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巔峰巨作《馬太受難曲》解析

2021-02-15 星文化

今晚我們聽音樂

3月7日,巴赫顛覆巨作《馬太受難曲》完整首演於上海大劇院。開票十天,就被搶購一空,現場座無虛席。3月25日晚21:30,此次演出的指揮戈特霍爾德·施瓦茨作客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為大家解讀這部曠世巨作。


 巴赫《馬太受難曲》

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3月7日晚,由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登陸上海大劇院,這也是這部經典巨作在中國內地的首次完整演出。此次來滬重現這部曠世巨作的,是聲名卓著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和聖·託馬斯合唱團。樂迷們激動地稱這一組合為「頂級配置」,更堅信此次堪稱「破冰之旅」的演出必將載入國內演出史冊。


巴赫宗教音樂的巔峰成就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國著名音樂家。巴赫的音樂是跨越聖詠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至於巴洛克時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出發點,啟蒙精神在他的音樂裡表現為對信仰的崇敬、對生命的眷戀和對生活的熱愛。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

巴赫於十八世紀創作的《馬太受難曲》,是這位著名作曲家所有創作中最偉大的傑作之一,被公認為他宗教音樂的巔峰成就。1727年4月11日,一個普通的星期五,巴赫在託馬斯教堂上演了自己新譜寫的《馬太受難曲》,這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音樂手法最為複雜與豐富的一部受難曲,也是巴赫所有創作中篇幅最大的巨型作品——在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問世之前,這部恢弘巨作的時間尺度和規模一直未被超越。

然而,在巴赫指揮並首演了《馬太受難曲》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世人都忽視了它的存在。直到1829年,年僅20歲的孟德爾頌「復活」並排演了它。這才使得這顆滄海遺珠,重拾本該屬於它的榮光。

施瓦茨介紹道,巴赫在這部作品中加入了許多新的敘述性元素,這樣的手法對當時的聽眾來說有些不習慣。大家認為這部作品過於戲劇化,對於這種音樂表達形式有所保留。巴赫當然也感覺到了觀眾的反應,也可能正是出於這一原因,這部作品之後在萊比錫上演的次數也屈指可數。

修辭對整部作品起到點睛的作用

 「受難曲」是講述耶穌受難經歷的音樂作品,一般在復活節前演出。這是西方一個巨大的音樂體裁,而「馬太受難曲」則代表著這一體裁的最高水準。該作分兩大部分,有78個分曲,總長三小時,要用到三個合唱隊、兩個樂隊和管風琴等演奏。

參加本次演出的合唱團由64人組成,被平均分為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各32人。樂隊由56名樂手組成。這樣的陣容比巴赫時期在萊比錫聖·託馬斯教堂演出的陣容更大。但是,施瓦茨認為演出從教堂延伸到了音樂場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樂隊和合唱團的陣容被證明是非常不錯的。

施瓦茨特別提出,這部作品的一大重點是修辭手法。無論是歌者還是樂手,都需要注意語句部分的修辭表達。語言對於這部音樂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修辭,也就是語言的精確性是靈感之源,對整個音樂作品起到點睛的作用。

聖·託馬斯合唱團 巴赫音樂生命的延續


萊比錫聖·託馬斯合唱團

此次來滬演出的聖·託馬斯合唱團與巴赫淵源頗深。1212年,聖·託馬斯奧古斯丁修道院在萊比錫市建立,聖·託馬斯教堂和學校隨之而生,應運而生的還有聖·託馬斯合唱團。1518年,合唱團有了自己的「樂長」,巴赫正是第八任樂長。

巴赫的後半生都在萊比錫城就職,而聖·託馬斯教堂是他最後任職的地方。巴赫的作曲生涯在萊比錫得到了井噴似的發展。在這裡,他創作了《馬太受難曲》、《哥德堡變奏曲》、《賦格的藝術》等數部傳世經典,以及眾多康塔塔歌曲。某種程度上來說,聖·託馬斯堪稱為巴赫音樂生命的延續。

聖·託馬斯合唱團選拔成員的標準非常嚴格,每名成員都要通過錄取考試。考試之前會有一個強化的聲樂培訓,音樂理論知識培訓和樂器演奏訓練。每個成員都要會演奏一種樂器,有些甚至需要會多種。被選中的孩子大約在9歲或10歲開始進入合唱團,通常情況下會待到18歲高中畢業。聲音條件是篩選的重要標準,樂感也同樣重要。

合作已有數百年的黃金搭檔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是聖·託馬斯合唱團最常搭檔的樂團。至今,兩團已有數百年合作歷史。每個樂團都有自己演繹巴赫作品的方式,與其他樂團比起來,聖·託馬斯合唱團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偏向以浪漫主義的傳統方式來演繹巴赫,這是沿襲孟德爾頌風格的一種傳承,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對於巴赫作品的復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施瓦茨介紹道,管弦樂隊和合唱團每周在萊比錫充滿信任的合作都能將演出推向高潮,男童合唱團成員們在很小的時候第一次合唱時就自然地融入整個合唱團,他認為這也是多年之後他們能在上海演奏這部偉大作品的關鍵。

男高音福音布道者擔當「說書人」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馬太受難曲》講述了耶穌受難的過程。巴赫的不凡天才在於,他全心接納了這個已經存在且不能更改的聖經故事框架,通過豐富的音樂筆觸直指人心,成為具有普世意義的人性投射與理想頌揚。

演出中,男高音福音布道者,擔當了「說書人」的角色,他的講述串聯故事情節,並在戲劇上起到了「間離性」的效果。巴赫的唱詞採用馬丁路德的德語《聖經》譯本。福音布道者首先是故事的敘述者,同時在多處幫助觀眾在情感上對音樂劇有個更好的理解和感知。這是福音布道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即帶領聽眾進入場景,向聽眾介紹作品的內容,讓聽眾和樂隊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施瓦茨解讀,這樣的敘述是樂曲中融會貫通。比如,在有些地方它起到了前奏的效果,是一種鋪墊,通過聲音的處理和語言精確的表述,敘述者能夠很好的表達音樂。特別之處當然在於用敘述性的評論語句演唱的詠嘆調。當觀眾在欣賞著名的詠嘆調《我的神,由於我所流的眼淚,請垂憐我》時,將會強烈感受到猶大情感上的爆發,即背叛耶穌的後悔之情。這樣的手法滲透於整部作品。詠嘆調在整部作品的演奏中起到了敘述性評論的作用。

夾雜戲劇表演成分的敘事方式

福音布道者的講述串聯起了故事情節,而其他人物所唱的歌詞也全部出自《聖經》福音書。每一個人物都是「準表演」性質的角色,他們的言語直接與布道者的講述構成對應。這種敘事方式不僅呈現了音樂層面的內容,更夾雜了戲劇表演的成分所在。

演出開端的合唱曲目《來吧,女兒們,幫我們一起哀悼》,被公正地視為巴赫最宏闊、最具史詩感的裡程碑式筆觸。兩個合唱隊和兩組樂隊在呼應對答中交錯進行。整首曲目夾雜著複雜的情緒,猶如戲劇與史詩的交匯,壯麗、恢弘,令人嘆為觀止。

施瓦茨介紹,氣氛的營造是通過八個聲部的協同完成的。其中精彩的筆觸是在兩個聲部和兩個樂隊問答的同時,巴赫又引入了空間上的第三個維度,即嵌入了眾讚歌《啊,無罪的神的羔羊》的曲調。這種雙聲部的獨特手法是由義大利北部逐漸傳播過來的。

全曲最後的「搖籃曲」《我們坐下為你哭泣》,以真摯溫暖的旋律和單純樸素的織體為特色,為整個作品畫上圓滿句號。就此,這齣具有悲憫感和沉思性格的史詩劇徐徐降下帷幕。但,施瓦茨認為實際上並沒有那麼悲傷,這次演出中加入了類似舞蹈性的元素,曲調已呈現出耶穌復活的場景,顯得非常積極樂觀。

自孟德爾頌復興上演《馬太受難曲》之後,巴赫的這部作品便一直穩居世界大型聲樂作品的保留曲庫之中。如今,這部巨作首次來到中國首演,並受到樂迷們的熱烈歡迎。這一切向人們傳遞著一種信息,即真正的藝術可以跨越時間,超越國界,以沉靜的狀態,來與每個愛樂者的心靈發生共鳴。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欣賞《今晚》節目視頻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今晚》節目往期視頻可登陸愛奇藝網站

節目直播可登陸PPTV.com/直播/熱門電視臺/上視藝術人文頻道

關注星文化 請掃描二維碼

走近經典 藝術人文頻道

 

相關焦點

  • 巴赫《馬太受難曲》劇情導賞
    格勞特在《西方音樂史》中對巴赫有一句很精闢的總結,他說:「埋葬與復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來描繪巴赫的音樂歷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許多作品被冷落,身後近百年時間這些名作被埋沒,無人問津,直到孟德爾頌大力推動巴赫音樂普及之後局面才有所改變,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馬太受難曲》在萊比錫復排首演定為巴赫音樂的「復活節」,而在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馬太受難曲》無疑是最傑出的一部
  • ——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王星然)
    200年後的一個受難日(4/11/1727),在路德宗的重鎮德國萊比錫,音樂之父巴赫用將近三個小時的《馬太受難曲》,帶我們體驗了路德神學裡「替代性救贖」的精髓。在《馬太受難曲》最後晚餐的那一幕,飾演耶穌的男低音唱著:「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旋即音樂的情緒騷動不安,眾門徒在快速翻攪的音群中問道:「是我嗎?是我嗎?」
  • 巴赫《馬太受難曲》 | 用音樂展示耶穌的神聖光輝
    (眾讚歌)    求你憐憫我們,哦耶穌。 ▲ 託馬斯·誇斯託夫/韋爾比音樂節室內樂團19世紀浪漫派音樂大師孟德爾頌克服重重困難,於1829年3月11日指揮上演了《馬太受難曲》,這是巴赫於1724至1727年間創作的歷史巨獻作品。從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熱潮,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赫,巴赫由此而復興。此舉被認為是西方音樂史上的重大事件。
  • 音樂推薦:一生必聽宗教音樂—巴赫《馬太受難曲》
    由於路德教會習慣在耶穌受難的聖禮拜五(GoodFriday)舉行紀念禮儀,巴赫不得不努力創作受難曲因應,但巴赫為《馬太受難曲》投注了一至二年的光陰,其所付出的苦心卻又超過了單純應付教會儀典的層次,最後這首曲子從工作所需,轉變成是在實現自己的信仰與理想了。
  • 《馬太受難曲》與《約翰受難曲》的區別是什麼?
    《約翰受難曲》(中文字幕)《馬太受難曲》的最後一首是表示人類對耶穌基督受難的痛苦與悲傷,在此氣氛中結束全曲。而《約翰受難曲》的終曲則是祈求上帝差遣天使,在我們生命將終了時,接收我們的靈魂,使我們能看到上帝的榮耀。《約翰受難曲》的主題是「基督在拯救中所得到的勝利」,而《馬太受難曲》的主題則是「沉思人類所得到的拯救」。——題記  聆聽巴赫《約翰受難曲》
  • 金陵協和神學院博雅讀書會第二十七期: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
    讀書會現場(圖:金陵協和神學院) 2015年3月27日,金陵協和神學院博雅讀書會以特別的形式在圖書館的博雅齋舉行,此次主題為「耶穌受難的抒情與敘事: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據金陵協和神學院網站消息,講員邢晟老師為了讓聽眾更好的理解巴赫於1724至1727年間創作的敘述耶穌受難過程的清唱劇《馬太受難曲》,首先簡要介紹了西方基督教音樂的發展歷史。在大家了解當時的音樂形式和內容後才開始聆聽。聆聽的版本為93年由庫普曼指揮的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樂團在一所教堂中的演奏。
  • 【Good Friday】《馬太受難曲》
    ,安息吧!這墳墓和這墓碑將成為所有靈魂的休憩之地,將溫馨地撫慰每一顆痛苦的心。在這裡滿足地合上雙眼,安息。「馬太受難曲」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十八世紀創作,巴赫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這部曲子共分為78首分曲,真實的在現了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 講述聖經悲劇的巴赫曲 ——《馬太受難曲》
    (第一分曲)《馬太受難曲》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十八世紀創作的巴洛克風格音樂。這部曲取材於《聖經》中第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分為78首分曲,用音樂真實的再現了耶穌被出賣、被逮捕、被審判、被釘在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 沒有巴赫,這世界必然是索然無味,亳無感性可言丨聆聽《馬太受難曲》
    靈魂在不知不覺中數數目──巴哈「馬太受難曲」 可有比《馬太受難曲》這闋音樂更能代表耶穌的悲情、更能闡述耶穌的受難嗎?音樂史的確存在著許多以耶穌的受難為題材的作品,巴哈自己也寫了另一闋《約翰受難曲》,但是比較之下,《馬太受難曲》對耶穌受難的深刻描繪,關於人性掙扎的苦楚和神性救贖的恩寵,簡直就是登峰造極之作。這闋音樂向人說了關於基督的神人二一性之言。 無疑的,巴哈是徹徹底底的宗教音樂家,他把一生的創作力都獻給了上主。
  • 巴赫的力量
    實際上能夠接受這種傳說,正是我們聆聽巴赫之前所必需的思想準備。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是一個文化史上的奇蹟,而奇蹟往往最容易被湮沒。當原本平凡的孟德爾頌在肉鋪裡發現包肉的紙上寫有「吾主受難曲,根據馬太福音,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字樣時,他的心跳停止了,血液也凝固了。就像流星落入他的生命裡,他的生命價值得到了最崇高的體現。
  • 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
    而至於為什麼要一個人獨享巴赫,這種看法也基於這樣一個廣泛的感受,那就是,許多人無論他的音樂素養如何,聽到巴赫後都如同聽到上帝之聲,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把巴赫和宗教聯繫在一起。固然有許多稍微了解音樂和音樂史的人,都試圖解開綁在巴赫身上的宗教之繩,但是,說到底,不是因為巴赫在教堂供職多年,也不是因為他寫下了《馬太受難曲》這樣登峰造極的宗教音樂,而仍然是他音樂裡的和諧和完美,仿佛是在替上帝解釋這個世界的規則,「道法自然」,我們聽完後,留下了這樣寧靜的感受。巴赫真的成了神,於是,神的樣子怎麼只有一種呢?
  • 音樂巨匠|巴赫,穿越時空的留聲機
    1829年,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在柏林指揮了《馬太受難曲》,引起轟動,距離巴赫寫這部作品,過去了恰好一百年。這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由此巴赫這位巨匠進入大眾視野,巴赫的音樂得到廣泛而深入的傳播。在年復一年、兢兢業業的工作中,巴赫創造了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財富。
  • 一不留神成巴赫
    181729年耶穌受難節,上任六年的巴赫再次獻上他炮製一年多的巨作《馬太受難曲》(Matthaeuspassion)。多年後卡薩斯說:「在巴赫的音樂裡,我聽到了上帝的存在。」 受難曲(Passion)是新教音樂牛耳,源於中古天主教格裡戈利聖詠。巴赫寫了五部受難曲,現僅存其二。《馬太受難曲》源於《新約•馬太福音》。
  • 一不留神成巴赫(上)
    181729年耶穌受難節,上任六年的巴赫再次獻上他炮製一年多的巨作《馬太受難曲》(Matthaeuspassion)。多年後卡薩斯說:「在巴赫的音樂裡,我聽到了上帝的存在。」 受難曲(Passion)是新教音樂牛耳,源於中古天主教格裡戈利聖詠。巴赫寫了五部受難曲,現僅存其二。《馬太受難曲》源於《新約•馬太福音》。
  • 【考拉長笛】巴赫《我的救世主為愛而死》哀悼英雄
    「巴赫的音樂激發了人們的無數想像與叛逆精神,讓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體會到了心靈宏大的無邊無際。事實上我們所期顰的巴赫也是這樣,我們渴望從巴赫那裡得到更為人性的音樂靈魂與真諦。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巴赫《約翰受難曲》巴赫與宗教(中)
  • 孟德爾頌陪老婆去買豬肉,發現了著名音樂家巴赫的遺作?
    歐洲音樂之父巴赫名列第三,排在巴赫前面的分別是愛因斯坦和馬克思,其他的,歌德、費爾巴哈、萊布尼茨、貝多芬、俾斯麥、高斯……都排在巴赫之後。可是巴赫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八十年也是無人知曉,為什麼突然就火了呢?據說是跟一次買豬肉有關。據說,在1892年的一天,20歲的孟德爾頌閒得沒事,就叫身邊的老婆陪自己去買豬肉。
  • 巴赫是如何塑造了音樂歷史,並影響了現代搖滾樂的?
    於此,新的時代來臨,一切都將恢復生機,而此時的巴赫已經年邁,在腓特烈二世繼位10年後,他於1750年死於德國小鎮萊比錫。很顯然,巴赫錯過了令其名垂千史的最好時機,儘管他將巴洛克音樂推向登峰造極的地步,但相對於後世的音樂家而言,巴赫的一生則過得沉默,充滿坎坷。他不僅歷經過牢獄之災,且9歲喪母,10歲喪父,35歲喪妻,一生育有20位後代,其中有11個夭折。
  • 巴赫的傳說故事,G弦上的詠嘆調
    一、在一次宮廷演出,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其餘的弦都斷了。 二、演出開始,巴赫坐下來準備演奏,發現琴的四根弦只剩下G弦還是好的。 三、他很鎮定地開始了演奏,用僅有的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優美動聽詠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