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是「東北王」張作霖與「少帥」張學良。張作霖是最有骨氣的大軍閥,在面對日方張作霖更是寸土不讓。張作霖曾大罵日本人:「日本人心腸黑,全是下圈設套騙人。」並對部下說:「絕對不能同意日本人提出的要求,免得東三省父老罵我是賣國賊。日本人不講交情,來乘機要挾,我豁出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出賣國家的權利,讓人家罵我是賣國,叫後輩兒孫也都跟著挨罵,那辦不到!」1928年6月3日晚6時,張作霖離開北京大元帥府,乘坐由奉天迫擊炮廠廠長沙頓駕駛的在英國制的黃色大型鋼板防彈汽車,奔往火車站。1928年6月4日清晨,張作霖的列車在經過三洞橋時日本關東軍大尉東宮鐵男按下電鈕,一聲巨響,三洞橋中間一座花崗巖的橋墩被炸開,橋上的鋼軌、橋梁炸得彎彎曲曲,拋上天空,張作霖的專用車廂炸得只剩一個底盤。照片中就是張作霖墓前的甬道。
受傷後的張作霖被送到瀋陽「大帥府」時已奄奄一息,最終軍醫官搶救無效,於上午9時30分左右去世。張作霖在去世前對盧夫人說:「告訴小六子(張學良的乳名),以國家為重,好好地幹吧!我這個臭皮囊不算什麼。叫小六子快回瀋陽。」說完就去世了,時年54歲。照片中張作霖的墳墓,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墳墓因年久失修而嚴重破損,墳體已經出現磚石脫落的現象。
1929年張學良為了為厚葬其父張作霖在撫順修建「元帥林」,預定工程三年完工,招募民工一千二百多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墓園已基本建成。但考慮到日本人日後搞清算或挖墓掘墳,因此張作霖的遺骸未得遷葬於此,後葬於錦縣驛馬坊。 元帥陵的全部工程雖未竣工,但建成部分已可觀其概貌。照片中就是張作霖墓的一角,從畫面中可以看出墳墓上處處可見裂痕,有些裂縫上還長出了雜草。
一代梟雄的「東北王」張作霖墓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市石山鎮南驛馬坊村西頭的果樹林中,由園門到墳前有64米長的青磚甬道,兩側砌起馬路邊石。1937年吳廷奎和張作霖妹妹的兒子重孝護靈,將張作霖的靈柩由瀋陽用火車運到羊圈子車站,再由人抬到驛馬坊塋地與其妻趙氏合葬。據有關人士透露,上個世紀90年代少帥張學良也曾打算回國掃墓,但終未能如願。照片中是修繕過的張作霖與原配夫人的墓地。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西安事變當日,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的要求。照片中就是「少帥」張學良與妻子趙一荻墓地的通道。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長達數十年囚禁。1988年1月13日,蔣介石之子蔣經國逝世。兩年後張學良全面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張學良離臺,之後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14時50分(北京時間10月15日8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照片中就是張學良與妻子趙一荻的合葬。
張學良墓是與夫人趙一荻的雙棲墓。墓地座落在美國檀香山附近日本寺院的山腰間,人稱「神殿之谷」。 墓地背山面海,位居高坡,四周開闊,山間綠草如茵,墓前溪水潺潺,墳冢前橫立著一塊黑色花崗巖墓碑。碑石約1米左右高,2米左右長,四圍用暗紅麻花花崗巖石板鑲護,其正面左右兩側用繁體楷書刻著「張學良」、「趙一荻」等字樣。照片中就是張學良墓地周邊。在張學良墓臺後邊石牆上安放著十字架,周圍是石砌的矮牆,牆外是青翠的草地和樹木,牆內是開滿黃花的扶桑。環境樸素、寧靜。向遠可眺望太平洋無際的波光雲影,聽鳥兒的啼囀,聞花兒的芳香。照片中就是墓墓臺後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