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一片混沌,盤古在沉睡了一萬八千年之後終於甦醒。他舒展筋骨,分離開這混沌的世界。為了不讓天地再次合攏,盤古腳踏大地,手撐蒼天,就這樣孤獨而悲壯地又過了一萬八千年,直到天地分離得足夠遠、不再合攏,直到他終於累倒在地……他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頭髮和鬍鬚變成夜空中的繁星;他的身體變成大地四極和五方名山,血液變成江河,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巖石與礦藏;他的皮膚和汗毛變成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清露和甘霖……」
像很多成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孩童一樣,楊學棒從小就聽過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這則關於遠古神祗的創世神話,在他稚嫩的心靈中刻下一個神秘的烙印。幾十年來,隨著年歲的增長,這塊烙印不僅沒有消逝,反而日漸加深。他曾無數次暢想盤古甦醒的瞬間、探尋盤古開天闢地的精神、體味盤古的身體化為世間萬物時的殘酷與美好。
對於楊學棒而言,盤古的神話、開天闢地的傳說,就像一則來自遠古的密碼,在億萬年前便被埋藏於這個世界裡,等待未來的人們去發現、去破解、去重新述說這個古老的傳說、去用另一種語言描述這天地間最壯美的故事。
時間轉到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將人類世界打了個措手不及。這則遠古的密碼突然在楊學棒心底閃爍起久違的光芒。
許多年來,成為藝術家的楊學棒一直想用瓷板畫的形式表現開天闢地的壯闊與豪邁,卻始終囿於某種欠缺,未能如願。他不願辱沒這偉大的神話,他必須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方能動筆,他要創作出一件如盤古般無愧於天地的作品。
站在瓷板之前,楊學棒仿佛聽到盤古從遠古發來的呼喚,仿佛親眼見到了那天地分裂、世界初生的一刻。經過這許多年的沉澱、思索、尋覓……楊學棒終於即將解開那來自遠古的密碼。
仙山聳峙,是盤古的身軀;草木蔥蘢,是盤古的毛髮;雲蒸霞蔚,是盤古的呼吸……楊學棒用瓷板畫的形式再現這遠古的密碼,用線條與色彩闡釋積蓄在心的情感與力量,用開天闢地的宏闊圖景為當代世界提供能量與信念。
畫面中,楊學棒融合傳統青綠山水畫妙法與文人水墨畫氣韻,山石造型奇崛而硬朗,充滿震撼人心的神奇力量感;以創新的檫筆技巧繪流雲淺霧,刻寫的效果與質感烘託出一種輕盈、杳渺的氛圍,使人感受到現實中的虛幻與虛幻中的深刻。畫面右側,同樣以檫筆摹寫出的亭臺樓閣若隱若現,而這似真似幻的創造正是解讀遠古密碼的關鍵。
盤古以一己之力創造世間自然萬物。他憑藉天生神力與絕望又堅定的信念立地擎天;他無從得知這天地之間的未來,卻無悔地用自己的一切塑造了這個世界。
畫面中的山林雲靄是盤古留給世人的密碼,而瓊樓玉宇則是後人對於密碼的回應——是對於盤古饋贈的感恩,是對於開天闢地的酬謝,是與世間萬物的聯誼、與山川河流的唱和、與草木風雲的對話。楊學棒用他的一支畫筆穿越了時空的阻隔、現實的羈絆,與神話中的盤古靈魂相接、精神相通,重回那個開天闢地的時刻,重新感受與傳播那激蕩人心的一幕。
身為藝術家,胸中有大義,筆下有乾坤,是對這個世界、這個時代負有責任的。當人們的健康遭受重創,當人們的精神陷入迷茫,楊學棒選擇用遠古的力量、藝術的語言激勵人們抵禦危機、再塑輝煌。
任何艱難困苦,都敵不過盤古一力擎天一萬八千年的孤獨;任何世間傑作,都比不上開天闢地、萬物生長的壯闊恢弘。遠古的密碼寫滿了責任、信念、勇敢、堅韌……穿過漫長的時間,傳遞到楊學棒手上;上古的精神滿溢著無畏的勇氣、必勝的決心、恆久的力量……跨越萬載的年華,充盈在楊學棒心間。
楊學棒舉起藝術的千鈞之筆,將對遠古密碼的解讀、對上古精神的傳承,都賦予在這件作品中。
藝術反映時代且超越時代,一件傑作應包含過去、現在與未來,應具有穿越時空的能量。在這件作品中,楊學棒吸納中國傳統繪畫精髓,以深厚的歷史底蘊為根基、以普世的人文素養為血液、以崇高的神話力量為靈魂,結合當下思考與時代審美,創造出既富於古典氣韻、又深含現代美學價值與情操的巨作。
為了在瓷板上營造最佳的視覺效果,楊學棒採用以翡翠寶石為原料研製而成的礦物質顏料,億萬年的地質寶藏經烈火灼燒淬鍊,最終呈現出瑩潤似玉、沁人心脾的頂級藝術之美。「絹保八百,紙壽千年」,唯有瓷板可千年不腐,唯有這精心研發燒制的色彩能萬載不褪。從遠古至未來,此作正如開天闢地的盤古一般,垂世不朽。
山河承載著千秋不竭的精神力量,樓閣述說著萬載不變的精神信仰,每一筆都鐫刻著中華民族奮力前行、百折不撓的精神基因——這是屬於中國人的精神密碼,是戰勝一切、開天闢地的信念、勇氣和力量。(圖文 祖雪瑩 陳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