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骨靈心濟國危,衣衫似雪雪如肌。襄陽城破家亡日,重寄桃花第一枝。——黃蓉
金庸筆下的江湖寄存了我們多少心馳神往的武俠夢,兒時的每個周末幾乎都會撲在他的刀光劍影裡,迷戀俠肝義膽,幻想除暴安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從1955年寫下第一本《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鹿鼎記》封筆,花費17年寫下14部小說,此後便一直吃紅利,1988年獲得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大紫荊勳章,2009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更重要的是,他收穫了無數的粉絲。
可是,這些粉絲之中並不包括作家王朔。又或者說,王朔是金庸的一個黑粉。
1999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王朔的文章,名為《我看金庸》,對金庸的武俠小說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引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王朔洋洋灑灑兩千餘字,全是乾貨,一點不摻水,將他看不慣的文化現象一吐為快。
王朔:「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王朔的筆桿子就是硬,一挑就挑一群,不過他的主要討伐對象還在於金庸。王朔表示,自己對武俠和言情從來都不當是入流的東西,誰讀金庸和瓊瑤,誰就是品位低,一概看不起。
王朔指出閱讀金庸小說的感受:情節重複,行文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明明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卻偏偏要鬧誤會,就要用武力來解決。
王朔的這點心得說得比較客觀,小時候只是專注於恩怨情仇,誰的武功更強,長大後再讀時關注更多的是小說的藝術,遺憾的是,不少讀者都表示,少年時鐘愛的片段,如今卻再也讀不下去。網絡上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見面誤會就打鬥,相處太久惹情仇。武功練成遠塵世,皆大歡喜樂悠悠。」基本概括了金庸的套路。
王朔接著說,買了一套七本的《天龍八部》,讀完一本後,再怎麼努力也讀不下去了。原因有二:一,金庸文字的存在作用只是描摹畫面,沒有藝術價值;二,字裡行間充斥著《紅樓夢》的味道,段譽像極了賈寶玉,明確指出抄襲紅樓。
王朔還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
金庸的價值觀有問題,想當然地給暴行戴上正義的帽子,為了正義哪怕血流成河。王朔:「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個大原則,最噁心。」金庸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3.綜上所述,王朔從小說內容、藝術價值、影響效果等多方面論證,幾乎斷言金庸的武俠小說一無是處。王朔也是個有話語權的文人,他的批判引發了讀者區的熱議,也引來了金庸的正面回應。
4.金庸在《文匯報》上回應:面對王朔的猛烈攻擊,我必須「八風不動」。八風是佛教的說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件順事四件逆事,不管是讚美還是毀謗,都要保持不為所動的修養。看來,面對王朔的毒牙辣嘴,金庸的心態還是蠻好的。
5.對於四大俗的說法,金庸不敢苟同,表示不把他們稱為「四大寇」或「四大毒」,已經是留下留情,很給面子了。接著,金庸完美反擊:我讀過王朔的作品,幽默風趣,反映了青年心理。對方損自己的,自己卻捧對方的,這就是殺人於無形。
6.給出一顆糖,金庸隨後又來了一棍子,他說:香港版、臺灣版和內地版《天龍八部》都是五冊本,王朔買的七冊本不知道是什麼地方出版的。言外之意,王朔買的是盜版。再言外之意,你沒好好看過正版書,就在這妄下斷論,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