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痛批金庸武俠小說:一無是處,金庸:你罵你的,我八風不動

2020-12-24 解憂文史

慧骨靈心濟國危,衣衫似雪雪如肌。襄陽城破家亡日,重寄桃花第一枝。——黃蓉

金庸筆下的江湖寄存了我們多少心馳神往的武俠夢,兒時的每個周末幾乎都會撲在他的刀光劍影裡,迷戀俠肝義膽,幻想除暴安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從1955年寫下第一本《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鹿鼎記》封筆,花費17年寫下14部小說,此後便一直吃紅利,1988年獲得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大紫荊勳章,2009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更重要的是,他收穫了無數的粉絲。

可是,這些粉絲之中並不包括作家王朔。又或者說,王朔是金庸的一個黑粉。

1999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王朔的文章,名為《我看金庸》,對金庸的武俠小說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引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王朔洋洋灑灑兩千餘字,全是乾貨,一點不摻水,將他看不慣的文化現象一吐為快。

王朔:「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王朔的筆桿子就是硬,一挑就挑一群,不過他的主要討伐對象還在於金庸。王朔表示,自己對武俠和言情從來都不當是入流的東西,誰讀金庸和瓊瑤,誰就是品位低,一概看不起。

王朔指出閱讀金庸小說的感受:情節重複,行文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明明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卻偏偏要鬧誤會,就要用武力來解決。

王朔的這點心得說得比較客觀,小時候只是專注於恩怨情仇,誰的武功更強,長大後再讀時關注更多的是小說的藝術,遺憾的是,不少讀者都表示,少年時鐘愛的片段,如今卻再也讀不下去。網絡上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見面誤會就打鬥,相處太久惹情仇。武功練成遠塵世,皆大歡喜樂悠悠。」基本概括了金庸的套路。

王朔接著說,買了一套七本的《天龍八部》,讀完一本後,再怎麼努力也讀不下去了。原因有二:一,金庸文字的存在作用只是描摹畫面,沒有藝術價值;二,字裡行間充斥著《紅樓夢》的味道,段譽像極了賈寶玉,明確指出抄襲紅樓。

王朔還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

金庸的價值觀有問題,想當然地給暴行戴上正義的帽子,為了正義哪怕血流成河。王朔:「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個大原則,最噁心。」金庸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

3.綜上所述,王朔從小說內容、藝術價值、影響效果等多方面論證,幾乎斷言金庸的武俠小說一無是處。王朔也是個有話語權的文人,他的批判引發了讀者區的熱議,也引來了金庸的正面回應。

4.金庸在《文匯報》上回應:面對王朔的猛烈攻擊,我必須「八風不動」。八風是佛教的說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件順事四件逆事,不管是讚美還是毀謗,都要保持不為所動的修養。看來,面對王朔的毒牙辣嘴,金庸的心態還是蠻好的。

5.對於四大俗的說法,金庸不敢苟同,表示不把他們稱為「四大寇」或「四大毒」,已經是留下留情,很給面子了。接著,金庸完美反擊:我讀過王朔的作品,幽默風趣,反映了青年心理。對方損自己的,自己卻捧對方的,這就是殺人於無形。

6.給出一顆糖,金庸隨後又來了一棍子,他說:香港版、臺灣版和內地版《天龍八部》都是五冊本,王朔買的七冊本不知道是什麼地方出版的。言外之意,王朔買的是盜版。再言外之意,你沒好好看過正版書,就在這妄下斷論,貽笑大方了。

相關焦點

  • 王朔:我為什麼猛烈批評金庸是媚俗
    1999年,頂著「京圈大腕」光環的王朔曾經發表過一篇《我看金庸》,以批評金庸小說為引子,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小說也都被劃入「港臺文化」集體中槍。事後金庸曾經發布文章算作回應,卻也說出過「王朔與我是兩條平行線,可以無限延長但卻不大可能有交集」這樣的話。如今二十年過去,我們再來回看這樁陳年舊事,是否能夠得出些與當時不同的結論?
  • 王朔:批魯迅罵金庸,為了情人拋妻棄子,他現狀如何?
    比如看郭敬明抄襲氣不過,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狠罵:「郭敬明,完全一小偷,怎麼那麼不要臉!」「郭敬明說,我又有名又有錢。」「你有什麼錢呀?別不要臉了,寫那點東西能掙幾個錢呀?太可笑了。」還批評過賈平凹:賈平凹裝神弄鬼,玩筆記小說的路子,多可笑,那跟吹他的小氣候有關係。
  • 1999年王朔懟金庸稱其是南方人所以小說語言不好,金庸回復很大氣
    王朔1999年11月1日在《中國青年報》中公開刊文批評金庸的武俠小說,王朔從多個方面出發,對金庸的著作進行了批判。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在南京,是中國內地作家也是一位編劇。王朔公開刊文,聲稱在&34;看完金庸的《天龍八部》第一本後,認為金庸所作的武俠小說十分&34;,無論是人物還是選題、文字描寫上都有很大問題。王朔的文章刊發以後,文學界引發了一次很大的風波,大部分人其實對王朔的批評持反對的態度。金庸作為當事人,卻是十分淡然,在輿論的推動下,金庸才出面回應了王朔的批評。
  • 王朔批金庸,金庸回復了,一塊發你看看
    電視劇糟蹋原作是有傳統的,這話我也就信了,看到書店擺著這套書就買了,準備認真學習一下,別老讓人說沒看過人家東西就亂說話。 這套書是7本,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麼努也看不動了,一道菜的好壞不必全吃完才能說吧?我得說這金庸師傅做的飯以我的口味論都算是沒熟,而且選料不新鮮,什麼什麼都透著一股子擱壞了哈喇味兒。
  • 賈平凹小說裝神弄鬼,金庸抄襲?王朔憑什麼這樣講?
    不過卻有一個人,他罵過無數的名人大家,罵過無數的經典文學作品,但是很奇怪的是他卻很少被別人罵,這個人就是有著"文學惡評家"稱號的王朔。 "賈平凹《廢都》是扒廁所","金庸抄襲" 王朔批評過的人很多,其中最出名的人應該就是陝西文化三駕馬車之一的賈平凹和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了。
  • 借金庸名氣寫武俠小說的幾位兄弟:全庸金康金童金庸新金庸巨金庸名
    夢裡的江湖,有你,有我!從1955年2月8日連載《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宣告封筆,金庸先生一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一部越女劍,這就是金庸先生的15部武俠小說了,其餘的全部是偽作。
  • 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大俠,走好!
    唐鴨鴨 攝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1955年,《大公報》下一個晚報有個武俠小說寫得很成功的年輕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即將完結,而他的創作又到了疲憊期,於是,報紙總編輯邀請金庸將武俠小說繼續寫下去。雖然此前從未寫過小說,但憑藉他對武俠小說的了解與喜愛,金庸還是答應接替梁羽生的任務。
  • 聽金庸談武俠小說
    我們可以學習吸收外國好的東西,但不可以全部歐化(金庸接著講述中國當代的戲劇、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塑中如何仍保持明顯的民族風格,而小說則與傳統形式有重大距離)。我想,武俠小說比較能受人歡喜,不因為打鬥、情節曲折離奇,而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形式。同時也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中國人的思想情感、人情風俗、道德與是非觀念。
  • 他說張藝謀批金庸,卻是馮小剛的偶像,與徐靜蕾、王子文忘年戀!
    中國文壇上有許多非常優秀的作家,這些才華橫溢的作家非常有個性,他們總是說出一些大家不敢說的話,另外還有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品質。有一位作家的作品被搬上了熒幕,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編成了電影,票房也比較高,也是大家心中的才子,這位作家的名字叫王朔,不過他在娛樂圈中的評價卻不怎麼好。
  • 王朔:罵金庸懟郭敬明,情史豐富,你還會喜歡他的作品嗎?
    有這麼一個人叫王朔,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和編劇。現在的90後和00後,幾乎都不認識他。但是他卻印證了那句話「哥雖然不在江湖,但是江湖都有哥的傳說」。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很受歡迎。他曾批評郭敬明不要臉是一個文學小偷,他也曾評價金庸的武俠小說沒什麼意義,情節重複,一出來就是有血海深仇,就是打架。可以說非常犀利,一針見血。
  • 金庸武俠小說在越南:被翻譯最多的外文作品
    :據說上世紀70年代初越南國會議員們吵架,一個罵對方「是搞陰謀詭計的左冷禪」,對方就回罵說:「你才是虛偽陰狠的嶽不群」。在越南,金庸的武俠小說是被翻譯得最多的外文作品,所有金庸的書都有越南文譯本,而且是長銷書。馬來西亞華人作家李憶莙也在越南感受了一下「金庸熱」,下面來聽聽她怎麼說。
  • 王朔:猛烈批評金庸是媚俗
    你可以不關心,不喜歡,不推崇,但你不會不知道八九十年代中國文壇上存在著金庸和王朔這兩個人。作為極具特色的重量級人物,他們極具特色的文學作品和據此改編的大量影視,無疑對文壇內外幾代青年深具影響力。但偏偏,王朔對金庸作品頗有異議,不吐不快,這無疑在文壇內外投下一枚重磅炸彈。本刊刊出此文,因為一:挑戰金庸,前無來者。二:作為文學批評,日益沉寂的文壇需要強音。
  • 一個二流作家憑什麼說金庸的作品不如自己?金庸的回覆很給力!
    啟蒙我們武俠夢的無非就是大屏幕裡著名的武俠劇,比如《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等,其實這些電視劇,都來自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相信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都有過上課開小差看武俠小說的經歷吧。毋庸置疑,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對我們80後、90後而言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實在當代作家當中,還有一個叫做王塑的人,看過他作品的人都覺得「很痞」。
  • 金庸武俠小說十大名句盤點,網友:金庸之後,再無金庸
    金庸先生是武俠小說的名家,甚至可以說是武俠小說歷史上的巔峰作家。他一生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尤其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所代表的14部小說膾炙人口。(還有1部小說是短篇武俠《越女劍》。)金庸先生可以說是幾代人的記憶。不管是小說原著還是改編的電視劇電影,又或者是遊戲是音樂,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已經印上了金庸先生作品的深深痕跡。
  • 品評金庸武俠小說《鴛鴦刀》
    「生平不讀金庸書,讀遍武俠也枉然」金庸先生的十五部武俠著作,上至文人墨客,下至普通百姓,喜愛者可謂多矣。由此造就了一個武俠傳奇,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說「金庸之後,再無武俠」了。金庸武俠小說大氣魄,大手筆,長篇武俠小說歷史架構宏大,歷史事件、背景完美的結合到小說中;加之金庸先生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作品融入儒道佛,陰陽五行,琴棋書畫等等,使小說即具傳統武俠小說「武」的特點,又有厚重的家國情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由此奠定了金庸先生在「新武俠」時代一代宗師的地位。相較於長篇武俠小說而言,中短篇略為遜一籌。金庸自己曾言:「長篇勝於短篇,後期作品優於前期」。
  • 王朔稱金庸的作品一文不值,李敖稱看不起他,外國人說的更過分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與古龍、梁羽生、溫瑞安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這些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那段時間可以看作是中國武俠小說的巔峰時期。金庸的小說所拍的電視劇被翻拍次數更是多之又多。《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更是成為了一代人的回憶。我小時候最大的樂趣便是看金庸、看古龍。許多的文人墨客都是受到祖上或者家庭的影響,金庸也不例外。
  • 金庸武俠小說中,你覺得誰的武功最高?
    金庸對於武功創造是由實變虛的,他前期的武俠小說講究實際的招式,寫到後來就越來越虛了。從年代上來看也是如此,鹿鼎記裡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絕世神功,而在天龍八部裡,像降龍十八掌都只是一般的武功,因為勝過降龍十八掌的武功多了去。
  • 《金庸武俠小說續書經眼錄》之《九陰九陽》
    《九陰九陽》由長春出版社於1993年1月出版,分上中下三冊49萬餘字,首印25000冊,其後又多次再版,再加上各種盜版,這部書的總印量粗估有上百萬冊之多,在眾多金庸武俠小說續書中堪稱奇蹟。在眾多金庸武俠小說續書中,《九陰九陽》是頗具「特色」的一部,鄺健行教授在談到這部書的時候曾言,「《九陰九陽》的作者,據我看來,還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揣摩金庸的筆意。
  • 閒說金庸與新派武俠小說
    當然,主要是在非課堂時間讀的,課堂也偷讀過,但次數有限,因為風險太高,一旦書被老師沒收,對我這個蹭書者而言,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因為我賠不起。想來,我如今的近視眼,也是拜武俠小說所賜。父親當年也愛讀金庸、梁羽生的小說,他是鄉鎮幹部,有條件借到這些書。父親喜歡在夜裡讀書,倚著床,就著檯燈看武俠小說,是父親八小時外最愉快的享受。通常到夜裡十點半,父親就關燈,掩卷,睡覺。
  • 金庸逝世兩周年,32部金庸武俠小說偽作原貌追跡
    筆者的「金庸武俠小說偽作系列」已經行至三十多部,前十五部的總結,請看這裡(點我),今天接著第十六部與大夥共享《武林浪子》,金庸武俠小說偽作系列第二十二部,本書真實面目尚未可知,曾名列早期所謂"十八禁豔情武俠小說」系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