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故鄉用的電還是馮村那個小電站發的,電量十分不足,也十分不穩,燈泡的亮度和蠟燭相仿,且還經常斷電。那時候我家也還沒有電視,看電視就只能去我一個堂叔叔家,他家的電視是那種有很大背部的黑白電視,放在他家的吊腳樓上。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個夏天的晚上,我和我的堂兄弟姐妹擠在他家的吊腳樓上看電視,節目就是《天龍八部》,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突然電視的畫面就開始跳躍了,我們都知道這是電量不足,於是都緊張起來,心裡還在祈禱不要斷電才好呢。可是沒一會兒,到底斷電了。於是大家興衝衝地跑出來,一群人趴在吊腳樓的欄杆上,向遠處的電壓箱那裡看去,遠遠地看到有人在那裡修理了,可是修了很久都修不好,於是我們一群孩子就拍著欄杆破口大罵,罵這該死的電,也罵那些修變壓器的人蠢笨。
後來我家有電視機了,以為可以隨心看電視了,但媽媽卻又對我們極嚴格,生怕我們看電視耽誤了學習。記得有一晚,吃完晚飯後,媽媽就把我和姐姐妹妹們關在房間做作業了,而她就在旁邊的房間看電視。我們邊作著作業,邊聽著電視的聲音,心裡像是有貓爪撓了一樣,簡直無法做作業。妹妹調皮,又深得媽媽的寵愛,就跑過去了,撒了個嬌,媽媽也讓她看了。可是我們是不行的,只能繼續假裝在那裡做作業,可終究假裝不下去了,卻又不敢過去看電視,小時候媽媽很兇的。於是就跟著姐姐,悄悄溜出房間,趴在媽媽看電視的房間的窗口,捂著嘴悄悄地看電視,放映的是《神鵰俠侶》。我們看得入迷極了,呼吸都忘了。這時候被妹妹轉頭來看到了,她就笑,她一笑,媽媽就發現了,媽媽也跟著笑,終究也讓我們進來看電視了。
之所以說這兩件事,是有兩個原因:一是想說明金庸先生的小說在中國流傳程度之廣,在我故鄉那麼偏僻的鄉下,大多數都是沒有見識的鄉下人的地方,也有這麼廣泛的傳播,雖然是以電視劇的形式;二是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受到了金庸小說的影響,這也為我後來愛看金庸小說埋下了伏筆。
其實我這個年代的人,已經和金庸小說無甚關係了,我長大的時候,金庸小說的熱潮已經漸漸退去,六零後七零後八零後才是金庸小說的直接讀者,九零後開始,金庸的小說出現得就越來越少了,不單是金庸小說,而是所有的武俠小說都是如此。我們那個時代,是青春小說的時代,是韓寒郭敬明的時代,所以我的童年時期以及少年時期,都未接觸過金庸先生的小說,當然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和電影是看了不少的。
我開始讀金庸小說是很晚了,竟是大學的時候(或許我在高中的課堂上有看過,似乎是同學的書,也似乎是《射鵰英雄傳》,我有點朦朧的記憶,但是不敢肯定,所以就不提了),這點想必很多人都比我要早吧。我的大學生涯是很荒廢的一段生涯,是很迷茫的一段生涯。我不愛我的專業,我也對未來沒有什麼期許,整日的時間就花在寢室的床上和圖書館。也正是由於這段百無聊賴的時光,讓我發現了許多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金庸小說就是這些之一。
學校的圖書館自然是有金庸先生的小說的,我就在學校圖書館的明亮的窗邊,看起了金庸先生的小說來,後來又把他的小說帶回寢室,通宵達旦地看了起來。現在我已經不知道我最先看的是哪幾本了,想必是《天龍八部》或者是射鵰三部曲中的某一部吧。在大學的時間裡,我大概看了三四本金庸先生的小說,那時候只覺得好看,但遠遠不至於成為金庸迷的程度。後來畢業後,四處輾轉,又有幾年不看金庸小說了,再次看,應該是我在廈門的時候,大概在2015年的夏秋。那時候人生渺茫,處處碰壁,心情每日都很煩亂,所以看別的書是看不進去的,可是又不能不看書,不看書的話更會感到焦慮。就在這樣的時候重新看起了金庸先生的小說。我看書都是不求甚解的,只覺得好看,那便一口氣看完,就是第二天有天大的事,也要熬夜看完,如果不好看,也不會因為什麼求索知識的精神去強迫自己看,便丟棄一邊不再去看了。
在那個溽熱的廈門的夏天裡,我大概一口氣看完了金庸小說的大部分小說,因為大學看的都已經忘記了,所以這次都是重新看的。我的記憶不是很好,已經不記得是看的哪幾本了,幸好在我看完這些書的時候,我也在寫我的一系列文章《金庸小說人物閒談》,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去翻了翻那些文章,已經有了二十五篇文章,那便是寫了二十五個人物了。這才知道那時候看了哪些書。應是《笑傲江湖》《神鵰俠侶》《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書劍恩仇錄》《白馬嘯西風》《雪山飛狐》《鹿鼎記》《碧血劍》,讀《碧血劍》時也看了他的《袁崇煥評傳》,我覺得這個寫得或許比《碧血劍》還精彩些,把歷史寫得像小說一樣精彩,足見金庸功力,至於歷史方面的爭議,我便是不懂了,總之很好看的。除此之外,再加上閒時看的短篇《越女劍》,想來那時候看了金庸小說的十一部了。
當然有些小說有重複看過,分別是《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還有《射鵰英雄傳》。剩下的小說都是在今年看完的,在2018年的上半年,又突然陷入了無書可讀的心境,於是又開始重新讀金庸。這次讀的是《連城訣》《俠客行》《鴛鴦刀》以及《飛狐外傳》,這三部書為什麼這麼晚讀,我想一是這三本書在金庸的小說中不算特別出名,二是我對這三本書的偏見,應該是我先看了《連城訣》和《俠客行》改編的電視劇,因為不是很喜歡這兩部電視劇(吳樾演的狄雲太過苦兮兮,沒有一點瀟灑,石破天老是叫自己狗雜種,特別不喜,又非常討厭吳健演的石破天總是頂著一頭泡麵式的頭髮),所以也連帶著不喜歡這兩個小說了。而《鴛鴦刀》在之前看了開篇,發現不是金庸常見的敘述方式,就不喜看,也就沒看了,此次是因為將金庸小說都看完了,所以才耐著性子將這篇《鴛鴦刀》看完的,這篇小說和金庸別的小說閱讀感受完全不同,仿佛不是同一個人寫的,總之《鴛鴦刀》是我最不喜歡的一個金庸小說了。《連城訣》和《俠客行》都是相當的出彩,相當的好看,雖然不如射鵰三部曲這些,但也不減其魅力,可見電視劇對這兩部小說的戕害(僅是對我而言)。
這便是我讀金庸小說的經歷,說完這些,似乎沒有別的什麼好說了。對這些小說的評價,實在不是在這篇文章裡就能說完的,要說個痛快,恐怕一本書的體量也是不夠,所以我之後需得再努力些,將我的《金庸小說人物閒談》繼續寫完。
金庸先生有多重身份,寫小說只是他的身份之一,而我喜歡他的,且稍微了解的,也僅僅是這一面而已,所以我也不好置評金庸先生整個人,至於他的小說,我不是專門的文學評論家,亦是不敢多說,只能說說我對這些小說的喜愛罷了。至於金庸先生的小說是不是要流傳千古,和日月同光,我不知道,也不會妄加揣測,只是我很感激這些小說給我以非常非常好的閱讀感受,給我以非常非常好的英雄幻想。我記得我小時候最想成為的是楊過,甚至幻想把自己的手臂砍掉一隻,也像他那樣當獨臂大俠。當然如果你問我現在最喜歡的是哪個小說,最喜歡的是哪個人物,我會直言地告訴你,我最喜歡的小說是《倚天屠龍記》,最喜歡的人物是張無忌,且自覺得自己的性格和張無忌最像,而最喜歡的女性角色則是趙敏。
如今金庸先生已經仙逝,再多的話說來也是無意義的,況且寫金庸先生的文章那麼多,這篇文章的存在也是沒有意義的,只是對我來說,算是個總結吧。中國人都說蓋棺定論,但論金庸先生的話語想必是沒那麼快就定下來的,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我們對他的喜愛是和千古美名之類的無關。
和金庸先生生曾經在同樣的年月生活過,我有多大,便和金庸先生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多久,想來真是幸運。我未曾有幸見過金庸先生,但我曾在北京見過蔡瀾先生,蔡瀾先生和金庸先生是好朋友,所以我和金庸先生,算來也是很有緣分的,和他的遇見只隔著一個人。像他們這樣的人,人生只要能一見,就是天大的幸運了。
2018.10.31於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