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有一位農民工爸爸,你會嫌棄他嗎?你會在意父母的職業嗎?你的孩子嫌棄過你的職業或者打扮嗎?中國日報發起的投票顯示:有33%的人是在意父母的職業的,其中有將近3%的人因為父母的職業,讓自己感到自卑。
媽媽是百貨公司的銷售員,怕被同學遇到感到丟臉,怎麼辦?
父母是賣菜的,每當別人問我父母幹什麼的,就感覺很丟臉,雖然知道不對,但不知怎麼克服。
嫌棄父母的孩子
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從同學口中得知自己的父親整天泡在殯儀館工作,讓自己在學校很沒有面子,抬不起頭,甚至不敢上學。
她回到家中,惱羞成怒,質問父親林大為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工作。不管林大為和王勝男怎麼解釋,林妙妙就是不聽,非要林大為辭職不可。
孩子的這份嫌棄不加掩飾,狠狠地戳痛了父母的心。
懂得感恩的孩子
還記得「寧波最暖男孩」鄧濤嗎?
看著農民工爸爸滿身灰塵地來接自己放學,男孩毫不嫌棄,反而說出那句:
我爸爸媽媽又不偷又不搶,沒什麼好嫌棄的。
一時紅遍網絡。
據母親透露,日常生活裡,鄧濤就是一個獨立又暖心的孩子,不僅做好分內事,不讓爸媽擔心,還爭著要替爸媽解決問題,分擔壓力:
幫媽媽擋風,幫爸爸搬重物,幫媽媽做家務……
臉龐稚嫩,10歲左右的鄧濤甚至還說:
我看我爸爸每天那麼辛苦,穿最髒的衣服,幹最苦的活兒,拿最乾淨的錢給我們用,所以我認為我幫他是理所應當的。
這樣懂事的孩子,在當代把孩子捧在手心、不敢教育的家庭中太少見了!
孩子為什麼會有」嫌棄「的心理?
一方面,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有了自我意識,處在社會圈子中意識到每個人之間的差異,也受到物質欲望的影響,難免會產生攀比的心理。
孩子嫌棄家長丟人,有可能是在與同學的比較中發現,自己家裡的物質條件比不上別的同學,受到虛榮心的驅使,嫌棄家長不能讓他在攀比中獲得勝利感,導致他的自尊心受挫。
另一方面,孩子嫌棄家長,很多時候就是教育出了問題:
家長在平時可能對孩子太過於溺愛,孩子提的要求全部滿足。
孩子由此認為自己是所有人的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養成了一種嬌氣任性的性格。
到了學校,孩子發現了自己之前的論點被推翻,別人比自己要更優秀,自己的驕傲自滿在比較中被激起,就把這種攀比失敗的原因歸咎到父母身上,嫌棄他們丟自己的臉。
普通職業的父母怎麼看?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他們往往比孩子更加自卑。
在職業普通的父母價值觀中,普遍認為:孩子會嫌棄自己的職業。
他們不敢去家長會、不敢出現在有自己孩子的公共場合……費盡心思,保護著孩子。
一位父親是靠開摩的為生的司機,你問他最怕什麼?他說:
特別害怕孩子問我:為什麼我的爸爸在做這麼低賤的工作。
一位母親是艱難維持生計的製衣女工,因為工資很低,拿不出孩子上學的學費,所以只能拼命工作,她哭著說:
如果女兒生在別人家,她的生活應該會比較好過。
他們這麼努力,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未來不要像自己一樣辛苦。
被付出所有也要守護的孩子嫌棄,心裡該有多痛呢?
天下所有職業都平等,沒有貴賤之分,只要是乾乾淨淨地掙錢,就沒有什麼可自卑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再疼孩子,也要學會感恩教育和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應該理解孩子有一點虛榮心,懂得孩子希望父母體面地出現在同學面前。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打腫臉充胖子,我們應該在孩子三觀的建設上,做出正確的引導:高貴與否不在於職業、不在於財富,而在於內心的充盈。
父母應該和孩子開誠布公地溝通:職業選擇是基於現實情況和為家庭的奮鬥,也要趁此教導孩子,通過刻苦學習不斷提升學歷和能力,才有機會更自由地做出職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