者,很多跟他打過交道的名人也紛紛在網絡上回憶往事,以表緬懷。「金古梁溫」之武俠名家溫瑞安,便手書「獨孤不朽,令狐無敵」以表悼念。
  • 金庸小說裡的武學原理
    金庸和古龍到底哪位更厲害,寫的更好,也是一些武俠書迷爭議的話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文學史上,金庸的地位遠遠高於古龍,這不是古龍英年早逝的問題,而是文筆、架構、武學原理,金庸都遠勝於古龍,甚至對歷史的把握程度,金庸的小說也比古龍更有底蘊。
  • 金庸小說終於傳出去了!歪果仁也要學beating dragon 18 palms
    自2012年郝玉青第一次把金庸小說的試譯片段交給英國出版商到今年《射鵰》英譯版確定出版,已過去了5個年頭。「金庸的作品十分複雜,所以翻譯花了很長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不斷成長,這尤其讓我高興。」郝玉青告訴環環,書中的細節乃至一詞一句都經過仔細斟酌和考量,希望能得到讀者的認可。
  • 金庸小說全集各個版本
    金庸,原名查良鏞,是享譽全球的武俠小說作家,一生所著作品都被搬上了熒幕,廣受好評,與古龍、梁羽生並稱「武俠三劍客」,被人評價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但是非常可惜在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 金庸小說閱讀順序 金庸小說順序順口溜 金庸小說全集下載txt完整版
    金庸小說閱讀順序很多人都有武俠夢,看金庸的小說就是當時很流行的一件事,不過金庸先生最近離我們而去。回憶起他的一生,創作了很多的武俠小說,還是很讓人佩服的,很多人的武俠夢就是從看金庸的小說開始的。不過回憶起他的武俠小說,還是很值得好好的回味的。
  • 我的金庸小說閱讀經歷
    其實我這個年代的人,已經和金庸小說無甚關係了,我長大的時候,金庸小說的熱潮已經漸漸退去,六零後七零後八零後才是金庸小說的直接讀者,九零後開始,金庸的小說出現得就越來越少了,不單是金庸小說,而是所有的武俠小說都是如此。我們那個時代,是青春小說的時代,是韓寒郭敬明的時代,所以我的童年時期以及少年時期,都未接觸過金庸先生的小說,當然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和電影是看了不少的。
  • 金庸小說順序順口溜包括哪些書 金庸小說順口溜全文
    金庸小說順序順口溜是什麼?金庸小說順口溜對應的書籍是金庸創作的十五部武俠小說,知道了金庸小說順口溜的由來,有沒有對金庸老先生更多一分敬佩之情呢?金庸小說順口溜順序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分別指代的是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名字的首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