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受難曲》與《約翰受難曲》的區別是什麼?

2021-02-19 巴赫在人間

巴赫《約翰受難曲》(中文字幕)

《馬太受難曲》的最後一首是表示人類對耶穌基督受難的痛苦與悲傷,在此氣氛中結束全曲。而《約翰受難曲》的終曲則是祈求上帝差遣天使,在我們生命將終了時,接收我們的靈魂,使我們能看到上帝的榮耀。《約翰受難曲》的主題是「基督在拯救中所得到的勝利」,而《馬太受難曲》的主題則是「沉思人類所得到的拯救」。——題記

  

聆聽巴赫《約翰受難曲》

1、「當我的肉體生命將要完結時,請你將我靈魂接入天堂」丨巴赫《約翰受難曲》(BWV245)首演日;2、裡卡多·夏伊指揮《馬太受難曲》丨巴赫經典錄音推薦;3、「埋葬與復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來描繪巴赫的音樂歷史」丨關於巴赫馬太受難曲;4、在巴赫的音樂中,「上帝」不僅威嚴還具有人性之愛丨《馬太受難曲》(BWV244)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巴赫的成名有賴於他的受難樂。受難樂所表現的耶穌的悲劇性經歷,不僅具有某種史詩性,同時也是現實生活情感的表現。這種宗教音樂,所表現的悲哀、沉重、壓抑的感情,應當說是只有當時的德國人才是具有感情。這種感情,從我們能夠聽到的,也只有德國人寫的最深。當然,由於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顯然是他的精神寄託之處,所以這種情感的表現,就很難與某種宗教感情分開來。只是巴赫在受難樂中創造的宗教氣氛,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能夠體驗到當時某種社會情感和心態的宗教氣氛。甚至巴赫本人也已經在其中充當了一個感情力量充沛的角色,通過他自己的音樂表達,時而抒情的刻畫耶穌悲劇性經歷中的細節,時而展開史詩般的廣闊和宏大。   

巴赫於1722-1723年冬在萊比錫創作了《約翰受難曲》(st. John Passion,BWV245)。次年(1724)受難節在萊比錫大教堂首演。 

全部歌詞引用《約翰福音》第十八及第十九章所記載耶穌受難的情節,但其中少量插入一些《馬太福音》的詞句和布羅克斯的詩句。全曲中的宣敘調(詠唱《聖經》中的詞句的人)是由男高音演唱,風琴伴奏。個人如耶穌所說的話由男低音延長,也是風琴伴奏的宣敘調。群眾的話語則有合唱演唱,樂隊伴奏。為了表達對某些個人,包括耶穌所說的話的反應,巴赫另選用一些詞句,寫成詠嘆調,以各種聲部,如男高,男低,女高,女低來演唱。全曲巴赫選用了11首眾讚歌,歌詞全是巴赫自己編寫的;詠嘆調則是以布羅克斯的詩劇為藍本,但僅為藍本,並無一句照抄,甚至韻腳也改變了。不過巴赫卻從波斯切爾所作的《約翰受難曲》中,引用過一些字句。

全曲共分兩部分:大小68段。1-20為第一部分,21-68為第二部分,演唱時,中間是牧師的講道。 

《馬太受難曲》的最後一首是表示人類對耶穌基督受難的痛苦與悲傷,在此氣氛中結束全曲。而《約翰受難曲》的終曲則是祈求上帝差遣天使,在我們生命將終了時,接收我們的靈魂,使我們能看到上帝的榮耀。《約翰受難曲》的主題是「基督在拯救中所得到的勝利」,而《馬太受難曲》的主題則是「沉思人類所得到的拯救」。

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一句話是「成了」。巴赫在《約翰受難曲》中,為表示基督已經為人類犧牲,「成了」這一句編成女低音獨唱(第五十八段「成了,成了」),開始時速度緩慢,清楚地唱出「成了,成了!一切受感動的靈魂可以安息了」;中間突然速度加快,女低又唱出「猶太的英雄戰鬥獲得了勝利」,全部有弦樂合奏並伴以低音大管,用以描繪耶穌從死亡中得到的勝利。《約翰受難曲》的最後一段,第六十八段,巴赫原來是要安排一首合唱曲作為終曲,但後來還是以他喜愛的一首眾讚歌來結束全曲。這首「上主啊!當我的肉體生命將要完結時,請你差遣你的天使,將我靈魂接入天堂……使我將來能夠看到你的榮耀」,全曲最後在輝煌的和聲中結束。

附錄:《約翰受難曲》的標題目錄為:

第一部:1.合唱:「主啊,你是上主。」2.宣敘調:「耶穌和他的門徒,過了汲淪溪。」(男高,男低)3.合唱「我拿撤勒人耶穌。」4.宣敘調:「耶穌說:『我就是我』(男高,男低)5.合唱:「耶穌,拿撒勒人耶穌。」6.宣敘調:「耶穌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男高,男低)7.眾讚歌:「奇妙的愛,超過一切的愛。」8.宣敘調:「你的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男高,男低)9.眾讚歌:「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10.宣敘調:「那隊兵和千夫長。」(男高)11.歌調:「親愛的主將我從罪惡痛苦中解脫出來。」(女低)12.宣敘調:「西門彼得及另一位門徒跟著耶穌。」13.歌調:「我快樂地跟隨你。」(女高)14.宣敘調:「那門徒是大祭司所認識的。」(男高,男低)15.眾讚歌:「誰敢鞭打主耶穌?」16.宣敘調:「亞那將耶穌傷害了。」(男高)17.合唱:「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嗎?」18.宣敘調:「彼得否認說『我不是』。」(男高,男低)19.歌調:「我的靈啊!你在何處找到你的終極。」(男高)20.眾讚歌:「彼得,意志睡熟而否認主!」

 

第二部:21.眾讚歌:「我們從主得到祝福。」22.宣敘調:「他們把耶穌帶到衙門。」(男高,男低)23.合唱:「這人若不是作惡的。」24.宣敘調:「波拉多說;『你們自己帶他去』。」(男高,男低)25.合唱:「猶太人說:『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26.宣敘調:「這就要應驗耶穌所說的。」(男高,男低)27.眾讚歌:「萬世的全能之王。」28.宣敘調:「波拉多說:『這下你是王嗎?』」(男高,男低)29.合唱:「不要這人,要巴拉巴。」30.宣敘調:「這巴拉巴是個強盜。」(男高)31.歌調:「我的靈啊,要仔細思想。」(男低)32.歌調:「主受許多鞭打。」33.宣敘調:「兵丁用荊棘編作冠冕。」(男高)34.合唱:「恭喜猶太人的王。」35.宣敘調:「他們就用手掌打他。」(男高,男低)36.合唱:「釘他十字架。」37.宣敘調:「彼拉多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男高、男低)38.合唱:「我們有律法。」39.宣敘調:『彼拉多聽見這話。」(男高,男低)40.眾讚歌:「主啊,你被囚,我們得以自由。」41.宣敘調:「猶太人喊著說。」(男高)42.合唱:「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撤的忠臣。」43.宣敘凋:「彼拉多聽見這話,就帶耶穌出來。」(男高,男低)44.合唱:「除掉他,除掉他。」45.宣敘調:」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嗎?」(男高,男低)46.合唱:「除了該撒,我們沒有王。」47.宣敘調:「於是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他們。」(男高,男低)48.歌調:「快快跑回髑髏地。」(男低,女聲及男高伴唱)49.宣敘調:「他們就在那裡釘他在十字架上。」(男高)50.合唱:「不要寫猶太人的王。」51.宣敘調:「彼拉多說,我所寫的,我已經寫上了。」(男高,男低)52.眾讚歌:「在我心中,你的十字架和你的名字放光芒。」53.宣敘調:「四個兵丁,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男高)54.合唱:「我門不要分開,只要拈鬮。」55.宣敘調:「這要應驗經上所說的話。」(男高,男低)56.眾讚歌:「他在死前還關心他的母親。」57.宣敘調:「這事以後。」(男高,男低)58.歌調:「成了。」(女低)59.宣敘凋:「他便低下頭,將靈魂交給了上帝。」(男高)60.歌調:「我的救主,請回答我。」(男低,合唱伴唱)61.宣敘調:「看那,聖殿的幌子。」(男高)62.歌調:「我的心啊,世上一切因主而悲傷。」(男高)63.歌調:「我心靈啊,進發出極大的悲傷。」(女高)64.宣敘調:「猶太人因為這日是預備日。」(男高)65.眾讚歌:「主啊幫助我。」66.宣敘調:「有亞力馬太人約瑟。」(男高)67.合唱;「主啊,安息吧,我也安息。」68.眾讚歌:「主啊,當我的生命將要完結時。」

往期巴赫:1、史懷哲眼中的巴赫丨巴赫的音樂被人演奏的太快;2、史懷哲《巴赫論》丨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丨 德文版序言;3、富特文格勒論巴赫與貝多芬丨巴赫的理智與柔情丨BWV846丨BWV847;4、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丨拿我和馬友友比是鼓勵我丨王健父親最鍾愛的曲子丨在現代社會中,除非你有敏感的天性,否則聽不到巴赫的內心世界;5、管風琴大師史懷哲《巴赫論》丨巴赫藝術的根基丨第一章;6、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7、史懷哲的《巴赫論》丨不讀這本書,無法成功演繹巴赫;7、論巴赫音樂的精髓丨作曲家葉小綱說:「巴赫的音樂激發了人們的無數想像與叛逆精神,讓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體會到了心靈宏大的無邊無際;8、為何單簧管要聽莫扎特,雙簧管要聽巴赫?9、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丨聖誕清唱劇丨哥德堡變奏;10、去了抑或沒去上海聽巴赫《馬太受難曲》的我們,看看別人怎麼說《馬太》及其信仰吧!11、學理工的我,恨不得一切都用公式說清楚;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12、聖樂與靈性丨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13、巴赫詮釋與演奏指南丨淺析巴赫復調作品的旋律形態及觸鍵方式;14、卡薩爾斯丨巴赫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動而鮮明的特點;15、盛原談朱曉玫丨「誰彈巴赫,誰就是我的哥們兒。」16、史懷哲與巴赫丨音樂中的詩人和畫家丨演繹巴赫的恰當人數;17、彈好巴赫的七個步驟丨如何才能高質量完成一首巴赫作品?18、如何演奏巴赫平均律第21首BWV866丨要學會從巴赫本身出發,準確表達作品內在情感;19、席夫談巴赫丨我很少選擇偏激的速度丨斯坦威鋼琴很危險丨喜歡背譜是因為譜子和譜架在演奏者與樂器之間立起一堵牆,把譜架放倒我才能呼吸;20、朱曉玫首次回國巡演訪談丨什麼是演奏最好的境界?為何練巴赫很容易取暖?21、演奏巴赫復調鋼琴作品的八點要求丨彈好巴赫關鍵是掌握好其作品風格;22、你也是從這兩首小步舞曲開始聽巴赫嗎?不過它們的作者並非巴赫!23、如何演奏巴赫《英國組曲》?24、聆聽「小提琴聖經」丨巴赫的《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鳴曲》(BWV1001)詮釋;25、如何體現巴赫演奏的「中庸」風格丨聆聽《義大利協奏曲》(BWV971);26、演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1004)中的《吉格舞曲》與《恰空舞曲》有感;27、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丨這部作品如同一匹戰馬,人人都想駕馭!28、周海宏丨我為什麼不喜歡朱曉玫彈的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29、陸倍文丨周海宏沒有聽到朱曉玫,只聽到了不符合自己想像的「哥德堡」;30、喻宇丨聽周海宏、陸倍文談朱曉玫之後談朱曉玫;31、如何彈好巴赫《創意曲集》丨「每首都有不同的情緒風格和技術要求。」 32、巴赫平均律最後一首(BWV983)前奏曲的音樂美;33、「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丨淺談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演奏方法;34、這七個步驟可以說是高質量完成巴赫作品的必經之路!【每晚一張音樂CD】巴赫主題:1、迫切需要創新的古典音樂丨只有巴赫是好的,只有貝多芬是高雅的,這種不創新、向後看的習慣,決定了古典音樂走下坡路的命運;2、鋼琴家陳必先丨西藏演出遭停電,點著蠟燭彈巴赫丨以現代的技巧和精神才能賦予古典音樂新生命;3、鋼琴家休伊特講解如何演奏巴赫(附文字稿);4、海菲茲演繹巴赫《恰空》;5、巴赫《管風琴小品集》;6、巴赫《英國組曲》由誰奏鳴丨美好的音樂與美德有聯繫嗎?沉浸於心曠神怡、或寧靜、輝煌的音樂就能讓人不幹壞事嗎?7、王健丨談巴赫大提琴組曲丨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丨中國表演者已與西方最偉大的名字並列;8、「音樂」是人類喜樂之源丨哈農庫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與口》(BWV147);9、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10、演繹巴赫的費恩伯格;11、聖樂與靈性:論巴赫的宗教音樂;12、席夫談巴赫丨巴赫的音樂是空氣而非生日蛋糕;12、蘭多芙斯卡丨我用巴赫的方式演奏巴赫;13、克萊默演繹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帕蒂塔舞曲》;14、圖雷克的巴赫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Bach);15、321巴赫生日快樂丨他的音樂使我感到愉快丨我們可以安靜的吃草啦!16、朱曉玫作序的《萊比錫之旅》丨「第一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給音樂愛好者講述《平均律鍵盤曲集》的書」。 17、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丨30種變奏是巴赫那個時代的各種生活場景,以及面對自然的沉默思想;18、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19、爸爸「巴赫」丨莫扎特說「巴赫是父親,我們是孩子。我們學會的一切都來自於他。」丨巴赫卻說「我唯一的老師就是我的父親。」 20、論巴赫音樂的埋沒與復興丨看完《馬太》後,黑格爾說:「從欣賞偉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價值,我們又一次體會到了這種天才般的堅定和博學。」 21、古爾德的巴赫給我們哪些啟發丨他的巴赫,只能聆聽,不能複製;22、巴赫與靈魂的虔誠;23、三代巴赫大師帶給我無限歡樂丨聆聽《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24、巴赫是最能創造奇蹟的作曲家丨羅斯特羅波維奇解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文字幕);25、蘭多夫斯卡談巴赫《平均律》丨對位手法就是巴赫的語言丨這種「一個音符對應一個音符」的語言,是巴赫唱著對上帝之愛,唱著其純真之愛;26、王健談巴赫丨他的「音樂裡有愛,但不是佔有的愛,而是慈祥的、溫暖的愛。」 27、【小傳】巴赫養成記(上);28、【小傳】巴赫養成記(下);29、王健丨我們耳中的巴赫,已經是我們眼中的巴赫!30、穆洛娃談演奏巴赫的巨大轉變丨「持續演奏和研究巴赫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 31、巴赫如何模仿維瓦爾第的?奏鳴曲「快-慢-快結構」如何確立?來聽《義大利協奏曲》(BWV971);32、加德納的巴赫朝聖之旅丨《聖誕清唱劇》(BWV248);33、橫跨古典、浪漫的詩情畫意丨肯普夫演繹最浪漫巴赫《哥德堡變奏曲》(BWV988);34、歌德說:巴赫的音樂「好像永恆的和諧在自言自語,像在創世之前必須在上帝內心發生的一樣。」 35、巴赫並非高得讓人看不見,他只是深得測不到底!

相關焦點

  • 【Good Friday】《馬太受難曲》
    ,安息吧!這墳墓和這墓碑將成為所有靈魂的休憩之地,將溫馨地撫慰每一顆痛苦的心。在這裡滿足地合上雙眼,安息。「馬太受難曲」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十八世紀創作,巴赫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這部曲子共分為78首分曲,真實的在現了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 ——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王星然)
    200年後的一個受難日(4/11/1727),在路德宗的重鎮德國萊比錫,音樂之父巴赫用將近三個小時的《馬太受難曲》,帶我們體驗了路德神學裡「替代性救贖」的精髓。在《馬太受難曲》最後晚餐的那一幕,飾演耶穌的男低音唱著:「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旋即音樂的情緒騷動不安,眾門徒在快速翻攪的音群中問道:「是我嗎?是我嗎?」
  • 巴赫《馬太受難曲》 | 用音樂展示耶穌的神聖光輝
    (眾讚歌)    求你憐憫我們,哦耶穌。 ▲ 託馬斯·誇斯託夫/韋爾比音樂節室內樂團19世紀浪漫派音樂大師孟德爾頌克服重重困難,於1829年3月11日指揮上演了《馬太受難曲》,這是巴赫於1724至1727年間創作的歷史巨獻作品。從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熱潮,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赫,巴赫由此而復興。此舉被認為是西方音樂史上的重大事件。
  • 講述聖經悲劇的巴赫曲 ——《馬太受難曲》
    (第一分曲)《馬太受難曲》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十八世紀創作的巴洛克風格音樂。這部曲取材於《聖經》中第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分為78首分曲,用音樂真實的再現了耶穌被出賣、被逮捕、被審判、被釘在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 巴赫《馬太受難曲》劇情導賞
    格勞特在《西方音樂史》中對巴赫有一句很精闢的總結,他說:「埋葬與復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來描繪巴赫的音樂歷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許多作品被冷落,身後近百年時間這些名作被埋沒,無人問津,直到孟德爾頌大力推動巴赫音樂普及之後局面才有所改變,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馬太受難曲》在萊比錫復排首演定為巴赫音樂的「復活節」,而在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馬太受難曲》無疑是最傑出的一部
  • 巴赫巔峰巨作《馬太受難曲》解析
    巴赫《馬太受難曲》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3月7日晚,由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登陸上海大劇院,這也是這部經典巨作在中國內地的首次完整演出。1727年4月11日,一個普通的星期五,巴赫在託馬斯教堂上演了自己新譜寫的《馬太受難曲》,這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音樂手法最為複雜與豐富的一部受難曲,也是巴赫所有創作中篇幅最大的巨型作品——在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問世之前,這部恢弘巨作的時間尺度和規模一直未被超越。然而,在巴赫指揮並首演了《馬太受難曲》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世人都忽視了它的存在。
  • 音樂推薦:一生必聽宗教音樂—巴赫《馬太受難曲》
    由於貫穿全曲的宣敘調歌詞一字不漏來自聖經馬太福音第26、27章,所以這部作品的正確稱呼應該是《根據馬太福音的受難曲》。其餘詠嘆調和聖詠歌詞乃萊比錫郵政局長海因利希(F. Henrizi,1700-1764,筆名Picander)所提供。
  • 金陵協和神學院博雅讀書會第二十七期: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
    讀書會現場(圖:金陵協和神學院) 2015年3月27日,金陵協和神學院博雅讀書會以特別的形式在圖書館的博雅齋舉行,此次主題為「耶穌受難的抒情與敘事: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據金陵協和神學院網站消息,講員邢晟老師為了讓聽眾更好的理解巴赫於1724至1727年間創作的敘述耶穌受難過程的清唱劇《馬太受難曲》,首先簡要介紹了西方基督教音樂的發展歷史。在大家了解當時的音樂形式和內容後才開始聆聽。聆聽的版本為93年由庫普曼指揮的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樂團在一所教堂中的演奏。
  • 沒有巴赫,這世界必然是索然無味,亳無感性可言丨聆聽《馬太受難曲》
    可有比《馬太受難曲》這闋音樂更能代表耶穌的悲情、更能闡述耶穌的受難嗎?音樂史的確存在著許多以耶穌的受難為題材的作品,巴哈自己也寫了另一闋《約翰受難曲》,但是比較之下,《馬太受難曲》對耶穌受難的深刻描繪,關於人性掙扎的苦楚和神性救贖的恩寵,簡直就是登峰造極之作。這闋音樂向人說了關於基督的神人二一性之言。 無疑的,巴哈是徹徹底底的宗教音樂家,他把一生的創作力都獻給了上主。
  • 影片:耶穌受難記
    從此生活中一切的事情就不再是什麼了,因為我的主為我付上了極重的代價,我沒有理由不為他而活,他為我飲了最苦的杯,其餘的還算得上什麼呢。這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他甘願捨命,是神所預備的羔羊。他是我的主,為我釘在十架上,我甘願順服因他是永遠的救主。
  • 為什麼說耶穌的復活比受難意義更大?
    耶穌說:「你要什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馬太福音 20:20-21 和合本)這幾乎是門徒心理的代表。他們把跟隨耶穌看成一種投資,一種產業,或者一種賭博,就等耶穌將來勝利了可以分得什麼。
  • 背負著歷史與傳說的耶穌受難(4)
    在一個充滿了戲說與軼聞的世界裡,梅爾·吉普森希望用《基督受難記》這樣一部幾乎完全忠實於四福音書的質樸的電影,表現自己的虔信,表達他自己對於耶穌受難的理解。他見證了耶穌的成長和耶穌的受難,並最終被耶穌的自我犧牲所感化。在3個多小時的電影中,耶穌從來未以正面示人,但卻被評價為塑造得最為成功的耶穌電影形象之一。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Matthew),1964年在一個持無神論的同性戀導演眼中,耶穌是什麼樣的?
  • 基督徒丨受難周·受難日靈修:默想「十架七言」
    受難周進入第六天,就是紀念耶穌基督走向各各他,被釘十字架的受難日。耶穌在這一天成為被殺的羔羊,犧牲在十字架上,以他的血為世人除罪。中國有句古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般人在離世之時,都會有重要的話語留給後人。作為神子的耶穌,他在受難之日,更是為我們留下重要的聖言,值得我們用心默想。在受難日,讓我們一同思想主耶穌的「十架七言」。
  • 耶穌受難日:默想主的傷口
    以賽亞是古代的希伯來先知,他似乎是預言了基督受難,天主教會稱這段文字為「受苦僕人」�  耶穌受難日是紀念耶穌生命中最高潮的一周(即「聖周」,又稱「受難周」)中最重大的日子。五旬節,住棚節和安息日,而受難日就是逾越節的後一天(無酵節),自從逾越節被廢止之後沒有人遵守正確的時間,到了公元4世紀,復活節之前一周的每一天都被定為聖日,其中包括耶穌受難日。許多基督徒都會覺得「Good Friday」(中文無法直譯,而是根據發生的事件直接譯為「耶穌受難日」或「受難日」)這個名稱不太合適。既然是耶穌釘十字架的日子,理應看作是「Bad Friday」。
  • 受難周默想(五):耶穌受難日
    今日經文:約18:1-19:42文字撰寫:張永勝朗讀者:張永勝希伯來人計算天數是從日落到第二天的日落為一天,所以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被捕和夜間的受審,都是發生在聖周(受難周)的第六天——受難日。 默想:今天我們默想的經文約翰福音第十八章1節到第十九章42節,記載了耶穌受難日發生的幾件令人大吃一驚的事,完全顛覆了平時人們的觀念,讓人看見事情的另一面。言之鑿鑿即使眾人都跌倒自己總不跌倒,哪怕與耶穌同死也不會不認耶穌的彼得,竟然在沒有人逼他的情況下三次不認耶穌。
  • 電影《上帝之子》--好萊塢製作,受難周推薦.
    影片講述神之子耶穌的生平故事,從他的誕生,傳道,受難,到最終的復活,生動地刻畫出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按照教會傳統,從棕枝主日到下周復活主日之間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受難周」,受難周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在世上生活的最後一周。聖經四福音用了大量的篇幅來紀念耶穌在世最後一周的行程、教導、受難以及耶穌的復活,可以說,受難周是基督在世工作的高峰。
  • 2020受難周 | 線上觀影|《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受難記》《復活》
    /02 從耶穌受洗到呼召門徒至施洗約翰殉道/04 從最後的晚餐客西馬尼到耶穌受難至死裡復活|耶穌受難記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2004):最後的激情(臺) /          受難 / 基督受難記IMDb連結: tt0335345
  • 這張《耶穌受難像》,你見過嗎?
    作  者:喬瓦尼·齊馬步埃 - giovanni cimabue作品名稱:耶穌受難像 - crucifix作品別名:帶耶穌像的十字架作品尺寸:267x226作品年代:1268-1271作品材質:木板蛋彩畫 tempera on wood現收藏於:義大利聖多明我堂齊馬步埃《耶穌受難像》的金色、藍色和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