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弘賦》首見於明代徐風所撰的《針灸大全》一書中,是明代的針灸家席弘所寫。該賦主要介紹了他針灸治病的經驗,故名為《席弘賦》。內容包括各種病症的取穴及補瀉手法,提出了50餘症,選用了60餘穴,反映了元明時期針灸治療的特點,對臨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席弘賦》篇幅不大,賦中僅就頭痛、痺證、心痛、癲痛等21個病證進行辨證用穴,而賦中用穴亦只有50多個。但此賦卻充分地反映了元明時代,針灸治療的特點。
現根據經絡腧穴的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擇其要對《席弘賦》作以解釋。
頭痛分外感、內傷。歌賦提出的處方,應為治療外感頭痛而設。列缺為肺經絡穴,專治頭項病症;太淵為原穴。二穴相配,為原絡配穴法之變化,可宣肺,疏風洩邪,外感風熱或風寒之頭痛均可用。臨床上配伍風池穴效更佳,既可增強疏風洩邪的功效,又可疏通頭部經絡而止痛。
「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
氣痞,指耳內氣滿、閉塞無聞。「疾如風」,指療效迅速。治療耳疾,席氏提出聽會配迎香及聽會配金門兩組處方,均為用於邪阻經絡者。聽會為膽經腧穴,又是三焦脈氣所發之處。膽經、三焦經均行於耳前、耳中、耳後,故聽會為治療耳疾之常用穴。迎香屬大腸經而位於鼻旁,鼻為肺之外竅,大腸與肺相表裡,取迎香以宣通肺氣洩邪,消除咽鼓管之炎症。太陽主一身之表,取足太陽經郄穴金門,可清熱洩邪通竅。賦中雖強調「傷寒兩耳聾」用金門,以區別於配迎香之症,但兩組處方還是以治風熱邪襲。臨床可配外關,以增強疏風洩邪之功效。
「虛喘須尋三裡中」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三陰交」
賦中僅提出哮喘虛證的治療處方。獨取足三裡,是因為足三裡為土經土穴,具有較強的培土生金的功效。用於肺脾兩虛為好。
冷嗽,指寒咳而言。成因於風寒外襲,或因於寒痰內擾,導致肺氣失宣而咳。補合谷、瀉三陰交是賦中提出的特殊處方之一肺主皮毛,肺氣不足,衛外失固,外邪易犯。肺與大腸相表裡,取大腸經原穴,補之以固表,宣通肺氣而止咳。咳嗽者,與痰濁有關,多因脾失健運而聚溼生痰,取三陰交,實為調理脾胃,助運化水溼以除痰。固表宣肺、健脾利溼化痰,即取合谷、三陰交治咳之意義。《標幽賦》中亦提出列缺治寒痰咳嗽,實為異曲同工之處方。臨床上治寒咳,加灸肺俞、風門為常用。
「心痛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婦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裡高」
胸陽不振,絡脈瘀阻,筋脈失養,即可見心痛、手震顫之症。賦中選用少海、心俞、陰市三穴,少海為心經合穴,心俞為心之俞穴,均可調理心之功能,祛瘀通經止痛。心俞非婦人專用,近代已被廣泛用於治療心紋痛。根治用陰市,當是席氏經驗之談。
痛證歷代醫家有不同的分型,如錢乙氏根據症狀表現不同,分為犬、羊、牛、雞、豬五種癇證,《諸病源候論》分為陽、陰、風、溼、馬五種痛證,《千金方》又分為五臟癇和六畜癇。「五般癇」實指不同分型,痰濁內阻,氣機逆亂為痛證之主要病機。張景嶽指出:「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塞閉經絡,格塞心竅。因此,治療亦以清心豁痰、鎮心安神定驚搐為主。鳩尾穴被眾多醫家認為是治痛之要穴,《玉龍賦》、《玉龍歌》、《勝玉歌》等,均提到鳩尾治癇,針鳩尾,可清心開竅寧神,散導氣鬱。
湧泉,能開竅醒神,為回陽九針穴之一。痛證發作時,針湧泉可令人神清,即賦中之「人不死」的含義。鳩尾寧心安神,湧泉醒腦開竅,二穴相配,實為治癇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