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是如何塑造了音樂歷史,並影響了現代搖滾樂的?

2021-02-20 哎呀音樂

今日資料分享:《鋼琴和弦字典》pdf版本

1618年,德國公侯借勢新教和舊教間的分歧,挑起戰爭,以此爭奪權力。30年後,戰爭結束,德國人口減去三分之一,農業、工業、商業、政治、文化,一蹶不振,一切都籠罩在戰爭遺留的創傷中,黑暗且閉塞。

1685年,巴赫出生,此時距戰爭結束僅僅7年,一切都還未平復,歐洲大地依然充斥著分裂、衝突。而當我們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切人類文明的延續,都需要藉助政權的重視與青睞,需要社會的繁榮和穩定,除此之外,便是巧合與偶然。

1740年,腓特烈二世繼位,並最終建立了由15個德意志國家組成的聯盟。於此,新的時代來臨,一切都將恢復生機,而此時的巴赫已經年邁,在腓特烈二世繼位10年後,他於1750年死於德國小鎮萊比錫。

很顯然,巴赫錯過了令其名垂千史的最好時機,儘管他將巴洛克音樂推向登峰造極的地步,但相對於後世的音樂家而言,巴赫的一生則過得沉默,充滿坎坷。他不僅歷經過牢獄之災,且9歲喪母,10歲喪父,35歲喪妻,一生育有20位後代,其中有11個夭折。在他18歲時,曾因其不符合宗教思想的音樂技巧,而備受指責,於是他離開教堂,徒步三百公裡去丹麥求學,當他歸來時,又被人在逼迫之下與人比武,受盡侮辱。

當我們回望巴赫的一生,我們很難感覺到命運對他的眷顧。他的一生並不傳奇,且生不逢時,充滿悲劇色彩。以至於在他死後的100年內都無人問津。

而有時,巧合降臨,偶然的因素相互交織。相傳,在巴赫去世的100年後,孟德爾頌同妻子去肉鋪買肉,在那張包肉的包裝紙上,印著巴赫《馬太受難曲》的樂譜,孟德爾頌驚嘆於此曲作者的才華,回到肉鋪買下了所有印有樂譜的包裝紙,並隨後指揮其樂團,公開演奏此曲。於此,「巴赫」的名字才得以流傳。

當然,對於這段孟德爾頌故事的虛虛實實,我們無從知曉,因它太過於戲劇化,所以的確值得令人懷疑。而關於此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美國學者/作家/歷史地理學家房龍所著《音樂的歷史》(Music Story)一書中,曾有這樣的描述:

「1821年發生了兩件載入史冊的大事。一是拿破崙悽苦地死在了偏遠的聖赫倫那島峭壁上。二是年輕的孟德爾頌從柏林皇家圖書館的一大堆舊卷宗裡,發現了難得的《馬太受難曲》。」

在這段描述裡,孟德爾頌同巴赫的淵源顯得更為令人信服,而更重要的,是巴赫的名字和拿破崙的名字得以相提並論。於此,音樂家和徵服者,在人類文明的浩瀚星空裡,共同閃耀。

孟德爾頌上演《馬太受難曲》這一事件,是如今的我們得以知曉巴赫的重要原因。這一事件之後,巴赫開始名揚四海,無數音樂界的佼佼者對巴赫讚不絕口。1850年,在各路音樂家的共同協作下,「巴赫協會」得以創建,其目的在於搜集巴赫的遺留作品。1904年,協會開始每年出版《巴赫年鑑》,收錄各類對於巴赫作品的評論。1954年,《巴赫全集》開始出版。而因巴赫的作品年代久遠,信息不全,所以直到今天,對於其作品的搜集工作也依然在持續進行。

巴赫作品的問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日後的音樂歷史。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等人都從中受益匪淺,其每一位音樂家都從巴赫的作品中學習到高超的復調作曲技術,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也依然是音樂學院為教授復調技術而所使用的重要教材。不僅如此,他的影響力甚至蔓延到了現代搖滾音樂中。


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之一,是披頭四的《Blackbird》,根據保羅·麥卡特尼所稱,此曲中吉他的編曲靈感,來源於巴赫所作BWV996一曲。


對於巴赫,許多人稱其為「理性與感性」兼備。

而所謂「理性」,則意指關於音程、和聲、結構等絕對「音樂語境」下的一切。很多時候,這種理性的部分,光憑耳朵上的聽覺是難以分辨的,他不僅要求音樂家本人在音樂技術上具有一定造詣,同時也需要聽者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而作為一位以復調音樂著稱的音樂家,巴赫的音樂技術,可謂常人難以企及。

所謂「復調」,意指音樂中的多條旋律在行進的同時,能夠在縱向上達到統一,在橫向上卻又達到獨立。這同我們所認知的「主調」音樂完全不同,因「主調」音樂通常只有一條相對明顯的「主旋律」,其餘的聲部則為「襯託」。而這種襯託在復調音樂中是不存在的,因其每一條旋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談論復調時,許多人都會用《兩隻老虎》來舉例,的確,這首兒歌是闡述復調概念時最直觀的範例之一。

相關焦點

  • 「浪漫」的巴赫
    巴赫無疑是音樂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是事實上大眾,尤其是中國的聽眾們,對於巴赫作品的熟悉程度與其知名度並不匹配。誠然,我們每一個蹣跚學步的琴童或許都學習過巴赫的小步舞曲以及一些簡單作品,而在大劇院舞臺下的音樂會中卻鮮有巴赫的作品被演奏。因此本期我們著重聊一聊巴赫,以及他經常被人誤解的音樂個性。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嚴謹工整的結構和高超的復調技術影響了後期一位位音樂大師。一、演奏風格 當演奏者拿到作品時應當從認真研習作品,對作品整體結構有所把握。巴赫的作品涉及巴洛克時期所有的音樂體裁。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賦格曲的結構框架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是什麼樣的音樂體裁,我們都應該先找出該作品的動機、主題和對題,然後分析它們的形象特點。其次,一些復調作品有它的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如賦格曲式。
  • 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創作集合了三代藝術家的心血。1720年左右,巴赫為當時的新生樂器大提琴譜寫六套組曲,但這套作品在當時並不為人所熟知。1890年,13歲的西班牙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在一家舊書店意外發現這套作品,經過十餘年的苦練將其搬上舞臺,震驚世界樂壇。2003年,瑞士當代編舞家海恩茲·史波利,以現代極簡主義的美學思想,根據巴赫組曲創作出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巴赫的音樂到底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
    (注:參見吳歡《從演奏巴赫平均律看巴赫作品的風格及特點》,載於《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當然,也有人認為威尼斯的宗教、文化、建築藝術對巴赫的音樂創作有重要的影響,巴赫音樂具有多方面的特質,既貼近大眾生活,又富有深刻的宗教內省。(注:參見張國慶《巴赫創意曲的藝術內涵之探析》,載於《德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 巴赫 音樂神壇永無窮盡的光芒
    三天後,巴赫在萊比錫聖約翰教堂墓地下葬。▲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HJ Lim)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生於德國埃森納赫。1685年在音樂歷史上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在德國,亨德爾、巴赫、斯卡拉蒂相繼降生,三位大師同屬巴洛克晚期,儘管他們的音樂風格大相逕庭,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當時乃至歷史上最耀眼的鍵盤演奏家、即興演奏家和作曲家。
  • 巴赫生日談其音樂作品的演奏
    1685年,巴赫出生於德國小鎮愛森納赫,一生共有三個重要的職業生涯時期,分別為魏瑪時期,柯登時期和萊比錫時期。巴赫的音樂如同上帝的福音,晃過耳際卻如溫泉流動於心。嚴謹工整的結構和高超的復調技術影響了後期一位位音樂大師。演奏風格 當演奏者拿到作品時應當從認真研習作品,對作品整體結構有所把握。巴赫的作品涉及巴洛克時期所有的音樂體裁。
  • 《巴赫:音樂年譜》
    如何還是不會操作可以添加客服:gudiangod,然後在客服朋友圈尋找這本書的下載連結。我們的分享永久免費!所以大家也不要拿去牟利!!!如有侵權,第一時間告知!歡迎大家點擊文末廣告支持我們繼續分享。請在一周內索取!過期可能失效!PS:我們的申請不需要轉發朋友圈,也不需要轉發任何微信群。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Bach)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那個年代醫療條件太差,沒有抗生素,一個小的發炎就可能要命)1723年(38歲),巴赫開始在萊比錫的聖·託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晚年的巴赫深受白內障之苦,創作日益艱難,兩次手術均未解決問題,生命的最後數月幾乎完全失明。
  • 如何用巴赫古典音樂平衡身心、療愈情緒?(附冥想音頻+配樂)
    提起德國古典音樂,人們自然會想起兩位齊名的音樂巨匠-巴赫和亨德爾。在世界音樂史上,時至今日,巴赫素有「西方音樂之父」的美稱。他的作品是歷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學習的榜樣,他的音樂對後世影響巨大。莫扎特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巴赫生前不出名,死後的50年中也幾乎被遺忘。今天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兩到三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 音樂巨匠|巴赫,穿越時空的留聲機
    被華格納稱為「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的《布蘭登堡管弦協奏曲》,在歷史上也被劃入不重要作曲一類,以40個芬尼的低價賣出,約值3元人民幣,相當於是變賣廢紙。1829年,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在柏林指揮了《馬太受難曲》,引起轟動,距離巴赫寫這部作品,過去了恰好一百年。這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由此巴赫這位巨匠進入大眾視野,巴赫的音樂得到廣泛而深入的傳播。
  • 巴赫何以成為巴赫丨他用一生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音樂無盡的熱愛!
    管風琴的歷史—從斯韋林克到巴赫
  • 絕對音樂:巴赫、貝多芬之後的第三種音樂文化
    由於布魯克納已實現這一點,那麼詩意因素的不純粹刺激就變成永遠的多餘因素;實際上,這位大師所取得的成就是分開了華格納風格的得與失——所得是具有『言說』能力的音樂,所失是標題內容或樂劇所體現的說教的代價——由此將音樂重建為現實,重建為形式與內容的同一,重建為通向浩瀚汪洋之路,而非通向詩歌之路。」
  • 巴赫的音樂神學
    透過裝飾樂句、多重形象、節奏與流動的空間,巴赫的音樂揭露了創造性智慧無上自由的遊戲。進一步而言,聆聽巴赫的音樂會在內心深處開拓一條寂靜的道路,這條道路讓我們通向上帝心中的體驗,結合了音樂與心靈的體驗。巴赫的音樂開啟了一條弔詭之路:最外與最內的結合,最寬廣與最隱密的相合,天與心的交融。 本文旨在探索這樣的體驗。
  • 音樂分類知多少——搖滾樂
    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主要受到節奏布魯斯、鄉村音樂和叮砰巷音樂的影響發展而來。早期搖滾樂很多都是黑人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因而節奏布魯斯是其主要根基。搖滾樂分支眾多,形態複雜。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今天,宮廷樂長、管風琴大師巴赫的影響依然無處不在。在巴赫逝世270周年之際,這篇書單試圖從不同的視角——指揮家約翰·艾略特·加德納、管風琴演奏者阿爾伯特·施韋澤和馬慧元、鋼琴家格倫·古爾德,以及普通音樂愛好者、歷史愛好者,甚至認知科學研究者等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巴赫愛好者那裡,了解這位在音樂史上如同太陽一般處於中心、永遠難以被忽視的偉大人物。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這些音樂原是為上帝創造,與神對話,在教堂中演奏,追求的是肅穆莊嚴、理性的嚴謹,而儘量避免世間情感的過度表達。
  • 巴赫音樂對現代作曲家的啟發丨迪娜斯坦眼中的菲利普·格拉斯
    紐約時報前高級評論員對格拉斯的歌劇《法老阿赫那吞》這樣說道:「又一個『哪兒也不去』音樂的實例——僅僅提供不斷重複,幾乎沒有變化的音型作為背景。這對於音樂就像『看點跑』這個句子對於文學。」在1984的同篇評論中,他抱怨道:「就像是在格拉斯受音樂教育時,他從沒學到高於《哈農》和《克萊門蒂》,或是巴赫《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的程度。」
  • 」走進巴赫的神奇,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盛原、楊越二位教授聯手編劇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紀實
    從舞蹈的方面講:有巴洛克時期最原汁原味的宮廷舞蹈、有芭蕾、有中國、有現代,把這些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巴赫的風格也是當時把歐洲所有的風格揉在一起:歷史的風格和當時的風格相結合,體現了這種「大同」的思想...」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長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他的次子卡爾·菲利普·巴赫(C. P. E. Bach)長期居住於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個兒子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J. C. Bach)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 對巴赫音樂性格的思考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300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巴赫性格的四個標籤 提到巴赫,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人類文明相聯繫起來,因為他的音樂藝術是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