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往往忽略另一個重要的人物,對婚姻、姓名同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算命先生」。
01 於家有女初長成
1897年,剛過端午,鄭家屯最有錢的大財主於文鬥便喜得一千金。於文鬥大喜,把千金當成男孩一樣撫養,讓她接受教育。待到這女孩長到十幾歲,一年夏,來了位批八字特別靈的算命先生。於文鬥聽說後便請先生為自己的獨女算上一卦,這一測不要緊,將張作霖吸引來了。
張作霖出身寒微,但他為人機警,喜拉攏,廣交朋友。混入綠林界後更是結識了很多黑道朋友,最終拉起一支人馬,被清政府詔安,委任他為騎兵營關帶。1908年,張作霖又被調到鄭家屯(今雙遼縣)、洮南一帶,追剿為沙俄收買的蒙古叛匪,開始駐防鄭家屯。
這時的鄭家屯有個字號為豐聚長的大糧棧,掌柜的就是於文鬥,他本是山東人,同治年間帶著一家人闖關東,靠一掛破車起家,多年的兢兢業業,竟然成了縣城裡的頭號紳商。而他的糧棧就是張作霖的指揮部。他為人仗義,經常在張作霖軍餉接濟不上的時候仗義疏財,為此,二人交往過密,竟成了朋友。
要說這先生算命,也是有板有眼,問了閨女的名字為「鳳至」後,先是大讚了一番,又問了于鳳至的生辰,當即左手掐算,嘴裡還念念有詞,不慌不忙說道:「閨女是山下火命,五行佔全,這八字不錯。閨女日柱為壬寅,正處臨官的祿地,有財有印,自身旺。」又掐算一陣,隨後說:「閨女的命中無煞,且旺夫,是最夫榮妻貴的好命。」
此話一說,於文鬥當即賞了先生銀兩,便要再細細的批流年的時候,張作霖張統領到了。
02 張作霖的私心
原來,這張作霖本就對這子平術感興趣,一看有先生在算卦,就也激起了好奇心,跟先生閒聊上了。話提到於文鬥的閨女時,張作霖方得知這于鳳至竟然是個貴夫人的命,當即想到一個主意,既然是旺夫的好命,如若配與我家小六子,我兒必定能有個好前程啊。
但對於這個先生的說法,心思多巧的張作霖還是留個心眼,便趁先生走後,對於文鬥說:「我想咱們兩家結成兒女親家,把鳳至說給我家小六子。等會我先拿了鳳至的生辰八字,讓我手下的包先生看看,二人是否八字相合,你看如何?」
於文鬥自然願意與張統領結親,自己從商,正好結下這當官的親家,也算門當戶對,便讓張作霖帶走了于鳳至的生辰八字。
當天,包先生就給張學良、于鳳至合了婚,包先生掐算一番後說于鳳至是福祿深厚,乃是「鳳命」。這二人成親,正是「將門虎子」配「鳳命千金」,是天合地造的良緣,是上上婚。
此話一說,更是讓張作霖心中大喜,更是下定決心要為小六子娶上這門上好的親事。
03 「小六子」的講究
這小六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東北虎」張學良,也是讓蔣介石「介懷」一生的男人。
要說張學良的名字,也有講究。在他出生時,正逢張作霖升官添丁,雙喜臨門,因此家人就開始叫張學良「雙喜」。小雙喜到了3歲,張作霖又請人給他批八字,算命先生卻說雙喜「命硬」,要拜寄給和尚衝煞。根據習俗,拜寄的時候聽到別人叫的第一個人名就是這個孩子的新名字,正巧當時有聲音從林子裡傳來叫「小六子」,因此小雙喜從此改名為「小六子」。
至於張學良的名字和號,那更有來頭。
張學良的名字是清末遺老馮麟閣給起的名字,名字中暗含了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穩坐天下的謀士「張良」,也是寓意小六子要和張良一樣成為傳世的英雄,這一點張作霖非常滿意。
至於他的「號」,則是吳佩孚送的。據說當時當吳佩孚拜訪張作霖,見到張學良時甚是喜歡,更是誇讚他的名字好,並鼓勵他要向張良一樣有學問、有志向。一聽小六子還沒有號,便捻著鬍子給他想了一個,說:「張良乃謀士,為大臣。臣者,卿也。別號就叫漢卿吧?」張作霖一聽,朗朗上口,也非常滿意。更是對張學良許下無數期許。
名字有了,媳婦也得選個相稱的。在知道了于鳳至的「鳳命」後,張作霖更是急不可耐地幫張學良定下了這門親事。這時的張學良才13歲,于鳳至也才17。兩年後,雖然張學良因受了教育,思想、眼界都有開闊,不滿意父親的包辦婚姻,但是還是硬著頭皮娶了大自己4歲的于鳳至。
04 算命不如掌握命
本來張作霖是奔著兒媳婦的命格去的,在于鳳至進門後,卻沒想到如此知書達理、聰明、仁義,上至長輩、下至下人,就沒有不喜歡她的。她的識大體、明事理更是讓張氏父子刮目相看。據說張作霖生氣發脾氣時,別人不敢上前勸慰,于鳳至一勸,張大帥立馬怒氣全消。而張學良也一直敬重這位夫人,一直以「大姐」稱呼。
可惜的是,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發,張作霖逝世,東北大權落到了張學良身上。同樣,于鳳至也發揮了「夫人外交」,與宋美齡稱「乾姐妹」,為張學良疏通關係。但是8年後,1936年的西安事變,將張學良的命運急劇轉折,直到在盛年遭到軟禁,斷送餘生將近60年的自由生活,想必也是張作霖沒有想到的。
如此這番安排也算費盡心機,可算命的沒有算到張學良「有此劫難」。如果他能活著,恐怕會掀了算命先生的桌子抓他去槍斃吧!
不過對于于鳳至而言,從43歲得了乳腺癌,到93歲逝世,50年的時間雖然一直在為張學良奔波,但憑藉一個弱女子,竟然有膽量進出股市拼殺、投資地產,並且憑藉一己之力將張氏血脈保存,為張家攢下富裕家財,也算是應了「富貴命」一說。
對於後人評說,到底是張學良辜負了于鳳至,還是于鳳至臨死都未能釋懷,都已經不重要了,舊社會人的命,又有幾個人能由得了自己呢?能如張作霖、張學良、于鳳至一般能在百年後仍然被人津津樂道的,能有多少呢?他們的故事,就是離我們很遠又不能被忘的歷史。
想同時了解張氏父子二人故事的,可以讀一讀這本《老帥與少帥》,看看是什麼原因,同時造就這對「民國梟雄」父子的。是時運、是膽識、還是過人的本事。作者是軍人出身,曾多次獲得巴金文學院獎,他將站在另一個視角,來向我們展示這段歷史,講述這兩個傳奇人物身上的傳奇特點。喜歡的可以點擊下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