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國當法醫---一個中國老法醫在英國的難忘工作經歷

2022-01-29 石門法醫

文章來源:《讀者》    轉載自:法證達人

       行內有這麼一句話:幹警察千萬別幹技術,幹技術千萬別幹法醫。可見,法醫的處境是多苦逼。在國外當法醫也是這麼憋屈嗎?看看這位在中國幹了9年法醫的老法醫到英國工作後的親身經歷就知道啦。

  在中國當了九年的法醫後,我通過努力得到了英國的註冊法醫資格,萬裡迢迢來到這個與我國的法律和法醫體制迥然不同的國家,異地操起了我的老行當:做法醫檢案。  我原以為除了語言上可能會遇到障礙外,其他方面我應該輕車熟路。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在這兩個不同的國家當法醫,其語言上的差別遠遠小於文化背景、體制結構和思維方式上的差別。  來英兩年之中,我飽嘗了各種甜酸苦辣,回頭望去,才發現我學到的並不僅僅是法醫學知識。

  

        剛到英國當上法醫,我就發現在英國的多數地區,如蘇格蘭,法醫部門設在大學裡,而不是設在警察局和其他司法部門。這與中國的法醫體制有很大的差別。在我國,幾乎在各級公安、法院、檢察院、醫學院、一些政法學院和警察學院都有法醫,自成體系且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體。

  而英國似乎不太在意法醫部門的形式,只注意其服務內容。
  在蘇格蘭,一般一個法醫係為就近的幾個城市(城市之間並無隸屬關係)提供法醫服務。其原則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為最多的地區提供法醫服務,而不在乎地域上的分屬和權力上的分管。
  在我看來這樣的體制似乎有諸多疑問:法醫單位怎麼能沒有明確的「上級」?誰提供經費給法醫部門?法醫不屬於司法部門又怎麼能有效地配合司法部門辦案?
  英國的法醫部門的確沒有明確的「上級領導」。它在體制上屬於大學,但它又是一個獨立王國。
  大學只負責法醫系的教學和科研活動,而所有檢案工作都不受學校的幹涉,同時也不受司法單位的幹涉。  除教學經費外,法醫系辦案所需的經費都來自地方政府財政撥款。如果某個城市需要這種服務,他們就會向這個法醫系提供經費,然後每年都會對經費使用、服務的量與質等指標進行審評,以確定是否繼續使用這個法醫系的服務。
  在這樣的體制下,法醫系就像一家上市公司。「董事會」是各地方政府;「客戶」是各地的司法單位;「產品」是法醫技術和服務;而「股東」是所轄地區的納稅人。

  

        在我國,做法醫的似乎有一個義不容辭的義務:協助司法機關打擊犯罪。

  其做法是:法醫把自己當成了法律的捍衛者。執法單位更希望法醫鑑定能有利於警方早日把犯罪嫌疑人送上法庭,或者有利於法院對其「繩之以法」。
  到英國後,我發現英國的法醫似乎根本沒有「打擊犯罪」的概念。
  法醫的任務是把看到的現象客觀地記錄下來,用科學的方法解釋這些現象。能解釋的就解釋,不能解釋的就說「不知道」。至於鑑定結果是否對定罪判刑有利那不關法醫的事。  所以,法醫不要出於幫助警方的目的而在鑑定中作出任何在科學上站不住腳的結論。
  從下面這個我經歷的案例就可以體會英國法醫職責的含義。
  一個青年在街上和人鬥毆時被人用刀刺入胸部而死亡,在屍體檢驗時我們發現全身只有一處傷口:在心前區的銳器刺傷。
  警察告訴我們:現場有人看到案發的經過,街上安裝了錄像機,錄下了鬥毆的全過程。所以警方的意思很明顯:希望法醫鑑定也能證明死者是被兇手所殺。
  我們如果這樣做似乎既合乎道德又合乎邏輯,但教授卻提醒我千萬別被警方提供的線索左右我們的鑑定:「到時你會發現在法庭上,維護你的論點的只能是你自己,別指望警察會出來為你作證。」
  果然不出所料,在法庭上,被告的律師早已設好了圈套,一連串有目的的提問向我撲來:「你認為死因是什麼?」按程序問了我的資歷背景後,律師話鋒一轉直入關鍵問題。
  「你能否肯定,是死者站著不動時被他人所刺,還是死者向前奔跑或跌倒時碰上了銳器?」律師出招了。
  事後,我和教授探討了這個問題。如果我當時回答說是死者不動時被他人所刺,律師的下一個問題將會是:「你怎麼證明死者當時站著不動?」我當然無法證明,這樣一來我的鑑定也就站不住腳了。
  「就讓錄相和旁觀證人去證實行刺過程吧!」教授認為法醫鑑定切不可憑想像或道聽途說,也不可越俎代庖。
  看來,英國法醫的職責與其說是打擊犯罪、保護法律的尊嚴,還不如說是尊重事實,同時保護自己

  

       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殮師》劇照

       在國內,死者的家屬有時要到法醫鑑定單位來看遺體。

  一般情況下,法醫對死者家屬的接待常常是比較生硬的,因為這似乎不是法醫的職責,而且法醫們多少有一點「官」氣。
  有時死者家屬看到他們的親人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或解剖臺上,旁邊站著身穿解剖服的法醫,不大耐煩地等著「動手」。可以想像這一場面對死者家屬造成的痛苦和打擊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
  有一次遇到一個意外死亡案,我和教授換上了解剖服,正準備解剖,突然被告知死者家屬來訪。教授如臨大敵,立即吩咐我趕快換衣服,並要解剖技工整理屍體,好讓死者家屬「瞻仰遺容」。
  片刻過後,我和教授已西裝革履,來到了與解剖室隔開的接待室。室內陳設莊嚴肅穆,擺放著沙發和鮮花,死者家屬已在等候。
  平時威風凜凜的教授,此時卻畢恭畢敬地向死者家屬進行了自我介紹,並把我也介紹給了他們,對他們的不幸表示安慰,再交待了屍體檢驗所要求的時間,以便家屬能安排好葬禮。
  最後介紹了瞻仰遺容的過程,並親自將死者家屬領到隔壁的「遺容瞻仰室」,按動電紐,兩片幕布徐徐拉開,透過玻璃窗就可看到對面的死者。
  此時的死者已安詳地躺在單架上,身上蓋著潔白的床單,面部已清潔,頭髮已梳理整齊——使我想起了國內電視中看到的領導人物的遺體告別儀式。
  「你們願意呆多久都行」,教授說完就退了出去,以便讓死者的家屬能和死去的親人有單獨相處和揮淚告別的機會。

  
         英國的法醫是一個社會地位很高、受人尊敬的職業,這也與其豐厚的收入有關。

  與中國的法醫相比,英國法醫的收入似乎要高很多,幾乎要高出十到二十倍。你一定會想到:國內的知識分子待遇太低了!其實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我們國內的法醫,特別是在公安部門以外的法醫,如果是做法醫病理的,可能平均每人每月只做幾例解剖,有的一年就只有幾例解剖;而英國的法醫每人每月平均要做30個解剖。  我到英國後,幾乎每天都要做解剖,有時一天要做幾個,中午飯沒時間吃是常事。
  英國的法律規定了在許多情況下死亡的屍體都必須經過法醫鑑定。除了他殺、自殺、工傷事故死亡、監禁死亡的屍體要進行法醫鑑定外,還有其他許多情況下,只要醫生拒絕開具死亡證,法醫就必須對屍體進行鑑定並出具死亡證和法醫鑑定書。  在國內,法醫鑑定書基本上就等同於不可辯駁的「科學證據」,到時公訴人當庭宣讀即可;  而英國卻不同,法醫出庭作證就像學生要經常參加考試一樣,是家常便飯的事。  在法庭上,法醫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證人」。就像學生備考一樣,法醫為準備出庭作證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況且,在英國刑事案的被告方一般都會另請法醫對死者的屍體進行再次鑑定。這樣一來,在法庭上作證的就不是你一個法醫了,被告請的法醫也會在法庭上利用「科學證據」對你的鑑定進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法庭上的每一句話都得字字斟酌,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有一次我出庭作證,我在庭上的講話第二天就出現在當地的報紙上。  學生包括醫學專業和法律專業的本科生和法醫研究生。另外,要想謀求更高的職稱和保住現有的職稱,還得搞科研和寫論文。  工作的緊張程度並不僅僅是工作量造成的。由於體制上的相互制約和監督,英國法醫拿的並非「鐵飯碗」。
  事實上,法醫在檢案中稍有閃失就可能鑄成大錯,甚至被吊銷法醫執照。  所以你就不難發現:英國法醫在工作時必須處處謹慎小心。他們雖然與檢察官和辦案的警察都經常見面,彼此非常熟悉,但工作時相互間極少開玩笑,大家都是一副例行公事的樣子,似乎有點「假正經」。
  每個人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並且避免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出錯。
  由於相互之間並不存在「友誼」,一旦你的工作出現失誤,你也不要寄希望別的部門會對你「手下留情」。在英國,司法辦案過程中任何環節出錯都很容易找到錯誤出在哪一個人手中,也就能決定由誰承擔責任。
  即使是有名的法醫學教授,也得時時處處「高度警惕」。一次從法庭作證回來,我問身經百戰的教授,「你現在出庭作證還緊張嗎?」「傻瓜才會不緊張!」看來教授很珍惜他的「飯碗」。
  在英國短短兩年的法醫生涯將給我留下終生的烙印。它帶給我的思索遠遠超越了法醫本身的學術範疇。  如果僅從法醫學術水平上比較,英國與中國的差異已經非常小了。從法醫學機構的規模、地位、從業人數和裝備上比較,我國的許多法醫學機構甚至超過了英國的同類機構。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英國的法醫體制中吸取許多值得借鑑的東西。

相關焦點

  • 《不死法醫》一個心地善良,工作認真,注重細節的英國紳士
    《forever》觀後感偶然看到這部美劇《forever》,這是一部帶有魔幻色彩的偵探劇,講述了一個活了兩百多歲的人是如何根據解剖屍體來破案的。雖然看慣了美劇的各種腦洞大開和各種懸疑劇,但這部劇卻是那麼的清新脫俗,和一般的偵破劇雷同,每一集都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看似普通的死亡,但往往一波三折,最後總能從蛛絲馬跡中找到真正的兇手。
  • 沉默的鐵證:英國首席女法醫45年奇案見證實錄
    驗屍官的關注點在於,是否有證據支持多迪的父親默罕默德·法耶茲及其律師團的指控——王妃的車禍是由英國當權派密謀策劃的? 近日,當時負責本次事件的英國首席女法醫安琪拉·蓋洛普新書《沉默的鐵證》首次公開了當時案件的調查過程
  • 《骨語》真實還原女法醫工作經歷
    《骨語》是一部取材自我國著名女法醫王雪梅工作經歷的刑偵探案劇,導演扈耀之近日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通過劇中的案件偵破、法醫的工作,來讓大家體會到生命的寶貴,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他人的生命。  拍攝初衷  《骨語》是根據中國首席女法醫王雪梅30年親身經歷的真實案例改編,而劇中的南山公園碎屍案、反偵查意識極強的兄弟殺人案、黑色大麗花模仿殺人案、發光骷髏案等16個案件的核心均來自於王雪梅著寫的《女法醫手記》。
  • 法醫「四哥」揭秘真實法醫工作
    「四哥」經歷離奇,先在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物證中心法醫室工作十餘年,勘查了重特大命案現場勘驗500多個,檢驗過各種類型的屍體2000多具。什麼滅門案,爆炸案,特大火災等的現場勘驗,和屍體解剖之類的活沒少幹,大家眼中冰冷恐怖的屍體,在他眼裡就是「會說話」的鮮活證據。後來,又調入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司法鑑定中心工作幹了8年,這期間,上海的知名案件沒少參與辦理。
  • 《法醫秦明》背後的法醫:女法醫拼屍後,再不敢碰紅燒肉
    法醫的真實工作場景是怎樣的?在近3年時間裡,《法制日報》記者相繼採訪了數十位法醫,聆聽他們親口講述工作往事和經歷,記錄他們難忘的一個個瞬間。青春理想伍小生剛從命案勘查現場趕回,隨即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那一天恰恰是新年假日結束上班第一天,這位年近半百的三級警督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法醫,可謂宋慈的家鄉人。
  • 豆瓣評分最高的法醫類電視劇就是這6部,但我只服《法醫秦明》!
    今天,愛看電視劇(微信:chuangtouji)就來和大家聊聊這6部豆瓣評分最高的法醫類電視劇,但,這麼多劇中,我只服最後一部《法醫秦明》。不過,《法醫秦明》需要搜狐VIP才能看全集,看懂上面這張圖,VIP就可以穩穩的領取。
  • 法醫講得最恐怖的經歷(有圖,慎入)
    這就是法醫。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沒有科學,愛是無力的;沒有愛,科學是破壞性的。科學使得人從善和作惡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法醫就是利用科學,替天行道,維護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神聖不受侵犯和凌辱。那麼,在經歷了種種人間慘案的同時,法醫是否也遇到過那些科學所不能解釋的靈異事件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臺灣著名法醫所經歷的靈異事件。楊日松(1927年11月23日-2011年11月23日),出生於臺灣苗慄助公館鄉,客家人,2011年11月23日逝世於臺北國泰醫院,享壽84歲。
  • 紅星專訪|法醫秦明:探案小說被改編成多部影視劇,但「法醫」是我...
    從2005年入行至今,走過法醫生涯16年,40歲的秦明已是安徽省公安廳副主任法醫師。對這份常人看來嚴肅而冰冷的職業,秦明卻始終保持著忠誠和熱愛。2021年1月10日,是中國首個人民警察節,秦明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節日。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秦明表示自己不會因為現在的「名氣」和小說創作的成功而放棄法醫這份職業:「因為離開了這個基礎,我的創作也便無從下手。」
  • ...法醫秦明:探案小說被改編成多部影視劇,但「法醫」是我終身的職業
    從2005年入行至今,走過法醫生涯16年,40歲的秦明已是安徽省公安廳副主任法醫師。對這份常人看來嚴肅而冰冷的職業,秦明卻始終保持著忠誠和熱愛。2021年1月10日,是中國首個人民警察節,秦明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節日。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時,秦明表示自己不會因為現在的「名氣」和小說創作的成功而放棄法醫這份職業:「因為離開了這個基礎,我的創作也便無從下手。」
  • 鬼手佛心:《法醫秦明》
    縱觀這三部作品,它們將法醫工作很全面地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把蒙在法醫身上的「神秘面紗」揭開,讓大家能都真正地認識到這份工作,使讀者能夠體會到這份工作背後所隱藏的艱辛與意義。不得不說,這部作品在國內而言,是在法醫題材上,或者說在刑偵題材方面上一個很大的突破。
  • 重口:法醫難忘的驗屍經歷,有亮點!
    法醫的工作內容沒別的,就是不斷把屍體切開、掏空、檢查、縫上。雖然時間久了,那些恐懼或噁心感會漸漸消散,但偶爾還是會出現令他們永難忘懷的場景。
  • 蔣思羽攜手陳冰《見習法醫》上演法醫姐妹花(1)
    蔣思羽攜手陳冰《見習法醫》上演法醫姐妹花由陳冰、朱富潤、蔣思羽、鄭家彬、車永莉、金盛宇、楚鎮等主演的電視劇《見習法醫》正在江蘇常州緊張的拍攝中。
  • 法醫調查:需將碎屍拼人形 事後吃不下紅燒肉
    法醫,是一個神秘的人群。儘管當前有不少關於法醫的影視作品,但法醫真正的工作狀態、法醫在案發現場的風險等問題仍不為人所知。《法制日報》記者歷時近3年,採訪各地數十位法醫,聆聽他們親口講述一個個常人不敢直視的現場、一樁樁離奇的案件,記錄他們驚心動魄的工作瞬間。  去年殘冬,晴空萬裡,車出建陽,直奔崇雒。
  • 法醫秦明:法醫和醫生,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當我們問到老秦對法醫這份工作的看法時,他毫不猶豫地表明了對這個行業的熱愛。當法醫的初衷很簡單。因為父親是警察,母親是醫生,在父母的爭執中,我取了個兩全其美之法。 在入行時,我並不確定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是否正確,但是在學習 7 年、工作 13 年後,發現我非常熱愛這個行業。所以我也經常說,我的入行,算是瞎貓碰見了死耗子了。
  • 《死者會說話》:獨門揭秘一位法醫人類學家經歷的奇妙案件
    布朗寧寫的《死者在說話:一個法醫人類學家經歷的奇妙案件》。《紐約時報》的圖書評論寫道:「美普斯和布朗寧的作品並不是枯燥的法醫人類學臨床分析,恰恰相反,講起死者的故事來,他倆能比他們本人講得更為精彩。」其實,真正能夠和法醫人類學牽扯上的,要算是宋慈。《大宋提刑官》我看過幾遍,發現主人公宋慈非常熟悉法醫人類學。
  • 法醫秦明:探案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但「法醫」是終身的職業
    在他的人生字典裡,「法醫」才是自己終身的職業選擇。從2005年入行至今,走過法醫生涯16年,40歲的秦明已是安徽省公安廳副主任法醫師。對這份常人看來嚴肅而冰冷的職業,秦明卻始終保持著忠誠和熱愛。2021年1月10日,是中國首個人民警察節,秦明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節日。
  • 《法醫宋慈》:法醫破案的古今對照
    周亦武在《法醫宋慈》中講解破案原理「過去33年內,我做第一鑑定人的屍體解剖,不下3000例,每年有100到150例,因為還要教課,三天出一個屍檢鑑定書,已經算是極限。」法醫學教授周亦武,在接受我們採訪時,這樣快速回顧了職業經歷。
  • 在《不死法醫》裡感受Henry的傳奇人生!
    《不死法醫》是由美國ABC出品的懸疑犯罪片,講述了紐約城最優秀的法醫病理學專家Henry在紐約警署女偵探Jo Martinez的幫助下,破解一個個案件,並講述他漫長的、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故事。Henry Morgan是紐約城最優秀的法醫、病理學專家,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世秘密。
  • 《法醫秦明2清道夫》恪守行業劇標準嚴謹展現法醫工作
    今年,《法醫秦明2清道夫》繼續深入法醫行業,力求全面展現法醫工作者的工作狀態。《法醫秦明2清道夫》以「清道夫」這一懸疑重重的主線貫穿全劇,同時在支線並行大量貼近現實生活的案件。緊張刺激的節奏讓整部劇懸疑重重。
  • 秦明:我只是一個愛講故事的法醫
    在知乎上有讀者提過這樣一個問題:「秦明老師會不會因為寫書就不再當法醫了?」這個帖子在獲得兩個回答後便很快被終結,秦明親自「下場」回覆:「我會一直是法醫。」秦明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個法醫,一個愛講故事的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