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資料分享:《鋼琴和弦字典》pdf版本
1618年,德國公侯借勢新教和舊教間的分歧,挑起戰爭,以此爭奪權力。30年後,戰爭結束,德國人口減去三分之一,農業、工業、商業、政治、文化,一蹶不振,一切都籠罩在戰爭遺留的創傷中,黑暗且閉塞。
1685年,巴赫出生,此時距戰爭結束僅僅7年,一切都還未平復,歐洲大地依然充斥著分裂、衝突。而當我們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切人類文明的延續,都需要藉助政權的重視與青睞,需要社會的繁榮和穩定,除此之外,便是巧合與偶然。
1740年,腓特烈二世繼位,並最終建立了由15個德意志國家組成的聯盟。於此,新的時代來臨,一切都將恢復生機,而此時的巴赫已經年邁,在腓特烈二世繼位10年後,他於1750年死於德國小鎮萊比錫。
很顯然,巴赫錯過了令其名垂千史的最好時機,儘管他將巴洛克音樂推向登峰造極的地步,但相對於後世的音樂家而言,巴赫的一生則過得沉默,充滿坎坷。他不僅歷經過牢獄之災,且9歲喪母,10歲喪父,35歲喪妻,一生育有20位後代,其中有11個夭折。在他18歲時,曾因其不符合宗教思想的音樂技巧,而備受指責,於是他離開教堂,徒步三百公裡去丹麥求學,當他歸來時,又被人在逼迫之下與人比武,受盡侮辱。
當我們回望巴赫的一生,我們很難感覺到命運對他的眷顧。他的一生並不傳奇,且生不逢時,充滿悲劇色彩。以至於在他死後的100年內都無人問津。
而有時,巧合降臨,偶然的因素相互交織。相傳,在巴赫去世的100年後,孟德爾頌同妻子去肉鋪買肉,在那張包肉的包裝紙上,印著巴赫《馬太受難曲》的樂譜,孟德爾頌驚嘆於此曲作者的才華,回到肉鋪買下了所有印有樂譜的包裝紙,並隨後指揮其樂團,公開演奏此曲。於此,「巴赫」的名字才得以流傳。
當然,對於這段孟德爾頌故事的虛虛實實,我們無從知曉,因它太過於戲劇化,所以的確值得令人懷疑。而關於此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美國學者/作家/歷史地理學家房龍所著《音樂的歷史》(Music Story)一書中,曾有這樣的描述:
「1821年發生了兩件載入史冊的大事。一是拿破崙悽苦地死在了偏遠的聖赫倫那島峭壁上。二是年輕的孟德爾頌從柏林皇家圖書館的一大堆舊卷宗裡,發現了難得的《馬太受難曲》。」
在這段描述裡,孟德爾頌同巴赫的淵源顯得更為令人信服,而更重要的,是巴赫的名字和拿破崙的名字得以相提並論。於此,音樂家和徵服者,在人類文明的浩瀚星空裡,共同閃耀。
孟德爾頌上演《馬太受難曲》這一事件,是如今的我們得以知曉巴赫的重要原因。這一事件之後,巴赫開始名揚四海,無數音樂界的佼佼者對巴赫讚不絕口。1850年,在各路音樂家的共同協作下,「巴赫協會」得以創建,其目的在於搜集巴赫的遺留作品。1904年,協會開始每年出版《巴赫年鑑》,收錄各類對於巴赫作品的評論。1954年,《巴赫全集》開始出版。而因巴赫的作品年代久遠,信息不全,所以直到今天,對於其作品的搜集工作也依然在持續進行。
巴赫作品的問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日後的音樂歷史。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等人都從中受益匪淺,其每一位音樂家都從巴赫的作品中學習到高超的復調作曲技術,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也依然是音樂學院為教授復調技術而所使用的重要教材。不僅如此,他的影響力甚至蔓延到了現代搖滾音樂中。
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之一,是披頭四的《Blackbird》,根據保羅·麥卡特尼所稱,此曲中吉他的編曲靈感,來源於巴赫所作BWV996一曲。
對於巴赫,許多人稱其為「理性與感性」兼備。
而所謂「理性」,則意指關於音程、和聲、結構等絕對「音樂語境」下的一切。很多時候,這種理性的部分,光憑耳朵上的聽覺是難以分辨的,他不僅要求音樂家本人在音樂技術上具有一定造詣,同時也需要聽者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而作為一位以復調音樂著稱的音樂家,巴赫的音樂技術,可謂常人難以企及。
所謂「復調」,意指音樂中的多條旋律在行進的同時,能夠在縱向上達到統一,在橫向上卻又達到獨立。這同我們所認知的「主調」音樂完全不同,因「主調」音樂通常只有一條相對明顯的「主旋律」,其餘的聲部則為「襯託」。而這種襯託在復調音樂中是不存在的,因其每一條旋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談論復調時,許多人都會用《兩隻老虎》來舉例,的確,這首兒歌是闡述復調概念時最直觀的範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