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一事引發輿論關注。
一對靠低保生活的夫婦生完二胎後因身體和經濟狀況不允許,想讓22歲的剛靠獎學金和助學金大學畢業的女兒麗麗(化名)扶養2歲的弟弟,女兒表示強烈反對,於是父母將女兒告上法院,法院判決22歲的女兒扶養2歲弟弟。網友們坐不住了。
然而,這則引發熱議與共情的新聞極可能是假新聞。
記者找到了這條新聞的原始來源,為廣州司法局與法宣辦的一個名為《說法》的普法欄目,節目嘉賓點評了這個案件,但在節目中沒有交代關於這個家庭的任何信息。
記者聯繫節目組,節目組表示也沒有看到相關判決,信息來源是通過某個媒體聚合平臺上的新聞。
隨後記者在該媒體聚合平臺上搜索相關關鍵詞後發現,只有一條信息與本次事件有關。一個自媒體號在2019年12月16日發布了一條名為「女大學生拒絕養弟弟,卻被父母告上法庭」的文章。該文章中也沒有寫女孩和父母的具體情況,也沒有提及是哪個法院的判決。
為了進一步核實查證,記者在「裁判文書網」上搜索得到大量相關案件判例,逐一閱讀後,沒有發現與節目所述事實相關的法律案件。
就事論事,姐姐是否應當承擔扶養責任?
雖然「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一事沒有證據證明是真實案例,但這個「案例」中法院的判決是否合法呢?法學教授、中國婚姻家庭研究專家李明舜表示,法院判決沒有問題,姐姐應當承擔扶養責任,可以根據能力大小適當履行其扶養義務。
李明舜表示,根據我國婚姻法和即將生效的民法典規定,父母死亡或沒有撫養能力,兄、姐有負擔能力,弟、妹未滿18周歲,當這三個條件同時滿足,兄弟姐妹是有不可拒絕的扶養義務的。該案例中姐姐大學畢業,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弟弟才2歲,父母無撫養能力,法律上兄弟姐妹屬於近親屬關係,有對應的權利和義務。所以法院判決沒有問題,一方面是執行法律規定,一方面是告訴社會近親屬的權利和義務也是要履行的。
一部分網友認為姐姐屬於「扶養」,要比「撫養」的責任輕一些,李明舜表示,姐姐確實可以通過每月經濟幫助的方式進行扶養,不用像父母一樣帶孩子,但「撫養」和「扶養」在法律概念上沒有太大區別。中國的撫養有三種,一種是父母對子女撫育的撫養,一種是夫妻、兄弟姐妹間的扶助養育,一種是子女對父母的贍養,這三種更多是體現中國文化中的倫理關係,在法律上沒有本質區別。
不過,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任律師陳文明表示,在父母無能力撫養的條件下,還可以要求成年子女或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時也承擔撫養義務。
此外,根據國家民政部門的相關政策,若姐姐暫時沒有照料弟弟的能力時,可先由當地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由福利院進行照料,還可以向民政部門申請低保、臨時救助等援助。
這個案例為何能引發如此巨大的爭論?李明舜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父母有責任,每一個人的生育行為,既要符合法律的要求,又必須要本著對所生育的子女負責任的態度來行使自己生育方面的權利。其次,剛大學畢業的姐姐扶養弟弟讓人同情,當下年輕人生活壓力和競爭壓力大,所以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多數輿論支持姐姐拒絕扶養的選擇,這也是社會人心向善的一種思考。
李明舜表示「法院判決姐姐扶養弟弟」其實傳達了更重要的一個觀念,不管是不是父母的責任,首要考慮的是保護兒童的最大利益,兒童的所有責任人都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以保障他的最大利益,這也是我們整個社會應該樹立起來的正確觀念。
該案例為何引發眾多網友共情?
拋開真假,這個案例緣何能引發眾多網友的共情和廣泛關注?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教授郭偉和指出,背後是整個社會年輕人面臨的生存壓力和中國傳統社會家庭倫理價值觀的變化。
郭偉和表示,雖然法律判決父母勝訴毫無問題,但從社會學角度卻值得權衡,姐姐想拒絕扶養責任,本質是我們的家庭生活觀念從過去的集體主義走向個體主義,隨著女性性別意識的覺醒和社會輿論的變化,個人的幸福觀念超過了以往家庭集體利益最大化的觀念,家庭決策更加民主化,家庭功能正在由實用功能變成一個單純的情感共同體。
年齡差距非常大的兄弟姐妹在當下並不鮮見,郭偉和認為,此案例恰恰證明了年齡差距大的姐弟、兄妹關係不利於陪伴成長。
郭偉和:「這種現象屬於生育政策變遷跟年齡結構不匹配產生的錯位,過去父母有決策主導權,名義上生個弟弟妹妹陪伴,大孩子可能並不需要。當今時代父母生孩子更為慎重,需要考慮養育成本、民主決策、社會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也反映了代際差異導致的家庭決策模式變化,從專制到民主。」
面對家庭中的生育和養老問題,郭偉和建議,從個人、家庭決策、社會政策三個層面重新考量。
如何才能構建更美好的家庭關係?郭偉和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要促進家庭生活民主化,避免家庭內部的家長專制決策;第二,社會要承擔一些家庭生產、養育等實用功能的責任,比如建立健全養老保障制度、兒童福利的普惠化;第三,要給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不能過於強調個人幸福而忽略了家庭情感連接。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記者楊昶、周益帆)、央廣網(記者王晶)
本期編輯:陳欣萌