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馬太受難曲》劇情導賞

2021-02-19 巴赫在人間

 

因為有了蕭邦,鋼琴的聲音才變得如此貼心。

只要掌握了巴赫的特點,你會越彈越過癮!

他對傅聰說:「人沒有苦悶,就不會進步。」

車爾尼練習曲在鋼琴練習中的作用

如何彈好蕭邦練習曲Op10-2

「必須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

音樂中的莎士比亞

蕭邦的鋼琴教學

怎樣欣賞歌劇?

 

格勞特在《西方音樂史》中對巴赫有一句很精闢的總結,他說:「埋葬與復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來描繪巴赫的音樂歷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許多作品被冷落,身後近百年時間這些名作被埋沒,無人問津,直到孟德爾頌大力推動巴赫音樂普及之後局面才有所改變,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馬太受難曲》在萊比錫復排首演定為巴赫音樂的「復活節」,而在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馬太受難曲》無疑是最傑出的一部。

卡爾·裡希特指揮巴赫《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難曲創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難曲這種從公元4世紀前後便出現的體裁在巴赫手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同以往素歌、眾讚歌為主的古代受難曲相比,巴赫的受難曲更加接近清唱劇風格,戲劇衝突強烈,人物也更豐富,詠嘆調、宣敘調、合唱、眾讚歌的混合運用使巴赫的受難曲更動聽,也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對合唱的靈活運用,有時合唱是情節中的人物,是民眾、門徒或者羅馬士兵等,有時又象是個健談的旁觀者,參與講述受難故事,這種做法在古希臘戲劇中很常見,但在德國北部卻少有人問津。巴赫在作曲方面從來就是富於創見的,譬如在古代受難曲中福音史家與民眾的話都是無伴奏的,《馬太受難曲》卻全部配上了數字低音,還有當日在首演的聖託馬斯大教堂巴赫將兩個成人合唱團相隔15米分列聖壇兩側,兩支樂隊與兩臺管風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迴廊上巴赫安排了童聲合唱團,加之教堂建築本身良好的擴聲效果,這樣的安排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立體聲環境。

 

《馬太受難曲》是一部演出時間超過3個小時的漫長的作品,欣賞者需要對整個受難曲的結構有充分的了解,而且《馬太受難曲》的唱詞較複雜,宣敘調一般摘自《聖經·馬太福音書》,眾讚歌與詠嘆調則採用著名腳本作家闢康德的詩歌,而這些詠嘆調與眾讚歌恰恰是《馬太受難曲》最重要的部分。本文試圖將《馬太受難曲》的全曲粗略地做一番解讀,對部分重要唱段譯出唱詞,供愛好者欣賞時對照使用。此外還有一句話想說,欣賞《馬太受難曲》選擇唱片版本至關重要,在巴赫時代受難曲的演唱一定要莊嚴肅穆(請記住演出場所是在教堂而非劇院),速度與力度的處理都相當謹慎,沒有浪漫時期那種巨大的強弱、快慢幅度,後世有些嚴謹的指揮家比如卡爾·李希特、門格爾貝格、哈農庫特等強調復古,對於初次接觸宗教音樂的入門者來說這些版本可能顯得有些索然無味,因此建議大家在欣賞時首選一些相對中性的版本,如福特溫格勒,等到對作品有了相當了解之後再去那些聽原汁原味的版本,這樣恐怕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馬太受難曲》的開場大合唱是巴赫精心創作的結晶,節奏是進行曲式的,樂隊不停反覆演奏同一個低音,顯得那樣沉重。我們可以將這首開場合唱分成3個層次來理解,第一層是合唱引領著錫安的姑娘們為耶穌的受難而共悲傷,第二層描繪了一群不明真相的異教徒在詢問,他們一連問了4個問題:誰?為何?為什麼?在哪裡?(Wen?Wie?Was?Wohin?)第三層次是一首相對短小的眾讚歌,童聲合唱與女高音聲部一同唱起動人的悲歌《啊,神的羔羊》(O Lamm gottes),音樂從e小調變成了G大調,並且以半音階進行,加深了悲痛的效果。這段合唱共有兩個主題交織進行,巴赫使用的是複雜的雙重對位法,他還用合唱團中的低音部分為基本旋律伴唱,達到了相當鮮明的效果。

 

至此,第一部分才算正式開始,我們大致可以將第一部分分為3個場景:最後晚餐、克希瑪尼的禱告以及耶穌被捕。

 

第一場景開始由福音史家敘述故事,福音史家講述了在大祭司家中的密謀,該亞法1同猶太長老們商量如何誣陷耶穌,巴赫用一曲短小卻十分刺激的輪唱《不要在節期動手》(Ja nicht auf das Fest)著意刻畫陰謀家們不敢惹怒人民卻又痛恨耶穌、欲除之而後快的複雜心態。接著就轉入了伯大尼受膏的場面,這裡有一首壯麗的女中音詠嘆調《悔恨交加》(Buss und Reu),動人的旋律使聽眾為之動容,這也是《馬太受難曲》第一部分中必聽的曲目之一。

 

悔恨交加使負罪的心顫動,我落下的眼淚,將化成美好的香油塗在忠誠耶穌的身上。

 

福音史家講述了猶大為30個銀幣出賣耶穌的經過,接著是女高音詠嘆調《親愛的主的胸膛,流出鮮血》(Blute nur,du liebes Herz),這是《馬太受難曲》中十分重要的一段詠嘆調,雖然篇幅不大,但它那抒情、悽美的旋律卻是在當時普遍流行的氣氛晦暗、悲悲切切的受難曲中非常少見的,

 

親愛的主的胸膛,流出鮮血。那從你胸中飲吮乳汁長大的孩子,想要殺害那養育他的人,真如蛇蠍般惡毒。

 

接下便來是最後晚餐的場景,先是門徒問耶穌在哪裡過逾越節,然後,正式進餐時,耶穌告訴門徒他們中有一個出賣了他們的老師,在這裡巴赫寫了一段精彩無比的合唱,用賦格的形式表現了12門徒驚恐地接連向老師發問的場面,很難想像巴赫僅僅用了幾個音符就勾勒出如此複雜的場面,要使用語言,那真不知要費多少筆墨呢!

 

在耶穌回答門徒問題之前,有一首合唱眾讚歌《是的,該被懲罰的是我》(Ich bin’s,ich sollte buben),這段眾讚歌以後還會出現,曲調原來是16世紀作曲家的創作。

 

猶大故作鎮靜,他也來問老師自己不是那出賣耶穌的人吧,耶穌平靜地回答說:就是你。然後,耶穌要門徒吃無酵餅與喝酒,他告訴人們這是自己的肉體和鮮血。這裡,耶穌唱的一段宣敘調《你們喝吧,這是我的鮮血》(Trinket alle daraus)十分動人,雖然旋律簡單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一首宣敘調之後,巴赫寫了女高音詠嘆調《我要把心獻給你》(Ich will dir mein Herze schenken),作曲家很懂得調節氣氛與情緒,在剛才悲劇氣氛濃厚的最後晚餐場景之後,巴赫這首動人的詠嘆調真正達到了撫慰心靈的作用,動感情的聽眾至此不免傷心落淚。

 

我要把心獻給你,沉浸在裡面,我的拯救者啊。我要把自己沉陷到你那裡,對你來說,這世界似乎太小,但你對於我卻比天上人間相加還要大。

 

從這裡開始進入第二大部分,克希瑪尼園的祈禱。先是基督在橄欖山的預言,這段裡有兩首眾讚歌,《請承認我》(Erkenne mich)與《你我同在》(Ich will hier bei Dir stehen),值得注意的是,巴赫選用的調性,前一首是E大調,後一首則是前一首的移調,降E大調,這樣的移調在巴赫時代尚屬少見,巴赫希望通過這種手段獲得更加悲戚的效果。

 

至此才算進入克希瑪尼禱告的場景,起先是一首男高音宣敘調《啊,這痛苦》(O ,Schmerz),接著就是合唱眾讚歌《如此受難究竟為何》(Was ist die Ursach’solcher Plagen),巴赫使用雙簧管配合長笛演奏出悲切的旋律來為男高音伴奏,同時,合唱也加入到背景之中,展現了門徒們的反省。

 

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首出色的男高音詠嘆調《我們要同耶穌一同警醒》(I ch will bei meinem Jesu wachen),雖然情緒上依然有些悲切,但可以聽出男高音顯得十分堅定,單簧管用悽美的旋律引出抒情的男高音演唱,合唱則用平靜的曲調為男高音伴唱。

 

男高音:我們要同耶穌一同警醒。

 

合唱:這樣我們的罪就會沉睡。

 

男高音:他的靈魂抵償我們的死,主的悲傷能使我們充滿喜悅。

 

合唱:如此,他那可稱頌的受難必使我們真覺甘美。

 

耶穌開始了在克希瑪尼的禱告,在短小的宣敘調交待之後,巴赫譜寫了一個長大的段落,其中有許多首傑出的男低音宣敘調與詠嘆調,如《救主匍匐在天父面前》(Der Heiland fallt vor seinem Vater nieder)、《我想使自己前行》(Gerne will ich mich bequemen)等。巴赫變換了作曲的手法,有時是小提琴、數字低音和男低音獨唱模仿「三重唱」的形式,有時又變成了男低音同管弦樂反覆的分解和弦相呼應。

 

我想使自己前行,接受十字架與苦杯,自從主飲過之後喝它,由於從他嘴裡,流出鮮乳和蜂蜜。只因他的存在,能使苦難與羞辱,都化成那甜蜜。

 

耶穌第一次禱告之後回到門徒身邊,發現他們都睡著了,耶穌十分難過,他勸導弟子要警醒禱告,這裡耶穌動情的勸導令人不禁產生一種奇特的敬畏感覺,此後引出了一首眾讚歌《神的旨意定要成全》(Was mein Gott will)。

 

福音史家:他回到第三個門徒那裡,發現他們都睡著了,就對彼得說:

 

耶穌:你們不能跟我一起警醒一個鐘頭嗎?要警醒禱告,莫陷入迷茫,然而你們本心雖然願意,肉體卻是脆弱的。

 

福音史家:第二次耶穌再去禱告:

 

耶穌:父啊,如果這苦杯不能離開我,一定要我喝下,那麼願你的旨意得以成全吧!

 

不難看出,在克希瑪尼耶穌表現出一個普通人的脆弱,面對死亡的痛苦他也產生了動搖,他一共三次禱告上蒼,每一次都更加堅定了為人類受難的信念,這也是《聖經》中特具人情味的一筆,巴赫將音樂寫的異常抒情、哀怨、悽婉動人,具有極為強烈的崇高的悲劇效果。

 

通過在克希瑪尼園的禱告,耶穌最終戰勝自己的軟弱,接下來就是逮捕耶穌的場面了。猶大出賣了自己的老師,猶大用親吻的方式出賣耶穌,巴赫為耶穌的回答譜寫了一條異常悽美動人的旋律,耶穌回答說:「朋友,你想做的事,趕快做吧!」此後,巴赫在場景描寫後連續寫了兩段音樂表達情感。

 

一段是女高音、女中音二重唱《我們的耶穌被捕了》(So ist mein Jesus nun gefangen),長笛與雙簧管演奏出悲劇性的主題,切分音節奏的弦樂作為背景,重唱的後半段唱到「閃電啊,雷鳴啊」一句時,原本行板的節奏變成了急板,合唱團突然爆發出排山倒海的力量,氣氛從悲切變成了無比的憤怒。

 

二重唱:我們的耶穌被捕了,月亮和光因為悲傷而消失。這是因為我們的耶穌被捕了。耶穌被抓去了,被綁起來了。

 

合唱:把主放掉,制止吧,別綁他!閃電啊,雷鳴啊,你們難道消失在雲間了嗎?啊,地獄啊,打開火焰的洞穴吧,把偽善的出賣者,以及那殘忍的血汙粉碎、消滅、吞噬,立刻狂怒者把他打碎了吧!

 

另一段是一首眾讚歌,也是第一部分的終曲大合唱《啊,人們》(O Mensch),巴赫原本想用一首簡單的眾讚歌來做結尾,但不久他就改變了主意,他使用了一種後來稱為「合唱幻想曲」(Choral Fantasia)的合唱形式。結構上十分自由,但情緒又回到了原先的悲慟之中。第二部開始了,這裡講到了耶穌被審判、釘死十字架以及被埋葬的故事,結構上也大體是依照這個次序來進行的。

 

開場是一首女中音詠嘆調《啊, 我的耶穌被帶走了》(Ach,nun ist mein Jesus hin),描寫了錫安的姑娘們尋找耶穌的場面,接著是一段傑出的四聲部賦格《你的朋友哪裡去了?》(Wo ist denn dein Freund hingegangen),純淨、樸素的旋律使人聯想到古代的牧歌,巴赫似乎沉浸在過去的美好歲月中不能自拔,這段充滿文藝復興情調的音樂令人流連忘返。女低音:啊,我的耶穌被帶走了。

 

合唱:你的朋友到哪裡去了?女人中最美麗的。

 

女低音:這是否可能?我能看到耶穌嗎?

 

合唱:你的朋友到哪裡去了?

 

女低音:啊,落入虎爪下,我的羔羊啊,啊,我的耶穌到哪裡去了?

 

合唱:那麼,我們就跟你一起去找尋耶穌吧!

 

福音史家敘述了耶穌被帶到該亞法府邸受審判的情形,接著合唱眾讚歌《人世欺騙了我》(Mir hat die Welt truglich gerich)直截了當地評價了這場鬧劇。由於得到了收買,兩個作偽證的人登場了,巴赫用齊唱卡農的形式表現了兩個撒謊的人對耶穌的誣陷。

 

面對卑鄙的偽證耶穌保持了高貴的緘默,這裡有一首優秀的男高音詠嘆調《忍耐,忍耐,即使是撒謊的舌頭刺傷了我》(Geduld,Geduld,wenn mich falsche Zungen stechen),在數字低音持續地進行中,男高音用堅定的語氣表現了耶穌面對謊言的態度。

 

忍耐,忍耐,即使是撒謊的舌頭刺傷了我。如果我能不理會自己的罪,去忍耐侮辱和嘲弄,那麼,敬愛的神啊,一定會報償我那蒙冤的心。

 

大祭司問耶穌他是不是上帝的兒子,耶穌正面回答了他的問題,雖然這個回答是宣敘調,但巴赫卻寫的較為複雜,實際是一首詠嘆調,我們可以聽到管弦樂急速的模進伴奏。大祭司的回答是刺耳的,巴赫只用了簡單的樂器來伴奏該亞法虛弱的喊叫,隨後是群眾可怕的狂叫:「他該死!」

 

人們粗暴地毆打耶穌,失去理智的群眾叫嚷著嘲諷耶穌。但這個戲劇性的場面很快就被眾讚歌《是誰將你重傷?》(Wer hat dich so geschlagen)給打斷了。正義、質樸的人們對暴行發出了悲慟的呼號,在激烈的場面之後出現這樣悲劇性的、充滿人情味的曲調使聽眾的情緒暫時得到了平復。

 

下面是彼得三次不承認耶穌的場景。我們一定記得,耶穌曾經在最後晚餐時預言在雞叫之前彼得將三次不承認他,當時彼得表示這根本不可能發生。

 

事實卻實踐了耶穌的預言,大祭司家的兩個女僕指認彼得是耶穌的同黨,彼得慌忙否認,最後是群眾(合唱)指出他是耶穌的同黨,彼得斷然否認,這時雞叫了,彼得領悟了耶穌的預言,他放聲痛哭起來。

 

接著是一首長大的女中音詠嘆調《我的神,由於我所流的眼淚,請垂憐我》(Erbarme Dich,mein Gott),這首詠嘆調的開頭與彼得說的那句:「我根本不認識那個人」相仿,此後在獨奏小提琴的伴奏下女中音唱出了啜泣痛哭的情境。

 

我的神,由於我所流的眼淚,請垂憐我,請俯視我。請看看,這顆心和這雙眼睛,在你面前悲切地哭泣,請垂憐我!

 

作為穿插的段落,下面交待的是猶大的自殺,出賣者終於得到了報應。

 

男低音詠嘆調《把我的耶穌還給我》(Gebt mir meinen Jesum wieder),小提琴演奏出搖擺不定的旋律,我們仿佛可以看到悔恨交加的人們在呼天搶地地哀號。

 

把我的耶穌還給我,看哪,那個被拋棄的年輕人,把殺人的酬金,丟在你們的腳下了!

 

接下來的場景是非常戲劇性的審問耶穌。羅馬總督彼拉多問耶穌,他是否是猶太人的王?耶穌回答「是」,然而對於彼拉多後來的質問,耶穌保持了高貴的沉默。

 

根據慣例,每年逾越節裡總督都會給猶太人一個機會,赦免他們希望寬恕的犯人,彼拉多也遵循了這一規矩。結果,人們卻選擇了一個殺人犯,一個作惡多端的暴徒,一個應當釘死十字架的人,巴赫在譜子上標註整個合唱團要用最強大的音量喊出那囚犯的名字──巴拉巴斯。為了表現人們失去理智的集體暴力,巴赫使用了中世紀時禁止使用的三全音2,目的只能是為了表現人們的邪惡。

 

在彼拉多宣判之前,巴赫大大渲染了氣氛,他推遲了說故事的宣敘調的出現,而是插入了一段眾讚歌,《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懲罰》(Wie wnderbalich ist doch diese strafe),當彼拉多發問:「他做了什麼壞事?」的時候,女高音宣敘調義正詞嚴地回答:「他叫我們行善事……」接著的一首女高音詠嘆調《我的救世主為愛而受死》(Aus Liebe will mein Heiland sterben)非常精彩,巴赫僅僅使用了長笛去配合合唱達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格勞特在他那本著名的《西方音樂史》中認為《馬太受難曲》中有4處不可錯過的絕妙篇章,首推的就是這首女高音詠嘆調。

 

我的救世主為愛而受死,主不知有所謂的罪,那是為了使永恆的破滅、審判的懲罰,絲毫不存留在我們心間。

 

然而,這些並不能解脫人們的狂暴,群眾更加倍地高喊:「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巴赫再次使用了全音造成了尖銳刺耳的音響效果,彼拉多遂宣布釋放巴拉巴斯,並宣判耶穌釘死十字架。

 

士兵們鞭打耶穌,並把他帶走了。這裡有一段女中音是詠嘆調《如果流落臉頰的眼淚》(Konnen Tranen meiner Wangen),看到耶穌被鞭打,傷心的人們唱起了這哀憐的輓歌,樂隊伴奏全部採用弦樂,情緒上非常莊重、嚴肅。

 

耶穌被士兵們強迫戴上了紫荊冠,士兵們嘲弄他是猶太人的王。人們繼續鞭打耶穌,眾讚歌《啊,受傷流血盡受嘲弄的頭顱》(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den)表達了正義的人對耶穌受辱的氣憤與哀惋之意,這是一首寧靜的輓歌,也是整部《馬太受難曲》中最優秀的眾讚歌之一。此後,耶穌被帶到了各各它,也就是「骷髏崗」,準備受難而死。

 

啊,受傷流血盡受嘲弄的頭顱,啊,因受愚弄被戴上的紫荊冠,啊,原先被譽為最高的榮耀,點綴著完美的頭顱,而今卻被「萬歲,萬歲」地羞辱。啊,當世界受到審判的時候,將使人恐懼,躲避高貴的臉!你為什麼要被人們吐口水呢?你為什麼要臉色鐵青?從前任何光芒都無法相比的你的眼神,是誰使它遭受如此痛苦?

 

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人們還在他的頭上按了一面罪狀的牌子,上面寫著:「猶太人的王耶穌!」接著,用心險惡的長老們掀起了人們新的狂怒,他們大聲叫喊:「他救了別人,倒救不了自己。」這裡,巴赫將合唱寫的異常激動、熱烈,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這段音樂也是整部《馬太受難曲》最激烈的部分之一,而緊隨其後的合唱宣敘調《啊,各各它,被詛咒的各各它》(Ach,Golgatha,unsel』ges Golgatha)平靜安詳的氣氛卻與之形成極大的反差,造成鮮明的背離效果,這個段落也是格勞特認定的第二個妙處。

 

啊,各各它,被詛咒的各各它!為何榮耀的王必須在此受辱、死去?為何受世人祝福的拯救者,卻惹來如此災難,被釘十字架?天地造物的創造者,卻被奪去了大地與空氣,無罪者變成了有罪受死。這些都刺痛我的靈魂。啊,各各它,被詛咒的各各它。

 

耶穌受難的時刻來到了,耶穌說了最後的一句話:「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當福音史家翻譯這句話時,巴赫提高了四度,更增添了悲劇的氣氛。隨後的眾讚歌《某日當我必須離去時》(Wenn ich einmal soll scheiden)採用了全曲使用多次的主導主題再現,這也是最後一次。

 

緊隨其後的場面富有強烈的寫實性,巴赫描繪了耶穌死後出現的種種異常天象,山崩地裂,死去的人復活等等。樂隊中的低音弦樂器發出濃重的顫音,渲染出恐怖的氣氛。

 

耶穌的遺體被他的門徒之一,約瑟收斂了,埋葬起來,漸漸輕微起來的音響,仿佛將我們帶到了紀元一世紀的中東土地上,一切都已經過去,在永恆死亡的懷抱中,人們才獲得了安息與解脫。

 

最後的一首合唱《我們落淚,下跪》(Wir setzen uns mit Tranen nieder)正是在安詳、輕柔的氣氛中漸漸淡去了一切塵喧俗事,所有復歸平靜之中。

 

我們落淚、下跪,呼喚墓穴中的你,輕輕地安睡吧!疲倦的聖體,安睡吧,輕輕地安睡吧!你的墓穴與墓石,成為不義之心的褥墊,成為靈魂的安息之所。那裡,可以獲得無比的滿足,我們得以安眠。

※文末免費加入古典音樂微信讀書群:在這裡了解最新音樂新書與經典好書,只要您擁有任何音樂圖書,均可文末加入我們的古典音樂微信群,一起交流閱讀心得!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用最專注的古典音樂社群,為大家打造音樂欣賞的一方淨土。

※《腦袋裡裝了2000出歌劇的人》:對大多數人類而言,音樂有著巨大的力量,不管我們有沒有音樂細胞,這種「音樂之愛」在我們的嬰幼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展現,音樂已深入我們的本性。《腦袋裡裝了2000出歌劇的人》這本書會刷新我們對於音樂與大腦的關係的認知:音樂有著感染人的力量,對於那些神經受傷害的人群來說,有著強大的治癒力,兩者之間有著不可思議的關係。※《歌劇概論(修訂版)》:錢苑、林華編著的這本《歌劇概論(修訂版)》以簡練的語言闡釋了歌劇的發展史、藝術特徵、結構、聲樂、器樂、美感等相關知識。提供了70餘篇世界經典歌劇的鑑賞實例,並對每篇實例的作者及創作背景作了說明。本書可供高等院校學生學習、使用,也可供歌劇愛好者和業內人士參考、借鑑。※《鎏金舞臺:歌劇的社會史》:歌劇是一門藝術,而看歌劇則是一種生活。如果你不曾走近歌劇,也許這本《鎏金舞臺——歌劇的社會史》是*好的啟蒙讀物。它除了關注作曲家、作品、表演者,還關注到歌劇院的經營、資金的籌措、劇場建築的歷史。當我們對此有所了解,我們看到的不再僅僅是美麗的建築,還有美麗的歷史。 ※《歌劇欣賞十八講 》:《歌劇欣賞十八講》以時間發展、藝術風格的演進為經,以歌劇藝術作為綜合藝術與別的藝術門類的互相影響關係為緯,同時以藝術和政治經濟社會的關係為綱,立體呈現歌劇藝術四百年的諸多方面,試圖為歌劇欣賞者提供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和全面的欣賞指南。讓我們隨著時間上溯至1607年乃至更早的16世紀晚期,探尋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後在宮廷裡興起的這種新型藝術形式,在蒙特威爾第那裡追溯歌劇的源頭。順流而下,看這條清澈的小溪如何從潺潺細流逐漸發展成為寬闊的江海——歌劇藝術的發展史如同文化的交流史,從這裡可以讀懂四百年文化的流轉和傳承。

免費加入古典音樂微信群一起聽音樂

   鋼琴教學相關推薦:1、寫給初學鋼琴的孩子家長;2、每周的鋼琴課真的不要隨意請假!3、家長陪孩子練琴應該注意的細節;4、在孩子學琴的事情上家長該怎麼做?5、苦逼孩子學鋼琴,家長不要走極端;6、學習彈鋼琴的理想條件有哪些?7、怎樣培養孩子的音樂感?8、怎樣判斷鋼琴音色的好壞?9、鋼琴教學視頻資料丨車爾尼740;10、世界著名鋼琴家談練琴方法;11、學習彈鋼琴的理想條件有哪些?12、初學鋼琴分為哪幾個教學階段為好? 13、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練琴時間?14、彈琴拇指關節內凹怎麼辦?15、怎樣提高節奏感?16、練琴時間太少?怎樣避免懈怠?17、如何讓你彈琴不再「折指」?

   作曲家相關推薦:1、鋼琴家古爾德的故事被人畫成了漫畫書;2、巴赫造就了高智商罪犯嗎?3、在我心情煩雜時,我就會拿出巴赫的CD……;4、貝多芬至死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5、「貝多芬是從人間升入天堂,而莫扎特是從天堂降臨人間。」6、貝多芬的永恆是什麼?8、楊燕迪丨六個層面解讀莫扎特;9、他的《柴科夫斯基主題變奏曲》你居然沒聽過?10、如何聽貝多芬的音樂?

     11、《貝多芬傳》那麼多,這本很不錯!12、如何欣賞古典音樂?13、我們離古典音樂一天比一天遙遠;14、愛因斯坦論成為偉大作曲家的七個條件;15、在死之前,再看一看莫斯科;16、學習音樂是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17、巴赫:音樂畫家抑或音樂詩人?18、看了《傅雷家書》我才明白:為什麼富不過三代?19、他對兒子說:「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音樂專業免費加入樂譜與音樂資料群

相關焦點

  • 巴赫巔峰巨作《馬太受難曲》解析
    巴赫《馬太受難曲》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3月7日晚,由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登陸上海大劇院,這也是這部經典巨作在中國內地的首次完整演出。1727年4月11日,一個普通的星期五,巴赫在託馬斯教堂上演了自己新譜寫的《馬太受難曲》,這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音樂手法最為複雜與豐富的一部受難曲,也是巴赫所有創作中篇幅最大的巨型作品——在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問世之前,這部恢弘巨作的時間尺度和規模一直未被超越。然而,在巴赫指揮並首演了《馬太受難曲》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世人都忽視了它的存在。
  • 巴赫《馬太受難曲》 | 用音樂展示耶穌的神聖光輝
    (眾讚歌)    求你憐憫我們,哦耶穌。 ▲ 託馬斯·誇斯託夫/韋爾比音樂節室內樂團19世紀浪漫派音樂大師孟德爾頌克服重重困難,於1829年3月11日指揮上演了《馬太受難曲》,這是巴赫於1724至1727年間創作的歷史巨獻作品。從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熱潮,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赫,巴赫由此而復興。此舉被認為是西方音樂史上的重大事件。
  • ——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王星然)
    200年後的一個受難日(4/11/1727),在路德宗的重鎮德國萊比錫,音樂之父巴赫用將近三個小時的《馬太受難曲》,帶我們體驗了路德神學裡「替代性救贖」的精髓。在《馬太受難曲》最後晚餐的那一幕,飾演耶穌的男低音唱著:「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旋即音樂的情緒騷動不安,眾門徒在快速翻攪的音群中問道:「是我嗎?是我嗎?」
  • 音樂推薦:一生必聽宗教音樂—巴赫《馬太受難曲》
    由於路德教會習慣在耶穌受難的聖禮拜五(GoodFriday)舉行紀念禮儀,巴赫不得不努力創作受難曲因應,但巴赫為《馬太受難曲》投注了一至二年的光陰,其所付出的苦心卻又超過了單純應付教會儀典的層次,最後這首曲子從工作所需,轉變成是在實現自己的信仰與理想了。
  • 《馬太受難曲》與《約翰受難曲》的區別是什麼?
    《約翰受難曲》(中文字幕)《馬太受難曲》的最後一首是表示人類對耶穌基督受難的痛苦與悲傷,在此氣氛中結束全曲。而《約翰受難曲》的終曲則是祈求上帝差遣天使,在我們生命將終了時,接收我們的靈魂,使我們能看到上帝的榮耀。《約翰受難曲》的主題是「基督在拯救中所得到的勝利」,而《馬太受難曲》的主題則是「沉思人類所得到的拯救」。——題記  聆聽巴赫《約翰受難曲》
  • 金陵協和神學院博雅讀書會第二十七期: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
    讀書會現場(圖:金陵協和神學院) 2015年3月27日,金陵協和神學院博雅讀書會以特別的形式在圖書館的博雅齋舉行,此次主題為「耶穌受難的抒情與敘事: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據金陵協和神學院網站消息,講員邢晟老師為了讓聽眾更好的理解巴赫於1724至1727年間創作的敘述耶穌受難過程的清唱劇《馬太受難曲》,首先簡要介紹了西方基督教音樂的發展歷史。在大家了解當時的音樂形式和內容後才開始聆聽。聆聽的版本為93年由庫普曼指揮的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樂團在一所教堂中的演奏。
  • 【Good Friday】《馬太受難曲》
    ,安息吧!這墳墓和這墓碑將成為所有靈魂的休憩之地,將溫馨地撫慰每一顆痛苦的心。在這裡滿足地合上雙眼,安息。「馬太受難曲」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十八世紀創作,巴赫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這部曲子共分為78首分曲,真實的在現了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 講述聖經悲劇的巴赫曲 ——《馬太受難曲》
    (第一分曲)《馬太受難曲》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十八世紀創作的巴洛克風格音樂。這部曲取材於《聖經》中第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分為78首分曲,用音樂真實的再現了耶穌被出賣、被逮捕、被審判、被釘在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 沒有巴赫,這世界必然是索然無味,亳無感性可言丨聆聽《馬太受難曲》
    靈魂在不知不覺中數數目──巴哈「馬太受難曲」 可有比《馬太受難曲》這闋音樂更能代表耶穌的悲情、更能闡述耶穌的受難嗎?音樂史的確存在著許多以耶穌的受難為題材的作品,巴哈自己也寫了另一闋《約翰受難曲》,但是比較之下,《馬太受難曲》對耶穌受難的深刻描繪,關於人性掙扎的苦楚和神性救贖的恩寵,簡直就是登峰造極之作。這闋音樂向人說了關於基督的神人二一性之言。 無疑的,巴哈是徹徹底底的宗教音樂家,他把一生的創作力都獻給了上主。
  • 巴赫的力量
    實際上能夠接受這種傳說,正是我們聆聽巴赫之前所必需的思想準備。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是一個文化史上的奇蹟,而奇蹟往往最容易被湮沒。當原本平凡的孟德爾頌在肉鋪裡發現包肉的紙上寫有「吾主受難曲,根據馬太福音,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字樣時,他的心跳停止了,血液也凝固了。就像流星落入他的生命裡,他的生命價值得到了最崇高的體現。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巴赫《約翰受難曲》巴赫與宗教(中)
  • 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
    而至於為什麼要一個人獨享巴赫,這種看法也基於這樣一個廣泛的感受,那就是,許多人無論他的音樂素養如何,聽到巴赫後都如同聽到上帝之聲,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把巴赫和宗教聯繫在一起。固然有許多稍微了解音樂和音樂史的人,都試圖解開綁在巴赫身上的宗教之繩,但是,說到底,不是因為巴赫在教堂供職多年,也不是因為他寫下了《馬太受難曲》這樣登峰造極的宗教音樂,而仍然是他音樂裡的和諧和完美,仿佛是在替上帝解釋這個世界的規則,「道法自然」,我們聽完後,留下了這樣寧靜的感受。巴赫真的成了神,於是,神的樣子怎麼只有一種呢?
  • 孟德爾頌陪老婆去買豬肉,發現了著名音樂家巴赫的遺作?
    歐洲音樂之父巴赫名列第三,排在巴赫前面的分別是愛因斯坦和馬克思,其他的,歌德、費爾巴哈、萊布尼茨、貝多芬、俾斯麥、高斯……都排在巴赫之後。可是巴赫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八十年也是無人知曉,為什麼突然就火了呢?據說是跟一次買豬肉有關。據說,在1892年的一天,20歲的孟德爾頌閒得沒事,就叫身邊的老婆陪自己去買豬肉。
  • 管風琴:我和巴赫那點事兒(二)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賞管風琴和管風琴音樂,主頁君不得不帶大家聊聊偉大的音樂家巴赫。J.S. 巴赫巴赫的一生非常高產,不論是作為音樂家還是父親。他晚年在萊比錫的20多年裡,直到去世,據說平均每個月都要創作一首清唱劇。
  • 巴赫PK聖誕老人――《聖誕神劇》的四個默想(王星然)
    為了各樣聚會及節期的需要,巴赫譜寫了3部神劇、4部受難曲、以及數量龐大的教會清唱劇(cantatas)(注3)。巴赫的3部神劇 (《聖誕》BWV 248、《復活》BWV 249、及《升天》BWV 11有很強的慶典風格,在樂團編制上加入了銅管及定音鼓,這是《受難曲》所沒有的。《受難曲》除了弦樂聲部,只搭配了音質偏暗的木管樂器。所以在音樂氛圍的感受上明顯不同。
  • 巴赫是如何塑造了音樂歷史,並影響了現代搖滾樂的?
    於此,新的時代來臨,一切都將恢復生機,而此時的巴赫已經年邁,在腓特烈二世繼位10年後,他於1750年死於德國小鎮萊比錫。很顯然,巴赫錯過了令其名垂千史的最好時機,儘管他將巴洛克音樂推向登峰造極的地步,但相對於後世的音樂家而言,巴赫的一生則過得沉默,充滿坎坷。他不僅歷經過牢獄之災,且9歲喪母,10歲喪父,35歲喪妻,一生育有20位後代,其中有11個夭折。
  • 管風琴:我和巴赫那點事兒(一)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賞管風琴和管風琴音樂,主頁君不得不帶大家聊聊偉大的音樂家巴赫。J.S.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提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中,在當今世上管風琴音樂文獻中,巴赫的作品佔據了將近一半。沒有誰的作品比巴赫的演奏更頻繁,佔有更大的音樂舞臺份額。
  • 一不留神成巴赫
    彼時在萊比錫混得相當不咋個的巴赫卻拒絕了。不過李傲德迎娶填房時,巴赫專程趕去演奏婚禮管風琴。1728年,34歲的李傲德英年早逝,巴赫在葬禮上以《馬太受難曲》中的康塔塔(BWV 244a)與侯爵互道珍重。
  • 巴赫的傳說故事,G弦上的詠嘆調
    一、在一次宮廷演出,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其餘的弦都斷了。 二、演出開始,巴赫坐下來準備演奏,發現琴的四根弦只剩下G弦還是好的。 三、他很鎮定地開始了演奏,用僅有的G弦,即興演奏了一首優美動聽詠嘆調。
  • 巴赫 音樂神壇永無窮盡的光芒
    埃森納赫的瓦爾特古堡,隱於森林之中,馬丁·路德在改革前夜,為了逃避教皇和皇帝的追捕躲藏於此,在城堡中,他以神奇的速度將新約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為德文。作為虔誠的路德新教徒,巴赫用一種音樂體系和制度來展示馬丁·路德思想,用的是音樂語言,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我們若未能有宗教之信,亦可信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